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优秀教案
整体设计
高中学习的速度概念较之初中所学的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学设计先通过说明如何用坐标和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质点的位置和位移,为速度概念的叙述作好准备。速度的矢量性问题,是本节的重点,特别是对瞬时速度的理解,体现了一种极限的思想,对此要求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不要急于求成。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学生 介绍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要求教师正确地加以引导,力求学生能理解。教学过程中,要多举实例,通过具体的例子从大小和方向两方面来强化对速度概念的认识,在实际情景中达到建立速度概念的目的。教学设计最后说明速度的应用,特别以“STS”形式从一个侧面说明速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速度的比值定义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速度矢量性的理解;瞬时速度的推导。
时间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含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记住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计算公式,能用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2、理解平均速度的物理含义,会求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为了推动我国田径事业的发展,四川省曾举办过一次100 m飞人挑战赛。有8名世界短跑名将参加角逐,其中包括我国的李雪梅和美国的琼斯,最终琼斯夺得冠军。我们知道百米赛跑分为起跑、途中跑和冲刺三个阶段,李雪梅的途中跑阶段比琼斯的起跑阶段跑得快,但我们都说琼斯比李雪梅跑得快,这是为什么?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就可以给出合理的评判标准。
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各种物体的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影片展示:大自然中,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天空中,日出日落;草原上,猎豹急驰;葡萄架上,蜗牛爬行。
飞奔的猎豹、夜空的流星在运动;房屋、桥梁、树木,随着地球的自转、公转也在运动。天上的恒星,看起来好像不动,其实它们也在飞快地运动,速度至少在几十千米每秒以上,只是由于距离太远,在几十年、几百年的时间内肉眼看不出它们位置的变化。
当高台跳雪运动员出现在赛道的顶端时,全场观众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运动员由高处急速滑下,在即将到达赛道底部时,他的速度已达到100 km/h。这时,他双膝弯曲,使劲一蹬,顺势滑向空中。然后,为了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他上身前倾,双臂后摆,整个身体就像一架飞机,向前滑翔。刺骨的寒风抽打着他的脸庞,两边的雪松飞快地向后掠过。最终,滑雪板稳稳地落在地面。
在以上的各种运动现象中,都有关于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如何,要用一个新的物理量来描述,那就是速度。
推进新课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复习旧知: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位移这一较为重 要的矢量。大家回忆一下,位移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积极思索并回答出位移的定义: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复习此知识点,旨在为速度的引入奠定知识基础,让学生知道位移大小的关键在于初末位置。由位置到位置坐标再到坐标的变化量,使学生的认知呈阶梯状上升)
教师引导:既然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所以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位置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
问题展示:在训练场上,一辆实习车沿规定好的场地行驶,教练员想在车旁记录汽车在各个时刻的位置情况,他该如何做?假设在每一秒汽车都在做单向直线运动。
问题启发:对于物体位置的描述,我们往往需要建立坐标系。该教练员如何建立坐标系,才能方便地确定该车的位置?
点评:通过设问,发挥教 师的引导作用,“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实现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达到“以诱达思”的目标。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并总结。
小结: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其表示方式也最简单。如以出发点为起点,车行驶20 m,我们就很容易地确定车的位置。所以,应该建立直线坐标系来描述汽车的位置。
课堂训练
教练员以汽车的出发点为坐标原点,以汽车开始行驶的方向为正方向,建立直线坐标系,其对应时刻的位置如下表所示:
时刻(s) 0 1 2 3 4
位置坐标(m) 0 10 —8 —2 —14
根据教练员记录的数据你能找出:
(1)几秒内位移最大?
(2)第几秒内的位移最大?
解析:汽车在0时刻的坐标x0=0
汽车在1 s时刻的坐标x1=10
汽车在第1 s内的位置变 化为Δx=x1—x0=(10—0) m=10 m
所以,汽车在第1 s内的位移为10 m。
同理可求,汽车在1 s内、2 s内、3 s内、4 s内的位移分别为10 m、—8 m、—2 m、—14 m。汽车在第1 s内、第2 s内、第3 s内、第4 s内的位移分别为10 m,—18 m,6 m,—12 m。
所以,第2 s内的位移最大,4 s内的位移最大。
答案:(1)4 s内 (2)第2 s内
以下有四个运动物体,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它们运动的快慢程度。
运动物体[来源:学*科*网Z*X*X*K] 初始位置(m) 经过时间(s) 末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20 100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10 100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 500 30 1 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 500 10 2 500
如何比较A、B、C、D四个物体的运动快慢呢?
比较1:对A和B,它们经过的位移相同(都是100 m),A用的时间长(20 s),B用的时间短(10 s)。在位移相等的情况下,时间短的运动得快,即汽车比自行车快。
比较2:对B和D,它们所用的时间相等(10 s),B行驶了100 m,D飞行了200 m,B行驶的距离比D短,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位移大的运动得快,即飞机比汽车快。
提出问题
以上两种比较都是可行的。位移相等比较时间,时间相等比较位移。如何比较B和C的快慢程度呢?它们的位移不相等,时间也不相等。
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讨论,5分钟后提出比较意见。
方法1:B和C的位移和时间都不相等,但可以计算它们每发生1 m的位移所用的时间,即用各自的时间t去除以位移Δx,数值大的运动得慢。
方法2:B和C的位移和时间都不相等,但可以计算它们平均每秒钟位移的大小量,单位时间内位移大的运动得快。
师生讨论: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方法2更能够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
点评:问题由教师提出,明确猜想和探究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现象,鼓励大胆猜想讨论。通过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进一个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
引子:大自然中,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天空,日出日落;草原,骏马奔驰;树丛,蜗牛爬行。仔细观察物体的运动,我们发现,在许多情况下,物体运动快慢各不相等且发生变化,在长期对运动的思索、探索过程中,为了比较准确地描述运动,人们逐步建立起速度的概念。
提出问题
如何对速度进行定义?
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
1、速度的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速度的定义式:v=
3、速度的单位:m/s 常用单位:km/h,cm/s。
提示:速度是矢量,其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再次呈现:四个物体A、B、C、D快慢比较的表格,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速度。
A、5 m/s B。10 m/s
C、25 m/s D。200 m/s
对比以上A、B、C、D的速度就很容易比较它们的快慢程度了。
课堂训练
汽车以36 km/h的速度从甲地匀速运动到乙地用了2 h,如果汽车从乙地返回甲地仍做匀速直线运动用了2。5 h,那么汽车返回时的速度为(设甲、乙两地在同一直线上)( )
A。—8 m/s B。8 m/s
C。—28。8 km/h D。28。8 km/h
解析:速度和力、位移一样都是矢量,即速度有正方向、负方向,分别用“+”“—”号表示。当为正方向时,一般不带“+”号。速度的正方向可以根据具体问题自己规定。有时也隐含在题目之中。例如该题中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36 km/h,为正值,隐含着从甲地到乙的方向为正,所以返回速度为负值,故淘汰B、D。
依据甲、乙两地距离为36×2 km=72 km,所以返回速度为 =—28。8 km/h=—28。8× m/s=—8 m/s。
方法提炼:速度是一个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在我们选择了正方向以后,当速度为正值时,说明质点沿正方向运动,当速度为负值 时,说明质点沿负方向运动,在物理学上,对矢量而言“负号”也有意义,说明它的方向与所选正方向相反。
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坐在汽车驾驶员的旁边,观察汽车上的速度计,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速度计指示的数值是时常变化的,如启动时,速度计的数值增大,刹车时速度计的数值减小。可见物体运动快慢程度是在变化的。这时我们说的汽车的“速度”是指什么?
提出问题
其实,我们日常所看到的直线运动,有许多都是变速运动。由于这种运动的快慢是时刻变化的,没有恒定的速度,我们怎么来描述它的快慢呢?
课件展示:北京至香港的京九铁路,就像一条长长的直线,把祖国首都与香港连接起来。京九线全长2 400 km,特快列车从北京到香港只需30 h,那么列车在整个过程的运动快慢如何表示?
学生解答:已知s=2 400 km,t=30 h,所以v=80 km/h
问题追踪:计算出的结果是否表示列车单位时间的位移都是80 km呢?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此速度的平均效果。既然列车是做变速运动,那么怎么看列车的速度是80 km/h?
学生总结:如果将列车的变速直线运动看作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 的话,列车平均每小时的位移是80 km。
教师设疑:为了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程度,我们可以用一种平均的思考方式,即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应如何定义?
师生总结: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2、定义式: =
知识拓展:课件展示某些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概念理解。
真空中的光速c 3、0×108 自行车行驶 约5
太阳绕银河系中心运动 20×105 人步行 约1。3
地球绕太阳运动 3。0×104 蜗牛爬行 约3×10—3
子弹发射 9×102 大陆板块漂移 约10×10—9
民航客机飞机 2。5×102
例1斜面滚下时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如图1—3—1所示。可以从图中观察分析小球通过OA、OB、OC的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计算各段的平均速度。
图1—3—1
学生认真计算并公布结果: 段: =0。7 m/s, 段: =0。8 m/s。 段: =0。9 m/s。
总结归纳:计算结果表明,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相等的。计算一个具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时间(或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教师点评:由于小球运动快慢是在不断变化的,平均速度不能具体地告诉我们小球在每一时刻的运动快慢。可见,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物体在一段运动过程中的总体快慢程度。
教师设疑:那么,怎样来描述物体在各个时刻的运动快慢呢?
学生通过课本预习知道,要精确地描述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必须引入瞬时速度这一物理量。
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以知道: = ,对应的是一段位移和一段时间,如何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呢?瞬时速度对应的应该是某一位置和某一时刻。
师生探究:我们 已经知道平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为求瞬时速度我们可以采取无限取微、逐渐逼近的方法。
方法介绍:以质点经过某点起在后面取一小段位移,求出质点在该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从该点起取到的位移越小,质点在该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就越小,即质点在该段时间内的运动越趋于匀速直线运动。当位移足够小(或时间足够短)时,质点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可以认为是匀速的,求得的平均速度就等于质点通过该点时的瞬时速度。
教师演示:如图1—3—2所示,让滑块沿倾斜的气垫导轨做加速运动,利用挡光片的宽度Δx除以挡光的时间Δt,即可求得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
图1—3—2
将滑块放上不同宽度的遮光片,即Δx分别为1 cm、3 cm、5 cm、10 cm,若没有成品挡光片,可用硬纸片自制成需要的宽度。
测出每 个遮光片通过光电门所用的一段时间间隔Δt。
遮光片越窄、Δt越小时, 描述通过该位置的运动快慢越精确,当Δx小到一定程度,可认为 是瞬时速度。
教师总结: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准确地讲,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 内的平均速度,是矢量,其大小反映了物体此时刻的运动快慢,它的方向就是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即物体运动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
四、速度和速率
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平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例2如图1—3—3,一质点沿直线AB运动,先以速度v从A匀速运动到B, 接着以速度2v沿原路返回到A,已知A B间距为x,求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平均速率。
图1—3—3
解析:整个过程位移为0,所以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0。
整个过程通过的总路程为2x,所用的总时间为t= 。
所以平均速率为 = = x。
要点总结:1、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率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2、无论速度方向如何,瞬时速度的大小总等于该时刻的速率。
3、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对应的位移方向相同;平均速率是标量,没有方向。
4、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平均速度的大小不等于平均速率。
5、只有单向直线运动时,平均速度的大小等于平均速率,其他情况下,平均速度均小于速率,二者的关系类似于位移和路程。
课堂小结
定义 物理意义 注意问题
速度 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描述物体的快慢程度和运动方向 v和s及t是对应关系。是矢量,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平均速度 物体在时间间隔Δt内运动的平均快慢 描述在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大小和所研究的时间间隔Δt有关;是矢量,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 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的速度 描述物体在某时刻的运动快慢和方向 精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矢量,方向沿物体运动轨迹的切线方向
速率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是标量,只考虑其大小不考虑其方向
布置作业
1、教材第18页“问题与练习”,第1、2题。
2、观察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快慢,选取一定的对象,测量它们的速度,并说明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并把测量的数据与同学交流讨论。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课题: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
请你找老师配合,找齐所用仪器,根据说明书,自己亲自体验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并写一实验报告。
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目的
1 根据查阅的资料,确定实验方案 介绍相关书籍资料 1。让学生了解光电门测瞬时速度的原理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解答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
3 相互交流活动的感受 对优秀实验成果进行点评
参考资料:
瞬间无长短,位置无大小,除了用速度计外,还可以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实验装置如图1—3—4所示,使一辆小车从一端垫高的木板上滑下,木板旁有光电门,其中A管发出光线,B管接收光线。当固定在车上的遮光板通过光电门时,光线被阻挡,记录仪上可以直接读出光线被阻挡的时间。这段时间就是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根据遮光板的宽度Δx和测出的时间Δt,就可以算出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 = 。由于遮光板的宽度Δx很小, 因此可以认为,这个平均速度就是小车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
图1—3—4
习题详解
1、解答:(1)1光年=365×24×3 600×3。0×108 m=9。5×1015 m。
( 2)需要时间为 s=4。2年。
2、解答:(1)前1 s平均速度v1=9 m/s
前2 s平均速度v2=8 m/s
前3 s平均速度v3=7 m/s
前4 s平均速度v4=6 m/s
全程的平均速度v5=5 m/s
v1最接近汽车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v1小于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
(2)1 m/s,0
说明:本题要求学生理解平均速度与所选取的一段时间有关,还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区别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3、解答:(1)24。9 m/s (2)36。6 m/s (3)0
说明:本题说的是平均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这不是教材说的平均速度,实际是平均速率。应该让学生明确教材说的平均速度是矢量,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平均速率是标量,日常用语中把平均速率说成平均速度。
设计点评
本节内容是在坐标和坐标的变化基础上,建立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建立采用了比值定义法,在教学中稍加说明,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有更加详细的介绍。对速度的引用,本设计采用了“单位时间的位移”与“单位位移的时间”进行对比,体会速度引入的方便性。以京九铁路为情景,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爱国之情。在瞬时速度的理解上,本设计利用了光电门的装置进行说明,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拓展阅读
1、高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优秀教案教案小设
过程设计
导人:还没有更好的思路,暂略。
故事1:清代有很多人参加科举考试,指望获取功名,出人头地。广东花县有个农家子弟,叫洪火秀,1814年出生。花县距当时的广州城很近,现在的花县隶属广州市。洪火秀9岁开始读四书五经,家里其他人都务农,供养他一个人念书,指望他光宗耀祖、改变家境。他从14岁就参加秀才资格的考试,考不上就再准备,隔几年就再考。1843年,洪火秀第4次应试又落榜了。这年他29岁,整整考了15年。
问题1:连秀才都考不上,打击太大了。他会怎么想呢?
材料1:他决心不再看经书,不再考了,要自己将来开科取士,并作诗言志: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
眼过西北江山外,声振东南日月边。
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
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六合定坤乾。
──茅家琦主编《太平天国通史》
问题2:这些诗句说明他要干什么?
故事2:对,他要*了。聚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动员人参加还要把人组织起来。这时他开始告诉别人,1837年,他第3次应试落榜后做了一个梦,梦见“天母”为他清洗身体,并带他到天庭见到“天父”,天父身穿乌龙袍、留着金色胡须,给了他一柄斩妖宝剑和斩妖印玺;他还见到一个中年男子“天兄”,天兄教他如何斩灭妖魔。他还看见孔子向天父忏悔,受到惩罚。
问题3:现代心理学认为,梦是潜意识和某些被压抑的欲望在睡眠中的释放。洪火秀为什么能做这样一个梦呢?
故事3:原来洪火秀第3次到广州赶考时,路遇传教士在街上散发宣传__的小册子《劝世良言》,他得到一本,草草浏览了一遍。1843年,洪火秀最后一次应试落榜后,回忆起6年前那场奇梦,于是不再悲伤,此后,开始研读《劝世良言》。他在书中竟然印证了曾经梦到的一切,深信自己是受命于天,这个“天父”就是*耶火华。“天兄”*是他的哥哥,他是*的二儿子。因为*叫耶火华,为了避讳,洪火秀去掉了自己名字中的“火”字;他自认为是“人中之王”,加了一个“全”字,改名叫“洪秀全”。洪秀全开始宣传“皇*”是唯一“真神”,在*面前人人平等,*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问题4:“避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对*也要避讳?
故事4:洪秀全自行洗礼,信奉皇*,并发展了他的密友冯云山和族弟洪仁??戳⒘恕鞍萆系刍帷保?步小鞍萆系劢獭薄:樾闳?头朐粕蕉际谴謇锏嫩邮Γń绦『⒆尤献制裘傻南壬???鞘贝遨又卸家?┓羁鬃拥呐莆唬?樾闳?头朐粕皆伊丝鬃拥呐莆唬??伎鬃拥难月凼且慌珊?月矣铮?逖?恰把?ё鞴种?伞薄?墒茄??页そ邮懿涣耍?谕?绺咐系那丛鹣拢?樾闳?热瞬坏貌焕肟?蚁纾?焦阄鞔?獭?
广西素来贫瘠,当时又遭受到旱灾,多处地方发生饥荒。1847年,洪秀全与冯云山来到广西桂平县的紫荆山,进行传教活动。为了完善拜*会的理论,洪秀全返回广东,撰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读物,又到广州,跟随美国一个传教士学习《*》和*仪式。洪秀全要号召人们入会**,那么──
问题5:信了*有什么好处呢?
材料2:拜*者,无灾无难;不拜*者,蛇虎伤人。
──摘自《李秀成自述》
信了*只是“无灾无难”**的人还不会跟着*,洪秀全宣布拜*会要建立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材料3:天上有天国,地下有天国。天上地下同是神父天国,勿误认单指天上天国。……今日天父天兄下凡开创天国是也。
──洪秀全《钦定前遗诏圣书批解》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奸邪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原自《礼记》)
故事5:有了理想还要把人组织起来。冯云山在广西紫荆山的传教过程中,除了宣传崇拜*外,还不断神化洪秀全,洪秀全的那个奉*之命下凡诛妖的梦迅速在会众中传播开来,信徒与日俱增。拜*会的活动引起官府注意,官府拘捕了冯云山,当拜*会群龙无首、面临解体时,拜*教中的山民领袖杨秀清稳定了局面。他用的办法类似民间原始*的“神灵附体”,但是把神改换为“天父”,神灵叫“圣神风”,由此震慑了会众,巩固了拜*会。当时人们很迷信,听说“天父”可以直接下凡附体,又有更多的人参加了拜*会。
已故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对这件事有一段评论:
材料4:洪秀全毕竟不是传教士,一方面他的__知识主要是自学揣摩出来的,其间不免会有对于本义的误解、臆测和附会。例如西方人视为天经地义的圣父、圣子、圣灵(那个时候译作“圣神风”)“三位一体”,他从来没有弄明白过,以至于把“圣神风”轻易地作为封号送给了杨秀清。另一方面,用*来聚众,本身又需要*适应自己的信仰对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解释:__的解释是圣父是*,圣子是*,圣灵是*死后奉*差遣感化人的神灵。三位一体好比冰、水、雾,都是水一样,是*的三种形态。*这个词在中国古籍中就有,可以和God对应。洪秀全把西方的*和中国古代传说的*合二为一,而且穿上中国的龙袍,把*扩大为一个家族,*是老大,他是老二,洪秀全的儿子过继给*,肩挑两房,是*的独孙。承认杨秀清神灵附体时可以代表“圣神风”,那就意味着杨秀清可以代言*管教他的二儿子洪秀全。由此埋下了内讧的祸根。
问题6:拜*会是信仰*的__会吗?这个组织有何特点?
故事6:洪秀全以*为旗帜,以拜*的名义发动群众,目的是要推翻清*。1850年8月,洪秀全认为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向各地会众发布命令,要求在11月到广西桂平县金田村集合。那时拜*会至少有几千会众了,队伍集中起来声势不小,地方官府上报,清廷拨银30万两为广西军饷,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西主持军务,但林则徐病逝于赴任途中。清军调集了4千余人进剿,惨败。1851年1月11日,是洪秀全38岁生日,拜*会众在金田村举行了热烈的祝寿庆典和全体拜*仪式,宣布起义,国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洪秀全称天王。洪秀全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等,明确反清目的。“奉天”就是奉*之命,“讨胡”胡是指满族人。檄文中说:
材料5: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兽也。中国有中国之衣冠,今满洲另置顶戴,胡衣猴冠,坏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望其根本也。
──洪秀全《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因此,太平军留长发、扎头巾、穿传统的汉族服装。
洪秀全还颁布了五条军纪:
材料6:一、尊条命;二、别男行女行;三、秋毫莫犯;四、公心和傩,各尊头目约柬;五、同心合力,不得临阵退缩。
──茅家琦主编《太平天国通史》
关于太平军的军纪,一位参加过太平军的英国人有这样的记载:
材料7:太平军的完善组织,较之清军优越得多。太平军的兵士不是为了饷银而是自愿参军的。他们严格遵守纪律;而清军则是雇佣兵,经常哗变。太平军的兵士如果违反军纪,尤其是虐待村民和吸食鸦片,都立刻得到严惩。自然,太平军的兵士也有违法乱纪的,但这只是由于新招收的兵士不懂得也不关心太平军的**宗旨;大多数兵士全都遵守纪律,这种纪律是清军根本不知道的;如有违法乱法纪行为,立即严惩不贷。……以上就是我的亲身体验。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人永安城后,洪秀全颁布的第一份警戒劝谕诏令是:
2、高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优秀教案教案小设
作业题目:
您在“个人研修计划”已经选定了一节课,作为本次研修的教学实践内容。请您针对这一节课,完成教学设计方案初稿和教学课件初稿,将这一节课的初步成果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提交。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包括一份这堂课的“聚焦教学重难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初稿和一份与之对应的教学课件初稿。
作业要求:
1.该教学设计初稿和课件应体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2.教学设计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教学课件需保证能正常播放查看;
3.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4.教学设计和课件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请以附件形式统一提交。(注:由于资源包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
5. 请至少查看一位同伴提交的“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在其作品的下方给出您的合理评价和建议。您的同伴会综合考虑这些评价和建议,后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进一步修订。
温馨提醒:此项不作为考核内容,旨在与同伴分享交流培训成果。
附件: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聚焦教学重难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太平天国运动 姓名: 杨贵娟 工作单位: 日喀则市第三高级中学 学科年级: 历史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主要反映民主**时期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的基本史实。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它承担起了反*、反侵略的历史重任,沉重打击了中外*势力。它既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同时也是旧民主主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上承上一课题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又开启了近代民主**的新篇章,揭开了中国民主**的序幕,对以后的民主**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突出。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知识方面: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如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天京事变等; ②能力方面:结合太平天国的形势图,综合归纳起义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前后经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历史比较的学习法。 ②通过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让学生学会列表归纳法。 ③进行探索性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并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农民对中国**和建设的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 ②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的任务。 ③ 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白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性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 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二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教法: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探究性活动。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合作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获得成功体验。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天朝田亩制度》
教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播放有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主题曲及同步显示歌词:流血的伤口不流泪,举旗的杆子不下跪,攥紧的拳头不松手,过河的卒子不后退。人活一口气,难得拼一回,生死路一条,聚散酒一杯。何以成败论英雄,浩浩乾坤立丰碑。播放结束后老师提问:大家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
讨论 这样的导入比较新颖,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讲授新课,我把本课内容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3、高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优秀教案教案小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胜利进军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军的北伐、西征和军事上的全盛;天京政变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太平天国领导核心的重建;太平天国失败的标志、原因和历史意义。
2、能力要求:
(1)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太平天国的爆发、发展、失败,使学生感知、认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从而理解和掌握历史。
(2)组织学生讨论《天朝田亩制度》并作出评价。
(3)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学会主动学习。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2)通过对天京变乱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3)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认识。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时代没有赋予太平天国改朝换代的任务。认识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民主**的关系: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的主要力量,但依靠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任务,也无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农民必须在先进力量组织领导下,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参加民主**和建设,才能恰当地发挥农民的力量。
(4)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关注中国农民问题,认识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
二、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天下“太平”是中国老百姓数千年不变的愿望,“天国”是西方**给世人描绘生活理想。如果能生活在“太平”“天国”,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啊!19世纪中期成千上万的中国农民在建立人间“太平天国”的理想引导下,进行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是谁为中国农民描绘了这样的理想呢?
这个人叫洪秀全。他和他所创立的拜*会为人们阐述了“太平天国”的理论。洪秀全是何许人?他为什么能把中国农民的理想和西方理想结合起来?我们就来了解他是如何组织起百万民众,加入到建立人间天国的理想当中的?
[讲授新课]
考察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首先应当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中。太平天国**发生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它的兴起是诸多因素促成的。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逐步破坏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传统手工业。鸦片输入年年激增。由它所引起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等问题,比战前更严重。清*为了支付战费和赔款,借端进行搜刮,使劳动人民负担更加沉重。地主、官僚、贵族也加剧了土地的兼并。阶级矛盾的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板书)
(一)兴起的原因(板书)
1、 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 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设问】:有人说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如何理解?”
强调:分析应该结合19世纪40、50年代的国际国内背景展开,特别要指出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因果关系。
(二)前期*(板书)
【过渡】:(展示课本37页《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现在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来。一位同学负责跟随老师的讲解指出太平军胜利进军的路线;另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文字和符号写出示意路线图。
指导学生在黑板上板书,教师加以补充与修正
小结:胜利进军路线:
金田→永安(初步建立**)→全州(冯云山战死)→长沙(萧朝贵战死)→武汉三镇→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与清*对峙的**)。
【设问】:前期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有那些?定都天京后所面临军事形势怎样?为此洪秀全、杨秀清采取那些军事措施?结果如何?
【过渡】:太平军对外采取军事行动解除天京之围的同时,对内整纲建制,大力加强内政建设,颁行比较完整的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二、《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板书)
(一)《天朝田亩制度》(1853)(板书)
1、内容:
【设问】:《天朝田亩制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颁布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强调:此为本课最难理解之部分,指导学生阅读课本38页,观看《天朝田亩制度》书影,充分利用书中各种信息,启发学生思维。
【过渡】:《天朝田亩制度》既以土地问题*,那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
【设问】:如何才能做到平均分配土地呢?从《天朝田亩制度》中,你能看出平均分配土地有哪些标准呢?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⑴土地分配问题:
分配方式: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
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⑵产品分配问题:
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3、 评价:
⑴进步性——**性:是几千年农民反封思想结晶;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纲领。也是使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历代农民战争最高峰的重要标志之一
⑵局限性——落后性、空想性。体现的是一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平均主义。(阶级局限性)农民是小生产者,他们要实现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生产决定了他们的觉悟是自私的,平均主义满足了他们要求土地的愿望,但“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分配原则,又超越了他们的觉悟,无法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二)《资政新篇》(1859)(板书)
【设问】:《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内容包括那些方面?
1、背景:天京变乱,国势大衰,为重振朝纲,提出*内政和建设国家的系统的新方案。
(1)*:提倡建立资本主义的*制度
2、内容: (2)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3)文教:学习近代教育和先进技术
(4)外交: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
【设问】:从内容上看,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为何会有此特点?为什么《资政新篇》没有真正实行?
4、 评价:
⑴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近切愿望。
⑵缺乏实现这一政纲的社会条件(经济发展,新的阶级出现),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这一革新的客观条件,因此未能真正实行。(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过渡】:1856年,当太平军西征与东征胜利,军事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由于争权夺利,矛盾却日渐尖锐化,导致天京变乱发生,天国的事业开始由盛而衰。
三、天国的悲剧(板书)
(一)天京变乱——由胜而衰的转折点(1856年)(板书)
【设问】:太平天国前期形成以洪秀全为首的领导集团,主要由那几人组成?后来发生怎样的变化?他们发动起义的工具是什么?
1、天京变乱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
*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纲领
阶级局限性
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2、天京变乱的经过
3、影响: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
【过渡】:经过这场变乱,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敌人得到了喘息之机,重建江北、江南大营,再次围困天京,太平天国的军事*开始转入防御阶段。
(二)重建领导核心——英王、忠王、干王
【设问】:为了打破敌人的包围与封锁,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岌岌可危天国事业,进行那些军事*?
(三)后期防御战(1856——1864):再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受挫上海—安庆失守——天京沦陷
(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可以作为补充内容)
【设问】: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历时长达14年,席卷十多个省份,并建立与清*对峙的**。尽管如此,最终还是归于失败。那导致其失败的原因有那些呢?(提示学生从领导力量、*对象等角度分析)
1、 失败原因:
(1)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客观:中外*势力的联合镇压
2,时代特点:
(1)反*的同时反侵略,从而具有了民主**的性质。
(2)一些领导入主张学习西方,向西方寻找真理。
(3)被中外*势力联合镇压而失败。
(4)作为“亚洲**风暴”的组成部分,太平天国还同其他国家人民反殖民主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
4、优秀中学语文教师个人述职报告大全
大家好!
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谈起教育教学,在座的各位都是行家里手。在此,谨将自己任职骨干教师以来的工作情况以及点滴心得体会汇报于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xxxx年8月,我有幸成为了一名县级骨干教师,欣喜之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时光飞逝,一学年已过,为使自己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来年取得更大的进步,现把一学年工作做如下述职。
一、师德方面
始终自觉以一个骨干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严于律己,从各个方面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生活中,遵纪守法、孝敬父母、善待邻舍;工作中,精心备课,课堂精致,与同事愉快相处,对学校真心维护。把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以教师职业道德为准则,自我奋斗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统一,以关注学生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发展*,做“学生喜欢、同事支持、领导放心的教师”。并做到时时刻刻,事事处处。
二、育人方面
坚持爱心育人,身正为范。身为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的我,在工作中,愿意蹲下身来聆听学生的心声,甘做学生的朋友、师长。关注教育中的细节,关注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有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反思学习过程和自我评价的习惯。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全心全意的教育好学生。
三、教学方面
1、潜心教学研究,有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有教育教学*的决心与行为。能依据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实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教后能够进行理性反思,将教学方法、技能看成是一种艺术,时刻以研究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积累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能把握所教教材内涵,掌握教学规律,体现教学个性,把构建有效语文课堂作为自己每天的教学目标。
2、奋斗目标明确,教学*愿望强烈。
不循常规,敢想敢做,既关注自身的发展,又关心事业的创新。对自己,抓课前钻研教材,学情分析,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抓课堂教学效果,抓课后反思,问题研究。对学生,抓良好习惯培养;抓基本能力训练,激发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和空间。努力在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素质提高、班级管理等方面有所创新。
3、创新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用心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做好教后札记,研究教学案例评析,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体现教学个性,静心撰写教育随笔,记录对教育教学的感悟及其成长经历、有效促进学科发展。每学期提供2节高质量的有特色的研讨课或公开课,上学年已经在校内执教了几节公开课,《红领巾真好》《回声》《绝句》《我不能失信》《乌鸦喝水》等。
四、教科研方面
(一)关注教育*与发展的动态和趋向,学习教育理论专著。
立足自我专业发展和学校事业发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把握素质教育和课程*的内涵,指导教学创新。做到了平时多读书,读好书,多一些知识的积淀,形成比较强烈的教科研意识。主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引领、推进新课程的带头人。
1、勤——时时处处皆学习。
俗话说:夜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力争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每节课后,都积极撰写这节课的反思,力求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
2、广——博采众长。
读书使我心灵充盈,眼界开阔,为汲取营养,提升自己,我制定了学习计划,并按照计划,自主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一本通》……每月有计划的撰写业务理论笔记及教学随笔多篇,提升自己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课余读读喜欢的书,随时为自己“充电”,或做批注书写自己的灵感,或做摘抄记录自己的感想,感觉受益匪浅。
3、深——读原著,明精髓。
学无止境,“学,然后知不足”。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把书籍作为我进步的阶梯。认真研读、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你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与优秀教师同行》、《与名师同行》、《骨干教师成长的秘诀》等专业书籍,从专家学者身上吸取理论精华,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
4、用——学以致用。
做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善于积累,勤于动笔。将自己的随思随想化为文字,积极投稿报刊杂志。上学期撰写论文《我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有效性》《好老师是怎样练成的》交学校存档。教学设计《坐井观天》发表于《镇沅教育》xxxx年。
(二)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讨,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在各级教研活动中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领本学科教师推进课程*和课堂教学*。深入课堂听本学科的课和其他学科的课,从中不断汲取营养,全力推进学科建设,打造强势学科。提出本学科教育教学的改进方案,向学校及相关部门提出关于教学工作的合理化建设性意见,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参与本年级课题组《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探究》,并积极配合完成下达的各项任务。
(三)充分利用网站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现自我成长。
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每学期精心制作多个教学课件,并有效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网站资源与其他教师进行网上教研课改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带动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促进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
五、专业技能方面
积极参加专业技能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
六、取得的点滴成绩
xxxx年8月被聘为镇沅县首批“骨干教师”,上学年本班被评为校级先进班集体,我也被评为“镇沅直属小学优秀辅导员”,参与指导学生才艺展演并获得一等奖,在不久前学校举行的国学经典诵读中,指导本班杨月涵、魏子芯学生参赛,并获得本年级一等奖。
七、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班上几名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从本次的期末检测看出来)这还需要在下学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帮助。
2、培优工作不到位。本学期我的教学定位在中等生,期末复习有部分内容对于优生是“炒剩饭”,反复多次,实在乏味,也没有再去帮他们精选练习题,出现了“优生不优”的停滞状态。
3、学生作业书写不理想。下学期将作为重点,狠抓作业的规范书写。
回顾任职骨干教师以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感觉都是在学习在反思,每一次活动都有教训和收获。我所追求的是淡泊名利,不受干扰,心态平稳,理智思考,追求和谐,主动发展。当然我深知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出色的语文教师,我的路还很漫长,我的各方面能力还有待于提高,但我坚信在我们学校这个大家庭里,有领导的关怀与支持、有伙伴之间的相互激励与*,再加上我对每一名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对教育事业那份由衷的热爱,对教育那份永远不变的热情,都会推动着着我走向成熟。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支持下我正在成长,由衷的感谢教育局、学校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工作平台,感谢大家的帮助!
5、初中英语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与要点
1.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来谈论"运动",特别是一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运动项目。
2.掌握本单元的有关"water sports"的单词和短语,能听、说、读部分地名,重点掌握 no mater,both…and…,all over等短语或习惯用语的.用法。
3.进一步学习现在完成时态,特别注意它与already,just,yet,very等词的连用,同时能够区别它们的用法。
4.能够熟练运用现在完成时态,用它来表达由过去开始,和现在相联系的动作或影响,能够区别一般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的不同。
5.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来描述某一运动。如:the Olympic Games或surfing或diving等。
素质教育目标
1. 进一步学习现在完成时,灵活运用already, just, ever, never等词语。
2. 引导学生对水上运动和其他运动进行描述,达到阐述自已喜好的目标。
3.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对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
4.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如声音、图片、动画、电视、网络等,让学生在了解有关体育知识的基础上,自觉参与各项体育运动,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
5. 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学习工具、学习方法、媒体素材等进行学习和提高。
教学设计方案
Teaching Objectives:
Students should master the dialogues, useful expressions about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Language Focus:
What's the surfing like today? Have you ever been to … How long have you been to …
Properties:
Tape recorder, topic cards, etc.
Teaching Procedures:
I. Revision
Ask student answer the questions of Have you…
T: Have you finish you homework? /Have you got your notebooks?
S: Yes./ No.
T: What have you done for English study?
S: (They may have different answers.)
II. Leading in
After a long vacation, Ss may remember something about their travel, let them think about where they have been. How to speak in English?
III. Presentation
Write the sentences on the blackboard:
Have you ever been ______?
I have already been _______ several times. / I've never been there.
Explain the meaning of sentences and the word ever, already and never.
Open the textbook and turn to page 6, lead the Ss to read the word Bondi Beach, Cape Town, Hawaii, Newquay, surfed, water-skied, canoed, dived in part 2.
Let Ss read part 2 dialogs in pairs.
IV. Practise
Let them close the textbook. Show a topic to Ss: Ted and Bruce's talk beside the beach. Say to Ss: "Please image that you are Ted and Bruce, you are talking about your trip and water sports, you'd better use Have you ever been …, surf, uncle. Five minutes later, go to the front to show your talk with your partner."
Check their talks in pairs, encourage them to speak aloud and practise as the actor.
V. Presentation
Play the tape of Part 1 for the students to listen three times. The first time, let one or two Ss speak the main sentences in the dialog. The second time, volunteers repeat what they hear. The third time, try to rewrite the whole sentences.
Ss open their textbooks, and check what is not remembered.
Ss could find any problem about this dialog, T give them the answer.
eg. have a try, I don't know how to surf, Since last Wednesday, None of us has, etc.
VI. Exercises in class
T read the questions below, and Ss give their answer, to improve and impress what have learned.
1. They are good ___________. Do you like __________? (surf) answer: surfers, surfing
2. We have been to Hawaii __________. (two) answer: twice
3. Mike hasn't done his homework _____.
A. already B. just C. yet D. either answer: C
4. Ted has been a bus driver _____ five months ago.
A. for B. since C. from D. in answer: B
5. - _____ have you been to Cape Town?
- Since last Wednesday.
A. How often B. How many times
C. How long D. How soon answer: C
6. She is very busy. He hasn't had a day _____ for three weeks.
A. busy B. free C. off D. on answer: C
VII. Homework
1. Finish your dialog design after class, try to use what you have learn.
2. Finish the exercises on page 97.
3. To read Surfing in page 7, find the main sentences, and think about what kind of water sport you like best, why?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7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