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乌鸦喝水》的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4 10:31:15

一年级《乌鸦喝水》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播放乌鸦飞行动画。板书:“乌鸦”。)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动画“乌鸦”与汉字“乌鸦”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2.你们听过哪些关于乌鸦的故事?

3.引入课题:乌鸦喝水。联系字形字义识记“喝”。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动画乌鸦的外形,形象地记忆“乌鸦”,既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再由“乌鸦”一词联系到有关“乌鸦”的故事,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达到从旧知到新知的牵引过渡。】

二、激趣引文

1.读题激趣质疑:同学们,你们想从课文中了解什么?

2.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自读课文吗?如果碰上生字该怎么办?

三、读文反馈

1.在读文中你遇到了哪些难识记的生字词?说出来,大家一齐想想办法。(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读好本课的多音字及叠词、轻声音节。如“喝不着、渐渐、小石子、一个一个地”等。)

2.师生互动猜词游戏,考查字词识记效果。

(学生根据出示的词语,以动作演示,教师根据学生动作猜出词语。)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知识积累都不一样,因此,让每个孩子提出自己认为难读、难识的生字,可以更好地尊重每个孩子的认知,也可以更好地实践以学定教的原则。游戏活动的设置,师生全员参与互动,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四、朗读感悟

1.同学们,现在生字宝宝和词语宝宝都玩累了,咱们让他们“回家”吧。刚才老师接到电话,说有四个词语宝宝连自己的家都忘了,你们愿不愿意做警察叔叔,帮他们找到家呢?看谁的速度最快!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课文中带有以上词语的四个重点句。

3.指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悟乌鸦找水过程中的心情。

灯片一: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1.初读:谁找到了“口渴”的家?试着读一读。

2.体会:在读的过程中,你们体会到乌鸦的什么心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在学生理解“口渴”“到处”的基础上,借机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又饥又渴、又累又乏”等。)

3.朗读表演:你能读出这种心情吗?谁愿意上台表演读?

灯片二:

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1.初读:谁能找到“喝不着”的家?试着一读。

2.理解:你读了这句话,知道了什么?

(乌鸦遇上麻烦──瓶口小、水不多)

(乌鸦心情很难过,很失望,很苦恼……)

3.说一说,读一读:应该怎样读才能体现乌鸦此时此刻的心情。(比赛读,评点读)

4.创设情境:如果是你,喝不到水会怎么办?

(引导学生理解乌鸦知难不退,不怕困难的精神)

灯片二:

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1.学生自悟。(引导学生从重点词语及感情、表情、动作手势等方面理解)

2.指导读:

①模仿读: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鼓励模仿)

②挑战读:还有谁向老师挑战?(鼓励学生有创造性地朗读)

3.体会:从读中体会到什么?(乌鸦聪明、智慧;乌鸦喝着水的高兴心情)

4.演示:谁能把乌鸦喝水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出示瓶子和小石子)

5.发现:同学们在演示中发现了什么?(理解“渐渐”并运用“渐渐”一词说话)

6.赞美:同学们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教师扮演乌鸦在课堂上飞舞,学生以赞美的语气与乌鸦交谈)

7.儿歌:同学们,老师学了这个故事以后,渐渐地喜欢上了这只乌鸦,我还为它写了一首歌呢!(教师出示儿歌,学生拍手朗诵)

乌鸦乌鸦本领大,肯动脑筋想办法。

一个一个石子放,困难再大也不怕。

8.思维拓展:同学们,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那该怎么办呢?启发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况以及自身的生活体验,说出一些可行的办法。

【设计意图:识字与阅读的结合:从字到词,从词到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既巩固了字词的识记效果,也巧妙地与课文阅读紧紧联系在一起。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到处、喝不着、一个一个地、渐渐),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悟乌鸦在喝水过程中的心情,体会乌鸦遇难不让、聪明能干、肯动脑筋的精神,使三维目标得以实现,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五、课后延伸

1.读一读:读一个关于乌鸦的故事,举行读书汇报会。

2.试一试:当瓶子中的水很浅很浅时,乌鸦用这种办法能喝到水吗?

【设计意图:新课标主张语文阅读应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开放。《乌鸦渴水》是一篇传统教材,教师应启发学生敢于打破传统思维,引导学生大胆实验,敢于怀疑,学会更为客观地认识事物。】

拓展阅读

1、人美版六美术画中国画山

1.欣赏现代优秀画家的山画,激发生表现祖国大

好河山的创作欲望。

2.习山画的构图特点及远景近景的不同画法,初

会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提高绘画能力。

(二)作业要求:

1.第课时:习用勾、皴、点、染法画山石,完成近

景远景山峰的练习。

2.第二课时根据构思酝酿好构图,先画后着色处理,

完成幅山画作业。

(三)课业类别:绘画基础课(写意山

(四)重点

1.第课时:山画勾、皴、点、染的技法习。

2.山画的远景近景着色整理等具体技法。

难点:山画的构思及构图。

(五)用具准备

1.师:国画用具、宣纸、范画、材、录像。

2.生:书、国画用具、具。

.组织

二.导入新课:

1.由画树引入山画的新课内容。

三.讲授新课:

1.山画: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为主题的绘画。

画是中国画的三大画种之(山、花鸟、人物)具有几千历史。

2.欣赏画家作品:分析三种不同风格

3.技法讲解:

(1)勾:

(2)皴:边演示边讲解(放录像小结)

(3)擦:

(4)点:

(5)染:

4.出示范画,生欣赏:

四.布置作业,提出要求:

1.根据自己的理解,参照范画,画幅山石。习技法。

2.可以先在报纸上练习外型。

五.生作画,师辅导:

六.课堂小结:

1.作业展示,讲评。

2.收拾用具,注意卫生保洁。

附:板书

基本技法

课后小结:

第二节

、组织:检查用具的准备及摆放

二、导入新课:

1.由前节课习基本技法画山石引入。

2.布置本课内容:构思完成幅山作业。

三、讲授新课:

1.师:“山画是作者通过笔墨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不同的人对大自然的.感受必然不同,抒*感方式也不同,所以会出现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表现方法,不同的内容。我们虽然龄小,但同样热爱着祖国的山山,我们每个人对风景的感觉体会都有不同的地方,我们只要大胆的构思大胆地表现,在白我们上节课习的技法及画书的技法都掌握住,运用好,也能画出幅生动的山作品。”

2.山画的构图:远景

近景

3.技法:先用勾、皴、擦、点、染的方法具体的画出近景,在用简略的勾、皴、或渲染方法画出远景。

4.黑板演示,生观察步骤方法。

四、生创作,师辅导:

要点:1.构思、构图

2.启发生大胆用笔,大胆构思。

五、课堂小结:

1.展示课堂作业,讲评。

2.收拾用具。

2、小语文5下《冬阳?童?骆驼队》

1.习“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句从作者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总结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习后三个片断

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习。

②同兴趣的同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课件出示:老师给我,要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看骆驼脱毛

课件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大块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课件出示: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3、小语文5下《冬阳?童?骆驼队》

1?自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样表达的好处。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师:准备《城南旧事》的影像资料。

生:课前搜集林海音《城南旧事》的有关资料。

、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先听支歌,会唱的跟着唱,注意歌词。(课件播放歌曲:《童》)这歌词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2?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老师读题目,同们闭眼感受,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幅怎样的画面?(温暖的冬阳下,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联系在齐,充满诗情画意,令我们产生了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完美的童,童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这天就让我们和作者齐回忆她那充满稚气的童往事吧,齐读课题。

3?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二、初读课文,理清叙述顺序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生活,作者回忆了哪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第5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第7~11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第12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第13~16段〕。)

三、细读课文,感悟童真童趣

1?习“骆驼咀嚼”的片断。读第5段,画出感受最深的词句,细细地品味,并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从骆驼咀嚼的样貌中,体会到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从作者骆驼咀嚼中,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2?习后三个片断。在后三个片断中,选最感兴趣的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习。(同自愿结成小组,互相交流、探讨;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四、精读课文,感悟对童的怀念

1?齐读最后段,说说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2?引导生理解“童去不还”和“童便重临我的心头”的含义。

五、拓展延伸——说童

光阴是宝贵的,童是完美的。这正是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此时,你想起了自己哪些搞笑的经历呢?(生说自己的童趣事。)

六、总结全文

1?(歌曲《童》再次响起)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多姿多彩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抹甜甜的微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我们就应把握好完美时光,让生活的每天都色彩斑斓,都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本则是高尔基的《童》。这两本书都很棒,大家能够找来看看。

板书:

看骆驼吃食

谈驼铃作用

想替骆驼剪毛

询问骆驼去处去不还

点击查看更多一年级《乌鸦喝水》的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14499.html

热门阅读

  1. 调皮的小老鼠教案范文
  2. 印刷品订货合同范本
  3. 圣诞节卡片祝福语
  4. 《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读书心得
  5. 《雨铃铛》的小学语文教案
  6. 小学语文《落叶》教学设计
  7. 晚次乐乡县全诗鉴赏
  8. 医院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计划
  9. 蜗牛的困顿随笔
  10. 201年情人节微信朋友圈经典祝福语
  11. 感觉害怕而仍然去做美文
  12. 温馨祥和的圣诞平安夜祝福短信
  13. 老师对学生中考祝福语
  14. 关于服装厂社会的实践报告
  15. 成语心安理得怎么造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