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春江晓景》教学设计范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理解诗句的内容,懂得每首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通过学习惠崇《春江晓景》,体会江南水乡的早春景象,感受作者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学习《江南春》,让学生在美丽、凄迷的景色中,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5、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感受春天的美,激发学生对美好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这是两首描写春景的诗,一是画中景物,一是现实中的景物,要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的意境。
二、难点
1.学习惠崇《春江晓景》中诗人边观察边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
2.学习《江南春》,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3.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l.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揭题:(点击课件)《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理解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点击实物或图片)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弓没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2.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l.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2.指名描述诗意。
过渡:诗人苏轼笔下描绘画中的江南春景是那么美,现实中的江南春天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二、揭示课题
2.介绍作者: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楼台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点拨:《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朝展的酒旗。)
6.归纳: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7.讨论: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8.有感情地朗演这首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9.背诵古诗
四、延伸拓展
1.两首古诗同是诗人笔下描绘的江南春景,可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想一想,自己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2.为《江南春》完成一幅诗配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3.为课后生字扩词。
4.用自己的话说说两首诗的意思。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该教学设计示例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及画面给我们所描述和描绘的美景,在联想及想象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拓展阅读
1、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课后反思:
通过亲授本节课,对本节课的设计及授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下面,我分别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及再教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成功之处:
1、本节课环节之间过渡清晰。且注重了环节的小结与环节之间的知识衔接。
2、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完全经历]观察——独立思考——明确目标,小组合作探究——反馈总结这一过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来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3、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了知识与生活的密节联系,如找身边的平形四边形,体会平形四边形及其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道理。
4、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深挖掘。如四边形、平形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学生能够进行辨别,但不能系统的理清其关系,我通过以集合圈的方式,帮助学生正确建立这四者之间的关系。
不足之处及再教设计。
1、本节课的目标内容较多。在上课时,不能全部完成设计目标任务。高的教学可以放在第二课时进行学习。
2、学生在第一次探究时,对探究哪些内容、用什么样的方法浪费了较多的时间。老师要在探究之前,把可能的`问题进行预设,并进行方法的适当指导,这样学生在探究时能明确方向,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3、老师对知识的细节处理不够。没有较全面的预设到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前分析,深入思考可能生成的问题,在备课上多下功夫。
2、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1.读顺:积累字词,翻译全文。
2.读懂:体会主旨,思考意义。
1.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能准确翻译课文。
2.体会《诫子书》倡导的学习和做人之道。
1.识记重点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思考《诫子书》的现代价值,反思自己在修身、学习上的不足之处。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知道这些成语/这些话说的是谁吗?
【版本1】
三顾茅庐三足鼎立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欲擒故纵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空城计
【版本2】
“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guān)巾,身披鹤氅(chāng),飘飘然有*之概。”
“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唐·杜甫)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唐)
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南宋)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家、军事家。号卧龙先生。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品格高洁,才学渊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作品:《诫子书》是一篇富含道德劝喻意味的家书,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因其文短意长,言辞恳切,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亮作为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智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总结。
【资料补充】诸葛亮对诸葛瞻告诫原因(告诫原因)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学习目标
(一)读顺:积累字词,翻译全文
1.【自主感知1】自由朗读,准确把握读音和停顿。
【自学方法】
(1)结合注释标注读音。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标出句子的停顿。
【自学时间】3分钟
【检测方法】划分节奏、分组读、齐读。
诫子书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自主感知2】结合课本注释,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自学方法】按照“词语—句子”的顺序展开。
【自学时间】5分钟
【达标检测】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君子之行,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明确、坚定)志(志向),非宁静无以致(达到)远(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扩大,这里指“增长”)才(才干),非志无以成学。淫(放纵)慢(懈怠)则不能励(振奋)精(精神),险(轻薄)躁(浮躁)则不能治(修养)性(性情)。年(年纪)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意志)与日去(离开,消失),遂(终于,最终)成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修身养德的方法为“静”与“俭”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这句中,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紧联系在一起。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淫慢”“险躁”是“静”的反面表现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译文】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原文。
2.整理字词和翻译。
3.《高分突破》P63-64课内一。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二)读懂:体会主旨,思考意义
1.【合作探究1】作者告诫儿子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自学方法】找关键词并结合相关句子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自学时间】3分钟
【成果交流】
(1)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旨归纳】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3.【资料补充】后世对诸葛瞻评价(告诫效果)
(1)干宝:“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2)司马炎:“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3)罗贯中:“苍天有意绝炎刘,汉室江山至此休。诸葛子孙皆效死,成都卿相尽添愁。”“智谋虽不扶危主,忠义真堪继武侯。古往今来多少泪,行人哀怨哭坟丘。”
4.【合作探究2】借古讽今,结合文章反思自身在修身或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自学方法】文中提到“静”“俭”“淡泊”“明志”“致远”,找出包含这些词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自学时间】3分钟
【成果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二、达标检测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是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是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布置作业
1.完成《高分突破》p64课内二+p65课外文言文
2.背诵全文
3、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他,今年85岁,曾经和特级英雄黄继光是一个班战友;他,亲眼目睹了黄继光牺牲时的英雄壮举;他,在2015年5月份,面对社会上质疑恶搞英雄的*,义无反顾地站出来为英雄正名,掷地有声地向全国倡议:“尊重历史,捍卫英雄”;他,以传承发扬黄继光精神为己任,为*、学校做**报告100多场。他,就是山东省高青县三圣村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李继德。
2019年9月20日上午,在第十九个全民国防教育日前夕,李继德来到山东省高青县长江路小学,向师生们做**报告,讲述黄继光的故事:“黄继光堵抢眼时,我就在现场!”
报告会进行第一项:全体师生齐唱《我们是*主义接班人》。“我们是*主义接班人,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稚嫩激昂的歌声让人心潮澎湃。唱歌结束,校长郑纪孝提议:全体起立,用最热烈的鼓掌向黄继光致敬,向黄继光的战友李继德致敬。
“同学们,我是咱们高青县木李镇三圣村的,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我只有16岁,1951年1月29日,我报名参军,从咱们山东德州转到辽宁的丹东,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2营6连,我和黄继光是一个连的战友,黄继光比我大五岁,个子比我矮,我们睡觉的床铺就挨着,朝鲜的气温非常寒冷,最冷的时候零下40多度,刚开始的时候咱们的后勤供应不上,物资非常缺乏,晚上睡觉冻得直打哆嗦,我们俩干脆在一个被窝里睡觉,互相搂着取暖,后来我们两个都调到2营营部,黄继光是通讯员,我是是电话员,黄继光经常照顾我这个小兄弟……”就像是印在脑子里,黄继光一些鲜为人知的战斗、生活经历,李继德老人历历在目,娓娓道来……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黄继光牺牲时是在晚上,敌人的照明弹把阵地照的非常亮,黄继光自告奋勇去炸碉堡,另外两人牺牲了,黄继光也身负重伤,但仍然坚持着一步一步往前爬,到了碉堡跟前,猛地站起来把炸药包扔进了敌人的碉堡……”讲到黄继光牺牲时的场景,老人压抑着心头的悲痛,泪花闪闪。
最后,李继德谆谆教导小学生:“一定要发扬和继承黄继光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精神,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争取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用优异的成绩报效国家。”
在“全民国防教育日”到来之际,高青县在中小学开展了“讲英雄故事、学英雄事迹、做红色传人”活动,这次“黄继光事迹报告会”就是系列活动之一。**、县人武部政委任荣,*宣传部、教体局的领导参加了这次报告会。
能够听到黄继光的战友亲自讲述英雄的事迹,孩子们感到特别亲切和自豪,二年级5班的学生胡恒晟激动地说:“听了李爷爷的故事,我一定要学习黄继光的精神,好好学习,加倍努力,长大了为国争光。”
陪同爷爷前来的孙女李霞介绍说:“家里人原先只知道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却从不知道他与黄继光是战友,黄继光牺牲后,爷爷也身负重伤回国*,在1953年3月转业。爷爷从不宣扬自己的战斗经历,默默无闻地在家种地务农。2015年清明节期间,听到我说现在网络上有质疑抹黑黄继光的声音后,爷爷不顾年老体弱,开始站出来为英雄正名,开始用亲身经历宣扬黄继光的英雄事迹,这样的报告会,爷爷每次都答应的很爽快。”
县人武部政委任荣说:“讲红色故事,学英雄人物,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培育以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高青县长江路小学二年级6个班的260名师生参加了这次活动,看到激动热烈的场面,校长郑纪孝向在场的教师们说:这不仅是一次国防教育课,更是一次感受颇深的道德教育、素质教育课,我们要多进行这样的活动,让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得到发扬广大,提高师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
4、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凯江流淌,穿过四川省中江县城,在魁山下静流。肃穆的纪念馆里,一件件实物,纪念着一位伟大的战士——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特级英雄黄继光。
1952年10月,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打响。其战况惨烈永载史册:敌军调集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而敌军始终未能得逞。
焦土攻势后短兵相接。黄继光所在营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时近拂晓,再不拿下将贻误整个战机。关键时刻,时任通信员的四川中江籍战士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率两名战士攻坚。
黄继光等人在距敌火力点不到50米的地方被敌人发现了,照明弹、探照灯使整个山坡变成了白天,无数挺机枪喷射出来的火舌,扫向他们隐蔽的地方,三人相继倒了下去。没过几秒钟,黄继光重又匍匐前进,但动作比原来慢得多。后来才知道,两名战士一死一重伤,黄继光左臂也挂了彩。
距敌火力点只有不到10米了!黄继光用右臂撑住身体,扔出手雷,敌机枪略一停顿。黄继光所部排长、负责掩护的钟仁杰命令全力吸引敌人火力,黄继光顽强机警地爬到了碉堡下,那里是敌人射不到的死角。他蹲了下去,回头朝钟仁杰他们看了一眼,接着一挥手,大声喊了一句话。话音全被枪声淹没了,没有人听清他喊了什么。
这时,最为悲壮的一幕出现了:只见黄继光猛地站起来,身子向上突地一挺,奋力地向碉堡扑了上去,用胸膛堵住了冒着火舌的枪口!
敌人的机枪哑了。战友们喊着“为黄继光报仇”,冲了上去,一举将高地夺了回来。战斗结束后,只见黄继光胸膛被火药烧黑了,布满像蜂窝一样的弹洞。回头望去,在黄继光爬向敌人碉堡的来路,拖着一条10多米长的血迹。
战后,黄继光被追认为中国***员,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黄继光*遗体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志愿军*陵园。
1953年1月14日,在黄继光故乡四川省中江县,三万二千多人隆重追悼黄继光*。
魁山之下,凯江之滨,*之志永存。位于中江的黄继光纪念馆原馆建于1962年10月,新馆于1987年10月20日落成。馆内219件文物藏品,无不令人动容。每年这里要接待近70万人次访客。黄继光*的精神,仍然鼓舞着人们不断前进。
5、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经过。
2、通过学习感受黄继光英勇献身的精神。
3、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导语:同学们从古至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不胜枚举,我想那位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草地夜行的老红军,他们的英雄事迹还在我们的脑海里回荡,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为了祖国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英雄人物,他的名字叫黄继光。
板书课题:13、黄继光
问:从课文的题目中你能看出这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
师:写人的文章一定会写他的事,所以说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
师:那课文主要介绍了黄继光的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识字:出示
匍匐屡次摧毁胸膛冰雹报仇
3、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师:同学们都被黄继光的英雄事迹所打动了,那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亲身体会一下这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
1、分段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习1--2自然段:默读1、2自然段
从这两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觉得这个任务怎样?从哪句话中感受到任务的艰巨?
师:进攻开始了,我军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情况怎样呢?
3、学习3--4自然段:指名读3、4自然段
思考:我军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情况怎样?
哪句话更能体现出我军进攻阻力大?
“屡次”说明了什么?
师:东方升起了启明星,指导员看看表已经4点多了,这句话说明此时离黎明的时间已经不远了。时间紧迫必须很快拿下火力点才能攻下主峰取得战斗的胜利。情况这么危急黄继光是怎么做的呢?
4、学习5--11自然段:
(1)分组读5---11自然段
思考:黄继光是怎么做的?
师:危急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板书:主动请战)
(2)指名读:黄继光的话
问:从黄继光的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谁能用充满信心的语气再读一读黄继光的话。(指名读)
师:黄继光接受任务后与战士们是如何冲向敌人火力点的?(板书:爬向火力点)
(3)师生接读:
师读:敌人发现了他们,无数的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他们只能
生读: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
“匍匐”什么意思?(师:身体贴着地面爬行)
从匍匐这一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炮火的猛烈和冲向火力点的艰难。)
师:就在这样艰难这样危险的情况下黄继光突然
(4)生齐读:啊!黄继光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出示句子)
问: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站起来十分不易)黄继光为什么要站起来?(板书:投掷手雷)
他是在什么情况下站起来的?从哪句话中能看出黄继光伤的很重?指名读一读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黄继光每前进一步都要用尽全身的力量。就连挪动都很困难的他居然
(5)生齐读:黄继光第一次站起来的句子。
师:多么顽强、多么了不起、多么令人感动啊!所以作者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表达了这种感情。
师:谁能用惊讶、出人意料的语气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读: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指导员正在着急只见(出示句子)
生接读:黄继光又站起来了------。
问: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什么?黄继光又是怎样做的?(板书:勇堵枪口)
问:这一次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站起来的?(身负重伤,没有一件武器,天快亮了。)
此时此刻他想到的是什么?(指导员的信任、战友的安危、祖国人民的嘱托、和朝鲜人民的解放。)
唯独没有想到的是什么?(自己的生命安危)
师:想到这里,黄继光全身迸发出无穷的力量,他又生齐读:黄继光又站起来了---------。
师: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献出了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此时此刻你想对我们眼前的这位英雄说些什么呢?
师:让我们带着对黄继光的敬佩,再读这句话:生齐读黄继光又站起来了---------------。
5、学习最后一段:
师:战士们在黄继光大无畏精神的鼓舞下,怀着要为黄继光报仇的信念,像海涛一样冲向了敌人,他们的口中高喊着:生齐读: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师:喊声惊天动地。战士们很快拿下了597.9高地,夺取了战斗的胜利。
师:黄继光用自己的身体为战斗的胜利铺平了道路,他所在的营夺取了胜利。
师看板书:从黄继光主动请战、爬向火力点、投掷手雷、勇堵枪口这一过程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黄继光?(板书:不怕牺牲勇于献身)
师: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个英雄儿女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四、总结全文
黄继光为了保卫祖国人民的安全,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光辉形象谱写了一曲中朝人民团结战斗的胜利赞歌。它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心中,年轻的英雄,从你胸膛迸发的热血,阻断了敌人凶残的弹雨,而你奋力一扑的瞬间,震天撼地,让我们一起再次高呼这位英雄的名字-----黄继光。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38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