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等和不相等的教案
教学内容:
相等和不相等(《现代小学数学》第二册).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理解相等和不相等的关系.
2.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相等的量的变换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有趣的数学课.
二、新授:
1.出示[例1]图1
提问:(1)图上有什么图形?
(2)如果这些散乱的图形只让我们看一眼,能不能正确得出什么图形的个数多?什么图形的个数少?
学生动手摆学具.
教师出示学生的摆法,并让学生比较哪种摆法较好.
2.出示图2
提问:(1)第一行与第二行是什么与什么比?
(2)比的结果怎么样?
师:圆形和三角形的个数正好是一个对一个,是一一对应,也就是圆形和三角形的个数相等.
师:请同学们看第二行与第三行.
提问:(1)第二行与第三行是什么与什么比?
(2)比的结果怎么样?
(3)它们的个数相等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师:正方形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一对应的部分是相等的部分,没有一一对应的部分就是正方形比三角形多出来的部分,也就是相差的部分.所以,我们看出来三角形和正方形是不相等的.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相等和不相等.
提问:正方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动手摆学具理解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
(1)摆两行图形使它们的个数相等.
学生活动、汇报反馈
(2)摆两行图形使它们的个数不相等.
学生活动、汇报反馈
第一行摆了几个?
第二行摆了几个?
谁比谁多几个?(少几个?)
追问:你摆的多的那一行图形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师:通过摆学具进行比较,我们进一步知道了什么是相等,什么是不相等,下面我们继续学习.
[3]运用概念进行等量代换
出示[例2]
提问:(1)第一行有几个白皮球?
第二行有几个花皮球?
(2)这道题让我们求什么?
师请学生用三句话说清图意.
追问:花皮球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师:要想求出花皮球多出来的部分,怎样列式?
板书:9-5=4
提问:(1)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2)9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4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出示84页猫图
提问:(1)谁能用三句话说清图意?
(2)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学生活动:学生把算式写在写字板上,反馈
(3)12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2.出示84页正方形图
要求:(1)组内说清图意
(2)列式计算
(3)小组互相订正
(4)表示什么?
课间休息-拍手操
3.(不等变相等)出示84页第2题,用什么方法使两行纽扣的个数相等?
要求:小组讨论,看一看哪个组的方法最多?
(相等变不等)出示84页第3题,要使上行与下行的纽扣相差4个,怎么摆?
要求:小组讨论,看一看哪个组的方法最多?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种东西比多少,能一一对应的部分是相等的量;剩下的就是多的数量,这样就可以比较出多几或少几来.我们不仅要会用眼进行观察比较,而且要会用减法算式表示.
五、板书设计:
拓展阅读
1、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主题:
团结一致,共同进步
二、活动时间:
x年3月7号
三、活动地点:
四、活动主办方:
外国语学院153班
五、活动流程:
1、活动前通知了大家,会议中,班长总结了上年度我们班所取得成绩,并表扬了学习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同时,鼓舞大家的学习热情,鼓励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共创我们153班美好的明天。
2、团支书也进行了热情的发言,鼓励我们大家互帮互助,一起进步。
3、学生代表进行了积极的发言,立志在新的一年里一定要好好学习,团结友爱。
4、同时每个班委也做了工作总结,宣布了工作计划。
5、这次活动我们以我们153班响亮的口号结束,“同舟共济,共同进步”。
同学们在嘹亮的口号中离开了教室,脸上洋溢着喜悦的表情,从他们的脸上可以感觉到这次班会已经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好像在告诉我们自己,我们一定行,看我们的行动吧!
2、最新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一等奖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雎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旬。
四、课外作业。
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故事。
五、板书设计。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3、最新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一等奖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1.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2.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文章的写法。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靠勇敢和智慧取得成功的人士。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他的名字叫唐雎。(板书课题《唐雎不辱使命》)。
2、简介《战国策》。
二、疏通文意。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标出生字词读音。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弄明白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不懂的词标出来问老师或同学解决。
3、老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掌握情况。
(1)解释红色的词语。
虽然,受地于先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请广于君。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仓鹰击于殿上休祲降于天。
天下缟素长跪而谢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4、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三、熟读背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进行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品读人物。
秦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盛气凌人,先发制人)。
唐雎“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秦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恼羞成怒,进行恫吓)。
唐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毫不示弱,针锋相对)。
结果: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总结人物性格:
唐雎不畏强暴,敢于*。
秦王前倨后恭,色厉内荏。
二、讨论写法。
1、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秦王以大欺小,明着易地,实则强夺。安陵君看透秦王的阴谋,不想易地,这就惹怒了秦王。在这紧张的矛盾中唐雎出使秦国。秦王一上来便盛气凌人的指责唐雎,接下来又以天子之怒进行恫吓,在激烈的矛盾*中秦王的前倨后恭,色厉内荏和唐雎的不畏强暴,敢于*的形象跃然纸上。
2、丰富的潜台词。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乖乖地把地送来,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与臣而将四矣。(我将效法他们与你拼命。)。
三、拓展提升。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你知道哪些?课下读一读相关的文章,交流一下他们的故事。
4、最新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一等奖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主要内容。(重点)。
2、把握说话人的语气,分析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重点)。
3、了解中国历史上像唐雎这样“威武不能屈”的正义之士有哪些,学习他们不畏强暴、敢于*、善于*的精神品格。(难点)。
教学准备:
1、无句逗课文素材(同桌两人一份)。
2、课文插图(两张)。
3、小黑板(上面写有“考一考”和“写一写”的题目)。
4、背景音乐(琵琶曲《十面埋伏》)。
5、《中华。
成语。
千句文》。
教学过程:
老师发给同学们的,是这一篇课文的无句逗素材,请同桌两人共看一份,不要翻看课本先明句逗(也就是断句),两分钟后,我们再分组分段朗读,看谁的文言语感最好。
学生分组分段朗读,教师指出每组明句逗时的主要问题所在。
同学们翻开课本,将课文齐读一遍,请注意刚才读错的地方,并做标记。
二、考一考。
现在老师来考考同学们字词基础掌握的情况,小黑板上有四道题,是有关本课词句翻译的重点,请同学们作答。
同学们要明白,对于学习文言文来说,积累基础字词句至关重要。
1、一词多义: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3)、徒以有先生也。
(4)、以君为长者。
2、古今异义词:虽然、跪。
(1)虽然,受地于先王。
(2)长跪而谢之。
3、词性活用:流。
流血五步(动词的使动用法)。
4、句子:受地于先王。(倒装句)。
三、说一说。
现在,请同学们利用黑板上的关键词,复述一下课文的内容,看谁说得最有逻辑。
我们也来说一说,这两幅插图分别画的是课文里哪一部分的内容?
画得好吗?(有没有把人物的情态画了出来,能不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品质?)。
四、评一评。
结合插图,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请你简单评价一下文中的人物,并说说你的依据是什么?看谁评得最中肯。
你可以用以下的句式来回答:
从文中的某个句子(或某个词)可以看出,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学生作答,教师根据文中人物进行归类板书。
同学们找到的词句很精准,评价也很到位。其实,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衬托)和对话来刻画人物,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现在,老师根据人物的特点,模仿千句文的句式,出一副。
对联。
的上联,请同学们来对一对。
(下联:秦王暴君,前倨后恭,尽扫君威。)。
学生自由作答,对得上即可。
其实,中国历史上,像唐雎一样威武不能屈的“士”有很多,谁知道?
对了,使楚的晏子,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舌战群儒的诸葛亮,(还有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其实他们身上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精神品格,比如,不畏强暴,敢于*,善于*。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真正勇敢、有智慧的青少年。
五、演一演。
现在,展示你们智慧与勇敢的时刻到了,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小组,分角色(旁白、安陵君、唐雎、秦王)合作朗读课文。请注意语调的轻重缓急,如果能结合表情或动作,那就更好了。看谁读得最有感觉。
(配乐,琵琶曲《十面埋伏》。)。
1、四人小组先自由读。
2、请几个小组来读,评选小组内的“最佳诵读者”。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评选上的理由。
3、请“最佳诵读者”们组合起来再来pk。
六、写一写(作业)。
请同学们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运用对比(衬托)和对话写一次冲突,可以写你与朋友或家人之间的矛盾(里面可以写入第三个人从中调和),也可以是你虚构的故事。
板书设计:
。
5、最新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一等奖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体会唐雎有胆识,不畏强暴,敢于*的勇士形象。
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说”为主学习课文。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主要教学过程:诵读—评说—评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善于*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2、把握课文中精辟的语言。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了解战国时期历史背景。
了解《战国策》。
教学过程。
〈一〉从时代背景导入。
1、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文学常识介绍。
《战国策》是末年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二〉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读课文,教师听读。
请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的意义。
加惠:给予恩惠。
怫然:盛怒的样子。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
抢地:撞地。抢,碰、撞。
休浸:吉凶的征兆。
色挠:指变了脸色,挠,屈服。
谢:道歉。
谕:明白。
理解词类活用,然后翻译句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30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