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暮江吟的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8-01 10:24:14

白居易暮江吟的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师: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

师: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师指名读白居易的生平简介。

二、学习新课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师: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师: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师: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师:把 比作 ,又把 比作 。

师: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师: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9、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10、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三、小练笔。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四、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学诗、吟诗、还做诗、做画,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希望课后同学们能收集有关白居易的诗,我们下节课交流。

五、布置作业。

篇二:优质公开课《暮江吟》教案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

一、温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我念一句,你们背整首古诗。“离离原上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吟”是前鼻音)

二、解题,知作者:

(接上)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傍晚)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吟:吟诗)

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

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吗?(PPT示简介)

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齐读。 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

2、学生自由大声练读。(可站、可坐、可配合手势,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是要读准诗中的生字,读通顺诗句。)(个别汇报读,师生评:字音读准了,证明你已有收获;读得真流畅,学习力强;读出了古诗的韵味,你真是个小诗人??)

3、教师范读。师:你们注意老师是怎么停顿的。

4、学生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齐读。

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

(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俗话说:诗言志。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

PPT示背景(指名读):当时朝廷*昏暗,*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让我们带着诗人那种轻松畅快的心情,随同诗人一起赏景抒情——齐读

五、品读探究,深入理解:

1、画景物: 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 各写了哪些景物? 找出来, 用笔画出来。(画景物——汇报)( 板书:残阳、江、露、月)

2、品诗句: 这些常见的景物,为什么能让诗人流连忘返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墨,一起走近江边。齐读一二句。PPT

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太阳是怎样的?(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 同学们口中的夕阳真美啊,你们真是白居易的知己啊!

在这两句中有一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铺”。

平日我们描写阳光用什么动词?(照、射、洒)换上这些词好不好?换词读一读。 换好不好?

“铺”字多用在何处?(引导“铺”字组词:铺床、铺路)

“铺”——(简图)(夜晚妈妈帮你铺床,盖被子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得出:温

暖,柔和,舒服,亲切)(学术说法: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像是有人拿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地铺了过来, 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大家跟着来,用他的方法读读。齐读

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这里的瑟瑟是什么意思?“瑟瑟”指碧绿色的玉石, 诗中形容江水没有被夕阳照到时所呈现的青绿色。)(删除,课堂不讲)

这里写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在你的想象中, 江水红得像什么? 绿得像什么?

(生:红得像一块红绸子。似乎有人把红墨汁倒进了江中。江水另一半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让生尽情说,答不到也没关系)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呀! 一个“瑟瑟”, 一个“红”字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上, 那种鲜明的色彩美, 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 使画面变那么鲜艳、明快。你能否将这种奇特的美感读出来?

夕照下的江水半绿半红,这是多么美丽的奇观啊,那么,江面为什么会呈现出半绿半红的景象呢?(引导、简图)(教师边演示课件边小结——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很善于使用色彩的对比,他多像一个大画家, 用他手中的彩笔, 描绘出我们祖国自然风光的色彩美。以上两句, 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了白居易的另一首著名的词 《忆江南》。这首词中也运用了色彩对比的写法,同学们想想是那两句呢?(生答)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与“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在写法上多么相似呀! 一个写了秋天、夕阳下的江水; 一个写了春天、朝阳下的江水。都描绘了奇特的美景,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

带着刚才的理解,想象着画面,再将这种神奇的美读出来。

三四句: 多美的江边夕照图啊,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留恋忘返,不觉天色已晚,此刻他又有什么新发现呢?齐读三、四句。PPT

有一个词尽显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可怜。为何说“可怜”?是不是很可怜的意思呢?(拆开组词:可以怜惜。)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什么可爱? 哪些景物让你觉得很可爱? 怎样的露珠、月亮让你觉得很可爱?

你能将这种可爱读出来吗?(个读、齐读)

老师觉得作者写得还不够可爱,在你们的想象中, 那些亮晶晶的露水、皎洁新月还像什么?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露似()月似()PPT

()似()()似()

(露:宝珠、玛瑙、水晶 月:像金钩。像小船。像眉毛。像镰刀。)从颜色、形状方面进行点拨。江似明镜月似船。

同学说得多传神呀, 多贴切呀!你们将天上的月与地上的露珠完全融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面对这样美的景色, 诗人情不自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齐读)

六、感情朗读:

在白居易的眼里, 远处的残阳美, 近处的江水美,脚下的露水美, 天上的新月美, 这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前面讲到诗人是离开朝廷到外地任职,离开了朝廷因为着不能追求功名利禄了,但他却没有丝毫失落感,转而流连于幽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中,这是多么乐观、豁达的个性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带着诗人这种轻松、闲适的心情,再次漫步江边。(配乐齐背诵)

七、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这种美景不描绘下来实在可惜了,让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

题: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PPT

八、拓展延伸:

学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种景色最美丽?你还能背背写这种景的古诗来吗?(学法)

拓展阅读

1、

一道残阳铺水中,
瑟瑟半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1、:黄昏时分在边所作的。,古代一种诗体。
2、残阳:落山的太阳光。
3、瑟瑟:原义为碧色珍宝,此指碧绿色。
4、可怜:可爱。
5、真珠:即珍珠。诗中的真是真假的真,而并非珍珠的珍。
6、月似弓:上弦月,其弯如弓。
7、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

译文

一道余辉铺在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
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
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赏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全篇用“可怜”二字点逗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之碧,如瑟瑟之色;半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云:“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2、露从今夜 月是故乡明——《泊船瓜洲》

1、通过自,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生受到热爱家乡的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生的语感。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一、知诗人,解诗题。

2、理解诗题,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瓜洲”,师随机画画简图。

(2)“泊”,师提示注意字音与字意的联系。

3、了解诗人。

生交流有关王安石的资料,师相机引导生背背积累的王安石的诗,

并适时提示生注意王安石与苏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王安石的父亲在苏南京当过官,他的童年是在南京度过的,因此他把南京当作第二故乡。今天我们要的一首诗,就是王安石接到圣旨,赴京任宰相途中写下的。)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师提示生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解决前三个读音——理解第一句。

借助简笔画理解。

(2)解决第四个读音——理解第二句。

引导生联系创作背景进行理解。(明月下,遥望家乡,自然想回家:“huán”)

(3)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3、品读,深化理解。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生发现问题:

a、瓜洲隔着宽阔的长,中山距离京口相当遥远,但在诗人笔下那家乡似乎离得很近,这是为什么?

b、为什么寄希望于明月将自己照着返回家乡?

(2)引导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之思乡心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师描述情境:皓月当空,微风拂面,远眺家乡,诗人的心儿早已飞回故乡。故乡的美景仿佛宛在眼前。他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引导生运用积累的描写南春景的诗句进行描述。

2、引导生将想象与现实作对比,体会诗人思乡且无奈的内心。

3、有感情朗读。配乐朗读。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绿”字

1、王安石写诗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是王安石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入、满……)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绿”字比一比,“绿”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绿”字,引发了我们生多少联想

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

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红杏枝头春意( )。(旺、闹、浓)

2、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3、杨礼赞

一、目标

1、正确说出全文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3、生通过习本文,北方农民、哨兵所具有的团结、向上的精神。

二、重难点

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

四、过程

(一)创情境,导入新课

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植物,以及自己喜欢它的哪一种品格,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谈谈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

2、请生简述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对象。

(杨树;人)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朗读课文1—6自然段,请用一个词概括杨树的特点。

(不平凡)

2、同桌合作,文中描写了杨树哪些不平凡?

(生长的环境:单调;形态:力争上游)

3、朗读课文7—9自然段,说说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哪些特点?

(生命力强;质朴、坚强、力求上进)

4、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从树过渡到人的?

(象征的手法)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相似性,为什么此处不是比喻而是象征?比喻和象征有何区别?

(比喻:喻体通常为具象的,两者是特征上的相似;象征通常是用具象象征抽象的特点,两者所体现的品格品质相似。)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结合板书请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生再次回想下自己喜欢的植物,使用象征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短文,下次课分享。

五、板书

六、反思

本文写自1940年,茅盾曾经的文字多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角,此篇热情地歌颂了抗战中的士兵百姓。《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期间,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结合这段创作背景,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茅盾写作对象及写作风格的改变。

4、露从今夜 月是故乡明——《泊船瓜洲》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板书古诗《泊船瓜洲》,简介作者

启发谈话: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师简要介绍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西抚州)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是有名的*家、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泊船瓜洲》这首诗。

2、解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西出发,乘船经长前往京城*,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地名,在长的北岸,在今苏省邗县南,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杜甫的《绝句》)在本诗题中何意?(指船只停靠)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这首诗。

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2)指名读,正音:间(jiàn)、数(shù)、重(chóng)、还(huán)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1)“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瓜洲在长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京口,地名,在今苏省镇市,和长北岸的瓜洲隔水相望)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2)瓜洲、京口隔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钟山,即紫金山,在苏省南京市的东面)“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3)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前两句诗意:京口和瓜洲就在这一水相隔之间,钟山也只隔几座山。)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4)“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南岸)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

(5)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诗意:京口和瓜洲就在这一水相隔之间,钟山也只隔几座山。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6)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7)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生想象: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南岸)

(2)春风又绿南岸,南是什么样的呢?(春天的南,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3)春风又绿南岸,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入”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请大家看课文后面习链接的内容。

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师交流自己的感受:一个“绿”字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神奇力量,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4)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地理位置而言,南春天固然早于北,但也不可能一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南,故心中只有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5、齐读

四、归纳

1、总结全诗,归纳法,如何去欣赏诗歌

(1)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2)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3)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板书:欣赏诗歌

五、课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七、课后作业

1、布置生收集赞美春天的古诗,抄到自己的采集本上。

2、布置生收集表现思乡的古诗,抄到自己的采集本上。

附:板书

京口/瓜洲/一水间,知诗人,解诗题

钟山/只隔/数重山。抓字眼,明诗意

春风/又绿/南岸,入诗境,悟诗情

明月/何时/照我还。

点击查看更多白居易暮江吟的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47026.html

热门阅读

  1. 感觉迷茫的优美句子
  2. 腊八节给同事的微信祝福语
  3. 关于我的寒假生活为话题的作文3000字
  4. 生命中的秘密小学生读后感
  5. 千年一问美文摘抄
  6. 发轫的解释及造句
  7. 幼儿园中班学期末家长会的发言稿
  8. 屈原、昭君故里游导游词
  9. 圆的周长优秀教学设计
  10.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11. 201年端午节快乐祝福语
  12. 一题多解教学方法浅谈论文
  13.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优秀作文
  14. 关于简短的周末祝福短信
  15. 李白的思乡诗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