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与家训的手抄报
历史名人的家训和家风
纪晓岚家风
清朝名臣纪晓岚在家教上很有见识,因此他在家书中对于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
一戒是(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以上八则,为教子之金科玉律。
张作霖家风
张作霖有6位夫人、8个儿子、6个女儿,要治理好这样一个大家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治家过程中,张作霖制定了多条极为严格的家规:
1.严禁夫人干预政事,不听枕边风。
2.严禁夫人聚众闲聊,以免滋生事端。
3.各房太太地位不分尊卑,均以夫人相称。
4.严禁夫人私自做寿。
5.严禁虐待下人。
6.实行严格的薪俸制,各夫人每月按时支取。
7.饭菜实行等级分餐制,各夫人与子女分别在自己房间用餐。
8.严格的作息时间,外出活动一律不允许超过晚十点钟。
9.重视子女文化教育,聘名师为子女启蒙。子女婚姻不得自主,须由他一人包办。
据记载,陆游家训共二十六则,其从四十多岁开始写,直到八十余岁仍在不断增补。陆游很重视子女教育,写了一百多首教育儿子的诗,以这种形式传递家风。他的家风家训主要包括:
◎要做好人。他告诫儿子,但愿你长大后能让乡亲们称赞是有道德的好人,即使是当一个普通老百姓,在道德层面也不比*差。
◎改过迁善。“闻义贵能徙,见贤思与齐。”教导儿子必须做到有错必改,见贤思齐。
◎不要贪得无厌。“若夫天性澹然,或学问已到者,固无待此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假若一直心性恬淡,不图名利,或是品学修养已达到一定程度,自然不会有贪得无厌的思想。
◎要严于律己。“后生才锐者,最易坏。”年轻时聪明伶俐、有才华的人最容易养成恶行,要特别警惕才是。他告诫儿子对后代要经常严加管束,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的人交朋友。
◎要宽以待人。陆游说,我一辈子未曾害过别人,有人害我,“或出忌嫉,或偶不相知,或以为利,其情多可谅,不必以为怨。”不要去计较,要尽可能回避这些事。
◎要*清廉。教导儿子要忠于职守,为民做好事。特别强调儿子在物质生活上要俭朴,要廉洁。
◎要忧国忧民。《病中示儿辈》中,他希望儿子事事都要以那些恬不知耻的卖国贼为鉴,切不可学他们的样子。
中国家训之祖
《颜氏家训》早在宋朝就赢得很高评价,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称:“古今家训,以此为祖。”明代李参坡《庭帏杂录》也说:“六朝颜之推*最正,相传最远。”为什么颜之推的“*最正”,又被后人奉之为“祖”?这是由《颜氏家训》内容决定的。
《颜氏家训》一书内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育要从小抓起,由家庭推及社会。颜之推认为,从婴儿知道啼哭时就应引导他“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训。”进一步,教育还应提前,这便是“胎教”,胎教自周代便已有了,但置于家庭教育之首还是从《颜氏家训》开始的。婴儿期的教育就像新媳妇初进家门一样,“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是不应忽视的。颜之推将家庭中夫妇、父子、兄弟关系称之“三伦”,要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方能维护家庭的和谐。对治家,他提出要勤俭,不可奢靡浪费,称“藜羹缊褐,我自为之”。他特别反对买卖婚姻,对北齐贵妇人盛装出门为丈夫儿子“争讼曲直,造请逢迎”打官司、走后门,甚至“代子求官,为夫诉屈”很瞧不起。家庭治理好了,方推及社会,而社会上的优良风尚需从上做起、从先(前辈)做起,这便是“风化”,“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后施于后者也。”强调上者(上级)、先者(前辈)对推动社会道德前进的重要作用。
第二,提倡“礼为教本”,要以忠孝仁义作为人生准则,为人不能贪慕名利而要做实事。中国*社会是一个讲礼的社会,因此礼是教育后世的根本。颜之推心目中的“礼”,包括了以下几点:一、要“养亲”,即孝顺赡养长辈;二要“事君”,忠于君上,“见危授命,不忘诚谏”,目的是“以利社稷”,内有爱国之意;三、“勿骄奢”、要“敛容抑志”,恭教对人,谦抑对己;四、“勿鄙吝”,“重义轻财,少私寡欲”;五、“勿暴悍”,要“尊贤容众”,“小心黜己”;六、不“怯懦”,“达生委命,强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在危险关头勇敢奋发、毫不恐惧。颜之推的“礼为教本”不只讲礼的本身,而应付之实践。他用一句话告诫后代:“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说明“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切均依自身努力。
第三,要勤奋学习,树立终身学习习惯;学习要经过自己实践、不能轻信“耳受”;周围的贤者、能者都可以为师。《颜氏家训》特列《勉学》专篇,以古代、当代勤学的故事勉励后世。他总结出一句话:“幼儿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什么时候学习都不算晚。颜之推提出要善于向周围贤者、有专长的长者、强过自己的人学习。颜之推说,“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贩牛牧羊”者中都有先进者,都可为师。南北朝是等级森严的社会,颜之推以能者为师的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
第四,维护颜氏门风并世代传承。作为南北朝的世族,颜之推深感维护门风的重要,《颜氏家训》的首篇和末篇,他都反复叮咛,写“家训”的目的便是“整齐门内”,耳提面命地交代后代“绍家世之业”。为之他要求后代要按儒家“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严格要求自己,不只做“典正”之人,亦要写“典正”之文,绝不能陷于“轻薄”之途。
《颜氏家训》的写作方法也很有特色。颜之推往往以儒家经典、格言名句作为问题出发点,以历代圣贤如孔、孟、周公做楷模,以当代人、颜氏亲属乃至本人亲见的故事作范例,达到循循善诱的效果。无数的家训、家范、家诫、格言都继承了《颜氏家训》,形成中国家训的庞大体系。
拓展阅读
1、好家风手抄报作品
以家风为主题的手抄报资料:
家风正、家风好,打小幼儿在家庭受到的熏陶就好,它是对幼儿言传身教良师好友,我们做幼儿工作的人,决不可忽视家风对幼儿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课堂,一个人的成长,有没有受到好的.家风熏陶,是完全不一样的。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财富观,对不少人来说,家风会影响他一生的成长。我们做幼教工作的人,决不可忽视对每个幼儿家风的调查,我们有责任教育幼儿放弃不良家风影响,发扬光大好的家规家训。
好的家风是什么呢?现在还没有人做一个全面回答。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家规、家风、家训的地位作用。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关乎的是文化和德行。家风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其作用和潜力是无穷的。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不可全部否定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些好家规家训,也不可全部肯定,应该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即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研究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继承和发扬优秀家风为社会服务,应当适合时代的要求,应当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加以具体化,结合每一个家庭情况和特点,制定出符合自己家庭的家规家训,幼儿在好的家规家训的*下,才能茁壮成长成才。
我国从先秦到明清家规家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十大家典型如:周朝、周成王家训《诫白禽书》。汉武帝太史令司马焱嘱咐司马迁的《命子迁》。蜀国丞相诸葛亮《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南北朝时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唐朝唐太宗的《诫皇蜀》,北宋名臣包拯的《包拯家训》,其中讲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北宋*家、文学家欧阳修,希望儿子能养成读书习惯,写下的《诲学说》中讲到:“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啄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属金玉良言。宋代袁采的《袁氏世范》家训有许多惊世之言》,如“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已而薄责人”,“小人做恶不必即”,“*人不善知自警”等。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朱柏芦的《朱子家训》和清初的教育家李毓秀的《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的《弟子规》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对社会都有很大影响。但是这些典型由于受历史局限性,不可能全部符合当今社会道德和思想,我们应当废去糟粕,珍惜其美德和精品,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固有的“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美德,传承接代的传下去,既能继承历史传统又丰富育人的思想。
2、国家公祭日手抄报比赛
主题教育活动新闻稿
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从1994年开始,江苏和南京都会在每年的12月13号举行哀悼仪式,包括撞和平钟、敬献花圈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停留在地方层面。
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提出: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为*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 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
为让广大青少年进一步了解抗日战争历史,弘场以爱国主义*内容的伟大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2017年12月13日,穆棱市第二中学以“全国第四个*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契机,利用午休和晚休时间,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了“*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师生铭记历史,正视民族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本次活动内容包括:设计“勿忘国耻 爱我中华”主题黑板报、默哀一分钟、公祭日简介、观看美国HBO纪录片《南京:被遗忘的1937》和写观后感等。
史,认淸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滔天罪行,了解中国军民奋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胜利,和***可歌可泣英勇战斗亊迹,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愤恨,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自觉性,也让广大同学感悟到:“落后就要*”,“国家富强才不会被欺负”的道理。
本次活动,提醒学生不能忘记历史,要肩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奋发图强,努力学习,练好本领,早日报效祖国。同学们纷纷表示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不忘国耻,在新年到来之际,总结沉淀、畅想未来,努力把个人的梦想、成长成才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
拍摄:南楠、孔丹 攥稿:孔丹
穆棱市第二中学 2017年12月13日
3、国家公祭日手抄报比赛
电气电子工程学院12﹒13公祭日手抄报大赛活动报道
为了解“*”的历史,了解国家公祭日的时间、意义,激发学生爱国激情。电气电子工程学院特举办以“12﹒13公祭日”为主题的手抄报活动。
本次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同学们紧紧围绕主题,大家纷纷收集*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等资料,进行编辑。借助手中的笔,制作了一份份版面美观、布局新颖、内容丰富、书写清晰的手抄报作品,表达了自己对“*”的思考,描绘了自己心中的中国梦。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将心中的梦想转化为实际行动,化作一种无形的动力,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将来为祖国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
为期一周的活动共收到344余份精美的作品,通过对版面、内容、绘图等多方面的综合评比。
(部分手抄报展示)
通过此次手抄报比赛,同学们对国家公祭日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解国家公祭日的精髓以及时代内涵。国家公祭日的成立,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弘扬以爱国主义*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4、国家公祭日手抄报比赛
我国将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设立*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新华网北京2月25日电 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第七次会议25日下午审议全国人大*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草案和全国人大*会关于设立*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
受委员长会议委托,全国人大*会法*主任李适时就这两个决定草案向会议作了说明。
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草案的说明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为世界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由全国人大*会专门作出决定,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集中反映中国人民的意志,使我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十分必要的。
说明强调,制定本决定是为了更好地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和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贡献的人们,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弘扬以爱国主义*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关于纪念**期的确定,草案延续了*人民*政务院和国务院关于抗战胜利纪念日的规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关于设立*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的说明指出,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惨案。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审判,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设立*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国家层面举行公祭活动和相关纪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说明强调,制定本决定是为了悼念*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决定草案将12月13日设立为*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13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