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与冬随笔
我站在料峭的冬風里与你说秋天。
今日,天下雪了。上天赐予大地一件银白色的狐裘大氅,连带着照顾了这大地上的万物生灵,只是狐裘不暖锦衾薄,四溢在空气中的寒凉丝毫不减,由着窗框的缝隙一丝一缕地拂上面颊,透入心底。我透过窗户玻璃上的水汽,在朦胧迷幻里,隐约见得屋外的草地上黄一块,白一块的斑驳;昔时满枝金黄灿烂的三角枫已在风雪里枯瘦,唯独剩下金*残躯在雪地里残喘,凭吊着昔日的辉煌夺目;昔时的洒脱也在寒冷里畏缩。
不知是不是那窗上水汽的朦胧迷幻的作用,恍惚间竟将我带入了那个金*秋。那时,草地上还是青黄不齐,树枝上还是满眼金黄,摇曳在清凉的秋风里。那风虽薄凉,却不凛冽,带着些微的清爽。那时,我会在大桥上瞭望下面的稻田,金浪涛涛里是稻香万里;我会在大桥边驻足,借着杨树群里伸的最近的那枝,静待一片叶子由青变*过程;我还会在路边闲闲地采拾那几片早早逃离枝条束缚的黄叶儿,作了时间的笺。
记忆里的秋天萧瑟清冷,有着肃杀的味道,而冬天,虽寒风刺骨,却因为有了雪这个物什,平添了几分浪漫和暖意。其实,却不尽然。秋天虽萧瑟,却不曾扼尽一切生命;而冬天却借由白雪,掩盖了一切一切的生命,也掩住了人们自认为看得懂凄凉的眼睛。
秋天与冬天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季节,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秋天,对我而言,是一个值得留恋的季节。有风,凉热恰好;有雨,丝丝入扣;有叶,眷恋缠绵;更有最好的情感和文化积淀,能够孕育出最美的情怀。这实在是一个值得留恋的季节啊!而冬天则使人畏惧。它用寒冷作为束缚的枷锁,轻松地困住这方世界的人,寒冷束缚人的身体,进而束缚人的精神。当真是一个令人容易蜷曲的世界。若真有人让我选一选是秋天好,还是冬天好?我当然会选秋天,那样一个诗意缠绵的世界,有谁放得下?
不过,冬天再让人不耐,它也会沿着时间的轨迹而来,蚕食一切。当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时候,也就只有面对。秋意美好,冬意凄冷。那又如何?我会站在寒风里等待着下一次秋的来临,等待着,清醒着……
无意地抬手,触碰到冰冷的窗框,刺激得我回了神。我怔怔地望着窗外的草地,无声地笑了:秋意美好,冬意凄冷,我当前行。
拓展阅读
1、中秋散文随笔
文:孙成岗
傍晚,天阴沉沉的,难道丙申年的中秋又是无月之夜?记得去年中秋的"超级红月"刚刚露脸,便又藏到密密的云层之后,不见了踪影。但愿今年中秋的浮云不再遮月。
八点过后,中天的云层渐渐散去,一轮圆月破云而出,虽然有些黯淡,但毕竟有了圆月,心头不禁为之一振。
小时候的月圆之夜,总喜欢仰望着浩瀚的星空,凝视着皎洁的明月,听着外婆讲着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想象月亮上的影影绰绰就是清冷的广寒月宫和吴刚怎么也砍不倒的桂树,总想在那些斑驳的阴影中找到嫦娥与吴刚的身影,而大人的指点又总与自己的想象对不上号,因而时常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的感觉。
八十年代初的大学时代,中秋节时能吃到一块月饼都是一种奢侈,但并不能说缺少欢乐,毋宁说那个时代的节日由于会改善伙食,更为让人期待。在中午的饱餐之后,下午的课余时间大家都忙着寻找劈材和枯叶,晚上东西两个操场就会燃起一堆堆篝火,篝火的四周围坐着的都是洋溢着青春的笑脸。大家笑着、喊着、唱着,尽情享受着中秋之夜的喜悦。而我始终觉得熊熊的篝火与满月的夜晚有些格格不入,火焰的红光破坏了月光的清冽,所以晚会结束后,总是喜欢独自徜徉在喧闹之后归于沉寂的校园,把自己融进浓浓的青光之中,想像着古人"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的意境。
毕业后走上社会,工作的忙碌和生活的压力使我们无暇抬头看天,无数个美好的月圆之夜在疏忽中悄悄溜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近年我对月亮的独钟之情,慢慢有了复苏。只要是朗月,不管是如钩还是如盘,总想用镜头把它记录下来,以寄托自己心中的某种情愫。风景分为现实中的风景和內心中的风景,虽然记录下来的风景与心中的风景差距不小,但我还是忍不住要去尝试。
月亮的亏盈,使人想起亲人的聚散,所以苏东坡有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感伤,而朗朗的圆月又让亲人们感到"天涯共此时"的慰安,于是便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期盼。
月光不会热烈,它总是清冷的,但这种清冷并不令人讨厌,反而会让人感到某种愉悦。尤其是满月,只要天气晴朗,它总会把银辉洒满大地。皎洁的银盘有时飞在云端,有时爬上柳梢,有时悬在楼顶,有时挂在街角。
站前的明月让人顿生羁旅之情,古迹的月华使人望远怀古,我曾凝望着龙门的夜月,想象着北魏和隋唐的工匠在这伊水两岸,沐浴着如水的月华,洗去一天劳作的疲惫。我豁然醒悟,当年的月光,也是来自眼前的明月,原来我与古人共享一轮圆月。
月亮一路走来,把古人创造的艺术瑰宝带给我们,而把工匠永远留在了遥远的过去。若干年后,在此欣赏美景的我也会消失,消失得片痕不留,一如从未到过这个世界。原来,在自然面前,人是那么渺小!
我居住的这个大院,位于古都西郊。这里的明月也独具风情,南山悠然亭上的一轮冷月昭示着"山间晴雨才经过,世事纷纭已笑谈"的哲理,牡丹小区的如洗银辉象征着大院生活的宁静,无名湖中的沉璧静影,把夜色装扮得分外娇娆,而高悬于司母戊微缩方鼎之上的朗朗皓月,又给人一种过分清冷之感,让人思考着这个大院未卜的将来……
月是故乡的明。在我心中最美最亮的月亮还是家乡的明月。它清朗如水,圆润如盘,把家乡的夜装扮得迷幻而富有诗意。自家小院中的月更是在无数寂静的夜晚悄悄爬上我的心头。那是苏北小城的一个独门小院,母亲生命中的最后十几年在那里度过,如水的月华透过丝瓜的藤蔓洒满院落,泻在母亲生前植种的盆栽之上,也许在这月朗的中秋之夜,母亲也在凝望着瑶台明镜,与她的儿子一样,寄托着心中的思念……
2、《容斋随笔·西太一宫六言》译文与赏析
“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1]。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荆公[2]《题西太一宫》六言首篇也。今临川刻本以“杨柳”为“柳叶”,其意欲与荷花为切对,而语句遂不佳。此犹未足问,至改“三十六陂春水”为“三十六宫烟水”,则极可笑。公本意以在京华中,故想见江南景物,何预于宫禁哉?不学者[3]妄意涂窜[4],殊为害也。彼盖以太一宫为禁廷离宫尔。
【注释】
[1]酣:浓,盛。[2]荆公:王安石,因被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3]不学者:不学无术的人。[4]妄意涂窜:任意涂抹窜改。
“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此诗是王安石的《题西太一宫》六言诗中的第一篇。现在王安石的临川刻本中,将“杨柳”改写成“柳叶”,这样做的用意是想与荷花对应的更贴切,但诗句却变得不那么优雅了。这样改还不必责问,至于把“三十六陂春水”改写成“三十六宫烟水”,那就是可笑至极了。王安石的本意是说长期在北方京城居住,所以时常会想念江南秀丽迷人的景色,这又与宫禁有什么关系呢?不学无术的人胡乱改写诗文,真是祸害啊。导致他们乱改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他们认为西太一宫是皇宫中离宫的缘故。
本文通过叙述改写王安石的《题西太一宫》之事,批判了不学无术,擅自篡改他人文章之人。对于后人将诗中的“杨柳”改写成“柳叶”一事,洪迈认为其用意无非是想要文章更贴切,但却失去原文的优雅。而对于将“三十六陂春水”中的“春水”改写成“烟水”之人却给予讽刺,认为“妄意涂窜,殊为害也”。对此他还推测导致“不学者妄意涂窜”可能是因为错误地把西太一宫当成了皇宫中离宫。
3、《容斋随笔·诏令不可轻出》译文与赏析
人君一话一言不宜轻发[1],况于诏令形播告者哉!汉光武初即位,既立郭氏为皇后矣,时阴丽华[2]为贵人,帝欲崇以尊位,后固辞,以郭氏有子,终不肯当。建武九年,遂下诏曰:“吾以贵人有母仪之美,宜立为后,而固辞不敢当,列于媵妾。朕嘉其义让,许封诸弟。”乃追爵其父及弟为侯,皆前世妃嫔所未有。至十七年,竟废郭后及太子强,而立贵人为后。盖九年之诏既行,主意移夺,已见之矣。郭后岂得安其位乎?
【注释】
[1]不宜轻发:不应该轻易说出。[2]阴丽华: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刘秀的第二任皇后,春秋时期的一代名相管仲的后裔。阴丽华在历史上以美貌着称。
君主的每一句话都不应该轻易说出,何况以诏书命令形式传播告知于天下百姓呢!汉光武帝刚即位时,就册立了郭氏为皇后。当时阴丽华还为贵人,光武帝想要推崇她为皇后,但阴丽华坚决推辞,由于郭氏有儿子,阴丽华最终没有同意做皇后。建武九年,光武帝下诏说:“我认为阴贵人有母仪天下应有的美德,能做天下女子的表率,应该立她为皇后,但阴贵人坚决推辞,不愿升居皇后之位,愿意位居嫔妃之位。我嘉赏她的谦让,准许封她的弟弟*。”于是追封她的父亲和弟弟为侯爵,这在过去的所有嫔妃中是从来不可能享有的事情。等到建武十七年,光武帝竟然废去了郭皇后和太子强,而册立阴贵人为皇后。这样,建武九年的诏令既然已经实行,之后光武帝又改变主意册封阴丽华为皇后,因此从这里也就看清楚了。郭皇后怎么能够安居于她的皇后之位呢?
从这段的历史背景可以看出,汉光武帝刚即位就想要立阴丽华为后,但是由于阴丽华没有孩子,也没有高贵的外家,而郭皇后则不但生出了长子,还有高贵的身份。在阴丽华的坚持和汉光武帝的考虑下,没有封阴丽华为皇后,她只能做了嫔妾。但是汉光武帝考虑周全,下诏说阴丽华有母仪之态,应该封其为皇后,但是由于阴丽华谦虚不愿做皇后,追封了她的父亲和兄弟为侯爵,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汉光武帝此时已经有了封阴丽华为后之心,只是迫于阴丽华没有坚实的靠山,封其父兄为侯爵是为了能够顺利的封她为皇后做基础。汉光武帝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唯独郭皇后没有看清状况,还依然安居于皇后之位。汉光武帝下诏说的那一番话,看来不是轻易就说出的,可谓是深思熟虑。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14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