《江南春》《春江晓景》教学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 2025-07-22 00:31:42

《江南春》《春江晓景》教学设计范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理解诗句的内容,懂得每首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通过学习惠崇《春江晓景》,体会江南水乡的早春景象,感受作者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学习《江南春》,让学生在美丽、凄迷的景色中,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5、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感受春天的美,激发学生对美好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这是两首描写春景的诗,一是画中景物,一是现实中的景物,要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的意境。

二、难点

1.学习惠崇《春江晓景》中诗人边观察边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

2.学习《江南春》,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3.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l.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揭题:(点击课件)《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理解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点击实物或图片)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弓没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2.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l.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2.指名描述诗意。

过渡:诗人苏轼笔下描绘画中的江南春景是那么美,现实中的江南春天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二、揭示课题

2.介绍作者: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楼台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点拨:《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朝展的酒旗。)

6.归纳: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7.讨论: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8.有感情地朗演这首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9.背诵古诗

四、延伸拓展

1.两首古诗同是诗人笔下描绘的江南春景,可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想一想,自己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2.为《江南春》完成一幅诗配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3.为课后生字扩词。

4.用自己的话说说两首诗的意思。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该教学设计示例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及画面给我们所描述和描绘的美景,在联想及想象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拓展阅读

1、优秀

课后反思:

通过亲授本节课,对本节课的及授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下面,我分别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及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成功之处:

1、本节课环节之间过渡清晰。且注重了环节的小结与环节之间的知识衔接。

2、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了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让生完全经历]观察——独立思考——明确目标,小组合作探究——反馈总结这一过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来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3、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了知识与生活的密节联系,如找身边的平形四边形,体会平形四边形及其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数习的兴趣。也体现了数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道理。

4、对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深挖掘。如四边形、平形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生能够进行辨别,但不能系统的理清其关系,我通过以集合圈的方式,帮助生正确建立这四者之间的关系。

不足之处及再

1、本节课的目标内容较多。在上课时,不能全部完成目标任务。高的可以放在第二课时进行习。

2、生在第一次探究时,对探究哪些内容、用什么样的方法浪费了较多的时间。老师要在探究之前,把可能的`问题进行预,并进行方法的适当指导,这样生在探究时能明确方向,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3、老师对知识的细节处理不够。没有较全面的预到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在以后的中,要加强对生的课前分析,深入思考可能生成的问题,在备课上多下功夫。

2、优秀

1.读顺:积累字词,翻译全

2.读懂:体会主旨,思考意义。

1.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能准确翻译课

2.体会《诫子书》倡导的习和做人之道。

1.识记重点词语,准确翻译课

2.思考《诫子书》的现代价值,反思自己在修身、习上的不足之处。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导入

们,知道这些成语/这些话说的是谁吗?

【版本1】

三顾茅庐三足鼎立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欲擒故纵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空城

【版本2】

“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guān)巾,身披鹤氅(chāng),飘飘然有*之概。”

“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唐·杜甫)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唐)

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宋)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家、军事家。号卧龙先生。中国传统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品格高洁,才渊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作品:《诫子书》是一篇富含道德劝喻意味的家书,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因其短意长,言辞恳切,成为后世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亮作为一位品格高洁、才渊博的智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总结。

【资料补充】诸葛亮对诸葛瞻告诫原因(告诫原因)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习目标

(一)读顺:积累字词,翻译全

1.【自主感知1】自由朗读,准确把握读音和停顿。

【自方法】

(1)结合注释标注读音。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标出句子的停顿。

【自时间】3分钟

【检测方法】划分节奏、分组读、齐读。

诫子书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须静也,才/须也。非/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自主感知2】结合课本注释,理解字词,疏通意。

【自方法】按照“词语—句子”的顺序展开。

【自时间】5分钟

【达标检测】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君子之行,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明确、坚定)志(志向),非宁静无以致(达到)远(远大目标

)。夫须静也,才须也,非无以广(扩大,这里指“增长”)才(才干),非志无以成。淫(放纵)慢(懈怠)则不能励(振奋)精(精神),险(轻薄)躁(浮躁)则不能治(修养)性(性情)。年(年纪)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意志)与日去(离开,消失),遂(终于,最终)成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修身养德的方法为“静”与“俭”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须静也,才须也,

【译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习。

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

【译】不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有所成。

这句中,诸葛亮将立志、习、成才三者紧紧联系在一起。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淫慢”“险躁”是“静”的反面表现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译】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原

2.整理字词和翻译。

3.《高分突破》P63-64课内一。

第二课时

一、习目标

(二)读懂:体会主旨,思考意义

1.【合作探究1】作者告诫儿子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自方法】找关键词并结合相关句子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自时间】3分钟

【成果交流】

(1)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

(2)习:夫须静也,才须也。

(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旨归纳】

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劝勉儿子勤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殷殷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3.【资料补充】后世对诸葛瞻评价(告诫效果)

(1)干宝:“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2)司马炎:“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3)罗贯中:“苍天有意绝炎刘,汉室山至此休。诸葛子孙皆效死,成都卿相尽添愁。”“智谋虽不扶危主,忠义真堪继武侯。古往今来多少泪,行人哀怨哭坟丘。”

4.【合作探究2】借古讽今,结合章反思自身在修身或习中的不足之处。

【自方法】中提到“静”“俭”“淡泊”“明志”“致远”,找出包含这些词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自时间】3分钟

【成果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二、达标检测

1.下列对本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须静也”的“”已经不只是一般的习,而是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是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布置作业

1.完成《高分突破》p64课内二+p65课外

2.背诵全

3、优秀

他,今年85岁,曾经和特级英雄黄继光是一个班战友;他,亲眼目睹了黄继光牺牲时的英雄壮举;他,在2015年5月份,面对社会上质疑恶搞英雄的*,义无反顾地站出来为英雄正名,掷地有声地向全国倡议:“尊重历史,捍卫英雄”;他,以传承发扬黄继光精神为己任,为*、校做**报告100多场。他,就是山东省高青县三圣村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李继德。

2019年9月20日上午,在第十九个全民国防育日前夕,李继德来到山东省高青县长路小,向师生们做**报告,讲述黄继光的故事:“黄继光堵抢眼时,我就在现场!”

报告会进行第一项:全体师生齐唱《我们是*主义接班人》。“我们是*主义接班人,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稚嫩激昂的歌声让人心潮澎湃。唱歌结束,校长郑纪孝提议:全体起立,用最热烈的鼓掌向黄继光致敬,向黄继光的战友李继德致敬。

“同们,我是咱们高青县木李镇三圣村的,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我只有16岁,1951年1月29日,我报名参军,从咱们山东德州转到辽宁的丹东,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2营6连,我和黄继光是一个连的战友,黄继光比我大五岁,个子比我矮,我们睡觉的床铺就挨着,朝鲜的气温非常寒冷,最冷的时候零下40多度,刚开始的时候咱们的后勤供应不上,物资非常缺乏,晚上睡觉冻得直打哆嗦,我们俩干脆在一个被窝里睡觉,互相搂着取暖,后来我们两个都调到2营营部,黄继光是通讯员,我是是电话员,黄继光经常照顾我这个小兄弟……”就像是印在脑子里,黄继光一些鲜为人知的战斗、生活经历,李继德老人历历在目,娓娓道来……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黄继光牺牲时是在晚上,敌人的照明弹把阵地照的非常亮,黄继光自告奋勇去炸碉堡,另外两人牺牲了,黄继光也身负重伤,但仍然坚持着一步一步往前爬,到了碉堡跟前,猛地站起来把炸药包扔进了敌人的碉堡……”讲到黄继光牺牲时的场,老人压抑着心头的悲痛,泪花闪闪。

最后,李继德谆谆导小生:“一定要发扬和继承黄继光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精神,好好习,天天向上,争取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用优异的成绩报效国家。”

在“全民国防育日”到来之际,高青县在中小开展了“讲英雄故事、英雄事迹、做红色传人”活动,这次“黄继光事迹报告会”就是系列活动之一。**、县人武部政委任荣,*宣传部、体局的领导参加了这次报告会。

能够听到黄继光的战友亲自讲述英雄的事迹,孩子们感到特别亲切和自豪,二年级5班的生胡恒晟激动地说:“听了李爷爷的故事,我一定要习黄继光的精神,好好习,加倍努力,长大了为国争光。”

陪同爷爷前来的孙女李霞介绍说:“家里人原先只知道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却从不知道他与黄继光是战友,黄继光牺牲后,爷爷也身负重伤回国*,在1953年3月转业。爷爷从不宣扬自己的战斗经历,默默无闻地在家种地务农。2015年清明节期间,听到我说现在网络上有质疑抹黑黄继光的声音后,爷爷不顾年老体弱,开始站出来为英雄正名,开始用亲身经历宣扬黄继光的英雄事迹,这样的报告会,爷爷每次都答应的很爽快。”

县人武部政委任荣说:“讲红色故事,英雄人物,能够增强生的爱国热情,培育以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高青县长路小二年级6个班的260名师生参加了这次活动,看到激动热烈的场面,校长郑纪孝向在场的师们说:这不仅是一次国防育课,更是一次感受颇深的道德育、素质育课,我们要多进行这样的活动,让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得到发扬广大,提高师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

4、优秀

流淌,穿过四川省中县城,在魁山下静流。肃穆的纪念馆里,一件件实物,纪念着一位伟大的战士——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特级英雄黄继光。

1952年10月,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打响。其战况惨烈永载史册:敌军调集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而敌军始终未能得逞。

焦土攻势后短兵相接。黄继光所在营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时近拂,再不拿下将贻误整个战机。关键时刻,时任通信员的四川中籍战士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率两名战士攻坚。

黄继光等人在距敌火力点不到50米的地方被敌人发现了,照明弹、探照灯使整个山坡变成了白天,无数挺机枪喷射出来的火舌,扫向他们隐蔽的地方,三人相继倒了下去。没过几秒钟,黄继光重又匍匐前进,但动作比原来慢得多。后来才知道,两名战士一死一重伤,黄继光左臂也挂了彩。

距敌火力点只有不到10米了!黄继光用右臂撑住身体,扔出手雷,敌机枪略一停顿。黄继光所部排长、负责掩护的钟仁杰命令全力吸引敌人火力,黄继光顽强机警地爬到了碉堡下,那里是敌人射不到的死角。他蹲了下去,回头朝钟仁杰他们看了一眼,接着一挥手,大声喊了一句话。话音全被枪声淹没了,没有人听清他喊了什么。

这时,最为悲壮的一幕出现了:只见黄继光猛地站起来,身子向上突地一挺,奋力地向碉堡扑了上去,用胸膛堵住了冒着火舌的枪口!

敌人的机枪哑了。战友们喊着“为黄继光报仇”,冲了上去,一举将高地夺了回来。战斗结束后,只见黄继光胸膛被火药烧黑了,布满像蜂窝一样的弹洞。回头望去,在黄继光爬向敌人碉堡的来路,拖着一条10多米长的血迹。

战后,黄继光被追认为中国***员,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黄继光*遗体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志愿军*陵园。

1953年1月14日,在黄继光故乡四川省中县,三万二千多人隆重追悼黄继光*。

魁山之下,凯之滨,*之志永存。位于中的黄继光纪念馆原馆建于1962年10月,新馆于1987年10月20日落成。馆内219件物藏品,无不令人动容。每年这里要接待近70万人次访客。黄继光*的精神,仍然鼓舞着人们不断前进。

5、优秀

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理解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经过。

2、通过习感受黄继光英勇献身的精神。

3、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导语:同们从古至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不胜枚举,我想那位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草地夜行的老红军,他们的英雄事迹还在我们的脑海里回荡,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为了祖国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英雄人物,他的名字叫黄继光。

板书课题:13、黄继光

问:从课的题目中你能看出这是一篇写什么的章?

师:写人的章一定会写他的事,所以说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章。

师:那课主要介绍了黄继光的一件什么事呢?请同们打开书。

二、初读课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识字:出示

匍匐屡次摧毁胸膛冰雹报仇

3、课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深入理解

师:同们都被黄继光的英雄事迹所打动了,那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去亲身体会一下这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

1、分段读课:标出自然段序号。

2、习1--2自然段:默读1、2自然段

从这两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觉得这个任务怎样?从哪句话中感受到任务的艰巨?

师:进攻开始了,我军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情况怎样呢?

3、习3--4自然段:指名读3、4自然段

思考:我军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情况怎样?

哪句话更能体现出我军进攻阻力大?

“屡次”说明了什么?

师:东方升起了启明星,指导员看看表已经4点多了,这句话说明此时离黎明的时间已经不远了。时间紧迫必须很快拿下火力点才能攻下主峰取得战斗的胜利。情况这么危急黄继光是怎么做的呢?

4、习5--11自然段:

(1)分组读5---11自然段

思考:黄继光是怎么做的?

师:危急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板书:主动请战)

(2)指名读:黄继光的话

问:从黄继光的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谁能用充满信心的语气再读一读黄继光的话。(指名读)

师:黄继光接受任务后与战士们是如何冲向敌人火力点的?(板书:爬向火力点)

(3)师生接读:

师读:敌人发现了他们,无数的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他们只能

生读: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

“匍匐”什么意思?(师:身体贴着地面爬行)

从匍匐这一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炮火的猛烈和冲向火力点的艰难。)

师:就在这样艰难这样危险的情况下黄继光突然

(4)生齐读:啊!黄继光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出示句子)

问: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站起来十分不易)黄继光为什么要站起来?(板书:投掷手雷)

他是在什么情况下站起来的?从哪句话中能看出黄继光伤的很重?指名读一读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黄继光每前进一步都要用尽全身的力量。就连挪动都很困难的他居然

(5)生齐读:黄继光第一次站起来的句子。

师:多么顽强、多么了不起、多么令人感动啊!所以作者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表达了这种感情。

师:谁能用惊讶、出人意料的语气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读: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指导员正在着急只见(出示句子)

生接读:黄继光又站起来了------。

问: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什么?黄继光又是怎样做的?(板书:勇堵枪口)

问:这一次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站起来的?(身负重伤,没有一件武器,天快亮了。)

此时此刻他想到的是什么?(指导员的信任、战友的安危、祖国人民的嘱托、和朝鲜人民的解放。)

唯独没有想到的是什么?(自己的生命安危)

师:想到这里,黄继光全身迸发出无穷的力量,他又生齐读:黄继光又站起来了---------。

师: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献出了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此时此刻你想对我们眼前的这位英雄说些什么呢?

师:让我们带着对黄继光的敬佩,再读这句话:生齐读黄继光又站起来了---------------。

5、习最后一段:

师:战士们在黄继光大无畏精神的鼓舞下,怀着要为黄继光报仇的信念,像海涛一样冲向了敌人,他们的口中高喊着:生齐读: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师:喊声惊天动地。战士们很快拿下了597.9高地,夺取了战斗的胜利。

师:黄继光用自己的身体为战斗的胜利铺平了道路,他所在的营夺取了胜利。

师看板书:从黄继光主动请战、爬向火力点、投掷手雷、勇堵枪口这一过程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黄继光?(板书:不怕牺牲勇于献身)

师: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个英雄儿女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了这篇课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四、总结全

黄继光为了保卫祖国人民的安全,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光辉形象谱写了一曲中朝人民团结战斗的胜利赞歌。它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心中,年轻的英雄,从你胸膛迸发的热血,阻断了敌人凶残的弹雨,而你奋力一扑的瞬间,震天撼地,让我们一起再次高呼这位英雄的名字-----黄继光。

点击查看更多《江南春》《春江晓景》教学设计范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38026.html

热门阅读

  1. 如何写物理实验室的标语
  2. 朋友婚礼祝福词
  3. 201年最搞笑的新年祝福语
  4. 《交往讲艺术》的教学反思范文
  5. 一年级《乌鸦喝水》的教学设计
  6. 神话故事的成语
  7. 工厂生产会议领导发言稿
  8. 炎热夏季问候客户的短信
  9. 小学生新学期短信祝福语
  10. 遵纪守法承诺书范本
  11. 高一年级军训总结范文
  12. 送给男朋友的七夕祝福语
  13. 201年除夕微信祝福语
  14. 数学组活动计划
  15.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的教案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