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你诗歌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9 14:45:08

远方的你诗歌赏析

清晨,吹着微微海风,心里浮现远方的你,你还是那么美。

忘记了什么时候有的习惯,拿起手机,看看是否有你的足迹。

夜,忘记了有多漫长,有你的日子,我想象着你的样子,总是会出现很美的梦。

远方的你,忘记了多少个岁月,真的好想你。

雨,漫步在城市的街角,我们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留下彼此的身影。

停下脚步,转身,看着你远方的身影消失在朝海,我知道,我在想你。

我知道那是一个简单的方式,你的一句话,一个身影,一个微笑,让我又开始想念你的样子。

有时候,你在身边,有时候,你会不见,我知道,那是梦。

远方的你,多想对你说,我好想你。

每天醒来的日子照旧,挣扎这无形的束缚,从黑暗中走出,去到遥远梦开始的地方,我就能看到你,为我指明方向。

这世界如此精彩,我自由了,无拘无束,远方的你,你可看到。

光阴悄然流逝,我害怕这变化,心绪复杂,苦思冥想,满然不知还能去哪,我只能看到远方的你。

我学会逃避现实,直到你的出现,这千正万确。

远方的你,此刻,你是否还在。

拓展阅读

1、《汉魏六朝·吴迈·长相思》词原文 题解 配图

《长相思》是乐府古题,人借乐府古题表达家居妻子对行丈夫的思念之情。

晨有行路客,依依靠门端。

人马风尘色,知从河塞还。

时我有同栖,结宦游邯郸。

将不异客子,分饥复共寒。

烦君尺帛书,寸心从此殚。

遣妾长憔悴,岂复笑颜!

檐隐千霜树,庭枯十载兰。

经春不举袖,秋落宁复看。

一见愿道意,君门已九关。

虞卿弃相印,提簦为同欢。

闺阴欲早霜,何事空盘桓?

“晨有行路客,依依靠门端。人马风尘色,知从河塞还”,中思妇的丈夫在外游历,自己独守空房,时时盼望自己的丈妇回来。早晨出门,望见一个行路的客人靠在门端,人马风尘仆仆,一打听原是从河塞回来的人。思妇逢行人便打听消息,可见其对丈夫的关怀。

“时我有同栖”,以下六句,写思妇托行人转信的言语。思妇说:我的丈夫的在邯郸宦游,他和您一样,也身受饥寒。请给我捎去一封书信,说一说我心口的苦闷吧!以口语形式入,语言浅显,情真辞切,完全是一个思妇的口吻。

“遗妾长憔悴,光复笑颜”以下,是信中对丈夫所说的话,大意是:叫我日思夜盼,颜容憔悴,哪里还有欢与笑颜。离别的时间越来越久,房前的树木已经历千霜而拱,庭院的兰花也已十载枯荣。而院内草木枯荣,花开花落,我都一点看的心绪都没有,唯一的愿望是与见面,叙叙离别相思之情。可去那的道路有重重关卡阻隔,相会难以实现。我只能希望能顾念旧情,早日回来共庆团圆。我的闺房已日渐阴冷,天又要下霜了,一年又将过去,为什么徘徊在外虚度光阴呢?在这些句中,中女主人公把自己相思之苦,抱怨之深,都在中流露出来,委婉地期望宦游在外的丈夫能早日归来。

这首以行客至门作为发端,然后引出思妇寄书。语气亲切,口吻自然,表白得体,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思妇思夫之苦,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曹操《龟虽寿》原文与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以咏志。

本篇抒发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是一首益人心智的箴言。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曹公平定乌桓归来这年五十三岁,在古人已经是感伤老大的年纪。不免要想到生与死的问题。古人认为龟是一种长寿的动物,而腾蛇是一种本领很大的长虫。《庄子·秋水》云:“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韩非子·难势》云“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此开篇四句,是说再长寿、再不凡的生命,都有一个结束。这是自然规律,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正视,伟大如秦皇汉武,不免服食求仙,为人所愚,为药所误。即使认识了,又未必能正确对待,比如“十九首”作者,在承认“人寿非金石,岂能长寿考”时,没有说出的话是“生太可悲”。而曹公则跳过一层,直言人所歆羡的神物,也有化为土灰、归于竟时的一天。没有说出的话是“死不可怕”——既是规律,就理应视死如归,予以正视和承认。

“老骥伏枥”四句一反通常文人叹老嗟衰的习气,以老马为喻,抒发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豪情。在古代,马与人特别是与战士的关系十分密切,以“老”譬老英雄,堪称恰切。面对死亡的态度如何,是考验凡夫与壮士的试金石。面对这个问题,有的人感到无所作为,坐以待死;有的人及时行乐,醉生梦死。壮士不然,虽然到了垂暮之年,心中依然激荡着豪情,仍不肯守着老本,还想更立新功。这一层意思极为可贵,可以概括为“死而后己”——而及时建功立业,且不断建立新功,在某种意义上也就超越了死,所以其基调是积极、乐观的。

以下四句再进一层,是说“养生有道”——人生通过正确的法,是可以健体强身,可以取得相对“永年”即长寿的。

曹公不同于庄子,他是肯定寿命长短的差异的,长生是不可能,而长寿却是可能的,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个体生命理当追求的。联系上文,可以领会,曹公所谓“养怡之福”,决不是纯粹的运动锻炼和悉心静养,而首先是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即要“壮心不已”——自强不息,焕发青春,思想愉快,自可延年。这种健身法,肯定了人在年命问题上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富于辩证与唯物精神的,因而也是得了养生之奥秘的。较之上一段,或更有普遍的教育意义。苏东坡就是一个著名的实践者。

告诉人们,不必为寿命而烦恼,也不必因年暮而消沉,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对于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龟虽寿》哲理意味很浓。由于运用比兴手法,而其哲理盖出生活实感,故能感情充沛,做到了情、理与形象的交融。诚如陈祚明所说:“名言激荡,千秋使人慷慨。”(《采菽堂古选》)

3、周笃文 文新《水调头》爱国词鉴

闻采石战胜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张孝祥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直扑采石矶(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牛渚山下,又名牛渚矶)。十一月七日于江边筑坛,杀马祭天,拟于次日渡江攻宋。时宋军采石守将王权罢职,军中无主。中书舍人兼参谋军事虞允文至采石犒师,遂招集诸将,勉以忠义,督军击败金军。完颜亮东退至瓜洲渡,兵变被杀。采石大战,是南宋历史上少有的军事胜利。作者听到捷报,无限振奋,写下了这首热情横溢的《水调头》。

“雪洗”句,指打败进犯的金兵。雪洗,雪恨洗耻。雪,洗刷。虏尘,金兵掀起的战尘。“风约”句,为楚地风云所阻。约,限制。时张孝祥知抚州,抚州为古楚地,故言。这两句表现了作者“闻采石战胜”后极为兴奋,同时也为自己不能亲赴前线参战而遗憾的心情。

“何人”二句:是谁在古城楼上吹起号角,抒发着同时也引起作者悲壮豪迈的情怀呢?

“湖海平生豪气”,即“平生湖海豪气”的倒装句,意谓自己平生原有四海为家的豪迈气概。《三国志·陈登传》:“陈元龙(登)湖海之士,豪气不除。”此处作者以陈登自况。关塞,边防要塞;风景,情况,形势。这里感慨北沦陷,使采石矶这样的内地,如今都变成了边防要塞。剪烛,剪除灯花;吴钩,宝刀。夜里灯下看宝刀,表示欲杀敌立功,报效国家之意。“剩喜”,大喜。“剩”,通“甚”。二句极言采石大捷的声威壮烈,卷起了掀天的巨浪。燃犀处,即采石矶(牛渚矶)。《晋书·温峤传》记载,温峤平定苏峻的叛乱后,率师还镇武昌。“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灭(被火光所照),奇形怪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后世遂称牛渚矶为“燃犀处”。

词的上阕,写作者闻捷报而喜悦鼓舞,听角声而雄心勃发,看吴钩而跃跃欲试的心情,表达了作者为国家前途命运耽忧的爱国赤诚。下阕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自励,展示了作者“击楫中流”——北伐中原,收复故土,恢复祖国统一的*抱负。

“忆当年”三句,言周瑜、谢玄均正当青壮之年而建功立业。周瑜,三国时吴国统帅,汉建安十三年(208)大败曹操军于赤壁,时年三十四岁;东晋名将谢玄晋太元八年(383)在淝水之战中击溃前秦百万大军,时年四十一岁。富,多;富春秋,即年富力强。小乔初嫁:大乔、小乔,江东著名美人。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周瑜字)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此处化用苏词。香囊未解:《晋书·谢玄传》:“玄少好佩紫罗香囊。(谢)安患之,而不欲伤其意,因戏赌取,即焚之于地,遂止。”勋业,功勋事业;优游,悠闲自得的样子。

以上六句借历史人物周瑜和谢玄的风流豪迈以及盛年建立功业来比喻称颂虞允文采石大捷。

“赤壁”三句,言周、谢打过胜仗的地,已成历史陈迹,如今只剩下残阳、衰草,念及国家的前途命运,不免令人忧心忡忡;与前人相比,自己的处境与作为,总不免令人惆怅(作者时年三十一岁)。渺渺,遥,深,此指作者心灵深处的忧虑。

“我欲”二句:乘风,《南史·宗悫传》:宗悫少年时表示志愿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击楫,《晋书·祖逖传》:祖逖率师北伐,“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这里指作者受到采石战胜的鼓舞,想奋起报国,乘时立功的爱国激情。

张孝祥的《于湖词》大都意境阔大,辞气豪迈,抑塞磊落多英气。这首词,墨饱笔酣,自然浑成,“何人”句,时事心境,烘托而出;“骇浪”句,取景入神,心潮逐浪高;“赤壁”句,融情入景,萧瑟苍凉,气象寥廓;结句“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慷慨激昂,作者请缨杀敌,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跃然而出,真率、本色,不求工而自工,千载之下读来仍虎虎有生气。

4、《词曲赋文·西变画赞并序》原文与

王 维

法身无对,非东西也。净土无所,离空有也。若依佛慧,既洗涤于六尘,未舍法求,猒如幻于三有。故大雄以不思议力,开便门。我心犹疑,未认宝藏。商人既倦,且息化城。究竟达于无生,因地从于有相。西净土变者,左常侍摄御史中丞崔公夫人李氏奉为亡考故某官中祥之所作也。夫人门为士族之先,道为梵行之首。大师继踵,望尘而理印,命妇盈朝,闻风而素履。心王自在,万有皆如,顶法真空,一乘不立。以示见故,菩萨为胜鬘夫人,同解脱因,天女赞维摩长者。陟岵何至,哀哀缞绖,顺有漏法,泣血以居。念罔极恩,灭性非报。唯兹十力所护,岂与百身之赎。不宝缨络,资于绘素,图极乐国,象无上乐。法王安祥,众圣围绕。湛然不动,疑过于往来,寂尔无闻,若离于言说。林分宝树,七重绕于**,衣捧天花,六时散于金地。迦陔欲语,曼陀未落,众善普会,诸相具美。于是竭诚稽首,陨涕焚香,愿立功德,以备梯航。得彼佛身,常以慈悲为女,存手法性,还在善提之家。偈曰:

稽首十大导师,能于一法见多法。以种种相导群生,其心本来无所动。稽首无边法性海,功德无量不思议。于已不色等无碍,不住有无亦不舍。我今深达真实空,知此色相体清净。愿以西为导首,往生极乐性自在。

“变”是用文字或图画讲述佛经故事的意思,唐代自愿出钱请人画“变”以求积善德、荐亡魂的人很多,像敦煌的壁画,很多就是这些“供养人”损资绘制的。王维这篇画赞,就是为“左常侍摄御史中丞崔公夫人李氏奉为亡考”所画的《西净土变》而作的。所谓“西净土变”,大约是参照佛经的描述,画一些西极乐世界的美好形相,即王维所说的“图极乐国,像无上乐”,按照王维的描述,大概上面画得有佛陀、四周环绕着菩萨、罗汉、弟子,还有宝树婆婆,天雨宝花,金碧辉煌,香烟缭绕,就像 《小无量寿经》所说的那样:西极乐国土四宝周匝,围成七重阑楯,金沙铺底,砌成七宝之池。金银琉璃为楼阁,有五色莲花。奇鸟共出雅音,天雨曼陀罗花。总之,看上去一定很庄严美妙,令人神往。

王维写赞当然是应景之作。他本人是“当代匠,又精禅理”所受的是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禅宗影响,理应更推崇指心性的禅理,而不会对这类祈福求报的外在功德与心外所谓 “净土”感兴趣。不过,入乡随俗却是每个人都免不了的,广结善缘也是每个人都推不掉的,因此,当王维应邀写赞时,他不能不写一些大路货式的“套语”,堆积些来自佛典的故实,宣扬些佛教最普通的教义,以此来交代那难以推诿的人情债,完成这不易写好的文字责。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选用了 《法华》、《楞伽》、《维摩诘》 中的三个典故,《妙法莲花经 ·化城品》 以佛陀幻化一城,让行旅之人暂时休息,以促使人们不停前进的故事来比喻佛教最高境界难以达到,一切便行迹及语言文字都不过是“化城”,是“以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 《楞伽经》卷四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说,要求真谛者,必须使自己的意识与感觉完全清净,使种种幻相假相无从得生,佛陀曾令 “胜鬘夫人及利智满足诸菩萨等……说如来境界。非声闻缘觉及外道境界”,而这境界即心灵彻底的空净澄明;《维摩诘经 ·观众生品第七》记一天女与舍利弗论辩,曾称赞于维摩诘之室 “但闻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这“法”即无本无著,不内不外,一切自然,所以 “诸佛净土皆于中现”。王维在写 《西净土变》画赞时引述这三个典故是为什么呢?无非是要借净土信仰说一个大乘佛理,即一切外在形相只是 “化城暂息”,关键在于自心清净,“深达真实空,知此色相体清净”,所以他在画赞正文中说道,感谢十导师以种种形相劝诱众生,虽然本心无所动,但观无边诸法性海,即能明了一切无碍,不住有无,不舍有无,超越外在干扰与形相分别,深达真空境界,理解诸相本空的意蕴,这样,就是往生极乐净土,得大自在了。于是,外在的西极乐世界在画赞就成了内在的心性清净境界——即 《维摩诘经 ·佛国品》 所谓的“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便是大乘佛教的精义。

说实在话,这篇画赞在文学上本来并不出色,序文是骈体,但只是按四六格式硬凑的骈俪文,众多的佛典套语把它点缀得珠光宝气,华艳而艰涩,偈赞是七言体,但写得句续气断,似实文,最多是分了整齐行句的文。但是,能从世俗西净土崇拜的画中引出文人信奉的大乘教义却十分不容易,从中可以看到王维对佛理的精通与对佛典的熟悉。

点击查看更多远方的你诗歌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34512.html

热门阅读

  1. 圣诞节的搞笑祝福语大全
  2. 小孩满月酒红包祝福语
  3. 叙事性议论散文怎么写
  4. 亲爱的你相见不如思念心情随笔
  5. 学校大型广播体操比赛开幕词范文
  6. 秋与冬随笔
  7. 红尘的句子
  8. 201年劳动节情侣祝福语
  9. 祝自己生日快乐的经典语录
  10. 空间平安夜祝福语
  11. 春节祝福朋友的短信
  12. 2月14情人节简短祝福语
  13. 那些被卡在规则中的螺丝钉的故事
  14. 相等和不相等的教案
  15. 安全之美文明之美的安全演讲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