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风其十》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
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
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试题: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①B
②
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示例: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理想。“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表现了鲁仲连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诗人在此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种极度的推崇,“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赠时,他却推辞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李白是以鲁仲连为楷模,表达自己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同时又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
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理想。鲁仲连是战国时齐人,策士。秦国围攻邯郸,魏安赦王派人劝赵归秦,鲁仲连在围城中往见平原君,制止了这件将导致奇耻大辱的事,邯郸因信陵君援军到达而围解。为此,平原君欲以千金相酬,仲连不受而去。后来齐国田单攻聊城,岁余不下,鲁仲连以书信缚箭射进城内,劝喻死守围城没有出路,困守城中的燕将见信*,聊城因此而破。齐王欲封鲁仲连官爵,鲁仲连说:“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并逃隐海上。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诗一开始就化用《史记》中的话。《史记》称鲁仲连“好奇伟俶傥(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高妙”二字,同时表现其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两个方面。“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诗人在此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种极度的推崇,可见诗人对鲁仲连的景仰不同一般。鲁仲连一生大节,史传只举了反对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古风》的这首则专书前一事。当初新垣衍劝赵帝秦以图缓颊,平原君已为之犹豫,若无鲁仲连雄辩坚拒,难免因一念之差铸成大错。在此关键时刻,鲁仲连起的作用无异挽澜于既倒。“却秦振英声”五字就是对这事的肯定和推崇。
而“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这是其功业即画策的高妙所致。但鲁仲连的为人钦敬不仅如此,还在于他高尚的人品。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时,他却笑道:“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说罢辞去,终身没有再见平原君。“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直书其事,而赞赏之意溢于言表。
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本来是两种不同的理想追求,然而一些杰出的盛唐文士却力图将二者统一,并以此与政界庸俗作风相对抗,似曾成为一种思潮。
功成身退是李白的*理想和自我设计的重要部分,在这个方面,他引为楷模的历史人物,便是张良、鲁仲连。前引诗句中以一箭书取聊城功,就是鲁仲连的故事。李白的功成身退的表示,主要是为了抬高自己的从政身份,目的在以谋臣策士出仕。所以诗末引以自譬,谓鲁连为同调。
这首诗直书其事,直抒胸臆,可说是最为质朴的写法。寥寥数句,给读者刻画了一个高蹈而又仗义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又寄寓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全诗虽然有为个人作*“广告”的意图,却也能反映诗人一贯鄙弃庸俗的精神。“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妾薄命》),这两句诗正好可用来形容李白自己的诗品,即随意挥洒,独具标格。
出自李白《古风》其十,是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鲁仲连的:“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意思是,齐国有个风流倜傥的后生叫鲁仲连,他是战国末期齐国人中最高尚奇妙的人物。鲁仲连又叫做鲁仲连子、鲁连子、鲁连。他的高妙就像明月刚从海底升出来,一个早上的工夫就把光茫照耀到了世间。
拓展阅读
1、李白《行路难·其一》古诗全文、原文、翻译及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溪边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行路难》原为乐府旧题,古辞不存。李白的这首《行路难》全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创作背景」
《行路难》其一作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李白离开长安时,当时作者第一次入长安求官,但是一无所获。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出仕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不料只能做个御用文人,加上权臣贵戚的谗言攻击,终于在天宝三年被皇帝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裴斐《太白乐府举隅》从之,郁贤皓《李白选集》以为“作年莫考”。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 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 克)。李白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李白父亲为李客,夫人为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李白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 ,喜交友。公元762年,李白逝世于安徽省当涂县,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现有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 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古诗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浣溪纱①
纳兰性德(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6.(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4分)
(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2分)
参***:
6.(1)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的'形象。(2分)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2分,意思对即可)
(2)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后才懂得珍惜。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与无奈。(1分)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1分)
3、古诗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10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3分)
2.请对“孤云”“归鸟”“微阳”“秋山”创造的意境进行赏析?(4分)
3.若颔联和颈联对调次序,在谋篇布局上和原诗相比,哪个表达效果更好?(4分)
参***
4.(3分)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年华渐老、感时伤逝。
5。(4分) “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出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孤云”“归鸟”: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这种景象触发诗人乡关之思、伤感之情。“微阳”“秋山”:夕阳西下余晖返照秋山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
6(4分)原诗最好。诗人见景生情,诗歌景、情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由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思乡之“念”;继而是夕阳下山、日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则失去这层妙处。
4、陈与义《登岳阳楼》古诗词中考阅读训练及答案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1、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 和融于一体。
2、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湖北孝感市中考试题)
6、(2分)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________”到“________”,写景由近及远。
7、(2分)全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______和_________融于一体。
【参***一】:
1、家国之恨 身世之悲(意近即可)
2、A(“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
3、陈与义《登岳阳楼》原文、注释、翻译、在线朗读与赏析
4、陈与义《襄邑道中》原文、翻译与赏析
【参***二】:
6、“帘旌”、“夕阳”
7、家国之恨、身世之悲(意近即可,2分)
5、古诗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甲】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甲词开篇出手不凡,用一“狂”字笼罩全篇,借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磊落之气。
B. 乙词成功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C. 苏、辛同为豪放词派,但风格不尽相同,甲词旷达,超迈洒脱,乙词豪壮,劲健悲慨。
D. 两首词都集叙事、抒情、言志于一体,且都善于引用典故来抒发词人内心的情感。
5 .甲词中的“鬓微霜”,乙词中的“可怜白发生”,都涉及“头发”这一意象,请简要分析这个意象在两词中的作用。(3分)
(一)(6 分)
1. B(3分)
2. 甲词写“鬓微霜,又何妨”,表明词人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是希望能得到建功立业的机会, 表现出老当益壮的'豪迈;乙词中的“可怜白发生”慨叹时不我与。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愤慨。(答对任意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48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