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舜钦《题花山寺壁》全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2 13:11:05

苏舜钦《题花山寺壁》全诗翻译赏析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注释】

(1)花山寺:地址不详。《镇江府志》载有沈括诗《游花山寺》一首,据此,花山寺可能在镇江。

(2)繁英:繁花。

(3)草纵横:野草丛生。

(4)剪伐:指斩去枯枝败叶。剪,斩断。

(5)勤力:勤奋努力。

(6)凋零:凋落衰败。

花山寺本来因为种满各种花卉而出名,可现在却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种花要靠辛勤栽培,不然杂草丛生,花就容易枯萎凋零。

【译文二】

花山寺是因鲜花繁多、美丽而得名,来到这里才发现,不见鲜花,只见杂草丛生。

鲜花栽种的培养和修枝很重要,要勤奋努力,要知道,花是很容易凋零的,而杂草却是很容易就蔓延生长的。

【创作背景】

公元1044年(庆历四年)诗人被贬苏州之后,赋闲在家,一日外出游玩,来到花山寺,只见野草丛生,不见百花开放,觉得“花山寺”名不符实,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

从标题看,这首诗是记游之作。记游诗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因景生发,别有寄托,内容是不可限止的。如果说唐人的记游诗多强调图形绘影,情寓景中,宋人的记游诗多注重借景生发,述志明理。那么,这首诗则正是符合后一特点的。

“寺里”一联,两句各写一种景观。前一句虚出,后一句实录,构成形象鲜明的对比。但二者所写的对象又是同一的,这样就把花山寺“名”与“实”相离的现状突出了。生活中名实不符的事常有之,但诗人所见所写的情况也实在太刺眼,这就使人读了这两句诗后不能不激动,激动的同时也必然要想:寺名是因为寺里山中有花才得,而眼前却无花可赏,必然会引起人们思索玩味的兴趣,于是,作为一首诗的“发人深思"的艺术目的,也就自然实现了。作者当然是有着自己的答案的。他显然深信命名之谬,寺里和山中本来是确实有花的,之所以“繁英不见草纵横”,是因为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说,“花易凋零草易生”,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正是有感于它的旺盛的生命力。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发”,也正是对种花不易的真实感叹。无疑,从主观上说,是“栽培剪伐”不“勤力”,助长了草势的疯狂,而且从诗人对这两句次序的安排上看,显然是特别强调人的主观原因的。草本无罪,剪伐不力则是无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诗人在作出这一结论的时候,情感色彩却并不十分强硬,因为诗没有说“为何剪伐不尽力”,而是既讲到对草要“剪伐”,又讲到对花要“栽培”,中间加一个“须"字,就把他对剪伐不力的愤懑,变为必须要剪伐的规劝,因此,惋惜大于愤慨,警告少于劝诫的这种感情色彩,就表明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是遵循着传统的“明劝诫,著升沉”(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和“美刺"的美学思想和原则的。

这是结合诗人具体的经历和思想所作出的思想内容上的理解。但是,由于这首诗毕竟是从自然景观的描写而来,从社会生活的现象而来,所以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又不仅限于社会*方面。尽管也可以把诗中的“花”理解为贤臣,“草”,理解为奸佞,因而说诗的题旨是对革新除弊的企望。因此,从这方面来看,这首诗就不是一般的*诗,而是对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的具有相当的哲理的醒世诗。

说明

诗中就有名的花山寺变得荒芜不堪的景象,指出:花木必须时刻注意修整,剔除糟粕,保持精华,只有这样才能青春常在。这里包含着万物生长发展的一个真理。“花易凋零草易生”,值得深思。

拓展阅读

1、“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文】 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

【出自】

李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又几重。

【词语解释】

语罢:交谈结束。

巴陵:在今湖南岳阳一带。

⑴外弟:表弟。言别:话别。

⑵十年离乱: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离乱:一作“乱离”。

⑶一:副词。可作“竟然”或“忽而”解

十多年的动乱流离以后,长大成人才相逢。初见时惊讶地问你的姓,说起名字才想起旧时的容貌。相互谈起分别以后世事的变迁,热烈交谈停下来时已是黄昏,晚钟敲响。明天你又要踏上去巴陵的道路,不知又要相隔多少重秋

文二:

经过了十年的动乱流离,表兄弟二人才在异地相逢。分别时兄弟俩都还年少,相逢时我们两个都已长大成人。初次见面时,我们彼此询问姓氏,好象是未曾谋面的朋友。当知道面前站的人就是分离十年的表弟时,我激动地喊着你的名字,回忆着你年少时的面容。万语千言,说不尽分别以后的世事变迁,热烈交谈,不知不觉已敲响了暮钟。明天你又要踏上去巴陵郡的道路,千里迢迢,秋重重,再次相见不知又要经历几多春秋?

十年战乱流离失所,长大以后意外相逢。见面惊奇地问名和姓,报名后才记起他往日面容。唠唠离别后世事变化,一直说到黄昏庙响钟声。明天你又要踏上巴陵路,重重秋相隔何日再相逢。

李益( 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八岁时,逢安史之乱,西北地区常受到外族侵扰,李益离开家乡。唐代宗大历四年( 769)中进士,历任象郑县尉等职位低下的小官。其后弃官而去,游燕、赵间,在藩镇帐下任幕僚十八年,长期征战南北,经过多次战争,所以他对边塞的军旅生活非常熟悉,写了不少描写边塞风光、讴歌战士慷慨激昂为国捐躯的歌。在艺术上能够吸收乐府民歌的特点,节奏和谐,语言优美精炼。尤其擅长绝句、七律。至唐宪宗时便因名被召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礼部尚书。有《李君虞集》。

当作于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割据时期。唐代自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至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结束,旋即又发生了吐蕃、回纥的连年侵扰,以及各地藩镇的不断叛乱,大大小小的战争时断时续,一直延续到公元78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才大体告一段落,历时三十年。此就是在这种动乱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

这首艺术地再现了人同表弟(外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在以人生聚散为材的小中,它历来引人注目。

首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门见,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二是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它使人想起,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三是说二人分手于幼年,“长大”才会面,这意味着双方的容貌已有极大变化。他们长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颇出意外。句中“一”字,表现出这次重逢的戏剧性。

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正面描写重逢。他们的重逢,同司空曙所描写的“乍见疑梦,相悲各问年”中的情景显然不同。互相记忆犹新才可能“疑梦”,而李益和表弟却已经对面不能相认了。看来,他们是邂逅相遇。人抓住“初见”的一瞬间,作了生动的描绘。面对陌生人,人客气地询问:“贵姓?”不由暗自惊讶。对一个似未谋面者的身份和来意感到惊讶。

下句“称名”和“忆旧容”的主语,都是作者。经过初步接谈,人恍然大悟,面前的“陌生人”原来就是十年前还在一起嬉戏的表弟。人一边激动地称呼表弟的名字,一边端祥对方的容貌,努力搜索记忆中关于表弟的印象。

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不需外加抒情的笔墨,已经为读者所领略了。

十年阔别,一朝相遇,应该有很多话语要说。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这里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两人热烈地交谈,从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话音。叙谈时间长,正表明他们情谊的深长。“暮天钟”并不是单纯作为日暮的标志而出现的。它表明二人叙谈得十分入神,以至顾不上观望天色的变化,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有远处传来院的钟声,才使他们意识到原来已是黄昏。作者在这一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前六句,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写“喜见”,突出了一个“喜”字;七、八句转入“言别”。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的画图:“明日巴陵道,秋又几重。”“明日”,点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道路,这里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秋又几重”则是通过重阻隔的场景,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用“秋”形容“”,于点明时令的同时,又隐蕴着作者伤别的情怀。从宋玉开始,就把秋天同悲伤联系在一起了。“几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使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溢于言表。

以凝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与亲人久别后不期而遇又匆匆离散的场面,抒写了亲人间真挚的情谊,也表现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人借时事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表达出无尽的情。

2、谒衡岳庙遂宿岳门楼韩愈的原文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

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

夜投佛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昽。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祭五岳典礼如同祭祀三公,五岳中四环绕嵩居中。

地处荒远多妖魔鬼怪,上天授权南岳神赫赫称雄。

腰喷泄云雾迷迷茫茫,虽然有绝顶谁能登上顶峰。

我来这里正逢秋雨绵绵时,天气阴暗没有半点儿清风。

心里默默祈祷仿佛有应验,岂非为人正直能感应灵通?

片刻云雾扫去显出众峰峦,抬头仰望峰突兀插云空。

紫盖峰绵延连接着天柱峰,石廪起伏不平连着祝融。

严森险峻惊心动魄下马拜,沿着松柏小径直奔神灵宫。

粉色墙映衬红柱光彩夺目,柱上鬼怪图画或青或红。

登上台阶弯腰奉献上酒肉,想借菲薄祭品表示心虔衷。

主管神庙老人能领会神意,凝视窥察连连地为我鞠躬。

手持杯蛟教导我掷占方法,说此卜兆最吉他人难相同。

我被放逐蛮荒能侥幸不死,衣食足甘愿在此至死而终。

做侯王将相的欲望早断绝,神纵使赐福于我也难成功。

此夜投宿佛住在高阁上,星月交辉掩映间雾朦胧。

猿猴啼时钟响不觉到天亮,东方一轮寒日冉冉升高空。

注释

⑴谒:拜见。衡岳:南岳衡,在今湖南。

⑵祭秩:祭祀仪礼的等级次序。三公:周朝的太师、太傅、太保称三公,以示尊崇,后来用作朝廷最*位的通称。皆:一作“比”。

⑶“四方”句:是说东、西、南、北四岳各镇中国一方,环绕着*的中岳嵩

⑷火维:古代五行学说以木、火、水、金、土分属五方,南方属火,故火维属南方。维:隅落。假:授予。柄:权力。

⑸穷:穷尽,这里用作动词。

⑹秋雨节:韩愈登衡,正是南方秋雨季节。晦昧:阴暗无光。清:一作“晴”。

⑺“潜心”句:暗自在心里默默祈祷天气转晴,居然有所应验。

⑻静扫:形容清风吹来,驱散阴云。众峰:衡有七十二峰。突兀:高峰耸立的样子。青:一作“晴”。

⑼“紫盖”两句:衡有五大高峰,即紫盖峰、天柱峰、石廪峰、祝融峰、芙蓉峰,这里举其四峰,写衡高峰的雄伟。腾掷:形容势起伏。

⑽森然:敬畏的样子。魄动:心惊的意思。拜:拜谢神灵应验。松柏一径:一路两旁,都是松柏。趋:朝向。灵宫:指衡岳庙。

⑾丹柱:红色的柱子。动光彩:光彩闪耀。

⑿“鬼物”句:墙上和柱子上画满了彩色的鬼怪图形。

⒀“升阶”两句:伛偻(yǔlǚ):驼背,这里形容弯腰鞠躬,以示恭敬。荐:进献。脯(fǔ):肉干。脯酒:祭神的供品。菲薄:微薄的祭品。明其衷:出自内心的诚意。

⒁庙令:官职名。唐代五岳诸庙各设庙令一人,掌握祭神及祠庙事务。识神意:懂得神的意旨。睢盱(suīxū):抬起头来,睁大眼睛看。侦伺:形容注意察言观色。

⒂“手持”两句:是指庙令教韩愈*,并断定占到了最吉利的兆头。杯珓(jiào):古时的一种卜具。余难同:其他的卦象都不能相比。

⒃窜逐蛮荒:流放到南方边荒地区。甘长终:甘愿如此度过余生。

⒄“侯王”两句:意思是说,封侯拜相,这种追求功名富贵的愿望久已断绝,即使神灵要赐给我这样的福禄,也不行了。纵:即使。难为功:很难做成功。

⒅高阁:即中的“门楼”。曈昽:月光隐约的样子。

⒆“猿鸣”句:猿鸣钟响,不知不觉天已亮了。钟动:古代庙打钟报时,以便作息。

⒇杲(ɡǎo)杲:形容日光明亮。

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歌,是客观的现实生活在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由于客观现实和人境遇的不同,歌的艺术风格也有变化。《衡岳》和《石》虽是出自同一手笔,且是同类材的作品,但两者风格明显有别。《石》写得清丽飘逸,而此则写得凝炼典重。

人通过仰望衡岳诸峰、谒祭衡岳庙神、*仕途吉凶和投宿庙高阁等情况的叙写,抒发个人的深沉感慨,一方面为自己投身蛮荒之地终于活着北归而庆幸,一方面对仕途坎坷表示愤懑不平,实际上也是对最高统治者的一种抗议。

开篇六句写望岳。起笔超拔,用语不凡,突出南岳在当时众中的崇高地位,引出远道来访的原因。“我来”以下八句写登。来到里,秋雨连绵,阴晦迷蒙;等到上时,突然云开雨霁,群峰毕现。整段以秋空阴晴多变为背景,衬托出远近诸峰突兀环立,雄奇壮观,景象阔大,气势雄伟。“潜心默祷若有应”句,借衡岳有灵,引起下段祭神问天的心愿。“森然”以下十四句写谒庙,乃的核心。韩愈游南岳,虽不离玩名景色,但更主要的还是想通过祭神问天,申诉无人理解、无处倾吐的悒郁情怀。在叙写所见、所感时,肃穆之中含诙谐之语,涉笔成趣。最后四句写夜宿佛。身遭贬谪,却一觉酣睡到天明,以旷达写郁闷,笔力遒劲。末句“寒日”,呼应“秋雨”、“阴气”。篇章法井然。

这首的思想价值虽不高,艺术表现上却有特色。篇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境界开阔,色彩浓重,语言古朴苍劲,叙述自由灵活。篇幅不短,而能一韵到底,一气呵成。双句末尾多用三平调,少数收尾用“平仄平”,音节铿锵有力,重而不浮,颇具声势。

创作背景

作于公元805年(永贞元年)。公元803年(贞元十九年),关中大旱,饿殍遍地。韩愈上书皇帝,请宽民徭,触犯唐德宗及权贵,被贬为阳令。公元805年(贞元二十一年)宪宗登基,又议大赦,韩愈由郴州赴江陵府任法曹参军,途中游衡时写下这首

3、石韩愈的原文

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鞿一作:靰)

嗟哉吾*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石峥嵘险峭,路狭窄像羊肠,蝙蝠穿飞的黄昏,来到这座庙堂。

登上庙堂坐台阶,刚下透雨一场,经雨芭蕉枝粗叶大,栀更肥壮。

僧人告诉我说,古佛画真堂皇,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

为我铺好床席,又准备米饭菜汤,饭菜虽粗糙,却够填饱我的饥肠。

夜深清静好睡觉,百虫停止吵嚷,明月爬上了头,清辉泻入门窗。

天明我独自离去,无法辨清路向,出入雾霭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跄。

鲜红涧水碧绿,光泽又艳繁,时见松栎粗大十围,郁郁又苍苍。

遇到涧流当道,光着脚板踏石淌,水声激激风飘飘,掀起我的衣裳。

人生在世能如此,也应自得其乐,何必受到约束,宛若被套上马缰?

唉呀,我那几个情投意合的伙伴,怎么能到年老,还不再返回故乡?

注释

石:这是取的首句开头三字为,乃旧的常见用法,它与的内容无关。

荦确(luòquè洛却):指石险峻不平的样子。行径:行下次的路径。微:狭窄。

蝙蝠:哺乳动物,夜间在空中飞翔,捕食蚊、蛾等。这是写黄昏的景象并点明到的时间。

升堂:进入中厅堂。阶:厅堂前的台阶。新雨:刚下过的雨。

栀子:常绿灌水,夏季开白,香气浓郁。这两句说,进入厅堂后坐在台阶上,这刚下过的一场雨水该有多么充足;那吸饱了雨水的芭蕉叶子更加硕大,而挺立枝头 的栀子苞也显得特别肥壮。人热情地赞美了这野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佛画:画的佛画像。

稀:依稀,模糊,看不清楚。一作“稀少”解。所见稀:即少见的好画。这两句说,和尚告诉我说,古上面的佛像很好,并拿来灯火观看,尚能依稀可见。

置:供。羹(gēng耕):菜汤。这里是泛指菜蔬。

疏粝(lì历):糙米饭。这里是指简单的饭食。饱我饥:给我充饥。

百虫绝:一切虫鸣声都没有了。

清月:清朗的月光。出岭:指清月从岭那边升上来。夜深月出,说明这是下弦月。扉(fei非):门。光入扉:指月光穿过门户,照时室内。

无道路:指因晨雾迷茫,不辨道路,随意步行的意思。

出入高下:指进进出出于高高低低的谷径路意思。霏:氛雾。穷烟霏:空尽云雾,即走遍了云遮雾绕的径。

红涧:即红艳、涧水清碧。纷:繁盛。烂漫:光彩四射的样子。

枥(lì历):同“栎”,落叶乔木。木围:形容树干非常粗大。两手合抱一周称一围。

当流:对着流水。赤足踏涧石:是说对着流水就打起赤脚,踏着涧中石头淌水而过。

人生如此;指上面所说的心乐事。

局束:拘束,不自由的意思。靰(jī基):马的缰绳。这里作动词用,即牢笼、控制的意思。

吾*二三子:指和自己志趣相合的几个朋友。

安得:怎能。不更归:不再回去了,表示对*的厌弃。

写作手法

以开头“石”二字为,却并不是歌咏石,而是一篇叙写游踪的。这汲取了散文中有悠久传统的游记文的写法,按照行程的顺序,叙写从“黄昏到”、“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是一篇体的水游记。在韩愈以前,记游一般都是截取某一侧面,选取某一重点,因景抒情。汲取游记散文的特点,详记游踪,而又意盎然,《石》是有独创性的。

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记述游踪,很容易弄成流水账。人手段高明,他象电影摄影师选好外景,人物在前面活动,摄影机在后面推、拉、摇、跟,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在读者眼前出现。每一画面,都有人有景有情,构成独特的意境。主要记游,一开头,只用“石荦确行径微”一句,概括了到之前的行程,而险峻的石,狭窄的路,都随着中主人公的攀登而移步换形。这一句没有写人,但第二句“黄昏到蝙蝠飞”中的“到”二字,就补写了人,那就是来游的人。而且,说第一句没写人,那只是说没有明写;实际上,那石的荦确和行径的细微,都是主人公从那里经过时看到的和感到的,正是通过这些主观感受的反映,表现他在经过了一段艰苦的越岭,黄昏之时,才到了。“黄昏”,是很难变成可见可感的清晰画面的。他巧妙地选取了一个“蝙蝠飞”的镜头,让那只有在黄昏之时才会出现的蝙蝠在院里盘旋,就立刻把中主人公和,统统笼罩于幽暗的暮色之中。“黄昏到”,当然先得找僧安排食宿,所以就出现了主人公“升堂”的镜头。主人公是来游览的,游兴很浓,“升堂”之后,立刻退出来坐在堂前的台阶上,欣那院子里的木,“芭蕉叶大栀子肥”的画面,也就跟着展开。因为下过一场透雨,芭蕉的叶显得更大更绿,栀子开得更盛更香更丰美。“大”和“肥”,这是很寻常的字眼,但用在芭蕉叶和栀子上,特别是用在“新雨足”的芭蕉叶和栀子上,就突出了客观景物的特征,增强了形象的鲜明性,使人情不自禁地要赞美它们。

时间在流逝,栀子、芭蕉叶终于隐没于夜幕之中。于是热情的僧人便凑过来助兴,夸耀里的“古佛画好”,并拿来火把,领客人去观看。这当儿,菜饭已经摆上了,床也铺好了,连席子都拂拭干净了。僧的`殷勤,宾主感情的融洽,也都得到了形象的体现。“疏粝亦足饱我饥”一句,图画性当然不够鲜明,但这是必不可少的。它既与结尾的“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相照应,又说明主人公游,已经费了很多时间,走了不少路,因而饿得很。

写夜宿只用了两句。“夜深静卧百虫绝”,表现了之夜的清幽。“夜深”而百虫之声始“绝”,那么在“夜深”之前,百虫自然在各献特技,合奏夜鸣曲,主人公也在欣夜鸣曲。正象“鸟鸣更幽”一样,之夜,百虫合奏夜鸣曲,就比万籁俱寂还显得幽静,而静卧细听百虫合奏的主人公,也自然万虑俱消,心境也空前清静。夜深了,百虫绝响了,接踵而来的则是“清月出岭光入扉”,主人公又兴致勃勃地隔窗月了。他刚才静卧细听百虫鸣叫的神态,也在“清月出岭光入扉”的一刹那显现于读者眼前。

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同游者是李景兴、侯喜、尉迟汾,时间是公元801年(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农谚有云:“二十一、二、三,月出鸡叫唤。”可见中所说的“光入扉”的“清月”,乃是下弦月,她爬出岭,照进窗扉,已经鸣叫头遍了。主人公再欣一阵,就该天亮了。写夜宿只两句,却不仅展现出几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表现了主人公彻夜未睡,陶醉于中夜景的情怀,而且水到渠成,为下面写离早行作好了过渡。“天明”以下六句,写离早行,跟着时间的推移和主人公的迈步向前,画面上的光、色、景物在不断变换,引人入胜。“天明独去无道路”,“无道路”指天刚破晓,雾气很浓,看不清道路,所以接下去,就是“出入高下穷烟霏”的镜头。主人公“天明”出发,眼前是一片“烟霏”的世界,不管是的高处还是低处,都浮动着蒙蒙雾气。在浓雾中摸索前进,出于高处,入于低处,出于低处,又入于高处,时高时低,时低时高。此情此境,正是饶有味,富于画意的。烟霏既尽,朝阳熠耀,画面顿时增加亮度,“红涧碧纷烂漫”的奇景就闯入主人公的眼帘。而“时见松枥皆十围”,既为那“红涧碧纷烂漫”的画面添景增色,又表明主人公在继续前行。他穿行于松栎树丛之中,清风拂衣,泉声淙淙,清浅的涧水十分可爱。于是他赤着一双脚,涉过涧,让清凉的涧水从足背上流淌,整个身心都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妙境界中了。

写到下为止,游踪所及,逐次以画面展现,像旅游纪录影片,随着游人的前进,一个个有声有色有人有景的镜头不断转换。结尾四句,总结,所以姑且叫做“主歌”。“人生如此”,概括了此次出游部经历,然后用“自可乐”加以肯定。后面的三句,以“为人靰”的幕僚生活作反衬,表现了对中自然美、人情美的无限向往,从而强化了的艺术魅力。

这首为传统的纪游开拓了新领域,它汲取了水游记的特点,按照行程的顺序逐层叙写游踪。然而却不象记流水账那样呆板乏味,其表现手法是巧妙的。此虽说是逐层叙写,仍经过严格的选择和经心的提炼。如从“黄昏到”到就寝之前,实际上的所经所见所闻所感当然很多,但摄入镜头的,却只有“蝙蝠飞”、“芭蕉叶大栀子肥”、僧陪看画和“铺床拂席置羹饭”等殷勤款待的情景,因为这体现了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跟“为人?”的幕僚生活相对照,使人萌发了归耕或归隐的念头,是结尾“主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关于夜宿和早行,所摄者也只是最能体现野的自然美和自由生活的那些镜头,同样是结尾的主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

再说,按行程顺序叙写,也就是按时间顺序叙写,时间不同,天气的阴晴和光线的强弱也不同。这篇的突出特点,就在于人善于捕捉不同景物在特定时间、特定天气里所呈现的不同光感、不同湿度和不同色调。如用“新雨足”表明大地的一切刚经过雨水的滋润和洗涤;这才写主人公于苍茫暮色中赞“芭蕉叶大栀子肥”,而那芭蕉叶和栀子也就带着它们在雨后日暮之时所特有的光感、湿度和色调,呈现于读者眼前。写月而冠以“清”字,表明那是“新雨”之后的月儿。写朝景,新奇而多变。因为他不是写一般的朝景,而是写中雨后的朝景。他先以“天明独去无道路”一句,总括了中雨霁,地面潮湿,黎明之时,浓雾弥漫的特点,然后用“出入高下穷烟霏”一句,画出了雾中早行图。“烟霏”既“穷”,阳光普照,就看见涧水经雨而更深更碧,经雨而更红更亮。于是用“红涧碧”加以概括。红而涧碧,红碧相辉映,色彩已很明丽。但由于人敏锐地把握了雨后天晴,秋阳照耀下的、涧水所特有的光感、湿度和色调,因而感到光用“红”、“碧”还很不够,又用“纷烂漫”加以渲染,才把那“红涧碧”的美景表现得鲜艳夺目。

评价

这篇,极受后人重视,影响深远。轼与友人游南溪,解衣濯足,朗诵《石》,慨然知其所以乐,因而依照原韵,作抒怀。他还写过一首七绝:“荦确何人似退之,意行无路欲从谁?宿云解驳晨光漏,独见红涧碧。”意、词语,都从《石》化出。金代元好问论绝句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石》句,始知渠是女郎。”他的《中州集》壬集第九(拟栩先生王中立传)说:“予尝从先生学,问作究竟当如何?先生举秦少游《春雨》为证,并云:此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叶大栀子肥之句校之,则《春雨》为妇人语矣。”可见此气势遒劲,风格壮美,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目“石”不是本要专门抒发的内容,而是取首句的头两个字而已。这是一首记游,按时间地点依次写来,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芭蕉叶大栀子肥”,写黄昏到所见景色。“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蝙蝠飞”,首句写石的错杂不平,道路的狭窄崎岖;次句写古的荒凉陈旧,到黄昏时众多的蝙蝠窜上飞下,纷纷攘攘。仅此两句,就把整个深的景色特征突现出来,使人如临其境。以下两句是入坐定后所见阶下景物:芭蕉叶子阔大,栀子果实肥硕,是新雨“足”后的特有景致,读之令人顿觉精神爽快。

第二部分从“僧言古佛画好”至“清月出岭光入扉”,写入后一夜的情景。这里一部分先写僧人的热情招待,先是主动地向客人介绍古佛画,兴致勃勃地擎着蜡烛引着客人前去观看。“稀”字既道出画的珍贵,也生动地显露出人的惊喜之情。接着写僧人的殷勤铺床置饭,“疏粝亦足饱我饥”,一见僧人生活的简朴,二见人对僧家招待的满意之情。后两句写夜深入睡,“百虫绝”从反面衬托出深古庙虫鸣之盛,直到夜深之后才鸣声渐息。“清月出岭光入扉”,很有李白“床前明月光”句的意境,使人有无限静寂之感。

第三部分从“天明独去无道路”至“水声激激风吹衣”,写晨去的路上所见所感。雨后的深,晨雾缭绕,曲径萦回,以至分不清道路,高低难行。一个“穷”字,写出人奔出雾区的喜悦。接下去描绘脱离雾区,在一片晴朗中所见到的秀丽景:峭崖上红一片,涧下碧水清清,更有那挺拔粗壮的松、枥树时时跃入眼帘。“时见”二字看似平常,实有精确的含意,它表明这些松、枥树不是长在一处的,而是人在行进中时时见到的。如此便把景色拉开,使读者的意念像跟着人行走似的一路领略中风情。下两句写新雨后的涧,水流横溢,激溅奔泻,致使人脱去鞋子,提起裤管,小心翼翼地在溪流中移进。风阵阵,牵衣动裳,使人有不尽的、水、风、石的乐趣。这里景色丰富,境地清幽。所以写到此,很自然地引出最后一段。

第四部分从“人生如此自可乐”到最后,是抒写情怀。韩愈在长期的*生活中,陟黜升沉,身不由己,满腔的愤懑不平,郁积难抒。故对眼前这种自由自在,不受人挟制的水生活感到十分快乐和满足。从而希望和自己同道的“二三子”能一起来过这种清心适意的生活。这种痛恨*、追求自由的思想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这首看似平凡,实际有较高的艺术成就。突出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了赋体中“铺采摛文”的手法。所谓赋体的“铺采摛文”,就不是一般地叙事状物,而是在记叙的过程中兴会淋漓地、铺扬蹈厉地状写事物,绘景抒情,使之物相尽形,达到辗转生发的艺术效果。《石》便是如此。无论是开头部分的黄昏到,还是其后的歇、离,先后按时间推移,把在这一段时间中的所做所为、所见所闻、交待得清清楚楚。而这些事都是日常的平凡之事(像入、坐阶、看画、铺床、睡觉、晨起登程等);客观之景(像大石、蝙蝠、芭蕉、栀子、月光、晨雾、、涧水、松枥等)就像一篇记事的日记一般,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人却在这些无甚奇特的事物中,洋溢着真挚之情,状写出美妙之景,从而生发出无限的意。如“黄昏到蝙蝠飞”,虽是一个很普通的现象,也无雕饰的词语,但却十分有力地烘托出深在黄昏中的气氛,使人如见古之荒凉,环境之沉寂。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种美妙的意。再如“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又是一幅多么优美的图画。水声激激,风扯衣衫,一位赤足的人在溪流中上下小心踏石过流,其神其态,其情其趣,使人对这幅充满意的“涧行”的图画,产生无限生趣。这就是人“铺采摛文”笔法所升华出的功力。

这首为传统的纪游开拓了新领域,它汲取了水游记的特点,按照行程的顺序逐层叙写游踪。然而却不像记流水账那样呆板乏味,其表现手法是巧妙的。此虽说是逐层叙写,仍经过严格的选择和经心的提炼。如从“黄昏到”到就寝之前,实际上的所经所见所闻所感当然很多,但摄入镜头的,却只有“蝙蝠飞”、“芭蕉叶大栀子肥”、僧陪看画和“铺床拂席置羹饭”等殷勤款待的情景,因为这体现了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跟“为人靰”的幕僚生活相对照,使人萌发了归耕或归隐的念头,是结尾“主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关于夜宿和早行,所摄者也只是最能体现野的自然美和自由生活的那些镜头,同样是结尾的主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

再说,按行程顺序叙写,也就是按时间顺序叙写,时间不同,天气的阴晴和光线的强弱也不同。这篇的突出特点,就在于人善于捕捉不同景物在特定时间、特定天气里所呈现的不同光感、不同湿度和不同色调。如用“新雨足”表明大地的一切刚经过雨水的滋润和洗涤;这才写主人公于苍茫暮色中赞“芭蕉叶大栀子肥”,而那芭蕉叶和栀子也就带着它们在雨后日暮之时所特有的光感、湿度和色调呈现出来。写月而冠以“清”字,表明那是“新雨”之后的月儿。写朝景,新奇而多变。因为他不是写一般的朝景,而是写中雨后的朝景。他先以“天明独去无道路”一句,总括了中雨霁,地面潮湿,黎明之时,浓雾弥漫的特点,然后用“出入高下穷烟霏”一句,画出了雾中早行图。“烟霏”既“穷”,阳光普照,就看见涧水经雨而更深更碧,经雨而更红更亮。于是用“红涧碧”加以概括。红而涧碧,红碧相辉映,色彩已很明丽。但由于人敏锐地把握了雨后天晴,秋阳照耀下的、涧水所特有的光感、湿度和色调,因而感到光用“红”、“碧”还很不够,又用“纷烂漫”加以渲染,才把那“红涧碧”的美景表现得鲜艳夺目。

创作背景

石》的写作时间历代有不同说法。一般认为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七月韩愈离徐州去洛阳的途中。当时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同游者是李景兴、侯喜、尉迟汾。

点击查看更多苏舜钦《题花山寺壁》全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52517.html

热门阅读

  1. 《感遇·其一》全诗及韵译
  2. 《传染病常见题》的微教案范文
  3. 夫妻名言汇总
  4. 渴望友谊的毛毛虫故事
  5. 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三只小猪教学设计
  6. 广西桂林叠彩山的导游词
  7. 走着就是希望哲理故事
  8. 201年物流公司新春贺词
  9. 关于春天桃花的古诗
  10. 油石拼音意思及造句
  11. 一句代表秋天的诗句
  12. 伤感别离的诗句
  13. 竞聘煤矿技术员演讲稿范文
  14.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案设计范文
  15.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诗两首》教案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