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睡前故事
自行车和汽车赛
在“小小街”住着自行车和汽车。它们是对冤家,常常争吵。
一天它们又吵架了,汽车嘲笑自行车说:“嗨!你的速度真是太慢了!一分种只能跑几十米,我的速度可是你的好几倍呢!”自行车不高兴了:“我的速度可比以前快多了。不信,就来比一比!”汽车爽快地答应了。他们商量了一下,准备在两天后比赛。汽车一走,自行车就飞奔到药店,买了一瓶药。
第二天,自行车邀请汽车来家里做客。汽车想:自行车那家伙肯定觉得自己跑不过我,要来认输了。谁知道自行车丝毫没有提起比赛的事,热情款待。汽车不知是计,喝下了放了药的汽油饮料。
比赛那天终于来了。“小小街”锣鼓喧天,小小街的车都来观看了。“砰!”发令枪响了,两辆车同时冲出起跑线,向终点奔去。汽车遥遥领先,把自行车远远甩在了后面。可是刚过了一半路程,汽车的速度就慢了下来。到最后,竟然趴在地上睡起觉来。自行车一见药起作用了,连忙加快脚步,向终点奋力跑去,眼看终点就要接近了,围观的车忍不住喝起彩来,三十米,二十米,十米……啊!自行车终于在汽车前面冲过了终点线。拿到了奖杯。
这时,汽车醒来了,他看见自行车早已站在领奖台上,不由羞愧地低下了头,想道:我真不该嘲笑别人。自行车捧得奖杯看到汽车难受的样子,非常后悔,说:“不该用不法手段取得奖杯,这是不应该的。”这时三轮车裁判走过来对他们俩说:“既然你们都已认识了自己的错误,那么我宣布:你们两个并列第一!”
从此,自行车和汽车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再也不吵架了。
猴熊寓言
黑熊吃饱喝足之后,懒洋洋地躺在草地上乘凉。不久,他进入了梦乡,呼噜声就像打雷一样。
小猴子在草地上翻跟斗,一翻翻到黑熊身边。他想逗黑熊玩,折了一根小草,伸到黑熊脸上挠痒痒。黑熊以为是小虫爬到脸上来了,便使劲用爪子抓自己的脸。小猴子乐了,忍不住笑出声来。黑熊被他吵醒了,一看是小猴在捉弄他,气愤地一把抓住小猴的胳膊,猛一扭,只听“咔嚓”一声,臂骨断裂了。
小猴疼得大喊大叫,猴群闻声围上来与黑熊评理。黑熊一共有五个兄弟,听到争吵声,五兄弟一齐上阵,与猴群展开了一场大战。
黑熊们身强力壮,个个都有一身蛮力。猴群哪里是他们的对手,一个个*得鼻青脸肿、落花流水。在黑熊们的哄笑声中,猴群狼狈地逃回洞府。
猴群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有的说:“这仇一定要报,大家养足精神,准备决一死战!”有的说:“黑熊力大无比,对付强敌,只能智取,不可硬拼,否则只能以惨败而告终!”于是参谋部在密室经过周密部署,制订了作战方案。
第二天,猴群扛着烈酒,抬着四头猪崽吹吹打打去慰劳黑熊。
黑熊想:“猴子倒也乖巧有趣,昨天吃了败仗,知道了我们的厉害,今天送贡品讨好来了!”黑熊们忘乎所以,一边喝酒,一边争抢猪崽。可是,猪崽只有四头,而黑熊有五个兄弟,怎么分配都会少一头。于是老大抢了老二的,老二抢了老三的,老三抢了老四的,老四抢了老五的……谁都夸耀自己功劳大,谁也不愿吃亏,加上酒性发作,脾气更加暴躁,结果五兄弟自相*,个个使出**的力气拼、杀、撕、咬,有的被抓瞎了眼睛,有的被咬破了耳朵,鲜血淋漓,*。等到五兄弟全部奄奄一息瘫倒在地时,猴群迅速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把黑熊兄弟全部五花大绑,结结实实地捆了起来。
猴群敲锣打鼓,高奏凯歌,喜气洋洋地扛着俘虏们返回洞府。
小章鱼的八只脚
小章鱼是个小懒蛋,早晨起床什么活都不想干。章鱼妈妈的八只手好忙呀;两只手在帮小章鱼穿衣服,两只手在帮小章鱼准备早饭,两只手在为小章鱼洗脸。还有两只手到处找小章鱼乱丢的书包。
章鱼爸爸站在门口抱着手,生气地看着小章鱼:“小章鱼,你也有八只手,怎么什么活都不干,要是你的手没什么用处,干脆送给鲨鱼吃吧。”小章鱼吓坏了,赶紧背起书包,跟着爸爸上学去了。
晚上,小章鱼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大鲨鱼向它游过来,呲着尖尖的牙齿,对小章鱼说:“我最喜欢吃不爱活动的章鱼手了。”说完,一口咬断了小章鱼的八只手。小章鱼没有手游泳了,没有手玩皮球了,也没有手抱抱妈妈和爸爸了。
小章鱼伤心地哭醒了,小章鱼发现自己的八只手都好好的长在身上,高兴极了。天亮了,小章鱼用两只手穿好衣服,用两只手洗好了脸,两只手吃完早点。然后用两只手紧紧地抱了抱妈妈和爸爸。
章鱼爸爸和妈妈惊奇地看着变勤快的小章鱼,高兴地笑了。都伸出八只手来拥抱小章鱼。哎呀!小章鱼像是被线团捆住了一样。
拓展阅读
1、一不做二不休成语故事睡前故事
唐朝中叶,国运衰弱,各地节度使纷纷叛乱。
节度使朱泚野心勃勃,依仗手下有张光晟等一班文武全才的大将,企图一举夺取唐朝天下。朱军节节胜利,直逼唐都长安城。
长安告急,老将李晟亲自出马,率御林军抵御叛军。两军交战,老谋深算的李晟佯装兵败,朱泚自以为胜券在握,长安城指日可待,大举庆贺。张光晟劝朱泚不可大意,朱泚根本听不进去。果然,李晟乘朱军将士得意忘形之时,率军冲入朱军大营,一举击溃朱军。
朱泚和张光晟等几人有幸逃脱,李晟穷追不舍,张光晟等人觉得朱泚的末日已到,决定杀了朱泚,投降大唐。张光晟一行提着朱泚的人头,到李晟营中投降。李晟设酒款待。酒过三巡,张光晟已喝得酩酊大醉。突然,只听李晟大喝一声:“拿下!”张光晟大惊:“我等衷心归顺大唐,冤枉!”李晟冷笑一声:“你既能背叛你主朱泚,谁能保证你不会背叛大唐呢?”
临刑前张光晟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大呼:“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意思是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到底。后人用“一不作,二不休”这句话来表示一个人痛下决心,坚持到底。
2、名人读书故事大全睡前故事
书让我们找到一个最好的、最忠实的朋友,它永远不会抛弃你,也不会背叛你。
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诸葛亮
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
华罗庚
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况衡
况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孙敬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车胤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3、哈哈又逮住一个睡前故事
农田里,一只小蜘蛛和它的妈妈在匆匆赶路。它们边走边望着空中,似乎在寻找什么。
“妈妈,我们在哪里织网呢?”小蜘蛛说,“我都有点饿了。”
蜘蛛妈妈说:“要找个昆虫多的地方。”
来到一块玉米地边上,一阵“嗡嗡”的声音传到蜘蛛母子耳中,循声望去,蜘蛛妈妈看到一团团的蚊虫,在玉米地边上飞舞。蜘蛛妈妈说:“你看,路边上有蚊子,有苍蝇,农田里有飞蛾,这正是个捕食的好地方!”
“怎么织网呢?”小蜘蛛望着“嗡嗡”乱飞的昆虫不知所措。
蜘蛛妈妈说:“我织一个给你看看你就会了!”
蜘蛛妈妈爬到靠近农田的一棵小树上,用后腿从腹部后端的吐丝器里抽出一根丝固定在树枝上,然后自身坠在这条丝上往下垂,到达另一条树枝后,把这条丝粘在这里。像房子的栋梁一样,它在这条作为蜘蛛网的支撑线上,来来*又粘上几条丝线,于是,这条丝线变成了一条粗“缆绳”。
接下来,蜘蛛妈妈以“缆绳”的中心为中心,又向四周的树枝上拉了一些丝线,构成一个由辐射线组成的框架。然后,从这个框架的中心位置开始,向外围铺设很稀疏的螺旋形网线,接下来,蜘蛛妈妈又爬到最外围,自外向内铺设较紧密的螺旋形网线。蜘蛛妈妈一边铺线结网一边又把先前铺设的螺旋形网线吃掉了
织网完毕后,蜘蛛妈妈又从网中心拉着一根丝线
爬到网的一角的树叶中,招呼小蜘蛛过去,一起隐藏起来,静静地关注着网上的动静。
“妈妈,刚才你怎么把由内向外铺设的网线吃掉了呢?”小蜘蛛悄悄地问。
蜘蛛妈妈说:“那是些辅助线,是些没有黏性的丝线,不吃掉就浪费了。”
“哦,原来是这样。”小蜘蛛点了点头。
二
没过多久,蜘蛛妈妈拉着的丝线开始颤动。
“妈妈妈妈,快看,有蚊虫被粘住了!”小蜘蛛看着在网上挣扎的蚊子,高兴地喊了起来。
蜘蛛妈妈说:“别吵,过一会儿,自投罗网的昆虫会更多!”
就在蜘蛛母子等待更多的昆虫落网时,一阵呜咽声从树下传来。循声望去,小蜘蛛看到一只小野兔在哭。
“妈妈,我去看看小野兔为什么哭!”
“去吧,小心点儿,别让小野兔踩着你!”
“知道!”
小蜘蛛来到小野兔身边,问道:“野兔哥哥,你怎么哭了,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说说看,我能不能帮助你!”
小野兔说:“我在玉米地里找草吃,里面的蚊子总是不停地咬我,你看,它们专门找我头上毛少的地方咬!”
小蜘蛛仰头一看,小野兔的嘴边、鼻子上、耳朵上,凡是毛少的地方,都起了红红的大疙瘩。
“这还了得!”小蜘蛛说,“蚊子携带很多病*,被蚊子咬了很容易生病的。”
“呜——呜——”小野兔的哭声更大了。
“不要哭了,哭有什么用!”小蜘蛛说,“告诉我你经常在什么地方吃草,我去那里织几张网,就不会有蚊子咬你了!”
小野兔擦干眼泪,把自己常走的兔道告诉了小蜘蛛。
小蜘蛛在把小野兔的情况跟妈妈说明后,和小野兔一起向一处灌木丛走去。
三
来到灌木丛附近,小野兔指着周围的草丛说:“我经常在这里吃草。”
“好的,看我的!”小蜘蛛说完,便在灌木上织起了网,仅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一张蛛网就织好了。
小蜘蛛说:“放心吃吧,在这附近,再也不会有蚊虫来**扰你了!”
小野兔看着小蜘蛛在网上来回穿梭,好奇地问:“你织的网能把昆虫粘住,怎么你却在网上行走自如呢?”
“哈哈,你不知道其中的奥妙吧!”小蜘蛛说,“我们蜘蛛织的网,只有横向的蛛丝上有黏液,而纵向的蛛丝上是没有黏液的,只要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我们一般都是沿着纵向的丝线在走。”
“哦,原来是这样。”小野兔说,“可是,如果一不小心碰到了横向的丝线上,不也是会被粘住吗?”
“不会的。”小蜘蛛树,“我们蜘蛛的身体可以分泌一种油脂,身体上涂上这种油脂后,就可以防止自己被蛛丝上的黏液粘住。”
“哇,好神奇的蜘蛛呀!”小野兔脱口赞叹。
“也没什么神奇的,不同的动物都有不同的生存本领嘛!”小蜘蛛说,“咦,说说看,你们野兔有哪些特殊的生存技能。”
小野兔说:“我们用后腿‘咚咚’地叩击地面,根据几种不同的叩击方式,表达各种不同的意思,向同伴传递信息。比如说‘咚咚’地快速叩击两下,就是告诉同伴,‘有危险’,提醒同伴注意安全。”
小蜘蛛问:“如果眼看敌人就要伤害到自己的朋友了,发什么样的信息呢?”
小野兔说:“‘咚咚咚咚咚咚咚’,这样一阵连续的急促的叩击,就是告诉朋友‘快逃命’!”
说到这里,小野兔问:“你们蜘蛛都有哪些天敌呢,告诉我,看到它们要袭击你们的时候,我给你发信息!”
“谢谢你!”小蜘蛛说,“蟾蜍、青蛙、蜥蜴、蜈蚣、蜜蜂等都是我们的天敌,如果我们一旦被它们捉住,就会被它们吃掉。”
“好的,你放心吧!”小野兔说,“只要有我在,你就不会遭到它们的袭击!”
“快看!”就在这时,小蜘蛛示意小野兔看蛛网。
“哇,粘住蚊子了!”小野兔高兴地大喊起来。
“哈哈,又一个,哈哈,又一个……”小野兔兴高采烈地数着,小蜘蛛慢慢地爬到蚊虫附近,享受起了美味佳肴。
4、一不做二不休成语故事睡前故事
【释义】做一件事就不要停下来,不做则已,做了就做到底。
【出处】唐·赵元一《奉天录》。
唐末安史之乱的时候,大将王思礼奉命率军平叛。在一场大战混乱之中,他的马被敌将射死,王思礼摔倒在地。万分危急之际,骑兵张光晟骑马赶来,他跳下马把王思礼扶上自己的坐骑,使他逃脱大险。
叛乱平定后,王思礼升了*,不忘张光晟的救命之恩,和张结为兄弟,并一再向朝廷保举,从而使张的官越做越大。
京师长安发生军队哗变事件。唐德宗仓皇出逃奉天(今陕西省乾县),叛军推立太尉朱驮为帝。张光晟依附了朱驮,做了他手下的节度使。
朱驮自称大秦皇帝,领兵进逼奉天,张光晟当了他的副将。不料出师不利,围城一个多月未能攻克,而各处来援救德宗皇帝的军队纷纷赶来。在这种情况下,朱驮、张光晟只能退回长安。
次年,朱驮又改国号为汉,自称汉元天皇,封张光晟为宰相。这时,唐军将领李晟等已迫近长安。张光晟见朱驮大势已去,便暗中派人与唐军将领李晟取得联系,希望归降朝廷,李晟表示欢迎。
张光晟作为内应,劝朱驮赶快离开长安,并亲自护送他出城。待朱驮逃远后,张光晟又返回长安,率领残部向李晟投降,李晟答应奏告朝廷,减免他叛变投敌的罪行。但是,后来德宗皇帝却颁下诏书,处死叛逆张光晟。李晟无法再为张光晟说情,只好执行。
临死前,张光晟悲哀地说:“把我的话传给后世的人: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不要罢休!”
后人把他的话简化为“一不做,二不休”的成语。
5、巧认姐弟避匪患睡前故事
旧社会,官府*,治安无能,关东山到处是拉杆子占山头的胡子(*)。这些人都是心狠手辣的茬儿,撞上他们,不死必破财。至于什么“替天行道”、“杀富济贫”,都是骗人的幌子和抢劫的遮羞布,只因富人油水大,抢一顶百,他们当然要光顾,他们冒着风险抢来的财产,又怎么会拿出去“济贫”?为了防匪患,有钱有势力的人家便修起高墙大院,筑起炮楼,出钱雇炮手专门看家护院,这样,一般的小股胡子就不敢轻易冒犯有炮手的人家,目光改为盯上中小财主。
临江县城里有这么一家小财主,姓吴。吴老太太当家的刚刚作了古,家政就扔给遗孀吴太太料理。说是老太太,其实她年龄刚过三十岁,小妾出身,大太太死后,才扶为正室。吴老夫妻留下三个儿子,老大老二已娶妻生子,年纪和庶母相仿,哪里把这位“母亲”放在眼里?怎奈老爷子临终前有嘱咐:“你们哥儿仨那点儿本事,管不了这个家,如果我死后有谁不听你姨娘的,我做鬼也绝不饶他!”兄弟们只好忍气吞声,巴不得她管出点儿毛病,出乖露丑才好。眼见有势力的人家都修炮楼雇炮手,兄弟仨商量后,就来上房见老太太:“再不想办法,早晚恐怕胡子会来找事儿。”
吴老太太说:“炮楼修了,反而惹祸。这方圆百里,胡子虽多,可城里这块地盘,让‘钢牙’那伙给包下了。他势力大,五十多条枪,咱即使修得起炮楼,雇得起炮手,跟那些富户比也还是软柿子。他打不着食儿,还不得冲咱们来?动起家伙来,就算伤他仨俩喽,惹红了眼,拼个鱼死网破,吃亏的还不是咱们。我既然当了这个家,首要的是保护家属,又怎么能给你们惹祸招灾呢?”
“那照这么说,咱家就得伸脖子等着人家来宰?”
“各人该忙什么就忙什么。这管家理财的事儿,我自有章程。”吴老太太眼皮一耷拉,拿起了大烟袋。
三兄弟讨了个没意思,讪讪地退出,互相议论:“她一个妇道人家,有什么见识,莫不是要坑咱们跟她受灾?大家盯住她,别遇上事儿让她拐了财物逃掉。”
再说吴老太太,她早将胡子头儿钢牙的习性打听得一清二楚。琢磨透了,她把家中一个靠得住的小伙计何三找来:“三儿,我待你怎么样?”
“老太太怎么说这话,是不是三儿有哪些地方做错了?您老人家待我天高地厚,我这条命都是老太太您给的。”
“那好,你替我当半年胡子,就去投‘钢牙’那个山头。”
“这……”何三为难了,他在吴家,吃穿不愁,凭什么去当那千人恨万人骂的*呢?再说,那地方去不好要脑袋搬家,死都死不痛快。
“你替我去,老太太亏待不了你。警察局那边,我已给你关照好了,犯不了事;入伙的关节也都打通,你只要想法子把‘钢牙’那个胡子头儿的出身探听清楚,再记准他身上有什么跟旁人不同的记号——不要刀疤,只记胎记和痦子什么的。”
何三机灵无比,顿时明白了主人的意图,收拾收拾,进山入伙去了。七天后,捎来个信儿,“钢牙”收留了他。
吴老太太自从老爷子死后,心里最怕的就是匪患。她深知兵匪一家的现实,靠警察、宪兵根本顶不了事儿,就千方百计打听匪首“钢牙”的出身,想出了一套主意。怕不稳妥,才又派何三混进胡子窝里核实一下。
过了一个月,何三再次捎来信儿,所说“钢牙”的情况基本跟老太太掌握的差不多,又把“钢牙”身上的特征详细说了。
这年八月十五,何三传来信息,“钢牙”亲自带喽进城,很有可能顺手牵羊,到吴家抢掠一番,因为他已与官方打好招呼,*这晚上遇不到警察。
吴老太太把全家三十多口人召到一起:“今儿团圆节,钢牙可能光顾咱吴家。谁也不得惊惶,只看我的眼色行事。”一家人围在大厅里喝酒,其实不过应付而已,谁还喝得下去?
果然,夜里11点钟,没听到脚步声,却有人砸门,吴老太太说了声“来了”,使眼色让管家老蔡头开门去,并再三叮嘱,不要害怕,只管放他们进来。
老蔡头是吴家最见多识广的仆人,他开了门,胡子们蜂拥而入。老头子按主母吩咐,高声嚷嚷:“江湖朋友,也不能这样无礼……”这时,只听吴老太太一声脆喝:“哪个兔崽子吃下虎胆熊心,敢闯老娘的宅府!”人随声到,月光下,众胡子见一位模样俏丽的妇女气昂昂地迎上来,不由得一呆。吴老太太也于月光下见众胡子簇拥着一个面目清秀的年轻人,心知必是“钢牙”无疑,未待对方发作,先自“哎呀”了一声:“你不是俺兄弟小栓子吗?姐姐以为今生见不到你了,你怎么流落到绿林行里来,可想死姐姐了!”
“钢牙”也是一愣,原来,他乳名就叫小栓子,原本是山沟里生人,赶上闹匪患,爹娘被杀,姐姐也不知去向,小栓子只好流落街头,边乞讨边打听姐姐下落。姐姐音信杳无,为了吃饭,他也就当了*,后来熬成了山大王。见吴老太太怒气冲冲骂将出来,他先自有些佩服:“这娘们儿倒有几分勇气。”又听说是他姐姐,心里说有这么个姐姐才不污了我的名声,然而心里一再告诫自己,当心,别让她骗了,就冷着脸不做声。吴老太太心中有数,假装问“弟弟”:“你家掌柜的是哪位?姐姐出钱求他赏咱们个团聚吧。”说着,搂住“钢牙”就放声大哭,哭得情真意切。
*们每闯民宅,面对的都是磕头求饶的主儿,哪见过吴老太太这样大胆的女人?待到她哭着喊“钢牙”为“小弟”,“钢牙”就有些惊动:她原来不知我是谁,备不住真是我失散的姐姐,就说:“你真是我姐姐吗?那好,我进去看看家。”说着要往里进。
“慢。”吴老太太伸手拦住,“看你的模样像我兄弟,可我还不能冒失认下,这么多年的事儿,你先把衣裳撩开,让我瞅瞅你左胳肢窝下。”她随即对一边发抖的管家吩咐,“你拿来灯盏,我家小栓子左胳肢窝那块有个朱砂色的猫爪子胎记……”话未说完,“钢牙”就失声叫道:“姐,你真是俺的姐,你看……”
其实吴老太太所派去的何三聪明伶俐,比起山上的喽们,那肯定更讨“钢牙”的欢心,这就得到了侍候“钢牙”洗澡的机会,看到这块胎记,表面不动声色,暗地里却告诉了吴老太太。“钢牙”如何知道这些,以为真是亲姐姐。这边吴老太太听“钢牙”认她作“姐”了,欲擒故纵,仍然装作不信的样子:“我得验看了再说。”管家取了罩灯来,“钢牙”乖乖地撩开衣裳让她看。吴老太太却不急于相认,看得极细,良久,才说:“果然是小栓子,快把衣裳穿好,夜里风凉。”又问众匪徒,“咱们掌柜是哪位?卖个人情,让俺姐弟俩热乎热乎。”
喽们没有“钢牙”的吩咐,谁敢随便吭声?“钢牙”把手往后一挥:“我先看看去,都在这儿守着。”他搀了“姐姐”,径去大厅。一家饮酒的早吓得人影皆无,各自回房中哆嗦去了。吴老太太拉过两把太师椅,让“钢牙”坐在她身边,左瞅右看,欢喜得闭不上嘴,说了好多体己话,又道:“你看,孩儿们还没见过舅舅呢。”便高声向屋里高喊三个儿子的小名,“你们都出来给舅舅磕头!”
“钢牙”这会儿可真的进入了舅舅的角色,他朝外面喊了声:“把今天发的利市(抢掠的财物)全留下,给外甥们作见面礼。”又说:“姐,我长久在这儿,于你不利,改日再来看你。”一拱手,领胡子们悄然撤去。吴老太太假装吃惊:“兄弟,你在山里还真管点事儿?”“钢牙”只是笑笑。
一场劫难,就让吴老太太轻易化解。三个儿子、两个儿媳都吓得屎尿屙在裤子里。吴老太太看了他们的狼狈相,淡淡地说:“难怪老爷子说你们没本事,真是知子莫如父。”
从那以后,“钢牙”时常轻装简从,入城来看“姐姐”,每次都留下很丰厚的礼物。吴老太太除了嘱咐“兄弟”小心之外,事后吩咐管家,礼物登记封存,不得乱动。儿子、儿媳不解:“他给的,又不是咱们要的,收下碍什么事?”
吴老太太严肃地说:“我为全家老少免灾,不得不认匪为弟,真是人生之大羞。但你们听着,做人不得贪财,尤其是不义之财。若贪财好利,男人则容易为盗,女人则容易为娼。”说得晚辈们心服口服。
这年春节,吴家老大领头,率全家给吴老太太拜寿,不但磕了头,还实心实意地喊了“娘”。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关东胡子又活跃起来。“钢牙”再次率喽们进城抢掠,想给姐姐留下点儿钱财,却见院子冷冷落落,只有老管家一人守望。管家说,老太太已领着全家搬走,仅留下一封信给“钢牙”,信中劝他见好就收,不要在匪行里陷得太深,所赠财物,分文不取,请“钢牙”验收。信中说:“姐姐只缺个安分守己的弟弟。”
“钢牙”叹了口气:“姐姐准是嫌我坏了她的名声,才避我而去。我今后只能在心里求老天爷保佑她就是了。”他在吴家空院里呆立了好半天。
然而“钢牙”毕竟匪性难改,并没听吴老太太的话,最终落在了警察手里。临枪决前,问他有什么话留下,他说:“这辈子顶伤心的是,没跟姐姐最后道别……”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30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