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赠孟浩然》全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4 12:11:47

李白《赠孟浩然》全诗翻译赏析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解:

1、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2、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戴的礼帽。

3、卧松云:隐居。

4、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5、清芬:指美德。

①醉月:赏月醉酒。

②中圣:古时嗜酒的人把清酒叫做圣人,浊酒叫做贤人。中圣,就是中酒(喝醉了)的隐语。

③迷花:迷恋花卉,指过隐居生活。

④不事君:没有*。

名句: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这两句是说,孟浩然每于皓月当空的夜晚,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他迷恋花卉,热爱大自然,过着隐居生活,没有事奉君王。诗句表明了孟浩然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李白爱他,成为忘年交的原因。直接抒情,运笔自然,有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

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

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二:

我喜爱超然物外的孟浩然,你举止风流潇洒天下闻名。

年轻时你就鄙弃功名富贵,老来隐卧深山陪伴着松云。

对月畅饮常常是尽醉为欢,迷恋山花不愿意侍奉国君。

你的品格像高山难以仰攀,只有在此作揖向你表敬心。

《赠孟浩然》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本诗是李白游襄阳访孟浩然后所作。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风流潇洒的诗人性格,邈然超世的隐者之心,是两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而这首诗就是他们二人友谊的见证。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李白通过描写孟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清高品格,表达了真挚的崇敬之情,也流露出自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联点题,开门见山地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钦敬仰慕之情。一个“爱”字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孟浩然比李白长十二岁,襟怀磊落,生性潇洒,诗才出众,李白仰慕不已,故以“夫子”相称。

中间两联集中笔墨刻画了这位儒雅悠闲的“孟夫子”形象。颔联的“红颜”对“白首”,概括了孟浩然漫长的人生旅程;“轩冕”对“松云”,分别象征着仕途与隐遁、富贵与淡泊。孟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逸,弃达官之车马华服而取隐士之松风白云,可见其高风亮节。

颔联纵写孟浩然的生平,而颈联则横写他的隐居生活:皓月当空,他把酒临风,醉卧花丛之中,流连忘返。颔联用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正反纵横,笔法灵活。

尾联直接抒情,充分展示了孟浩然自甘淡泊、不慕名利的品格。孟浩然是李白仰望的高山,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李白有了“安可仰”的感叹,只能在此向孟浩然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以“高山”喻对方,使对方的形象更加生动。

全诗语言自然古朴,诗情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李白的率真个性。同时,诗歌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了李白深切的敬慕之情。

鉴赏二: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师, 供奉翰林.终因小人谗毁,被赐金放还.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首联即揭出"吾爱"二字,亲切挚恳,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孟夫子",点出所爱之人,扣紧题目.孟浩然比李白长十二岁.年岁既长,襟怀磊落, 生性潇洒,诗才又特出,自然令李白仰慕钦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称."夫子"非章句腐儒,那是作者鄙夷不耻的.这是对孟浩然倜傥旷放生涯的赞誉.果然,下面使补充道:"风流天下闻".

接下来二联,作者集中笔墨刻画这位儒雅悠闲的"孟夫子"形象:"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红颜"对"白首",当是概括了孟浩然漫长的人生旅程," 轩冕"对"松云",则象征着仕途与隐遁,象征着富贵与淡泊.前者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后者虽有人表示倾慕,但未见有几人能守本持一.孟浩然不同.他抛弃了功名富贵,便安心林下,终日与劲松白云为伍.自少至老,心志如一.这里,一"弃",一"卧",准确生动地描绘出孟浩然对人生所作出的抉择.其欲摆脱世俗羁绊的高风亮节,其迷恋山水的自得之貌,呼之欲出,形神毕现.

拓展阅读

1、天净沙·秋朴的曲原文优秀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草红叶黄花。

太阳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轻烟淡淡飘向空中,几只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远处一片青山绿水,草、红叶、黄花互相夹杂,好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啊。

注释

秋:题目。

残霞:快消散的晚霞。

寒鸦:天寒即将归林的乌鸦。

飞鸿:天空中的鸿雁。

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草:枯萎而不凋谢的草。

黄花:菊花。

红叶:枫叶。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感的转移。接着人用青、绿、、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这首小令,只五句二十八个字,篇幅虽短,却以神来之笔捅绘出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前三句着力渲染出一派深秋凄凉之景。黄昏时:如血的残霞映照着一座孤零零的小村庄,夕阳淡淡的炊烟袅袅,几只归巢的寒鸦,静静的站立在老树枝头,忽,一只哀鸣的孤鸿,在人边晚霞影里远远的飞翔,而后两句,作者却将笔锋一转,写到:青山静静、绿水悠悠,草绵绵,红叶片片,黄花朵朵,在暮色中,这些明丽的色彩,为这萧杀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机活力。一扫前人一悲到底的俗套。

写秋景,自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以萧瑟气氛为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朴在写秋景选词语辞精炼。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于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红”、“黄”五种颜色,而且“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朴的散曲写作技巧的高明了。

描绘秋景,历来是中国古代文人喜爱的一个题材,为表现它而不惜笔墨的人**客代代有之,留下的作品更是多不胜举,但许多作品易于流入俗套。朴却能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在作品中,层次分明的描写了秋天的自景象,虽,在开始时,有些许的萧瑟之意,而后来以缤纷的色彩作结,终究是心悦目、的韵味无穷的。他用笔精深,作品风格独具,婉约清丽,意境新颖,可与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媲美。这首小令不仅不俗,还很是典雅。词、曲有雅、俗之别,一般来说,词尚妩媚、含蓄,而曲贵尖新、直率。朴的这支小令却有词的意境。曲中虽无“断肠人在天涯”之类句子,抒情主人公却时隐时现,在烟霞朦胧之中,传达出一种“地老天荒”的寂静。

创作背景

朴《天净沙》共四首,这是第三首,主要写秋景。是作者于宋亡后寓居金陵(今南京)时所作,具体创作年代不详。

2、《范晔》原文及

范晔 南北朝 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折花 一作:折梅)

江南无所有,聊一枝春。

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带花带给身在陇头的你。

江南没有好东西可以表达我的情感,姑且送给你一枝报春的梅花以表春天的祝福。

《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兼。”唐汝谔《古解》则云:“晔为江南人,陆凯代北人,当是范寄陆耳。”这里用《范晔》题,乃暂从旧说。范晔:字蔚宗,顺阳山阴(今**省淅川县东)人,南朝宋史学家、散文家。

驿使:古代递送官府文书的人。

陇头人:即陇山人,在北方的朋友,指范晔。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聊”句::一作“寄”。一枝春:指梅花,人们常常把梅花作为春天的象征。

陆凯这首不过二十个字,却包含无限的趣和感情。当陆凯怀念范晔的时候,为了表达高洁与纯挚的感情,特地折取一枝梅花,托传递书物的信使带给 范晔,所谓陇头人,因为范晔时在陕西长安,陇山在陕西陇县,所以用陇头人以代。不言而喻,陆凯折花遥之地是江南,江南的梅花是驰名于世的。隐居西湖的林逋有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正是江南梅花神韵的写照。江南是文物之邦,物丰文萃,但陆凯认为别的礼物不足以表达他对范晔的情感,所以说江南没有什么可贵的东西堪以相,唯有先春而至为报春讯的梅花是最适当的,因而遥遥千里,以寄思慕之情,而梅花也象征他们之间的崇高友谊。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写到了人与友人远离千里,难以聚首,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逢驿使”的“逢”字说明不期而遇见了驿使,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于是寄梅问候,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使充满着天机自之趣。

“江南无所有,聊一枝春。”则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江南不仅不是一无所有,有的正是人的诚挚情怀,而这一切,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见,人的情趣是多么高雅, 想象是多么丰富。 “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象征春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联想友人睹物思人,一定能明了人的慧心。

艺术特色方面,中“一枝春”描写到眼前仿佛出现了春光明媚,春到江南,梅绽枝头的美好图景。梅花是江南报春之花,折梅寄友,礼轻情义重,它带给远方朋友的是江南春天的浓浓气息,是迎春吐艳的美好祝愿,也是人与远方挚友同享春意的最好表达。

这首构思精巧,清晰自,富有情趣。用字虽简单,细细品之,春的生机及情意如现眼前。它的艺术美在于朴素、自而又借物寄喻,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环境,把怀友的感情,通过一种为世公认具有高洁情操的梅花表达出来,把抽象的感情与形象的'梅花结为一体了。

古今吟咏岭梅词不下千章,最早的是晋代陆凯《范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一枝春。”《直隶南雄州志》载,南雄城南有寄梅驿,即取折梅逢驿使语。该驿曾经宋绍兴知州岐重修。清道光知州戴锡纶有《寄梅驿》云:“一枝春可当人情,投南州艳此清。妙是不登供帐例,香风千古被征行。”

陆凯是三国时人。《三国志。陆凯传》载:“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人也。丞相逊族子也。黄武初为永兴诸暨长,所在有治迹,拜建武都尉。领兵虽统军众,手不释书。……赤乌中除儋耳太守,讨珠崖,斩获有功,迁为建武校尉。”又《三国志。孙权传》载:“赤乌四年秋七月,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儋耳。”

这首当是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岭梅怒放,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哗,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友人的一幕。他那“虽统军众,手不释书”的儒将风度跃出现在读者眼前。

范哗》寥寥2 0字,简朴中道出了真挚的友情,平淡中显出了高雅的意境。“一枝春”作为梅花的象征,向人们预示着美好的春天即将来临,祝愿人们的美好祈望定能实现。

范晔是谁?南北朝刘宋时有个编写《后汉书》的范晔,但他距三国近200年,肯定不是这个范晔,而是三国另一个范晔。有的人则认为范哗是刘宋时的范哗,而陆凯不是三国吴的陆凯,而是刘宋时的另一个陆凯。熟是熟非,有待考证。

范晔》创作背景

这首当是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梅花开放,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晔,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友人的一幕。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

【**--教案】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2、之:到、往

3、蜀州:现四川崇州

4、城阙(qu)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5、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6、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

7、宦(hun)游:出外*。

8、海内:四海之内,即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9、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10、无为:无须、不必。

11、比邻:并邻,近邻。

12、歧(q)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13、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是送别的名作。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4、《彭蠡湖中望庐山》歌鉴

太虚生月晕, 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 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 势压九江雄。

黯黮凝黛色, 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 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 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 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 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 毕趣当来同。

这首是作者漫游东南各地、途经鄱阳湖时的作品。

写山水往往善于从大处落笔,描绘大自的广阔图景。第一二两句就写得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辽阔无边的太空,悬挂着一轮晕月,景色微带朦胧,预示着“天风”将要来临。“月晕而风”,这一点,“舟子”是特别敏感的。这就为第三句“挂席候明发”开辟了道路。第四句开始进入题意。虽没有点明彭蠡湖,但 “渺漫”这个双声词,已显示出烟波茫茫的湖面。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进一步扣题。“匡阜”是庐山的别称。作者“见匡阜”是在“中流”,表明船在行进中,“势压九江雄”的“压”字,写出了庐山的巍峨高峻。“压”字之前,配以“势”字,颇有雄镇长江之滨,有意“压”住滔滔江流的雄伟气势。这不仅把静卧的庐山写活了,而且显得那样虎虎有生气。

以下四句,紧扣题目的“望”字。渺大水,一叶扁舟,远望高山,却是一片“黛色”。这一“黛”字用得好。“黛”为青黑色,这既点出苍翠浓郁的山色,又暗示出凌晨的昏暗天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方渐渐显露出鱼肚。高耸的庐山,在“曙空”中,显得分外妩媚。

5、“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意思及

文: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碧绿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

出自崔颢《黄鹤楼》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文解释】

前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留下的只是那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就不再回还,千百年来只有云悠悠飘拂。晴朗的汉江平原上,是一片片葱郁的树木和茂密的芳草,它们覆盖着鹦鹉洲。天色渐暗,放眼远望,何处是我的故乡?江上的烟波迷茫,使人生出无限的哀愁。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碧绿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词语解释】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

黄鹤楼:旧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处。

历历:清楚分明。

汉阳:指今武汉市汉阳县一带。

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在今武汉西南长江中。

②历历:清楚可数。

③萋萋: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

④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⑤空余:只留下。(空:只)

⑥乡关:故乡。

这首是吊古怀乡之佳作。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宏丽,又饶有风骨。虽不协律,但音节浏 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登此楼,目睹此,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贵自,纵使格律也无不如此。

登上今天的黄鹤楼想起昔日的传说,岁月流逝,人去楼空;惟一还像昨天的,只有那悠悠的云。世事茫茫,真令人有无限的感慨!人触景抒怀,一发不可收,一气呵成,气贯长虹。

刚刚抒发了对古人的感慨,又看到了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于是又勾起了一怀乡愁。这正是先放后收,完合乎格律上「起、承、转、合」的要求,文势波澜起伏,而末句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又重回开篇的渺茫境界,一体,意境天成。

这首七律是崔颢晚年的代表作, 风骨凛, 一气呵成, 就连, 也自叹弗如 。 站在黄鹤楼上, 眺望远处, 除了茫茫云, 就是一片青绿, 看到这样的景色, 人不免兴起思乡愁绪, 句中的空, 表达出人内心的怅所失, 而乡关可作归讲, 日暮有前途茫的虚空, 整首在豪迈中, 流露细腻, 在伤感中充满对人生的疑问, 让人读起来低回不已, 是一首值得我们细细品尝的好, 前人推为“唐人之七律, 当以崔颢黄鹤楼第一”!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赠孟浩然》全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42019.html

热门阅读

  1. 201年情人节微信朋友圈经典祝福语
  2. 感觉害怕而仍然去做美文
  3. 挥着翅膀的天使散文
  4. 温馨祥和的圣诞平安夜祝福短信
  5. 老师对学生中考祝福语
  6. 中国梦幸福伴我成长征文3000字
  7. 关于服装厂社会的实践报告
  8. 成语心安理得怎么造句
  9. 实施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的工作总结
  10. 2018狗年新春短信祝福语
  11. 201年除夕问候祝福语
  12. 关于高职思政课强化思政理论认同教育的对策研究论文
  13.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精选
  14. 摘选诗句里面好听的名字
  15. 园林专业毕业自荐信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