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2 13:11:05

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翻译赏析

大江开宿雨,征桌下春流。

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

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

羁眺伤千里,劳歌动四愁。

【注释】

①霁,雨过天晴。

②羁,马笼头。羁怀:旅途感怀

③劳歌:劳作者之歌。唐?张旭《清溪泛舟》诗:“旅人倚征桌,薄暮起劳歌。”明?王世贞《阜城道中》诗:“春色昼冥冥,劳歌倦自听。”亦指忧伤、惜别之歌。唐?骆宾王《送吴七游蜀》诗:“劳歌徒欲奏,赠别竟无言。”唐?许浑《谢亭送别》诗:“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一夜春雨过后,广阔的江面一改往昔平静之态,变得汹涌奔腾,浩荡无边。我将乘着远行之船,顺流而下。晴空之下,缭绕山间的云雾如一张卷轴慢慢收起,露出了青山秀丽的姿容。晚风恬适,江浪渐平。夕阳中,江岸盛开的花朵绚丽如火,茂密参差的绿树映水如画,更有一群山鸟在沙洲上纷飞曼舞。眺望千里,我这羁旅他乡之客不觉悲从中来。忽然,船上传来离人的惜别之歌,更牵动我万端愁思。

拓展阅读

1、审言《渡湘》阅读答案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窜,不似湘水北流。

【注】

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迟日:春日的太阳。

:位于湖水由向北流入洞庭湖。

①迟日: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②悲昔游:作者旧游之地,因放逐再次经过感到悲伤。

③边愁:流放边远地区产生的愁绪。

④京国:指长安。

(1)本诗抒发的感情是什么?

答案:这首诗抒发的是被贬的悲愁之情。

(2)本诗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色?

答案:这首诗通篇用反衬手法。诗中有三组反衬:第一句用昔日春游的欢乐反衬今天被贬的悲愁;第二句用花鸟的美景来反衬悲愁;三、四句用湘水北流反衬自己的迁。

3.有人说“独怜京国人窜”一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此说?请说明理由。(5分)

同意。从结构上说,该句起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2分)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下一句为水北流而感叹,都是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这句,由此生发的。(3分)

不同意。全诗要表现的主旨是“边愁”(被贬到边疆的愁恨),(2分)而该句只是交代“边愁”产生的原因,关键之句是“今春花鸟作边愁”。(3分)

4.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指出来并作简要。(6分)

答案:“今春花鸟作边愁”。(2分,答两句不给分)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窜”而成了“边愁”。(解释对了2分)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3分)(答“以乐景写哀情”、“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亦可。)(无手法,解释合情理给1-2分,解释必须结合前面手法,即答什么手法解释什么)

(5)这首诗歌通篇运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说明。(5分)

答:诗歌前两句是今与昔的对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歌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逝水,以斯人窜对照水北流。

(6)诗歌三四句分别展示了人的“窜”水的“北流”,这样相对照的描写凸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因素?(5分)

答案:诗人在贬谪的道路上,正值春临大地,花鸟迎人,看到水滔滔,朝着与他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怀念京国,表达了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以及自己在仕途上遭遇的不平与忧郁。

(7)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行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破败,不禁悲从中来。

B.第二句,写到了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赴边的愁苦。

C.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北流,皆因“京国人窜”。

D.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水北流”点破诗题,又以“不似”寄托自己的无奈慨叹。

答:A(“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破败”是没有依据的,景依旧是迟日繁华,人的处境却已变为流放赴边,此句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

(8)诗中的“悲”“愁”情绪,作者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请结合这首诗的前两句作简要分。(5分)

答:(今昔、实虚、已然将然)对比、反衬。(明确其中一方面即可)

第一句写往昔春日游园之乐,对比之下,更加让人觉得当前流放处境的“悲”;第二句写眼前春光烂漫、鸟语花香,这让人欢欣的景物,恰恰反衬出流放赴边途中“愁”的格外浓重。

(意思对即可)

(手法,2分。简要分,3分:其中两句诗的合理解说,各1分;整体语言表述1分)

悲叹昔日还在园林里游玩的情景,今年春天花开鸟鸣更引发我在边疆的哀愁。

我独爱京城,人却要往逃,真羡慕湘的水呀,你却往北流去!

审言曾有两次贬官的经历,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这首诗当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写的。他在渡湘下时,正值春临大地,花鸟迎人,看到水滔滔,朝着与他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怀念京国,悲思愁绪,一触而发。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

诗的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该是心旷神怡的。而这里追叙“昔游”时却用了一个“悲”字。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这一句诗是用现在的情移过去的境,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今天的悲伤心情。

诗的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与审言的这句诗有些近似的有甫《春望》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司马光的《续诗话》评这一联诗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这里,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别”之情,采用的也是反衬法。审言是甫的祖父,对甫有直接影响。“花溅泪”、“鸟惊心”一联,可能就是从“花鸟作边愁”这一句化出的。

诗的第三句“独怜京国人窜”,是整首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作用。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但这一句还没有点到《渡湘》这个题目。最后一句“不似湘水北流”,才提到湘,点破诗题,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窜”,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

这首诗,通篇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逝水,以斯人窜对照水北流。这是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而出现在七言绝句刚刚定型、开始成熟的唐,尤其难能可贵。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说,唐七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惟审言《渡湘》、《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在胡所举的两首诗中,这首《渡湘》更为可取。

2、《雪》原文及优秀

诗人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柳宗元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雪》正是这样,诗人柳宗元只用了20个字,便描绘出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心垂钓。作者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诗人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所以,下面的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幽静、*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只有心。,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雪”三个字,把““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写照。由此可见,这“寒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3、《雪》原文及优秀

一、古诗原文

作者:柳宗元

千 山 鸟 飞 绝 ,

万 径 人 踪 灭 。

孤 舟 蓑 笠 翁 ,

独 钓 寒 雪 。

二、作者背景

柳宗元(773-819),唐代诗人。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参加永贞变法,失败后屡被流放,最终在柳州刺史任上去世,后世又称“柳柳州”。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也写得很好,古诗韦应物齐名,世称“韦柳”。

三、古诗鉴

1、注词释义:

绝:绝灭,消失。

径:小路。

踪:指脚印。

孤舟:孤单的一条小船。

蓑笠:用草编成的雨衣帽子。

2、古诗今

千山寂静鸟儿都飞走不见了,万条小路上已经人迹杳渺。小船上渔翁穿戴蓑衣斗笠,独自一人冒寒在上垂钓。

3、名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雪。”

诗人只用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下着大雪的面上,一叶小舟,一位渔翁独自垂钓。也许他什么也钓不到。诗人要告诉我们的是,孤独严酷的环境算不了什么,人只要有信念,有毅力,再恶劣的环境也不能把我们摧垮。诗里的渔翁实际就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孤独而坚强,虽然屡遭流放,屡遭打击,但他一直不屈不挠,保持镇定自若的态度,坚持自己的理想。其中的深意,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点击查看更多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52522.html

热门阅读

  1. 光棍节送给单身男女的祝福短信
  2. 关于积累·运用三·习作的教学设计
  3. 2016给朋友幽默贴心的万圣节祝福语
  4. 国培顶岗实习经验报告范文
  5. 暴风雨语文教案设计
  6. 三个和尚的故事
  7. 关于三八妇女节的作文200字
  8. 《艳丽的大公鸡》说课稿范文
  9. 残手相骨民间故事
  10. 明知可不为却为之的事情杂文随笔
  11. 小学六年级家长会家长的发言稿
  12. 发送端午节搞笑短信摘抄
  13. 201年迎接元旦跨年祝福语
  14. 安全生产月的活动总结模板
  15. 《大瀑布的葬礼》优秀教案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