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语文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9 14:45:08

暴风雨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认真阅读,感悟课文,体会暴风雨来临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暴风雨过后,万物争荣的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认真阅读,感悟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暴风雨来临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暴风雨过后,万物争荣的景象。

教学切入点:抓住课文第12自然段中“狂暴的大自然”和“绚丽的早晨”展开阅读。

阅读点:课文的7—11自然段。

教学课时:1

大自然如此神奇

大自然那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暴风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可以带来灾难,令人恐惧,也可以以它的气势,使人振奋,尤其是暴风雨过后,大自然展现的是江山似景、风景如画的另一番景色。

2、老师先给大家看一段片子。(放暴风雨),看完刚才的片子,请你谈一谈刚才的片子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3、今天,意大利作家弗拉里斯为我们带来一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寓意深刻的著名散文《暴风雨》。

二、分小组进行学习。

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写作顺序。

3、检查第一次自学情况:

(1)每个小组成员任选一部分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后评议。

(2)讨论每段内容:①暴风雨之夜的情景(时间先后顺序) ②黎明雨过天晴的景象(由近及远)

4、第二次进行小组学习:

要求:这一次主要是品位、感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下几点在讨论时师注意点拨:)

①第一自然段写雨前,突出“闷热”“闪电”“雷声”

②雨来时的势头。 “瓢泼”“撕开”“倾注”等写出了雨势之凶猛。

③写狂风声音—力量(震撼人的心灵)

④写雨(有何不同?) 由惊恐—放松、舒展。

⑤将雨后的景色与雨前相比较来学习,讨论

三、大组交流

1、、在这么多的景物中,一定有你自己认为写得比较好的景物吧!请你用最优美的语调来读一读,并且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2、小结:你们的朗读给课文增色不少。你们的观点表示你们自主阅读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我们不难看出,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紧紧抓住夏季暴风雨前后景物变化,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恰当地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是如此神奇。

3、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再一次走进暴风雨,体会大自然那顽强的生命力。( 对比读、个别读、齐读。)

4、一篇好的写景文章,不光要有精彩的景物描写,还必须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具体的景色中 去,做到情景相融。 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想要通过暴风雨,告诉大家什么呢!(理解最后一段)

5、总结:学完这篇课文,希望不仅在写作上能带给你启发,而且要能理解这暴风雨所给你带来的人生哲理。

四、拓展学习:

1、介绍《海燕》这篇文章

2、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拓展阅读

1、人版五年上册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牧童》)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

使:借助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自主理解词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2、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20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一课时

20

1、认识“融、侧”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兴、舍”,会写“脑、袋”等13个字,会写“东北、脑袋”等14个词

2、有感情朗读课,能读好中的长句子。能初步体会“抽出”“浸”等词表达上的好处。

3、能结合课内容,说出喜欢小兴安岭的理由。

能结合课内容,说出喜欢小兴安岭的理由。

初步体会“抽出”“浸”等词表达上的好处。

一、导入、激趣

1、出示中国地图,导入,感知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

2、浏览小兴安岭的“简介”,初步感知小兴安岭的特点。

位于兴安岭山脉的东段,黑龙江省北部,是我国的重要林区之一。它与大兴安岭、长白山同是我国最大的林区,它们集中了全国木材蓄积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森林中有梅花鹿、紫貂和东北虎等珍贵的动物。林地上生长着人参、乌拉草及其他珍贵的药材。许多山脉底下埋藏着铜、铁、铅等金属矿产资源。

(1)你从这段字里了解了什么了?

(位置

特点:物产丰富,富饶)

(2)你能把这段话试着用一句话来介绍吗?(小兴安岭是位于黑龙江省北部的一个物产丰富的林区。)

(3)小结阅读小策略:抓住关键词,再把三层意思合成一句话,这样就能快速概括出一段话的意思。

二、初读,读通长句子,初知大意

(一)活动一

1、先放声朗读课,遇到不懂的生字新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尝试多读几遍,遇到长句子,尝试读多几遍,

力求将课读通读顺。

2、再安静浏览一遍课,想一想,圈一圈,划一划:

(1)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整体印象?

(2)课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的?你能像前面两课那样,整理出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来吗?

(二)指导读通长句子

1、出示中生字较多的4个长句子,自我挑战朗读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

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

门前的草地上。

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

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有时候还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

是不是快要来临。

2、着重提示:(1)多音字读正确:宿舍shè

恋恋不舍shě;

(2)长句子断好句。

3、认读生字新词

(1)借助拼音自己试着读一读

(2)一起读一遍

(3)去掉拼音认读

(4)只出现生字,认读并组词。

(5)注意读正确“欣、剑、显、临、浸”几个前鼻音。

(三)引导提炼信息,初知大意

1、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整体印象?

(1)“绿色的海洋”

什么是“绿色的海洋”?

为什么说它是绿色的海洋?

能用“因为。。。。所以。。。”来说吗?(有数不清的各种各样的树木,而且连成一片,所以说是绿色的海洋;因为树林多而茂密,所以说是绿色的海洋)

想象画面:

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绿、广、密、多,望不到边、一吹,就像波浪一样连绵起伏)

指导朗读,读出它如海洋般的宽广。

(2)“四季景色诱人、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

既然叫做花园、宝库,大家猜猜看,小兴安岭应该有什么?(应该有很多美丽的树木花草,一年四季景色诱人;应该有很多的资源:森林、动物、药材、矿物等资源,物产丰富)

2、课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的?(春、夏、秋、冬,季节变换顺序,也叫做时间顺序)

3、小结方法:关注课的开头、结尾,以及每一段的起始句,找到表示顺序和关键信息的词句,就能更快了解课内容。

(四)尝试整理出思维导图

1、根据找到的这些关键信息,运用前两课整理思维导图的方法,能整理出本课的思维导图吗?

2、把本单元前面两课的思维导放图放到一起,你发现有什么异同吗?

都是写景的章,但前两篇按照地点变换(也叫作空间转换)顺序,而本按照季节的变换(也就是时间)顺序来介绍。同样是写景,可以按照地点变换,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写。

《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关键句既出现在第一段,又出现在最后一段,《海滨小城》是在最后一段。《美丽的小兴安岭》开头先说,它是一片绿色的海洋,结尾再说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开头和结尾都是总体介绍。平时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主动留意章的开头、结尾。关键句常常藏着那里,找到关键句我们就能快速抓住章的关键信息,了解章的顺序和主要内容。

三、关注四季树木句子,初步感知四季树木之美

(一)活动二

1、小兴安岭的树木四季各是什么样子的?你能找到句子吗?

2、你能各用一个词、一种色彩形容小兴安岭四个季节的树木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二)分享,点拨:

1、朗读出找到的句子,说说是怎样快速找到各段描写树木的句子的?

各段的开头一句就是写树木的句子

。小兴安岭,以森林著称,树木是他的主角。所以虽然写的是四季,但每个季节都把树木安排在开头来介绍。

2、四季树木给你留下的是什么样的印象?

(春天:抽枝长叶

充满希望,嫩绿;夏天,葱葱茏茏

充满活力,翠绿;秋天

层林浸染

落叶纷飞,五彩;冬天

积满白雪,白雪皑皑,

雪白。

3、小结:四季树木,四种色彩,四幅图画,哪怕只是见到这四季变化的树木,你是不是都已经都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了?

4、边有感情地朗读课边想象画面,再次感受小兴安岭树木四季不同之美。

四、识字写字

仔细认读生字词

1、想想用什么方法记得这些生字,再仔细观察,看看哪些是易错难写的字,做上记号。

2、再次认读生字,想想怎样把字写正确、写端正?

(二)点拨,指导把字写正确,写端正

1、提醒大家易错的字:视的视,左边是个视字旁,只有一点。

2、本课要写的生字结构有四种;左右结构的最多,有8个;还有上下结构的,以及独体字严,半包围结构的库字。

重点写好“上下结构”的“袋”和“左右结构”的“线和软”三个字

3、跟着老师写好字:

上下结构,上面代替的代,右边的斜勾要向外伸展,给下边“衣”字的点留下空间,衣的横短而斜,在横中线上,丿要舒展,竖提在竖中线稍左处,短而直,使整个字重心稳定,捺要舒展。请写一遍

线

左右结构绞丝旁,左窄右宽,右边的斜勾作为主笔要有力、舒展,两横略上斜,丿要穿插到左边绞丝旁的下方。请写一遍

左右结构车字旁,跟“线”字略微不同,他是左右基本同宽,车的最后一笔变成提,欠的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请写一遍

在田字格上再练习两遍。

五、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完成“写字本”。

选做:查找小兴安岭的相关图片和字资料,进一步了解小兴安岭。

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17

一、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二、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在这广袤的华夏土地上,无数的山川湖海构成了一道道美丽的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六单元,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开始第六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的学习。

(二)学习生字

学诗之前,我们先来读本节课要求认识的7个生字。(课件出示)

其中“抹、磨”二字为多音字。(课件出示)“抹”字在“抹粉”中读mǒ,在“抹布”中读mā。“磨”字在“磨刀”中读mó,在“磨盘”中读mò。

我们再来看本课要求会写的13个生字。(课件出示)

这13个生字,大部分由熟识的部件组成。

左右结构的字有“断、孤、帆、饮、初、镜、银”,其中“孤、帆、饮、镜、银”在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

“断”字左宽右窄;“初”字左边是“衣补旁”,不要写成“示”字旁。

上下结构的字中“楚、至、盘”要写得紧凑。

独体字“未”的两横,要写得上短下长。

半包围结构的字中,“磨”字中“广”的一撇要拉长,包住里面的部分,不要把字写成上下结构。

重点讲解两个难写字的写法。

“断”字在书写的时候,左边的部分先写“米”,“米”的捺变为点,再写竖折。右边部分“斤”的竖撇要穿插到左边部分的下面,竖要垂直,保持整个字的稳定。我们看这个字的书写笔顺。(课件出示)

“遥”字是半包围结构,在书写时要注意先内后外。里面的部件要写紧凑,外面的捺要写舒展,托住右上部分。

我们看这个字的书写笔顺。(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课下工工整整地书写这13个生字,写之前注意观察字的结构、占格,做到心中有数再书写。

(三)学习《望天门山》

1.写作背景

李白在年轻时,仗剑离乡,辞亲远游,行船途中经过天门山,望见天门山壮美的景色,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望天门山》。(课件出示)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诗人简介(课件出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3.理解诗意

了解了诗人,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里写了什么。诗中有几处重点词,我们可以借助中的注释与字典来理解。(课件出示)

①天门山: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

②中断:指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③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

④回:回旋,回转。

老师来讲讲诗的大意:

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对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4.体会情感

题目《望天门山》,通过一个“望”字,我们可以知道,诗人观赏天门山是远远地看。正如第一句所描绘的雄壮景观——“天门中断楚江开”,天门山本是两座山的合称,但通过诗句,我们仿佛又可以产生更为奇特的想象:天门山是一座山,但由于楚江的冲击,劈开了这座“天门”。“中断”一词,多么有力量,远远望去,这两岸的青山就像被生生地劈开一样,那么高耸陡峭。虽是写山,却让我们感受到楚江的汹涌。一个“断”字显示了山的高耸险峻,一个“开”字,又把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展现在我们眼前。(课件出示)

既然楚江的冲击如此猛烈,都能够将天门山劈开,那又为何在此地“碧水东流至此回”呢?楚江在流经天门山以前,江面十分开阔,而天门山两侧险峻的高山使河道变窄,仿佛将江水锁住一般。因此,奔腾的江水在天门山无法顺畅地流过,从而形成回漩之势,使这片水域更加汹涌激荡。(课件出示)

前两句中,诗人借写山表现水的汹涌,借写水衬托山的奇险。

我们继续跟随诗人,欣赏天门山的美景。“两岸青山相对出”两岸的青山本就矗立在那里,一个“出”字,为静止不动的青山增添了动态美。青山为何而动呢?“孤帆一片日边来”,原来,诗人在这顺流而下的小舟中啊!这一艘小舟随着激荡的江水不断前行,天门二山扑进眼帘,身姿愈发清晰。(课件出示)从诗人的角度看,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这是多么新鲜又令人喜悦的景色呀。

年轻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巴蜀老家,外出游历。带着激情与活力,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读出节奏感。(课件出示)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通过《望天门山》,我们有幸跟随诗人李白一睹天门山雄伟奇丽的景色。希望同学们能将这首诗背诵并积累下来。

(四)学习《饮湖上初晴后

1.写作背景

接下来,我们跟随苏轼,一起游览西湖吧!《饮湖上初晴后》,是苏轼担任杭州地方官时创作的诗篇。这一天,苏轼和朋友们在西湖游玩,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苏轼便将这一难得的经历用诗歌记录了下来。我们先来欣赏这首诗。(课件出示)

饮湖上初晴后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诗人简介(课件出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学家、书法家、画家。

3.理解诗意

了解了诗人,我们再走进这首诗,先了解重点词的意思,再想一想整首诗的意思。(课件出示)

①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②方:正。

③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④亦:也。

⑤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这首诗的大意是:

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无论是淡雅装饰,还是盛装打扮,都具有迷人的神韵。

4.体会情感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正是西湖“初晴后”的景色。

“水光潋滟晴方好”,是题目中的“晴”时之景(课件出示)。在阳光的照射下,西湖之水波光闪动,光彩熠熠,是不是很好看呢?

“山色空蒙亦奇”则是题目中的“”时之景(课件出示)。在细蒙蒙之中,群山若有若无,恍若仙境,也是非常奇妙的景色呀!

这两句中,诗人既描绘了西湖的山光水色,也描绘了西湖的晴姿态。可见,在苏轼眼中,西湖的景色无论是山还是水,是晴天还是天,都是美好奇妙的。

而后两句中,诗人没有紧接着前两句去描绘西湖的景色,而是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比喻表达出西湖的神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美人西施的传说距离苏轼所在的宋代已经过去了几千年,西施的美丽只存在于后人的想象之中。也正是如此,这西湖之美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西施,无论淡妆或是浓抹;对于西湖,不管晴天还是天,这些都无法改变她的美丽,也都是在增添她的美丽。

这首诗并不是写西湖的一时之景、一处之景,而是对西湖的全面写照和全面评价。(课件出示)既有湖光,又有山色,既有晴日之景,又有天之韵。但西湖究竟美在哪里呢?恐怕没人能够说清楚。诗人以绝色美人比喻西湖,将生命赋予了西湖。人人都知道西湖美,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答,也正因如此,这首描绘西湖美景的诗歌,直到今天还浮现在每一位西湖游客的心头。让我们边读边品味西湖之美吧!(课件出示)

饮湖上初晴后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学习《望洞庭》

1.写作背景

明月当空的夜晚,刘禹锡途经洞庭湖,将最美好的湖光山色付诸笔下。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去欣赏美丽的洞庭山水吧!(课件出示)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诗人简介(课件出示)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

3.理解诗意

了解了诗人,我们再来了解这首诗中的重点词和诗词大意。诗中有几个重点词,我们要知道含义。(课件出示)

①洞庭:即洞庭湖,位于今湖南北部。

②和: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③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这首诗的大意是:

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平浪静,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4.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绘的是洞庭湖秋夜的美景。(课件出示)

第一句写“湖光”与“秋月”,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澄澈空明,构成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课件出示)

第二句紧接上句,以生动的比喻补全了首句的意境。因为“潭面无”,所以湖光和秋月得以协调。若狂怒号,湖水激荡,这湖光和秋月又怎能争相辉映,互相衬托呢?而“镜未磨”的比喻,也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湖面水平如镜,在这秋夜中,借着月光的清辉,展现出别具一格的朦胧美。(课件出示)

第三、四句中,诗人将视野拓宽,以独特的想象力,表现洞庭湖山水之美。

远远望去,皓月银辉,君山愈加青翠,湖水更为清澈。在诗人笔下,洞庭山水仿佛变成了一件艺术品,“白银盘”和“青螺”,色调淡雅,互相映衬。这奇特的比喻,为洞庭山水增添了一份浪漫色彩。

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诗。(课件出示)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六)总结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三首诗歌,领略了祖国河山的壮丽和秀美。希望同学们将这些古诗积累下来,细细品读,慢慢品味。有机会的话,也希望你能够走出家门,到诗中所描绘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切身体会诗人笔下的光美景。

(七)作业布置

1.抄写《古诗三首》一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3.预习第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

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点击查看更多暴风雨语文教案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34533.html

热门阅读

  1. 婚礼上的祝福语
  2. 中秋节对员工的祝福语
  3. 每个人都应该有阳光样的人生随笔
  4. 开家长会老师发言稿范文
  5. 关于爱情的诗句伤感
  6. 火柴人童话的哲理故事
  7. 有关于竹子的诗句精选
  8. 《效崔国辅体四首》的全诗赏析
  9. 人活着就要开心去面对的优秀散文
  10. 实验动物供应协议书
  11. 朋友圈晚安祝福一句话短句
  12. 描写雪天的心情的句子
  13. 隐姓埋名为祖国读后感
  14. 冷餐会主持词范文
  15. 201年企业新年拜年祝福语短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