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5 11:51:54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从单元设计来看,学习本文,在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的基础上,应让学生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深入领会他言行一致的崇高品格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学习文章的结构技巧和选材技巧。

【教法分析】

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裁剪得体,语言生动凝练,感情充沛,可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认识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

2、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精神的把握。

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教学难点

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与闻一多先生和臧克家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2001年4月29日,***在清华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讲:“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为什么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去探寻赞扬的原因。(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目标(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2、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3、课堂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4、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⑴ 文章从那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

⑵ 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

⑶ 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学生听读后,感情朗读,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① 从学者的方面和**家的方面来写的。

②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③ 分两部分,1~7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的特点;8~2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研讨课文:我们通过朗读、讨论,认识到闻先生“说和做”是完全一致的,这种高贵的品格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闻先生这一高贵品格的?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讨论下列问题:(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1、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这部分列举了那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怎样?

3、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那些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

4、“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怎样理解“群蚁排衙”?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怎样的治学态度?

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闻先生学者形象?

学生默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明确:

⑴ 第一、二自然段。

⑵ 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详写第一件事,略写后两件事。

⑶ 闻先生研究学术的目的是“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先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再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语句(略)

⑷ “群蚁排衙”,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好象群蚁排衙。表现了闻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⑸ 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意思对即可)

教师小结: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不畏艰辛,这种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共同学习。

第二课时

1、研读第二部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要读出气势来,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⑴ 文中哪一句话是对作为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⑵ 闻一多先生说了,是怎么说的?说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⑶ 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了,文中写了他做了几件事?反映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学生朗读后,四人小组开始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明确:(略)

2、探究学习:

⑴ 把学者闻一多和**家闻一多综合起来,概述闻先生的形象。

⑵ 文章一、二两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这样衔接有什么好处?

⑶ 把你认为生动优美的语句或词语划出来,并说说原因。

学生自读课文,四人小组研讨、探究。

教师巡回指导,集体交流:

① (略)

② 文中第七自然段承接上文进行总结,并照应开头;第八、九自然段开启下文。

好处:承上启下,前后呼应,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度自然,把闻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③ 生答:“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的*。特别是一个“沥”字,深刻地表现了闻先生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精神,精当、凝练。

......

3、拓展延伸:

⑴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经作者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哪个标题更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⑵ 学习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受到哪些启迪?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一谈。

学生思考,同桌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⑴ ⑵ 题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起说,就予以肯定。

教师小结: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大家领略了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受益非浅,让我们沿着闻一多先生的足迹,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

〖布置作业

1、摘抄生动、优美的词句;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

**家方面:说了就做

拓展阅读

1、小学六年级数学《画画》优质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个变量的值估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活中的些简单问题。

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认识到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的图象特点。

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活中的些简单问题。

媒体课件

、复习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根据正比例的特征来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例。首,请同学们回忆下,正比例要满足哪两个条件?

:要满足两个条件

1、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种量随着另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减少而减少;

2、两种量相对应的比值不变。

师:请同学们在思考下:y=5x,yx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成正比例,因为yx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随着x的变化,y也在不断变化,yx的比值始终等于5.所以yx成正比例。

师:看来对于成正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已经掌握,下面我们再思考个问题:yx成正比例,y是x的5倍,它们之间的关系能通过图画的到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师板书课题:画画)

(意图:复习上节课正比例的有关知识,导入本课。)

二、动手画图,理解含义。

填表,表中两个量的关系。

这个数的5倍

(1)学填表。

(2)学汇报。

(3)谁能这两个量的关系。

这两个量在不断变化,并且个数增大,它地5倍也不断增大,但他们的比值不变。所以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

(意图:通过本环节,带领学看懂图,明确图上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明确各点所表示的含义。为下步在表格上描点,扫清障碍。)

三、试

1、在下图中描点,表示第20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思考: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所有的点在都在同条直线上。

(意图:学会很形象的看到所有点都在同条直线上,进步体会当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时,所绘成的图是条直线。)

四、练

1、圆的半径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师:因为圆的面积半径的比值不是个常数。

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图,看看不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所形成的的图形是不是条直线?

(意图:从反方进步证明成不成正比例的两个量,形成的图像不是条直线。通过对比方式,再次验证结论。)

2、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

(1)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

(2)哪个量没有变?

(3)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3、回答下列问题

(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根据右图,圆的周长,再实际算。

(3)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值为( ),实际算值为( )。

(4)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值为( ),实际算值为( )。

4、把下表填写完整。试着在第题的图上描点,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上)

(意图:通过以上练习,巩固所学。)

2、小学年级《桌子有长》精品

【学习目标】

1.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样性,初步体会统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培养学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科学的测量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个好伙伴,天天陪着我们起学习,它就是我们的课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起来了解桌子有长。(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课桌有长呢?

1.估:让学试着估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

(意图:让学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培养学初步的估测能力。)

2.测量: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的长度呢?请同桌两人商量下用什么方法量,然后共同量量你的课桌有长。

交流汇报,根据学的回答,师及时总结。

(意图:引导学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质疑: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法都不样呢?同样的桌子真的都不样长吗?让学充分发表意见。

小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样,只有当工具样时,结果才会相同。看来,统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活中,人们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吗?

(意图:使学感受活中测量方法的样性,同时体会统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

(1)师:尺子有很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认识些尺子。)而在我们的学习中,大家常用的就是学尺。(在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2)观察、探究:学尺上有些什么?

(意图:结合学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结合学的发现,讲解刻度线、字母cm及其含义、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3)师:在尺子上找到“0”了吗?它在什么位置上,谁知道表示什么意思?

尺子上还有些数字是什么意思?请找到尺子上从“0~1”这段,从0~1是几厘米?

(4)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让学用手比划感受下“1厘米有长”,再让学活中你见到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意图:联系活中常见物体理解厘米的实际意义,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

(5)认识几厘米

①数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②猜猜,5~6.9~10、0~2.0~6之间分别是几厘米。

(意图:从学的经验认识出发,加入“猜想”这催化剂,促进学角度思维,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诱发学的跳跃思维,加快1厘米的认识过程。)

③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长?7厘米大约有长?10厘米大约有长?

(同桌互评。)

4.量物。

(1)要求学取出统物体(学具中的等腰三角形),找到长边(正好整数),小组讨论试着量,再汇报。面对结果不统时,大家讨论原因。让学充分发表意见。找人上台演示,得出经验:量物体时,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再量这个三角形的条短边,不够整数,全班交流该读作少。

讨论:离哪个刻度线比较近,大约是几厘米。

(意图:让学从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到用相同的工具测量物体,在操作中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找出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在自主的探索中去发现与创新。)

三、巩固练习。

1.估大约是几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3.小组活动,完成第15页第1--3题,,再测量。

四、总结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你表现得怎样?

3、小学年级《桌子有长》精品

年级北师版数学14-15页。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物体长度的过程,了解实际活中测量方法的样性,初步体会到统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认识体会“1厘米”的意义,初步培养估测意识,学会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测量。

正确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正确进行简单的测量。

养成育训练点:

培养合作意识,锻炼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合作交流。

媒体课件,尺子。

、创情境,导入课题。

小熊遇到了难题,想让小朋友帮忙,难题是“桌子有长”。

二、知识探究

1.自主探索,感悟统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测量桌子的长度,并汇报结果。

起观察测量的结果,引出尺子。

2.认识尺子,认识1厘米。

活动:通过认真观察、交流,总结出:

(1)尺子上有数字0、1、2、3、4……,0在尺子的最左端,表示起点。

(2)有条的线,有长的短的,我们把这些条条的线叫刻度线。

(3)有“cm”-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学通过打招呼认识它。

活动二:认识1厘米。

尺子上从0到1这段的长度是1厘米,尺子上每大格为1厘米。

活动三: 1厘米到底有长?

用拇指食指对准尺上的01,比划下就能感受到1厘米的长度。

寻找身边的1厘米:大拇指指甲的宽度、拇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大约都是1厘米。

有了1厘米的基础,进而认识3cm、5cm。(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三、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1.当0刻度完整无缺时,将物体的端对准0刻度,看另端与尺子上的哪个刻度对齐。(动手测量自己的铅笔有长,在测量过程中,定会出现物体的端与0刻度线对齐,而另端却不能于某个刻度对齐,这时我们就看它的末端离哪个数字近,就大约()cm。)

2.尺子上0刻度找不见的时候,物体的端对准个整刻度,看另端与尺子上哪个刻度对齐,此时,物体的长度为两刻度值的差。

四、应用练习。

小熊量东西。

五、课堂小结。

小熊在大家的帮助下,顺利地通过了老师的测试,高兴极了,想让小朋友总结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可以吗?

尺子 cm—厘米

《桌子有长》课,重点是让孩子认识1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以及能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学过程中需要次进行活动,这就需要师的学组织能力育机智,然而,这也正是我所欠缺的东西,导致整节课进行得杂乱无章,秩序混乱,所以这是节失败的学。

1.创问题情境,以小熊客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吸引了学的注意力。

2.感受统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动手量桌子这环节,学没有完全参与进来,这与我有很大关系,师的示范作用本应该体现出来,但是自己也没有到,这是不应该的。

3.认识1cm,体会1cm的实际意义这环节,我的准备不够充分,学只是用手比划了几次1cm,不如给学准备些1cm的实物让他们体会好。

4.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学的动手实践操作少,只是单纯的看了小熊的错误,这种间接的方式肯定不如亲身体验好。

5.另外,平时的习惯养成没好,导致课堂中间经常出现些突发现象,我处理得很不到位,也没能及时的处理好,这些方面的技巧还需要自己滴的去积累,慢慢去摸索,动脑思考,其他老师。

恳请各位老师提宝贵意见。

4、小学年级《桌子有长》精品

1、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内容分析

学重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难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投影仪、不同长度的铅笔若干、刻度尺。

个性化

、导入新课。

师言语导入。

师:通过同学们,我们每天在这间室里学习,讲台是老师的好伙伴,课桌是同学们的好伙伴,今天,这两位伙伴有话要对大家呢?大家听吗?

录音:大家好!我是讲台,今天我想知道自己有长,小朋友们能告诉我吗?还有我呢,我是课桌,我也想知道自己有长,亲爱的小朋友,你们能告诉我吗?

二、新授

(1)估活动。

师:小朋友们,请大家用手比划下讲台有长,课桌有长。

用手比比,

(2)实际测量。

师询问:同学们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明课桌有长吗?

回答可以用东西量。

(3)讨论交流。

让学刚才用什么方法来明桌子有长。

他用不同的工具量的。

师总结:原来大家用的测量工具不样,标准也不样,这样起来真是麻烦。

那有没有办法使测量的结果都致呢?

:可以用尺子来量。

(4)认识刻度尺,用尺子量。体会1 厘米的实际意义。

让学拿出刻度尺,认认。

师讲解:让学知道刻度尺上每10个小格组成大格,就表示1cm ,即1厘米。让学指从哪到哪是1厘米。

再让学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的。(指甲盖、鼻孔等)

(1)引导示范。

师:首我们应找到0刻度,把笔的端对准它,看另端对准哪个数值,再把它读出来。

让学想想,有时候枝铅笔不会刚好是政厘米 数,该怎么办?

应该读出较为接近的整厘米数即可。

(2)学动手操作。

让学展示测量的过程。

二、完成练练。

1、第题:长,再量量。

2、第二题:蚂蚁搬豆。

3、第三题:由学独立完成。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 ?

师及时激发学的学习兴趣。

会学比的方法。

请学出所知道的测量的工具,师及时补充。

指导学任意测量,再全班交流。

5、小学六年级数学《画画》优质

《画画》这内容是在学学习了《变化的量》《正比例》这两节内容以后安排的,学已经结合大量的活情境认识了活中存在的许相互依赖的变量,而且体会了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认识了正比例及其意义,能初步判断两个相关联的两是不是成正比例,感受了正比例在活中的应用,学对正比例的认识有了定的基础。材安排这内容,是让学步认识正比例,以及正比例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让学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个变量的值估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从而认识正比例图像的特点。主要意图是引导学运用已有的知识,用图的形式去直观表示两个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关系,鼓励学发现当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时,所绘成的图像是条直线,在此基础上,鼓励学利用图,进行些估,解决些问题,为以后进步学习正比例函数打下定的基础。

对于这内容的,我结合实际主要确定了三个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即:1、在具体情景中,通过“画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个变量的值估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活中的些简单问题,提高学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确定了两个情感目标,即:1、培养学善于思考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其中重难点目标是:1、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个变量的值估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2、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活中的些简单问题,提高学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两个重难点目标,我将采取直观学的形式(既PPT课件演示)动手操作的练习题相结合,以此来分解难点,从而突破难点,化难为易。

二、

学中,我主要采用了直观学法、启发式提问法、讲练结合法激趣法。直观学法就是利用PPT课件进行逐演示,既演示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又演示解决问题的结果,使整个过程方法都能清楚地展现在学眼前,让学更直观更形象地去感受体验;启发式提问法能激起学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与交流如: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讲练结合法就是利用我的帮助学进行探索研究的练习题,让学自己在练习题上进行动手操作,并在操作中独立思考,独立发现,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激趣法就是在学进行第次研究得出结论后为了进步验证结论,我提出了激励性的问题鼓励学进行两次探索与研究,如: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继续来研究探索……这样能激起学的探索欲望求知欲望,让学觉得学得轻松,我也得轻松,也增强了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法

学中,我主要以学的动手活动交流活动为主,即让学在练习纸上动手画画,连连,写写。通过学自己描点连线,自己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并写下来,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学很容易得出结论,在交流中让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既培养了学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又培养学善于思考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学的自学能力也就提高了。

对于学过程,我主要了五个步骤:

1、温故而知新。

了两道题,都是用PPT课件展示出来,是什么是正比例的填空题,二是判断两个相关联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两道题的是为了让学步认识什么是相关联的量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既是复习旧知,也是为下步学习作准备。这过程主要采取学独立——汇报交流——师评价的方式。

2、初探尝试,引入新课。

用PPT课件展示出来,这内容是材第22页的内容,通过填表、、连线、交流、展示等来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提出悬念,激起学的学习兴趣探索欲望。

3、探索与研究。

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结合实际安排了两个探索内容,是为了让学通过探索与研究能更准确地从活动中得出结论,更深刻的理解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同时也能根据正比例图像的特点更准确地进行描点、连线。这过程我主要采取了让学动手画画,连连,写写,等方法让学自己得出结论,同时利用PPT课件进行展示,加深学的认识理解,从而达到本节课的前两个学目标。

4、反馈练习。

我安排了3道题,题是判断是否成正比例,二题三题是有关正比例图像的练习以及利用正比例图像正比例关系解决活中的些问题,既加深了学对正比例图像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体会到数学与活的联系。练习题在我的题单中,同时我也利用PPT课件进行逐展示,这样既保证了学内容的完成,又能提高学效益,使本节课的第3个学目标得以完成,充分突破重点难点。

5、课堂总结。

这是作为新课必要的个环节,通过学自己总结评价,既加深了学对新知识的理解消化,又让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兴趣。

点击查看更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27012.html

热门阅读

  1. 百花烂漫的时节日记
  2. 回忆在一个故事里作文900字
  3. 《一分能干什么》教学优秀案例及反思
  4. 物管办创业服务年活动总结范文
  5. 最新劳务用工合同标准版
  6. 海啸的解释及造句
  7. 最后的辉煌语文教案
  8. 2016年感恩节搞笑祝福语
  9.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10. 乒乓球比赛总结发言稿
  11. 《乘加乘减》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12. 学生暑期实践报告模板
  13. 世界名人的故事高尔基
  14. 《爱之链》教学设计方案
  15. 五年级数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二》教案设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