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风其十》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03 12:43:55

李白《古风其十》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

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

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试题: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①B

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示例: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理想。“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表现了鲁仲连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诗人在此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种极度的推崇,“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赠时,他却推辞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李白是以鲁仲连为楷模,表达自己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同时又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

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理想。鲁仲连是战国时齐人,策士。秦国围攻邯郸,魏安赦王派人劝赵归秦,鲁仲连在围城中往见平原君,制止了这件将导致奇耻大辱的事,邯郸因信陵君援军到达而围解。为此,平原君欲以千金相酬,仲连不受而去。后来齐国田单攻聊城,岁余不下,鲁仲连以书信缚箭射进城内,劝喻死守围城没有出路,困守城中的燕将见信*,聊城因此而破。齐王欲封鲁仲连官爵,鲁仲连说:“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并逃隐海上。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诗一开始就化用《史记》中的话。《史记》称鲁仲连“好奇伟俶傥(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高妙”二字,同时表现其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两个方面。“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诗人在此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种极度的推崇,可见诗人对鲁仲连的景仰不同一般。鲁仲连一生大节,史传只举了反对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古风》的这首则专书前一事。当初新垣衍劝赵帝秦以图缓颊,平原君已为之犹豫,若无鲁仲连雄辩坚拒,难免因一念之差铸成大错。在此关键时刻,鲁仲连起的作用无异挽澜于既倒。“却秦振英声”五字就是对这事的肯定和推崇。

而“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这是其功业即画策的高妙所致。但鲁仲连的为人钦敬不仅如此,还在于他高尚的人品。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时,他却笑道:“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说罢辞去,终身没有再见平原君。“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直书其事,而赞赏之意溢于言表。

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本来是两种不同的理想追求,然而一些杰出的盛唐文士却力图将二者统一,并以此与政界庸俗作风相对抗,似曾成为一种思潮。

功成身退是李白的*理想和自我设计的重要部分,在这个方面,他引为楷模的历史人物,便是张良、鲁仲连。前引诗句中以一箭书取聊城功,就是鲁仲连的故事。李白的功成身退的表示,主要是为了抬高自己的从政身份,目的在以谋臣策士出仕。所以诗末引以自譬,谓鲁连为同调。

这首诗直书其事,直抒胸臆,可说是最为质朴的写法。寥寥数句,给读者刻画了一个高蹈而又仗义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又寄寓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全诗虽然有为个人作*“广告”的意图,却也能反映诗人一贯鄙弃庸俗的精神。“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妾薄命》),这两句诗正好可用来形容李白自己的诗品,即随意挥洒,独具标格。

出自李白《古风》其十,是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鲁仲连的:“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意思是,齐国有个风流倜傥的后生叫鲁仲连,他是战国末期齐国人中最高尚奇妙的人物。鲁仲连又叫做鲁仲连子、鲁连子、鲁连。他的高妙就像明月刚从海底升出来,一个早上的工夫就把光茫照耀到了世间。

拓展阅读

1、《行路难·一》文、原文、

金樽清酒斗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溪边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坚信乘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行路难》原为乐府旧题,辞不存。的这首《行路难》一共四句,八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这首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创作背景」

《行路难》一作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当时作者第一次入长安求官,但是一无所获。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本是个积极出仕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不料只能做个御用文人,加上权臣贵戚的谗言攻击,终于在天宝三年被皇帝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詹锳《文系年》、裴斐《太乐府举隅》从之,郁贤皓《选集》以为“作年莫考”。

(701年—762年),字太,号青莲居士,有“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人,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 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 克)。与杜甫并称为“杜”,为了与另两位商隐与杜牧(即“小杜”)区别,杜甫与又合称“大杜 ”。

父亲为客,夫人为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 ,喜交友。公元762年,逝世于安徽省当涂县,享年61岁。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现有存世文千余篇,有《集》传世,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 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早发帝城》等多首。

2、理解练习

浣溪纱

纳兰性德(清)

谁念西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怀念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用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6.(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4分)

(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2分)

参***:

6.(1)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的'形象。(2分)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先以“西”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2分,意思对即可)

(2)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后才懂得珍惜。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与无奈。(1分)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1分)

3、理解练习

下面这首唐,完成8—10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3分)

2.请对“孤云”“归鸟”“微阳”“秋山”创造的意境进行?(4分)

3.若颔联和颈联对调次序,在谋篇布局上和原相比,哪个表达效果更好?(4分)

参***

4.(3分)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年华渐老、感时伤逝。

5。(4分) “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出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孤云”“归鸟”: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这种景象触发人乡关之思、伤感之情。“微阳”“秋山”:夕阳西下余晖返照秋山之景,不但加重了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

6(4分)原最好。人见景生情,歌景、情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由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思乡之“念”;继而是夕阳下山、日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意之妙。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则失去这层妙处。

4、陈与义《登岳阳楼》词中考训练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头吊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1、这首七言律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 和融于一体。

2、对这首有误的一项是 ( )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篇。

(湖北孝感市中考试题)

6、(2分)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________”到“________”,写景由近远。

7、(2分)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______和_________融于一体。

【参***一】:

1、家国之恨 身世之悲(意近即可)

2、A(“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

3、陈与义《登岳阳楼》原文、注释、、在线朗

4、陈与义《襄邑道中》原文、

【参***二】:

6、“帘旌”、“夕阳”

7、家国之恨、身世之悲(意近即可,2分)

5、理解练习

【甲】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发生!

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甲词开篇出手不凡,用一“狂”字笼罩篇,借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磊落之气。

B. 乙词成功运用了“八百里”“五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C. 苏、辛同为豪放词派,但格不尽相同,甲词旷达,超迈洒脱,乙词豪壮,劲健悲慨。

D. 两首词都集叙事、抒情、言志于一体,且都善于引用典故来抒发词人内心的情感。

5 .甲词中的“鬓微霜”,乙词中的“可怜发生”,都涉“头发”这一意象,请简要分这个意象在两词中的作用。(3分)

(一)(6 分)

1. B(3分)

2. 甲词写“鬓微霜,又何妨”,表明词人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是希望能得到建功立业的机会, 表现出老当益壮的'豪迈;乙词中的“可怜发生”慨叹时不我与。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愤慨。(对任意一点得2分,对两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古风其十》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48026.html

热门阅读

  1. 个人述职报告2018
  2. 《小麻雀》的教案设计
  3. 中秋节送同学的祝福语
  4. 暑假师德师风心得体会201
  5. 老汉伦克朗童话故事
  6.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
  7. 家乡的春节作文
  8. 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
  9. 关于老子的名言
  10. 《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原文及译文赏析
  11. 道德的发言稿范文
  12.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优秀教案
  13. 酒曲的解释及造句
  14. 2016年国庆节整人祝福语
  15. 古代寓言故事:斩蚯蚓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