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雀的心愿》教学设计范例
第一课时:1、揭题质疑,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生字中前鼻音较多,如厌、滥、贫等,让学生多读读,还要特别注意多音字的读法,如树冠、埋怨、暖和等。2、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让学生在自读中知道小云雀和妈妈都飞到了哪些地方,分别说了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知道心愿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小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吗?
出示文中写小云雀心愿的话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好太重要了、我一定、重新变成绿洲。
(指名读,齐读)
二、精读课文,感悟心愿
(一)设问过渡
小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为什么会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呢?(板书: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让我们一起去读读这个故事吧。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直切重点,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二)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过渡:夏天到了,云雀妈妈带小云雀到外面去看看。他们先来到了哪儿呢?
我们也跟着云雀一起飞去看看吧!
1、观看课件:一片贫瘠的沙漠,到处都是沙子,寸草不生,狂风肆虐,黄沙漫天飞舞。
(学生交流感受)
你们愿意待在这儿吗?小云雀愿意吗?
指导读小云雀的话
理解埋怨
(语气中带点责备,这就是埋怨。)
有感情地朗读
2、妈妈又是怎么说的?(指名读)
看到茂密的森林逐渐变成贫瘠的沙漠(出示对比图片)
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
云雀妈妈也是这样想的,每当她想起这儿以前是茂密的森林,而如今变成了贫瘠的沙漠,她就觉得(心疼)。
谁再来读一读云雀妈妈的话?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齐读)
3、可见,森林可以保护土壤,(齐读: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三)学习第五至十自然段
过渡:云雀妈妈带着小云雀又飞呀飞呀,飞到了一条大河的上空
1、观看课件:河水像脱僵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村庄被洪水淹没。
这洪水给了你什么感觉?(学生交流感受)
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
出示:只见大河的水位很高,深*河水像脱僵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有几处河堤被冲垮了,一些村庄淹没在洪水之中。
自由地读一读,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很好!(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看到这么凶猛的洪水,小云雀不由地挨近了妈妈,害怕地说(生读),妈妈叹了一口气说(生读)。
3、森林就是森林,为什么说是森林水库呢?
出示:(第10节的2、3、4句)
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静下心来思考思考,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树冠可以,苔藓和枯枝败叶可以,土壤可以。)(学生交流)
原来,森林还有蓄水的作用,你看(出示:森林不就是一座大水库吗?)(指名读、齐读)
森林是不是大水库?(出示:森林就是一座大水库。)(齐读,体会两句话的语气)
4、小结:如果没有森林水库,许多地区将发生水灾,大面积的农田,村庄也都会淹没在洪水之中,看来(齐读: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贫瘠的沙漠和泛滥的河水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不知道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合理引导学生学、读、悟,使他们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从而对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有了更深入地认识。]
(四)学习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过渡:他们又继续飞呀飞呀,真是又累又热,赶快飞回家休息休息吧!(出示森林图)
1、咦?这儿怎么这么凉快呀?(生说原因,齐读有关语句)
森林长得这么葱郁,这么像空调器,难怪小云雀会说:妈妈,我们的家真凉快呀!(生说)
2、师小结:森林能够调节温度,冬暖夏凉,是小动物的家,看来(齐读: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三、角色朗读,深入体会
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
(时间允许的话,可让学生分组练习,一人读叙述的话,一人读小云雀的话,一人读云雀妈妈的话。)
四、迁移拓展,实践心愿
1、森林的作用可多了,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
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 。(续写板书:因为) (学生交流)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巩固所学,说话训练,并增多课外知识。]
2、森林有这么多的作用,难怪小云雀会说(出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明年春天,我一定邀上小伙伴,到那片沙漠上去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这是我的心愿。)(生齐读)
升华感情:这是小云雀的心愿,也是他妈妈的心愿,更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心愿。
3、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为绿化祖国,美化校园做些什么呢?(交流)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你就是一个真正的环保小卫士。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教师要适当注意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和拓展。课文中表达了人们植树造林,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的心愿,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有效资源,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保护好环境。]
五、课外延伸,自选作业。
1、设计一条环境保护的广告语。
2、想象一下第二年春天小云雀和伙伴们植树的场面,写一段话。
3、课外阅读〈〈去年的树〉〉。
拓展阅读
1、初二下学期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认真完成各项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数学教研提倡严谨、科学、务实,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教材目标及要求:
1、 因式分解的重点是因式分解的四种基本方法,难点是灵活应用这四种方法。
2、 分式的重点是分式的四则运算,难点是分式四则混算、解分式方程以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3、 数的'开方的重点是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要领及求法,难点是算术根与实数的概念。
4、 二次根式的重点是二次根式 的化简与计算,难点是正确理解和运用公式
5、 三角形的重点是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难点是推理入门。
6、 四边形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难点是平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中心对称。
7、 相似形的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及平行线段之间比的相等关系。
三、教学措施:
1、加强教学技能, 面向全体学生。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等不尽相同,所以要因材施教。在组织教学时,应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2、主动理性学习洋思教学经验,打造高效课堂。
3、*作业结构减轻学生负担。将学生按学习能力分成几个层次,使每类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4、 课后辅导实行动态分层,及时辅导。
四、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约13课时 2.233.8
第二章《分解因式》 约6课时 3.9----3.16
第三章《分式》分式 约10课时 3.17---3.30
第四章《相似图形》 期中考试 约20课时 3.31---5.12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约7课时 5.12---5.26
第六章《证明一》你能肯定吗 约9课时 5.26---6.15.
2、关于教学设计培训的心得体会
一、什么是备课
通过张老师的讲座,结合我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备课是面向学生教学前通过钻研教材、教参及有关资料,进行教学预设(写出教案或教学设计)的一种教学常规工作。它与备课、上课、作业、考试属于一条相互关联的完整性的教学环节,每一环不可欠缺。其内容一般分为:教学要求(现常说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关键)、教学准备、教学课时和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作业布置。这指的是备一节课的内容,如果是备一学期的课,那前面还要有学期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安排)、学生成绩记载(现叫成长记录)、单元教学计划。
二、备一节课和备好一节课是一样吗?
备一节课,就按备课的一系列环节把教学预设的内容完成了就行。而备好一节课,那就难了。有人说把一节课备出来上成了一节优质课就备好了,这算备好了一节课。其实,备好一节课需花一辈子的努力!支玉恒老师说:“备课一次,往往汇集了自身多少年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是啊,备课——伴随我们一生的,我们只有心中有爱,不断积淀,不断创新,我们的课才能常备常新,享受教学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所以,我觉得要备好一节课,并非易事。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的确,有效备课,优化备课环节对我们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三、怎样备课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小部分工作。如果把教案分为“有形教案”和“无形教案”,则“备课”基本等同“教案”。“有形教案”,即文本教案,是教师将备课的部分内容,付诸文字,写于教案本上。有形教案应该“简而实”。“简”即简单、简约。因为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能、都必要写出来的,有些内容完全可以记在脑子里,比如,教学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师教学用书》中都写好了,你为什么要抄到教案本上呢?为什么不能记在头脑里呢?如果你有补充,为什么不能补充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呢?你只要把教学大致步骤、所提精当问题、所设计恰当练习、需要特别强调(指导)的内容,写下来,就行。节省下来的时间做什么?备“无形教案”。“实”即实在、实用。教案是教学的方案,是指导教学用的,如果你课堂上,都不用教案,或者你的教案都不能在课堂上用(当然不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那你还写教案做什么?简单、简约才实在,实在才实用。随着课程*的实施和深入,又提出写“教后反思”(或称“案例反思”、“教学反思”)。“教后反思”当然属于“有形教案”之列,当然有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不失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有效措施,但也不是说课课都要写反思,每篇反思都要求多少篇幅。教师的劳动,个体创造成份很大,只有充分尊重,才可能充分“个体创造”。“无形教案”,即思想教案,或者说文化教案、人格教案,是教师的文化底蕴、专业素养、道德水准、工作作风、基本功夫等的综合体现。如果落实到某一课的备课上,就是老师为上好这一课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准备(有许多东西是无法、也无须用文字表达)。无形教案要“丰而深”,即丰富、丰厚、广博、深刻,把这些工作做好了,或形诸笔端,更多的是存于胸、注于脑。只有这样,课堂才有可能“动态生成”,才有可能“充满生命活力”。相对而言,“无形教案”是“本”,“有形教案”是“末”。只有根深本固,才能枝繁叶茂,不能“本末倒置”、甚至“舍本求末”。
(二)一般性备课的五步:
1、备好课标。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的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坚实的基矗课标对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同时,把整个九年义务阶段的知识全部罗列,细细研读,便可轻易实现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对于备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备好教材。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编写而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一个关键因素。拿到教材后一定要先对本册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结构有清楚的认识,对整个知识体系有全面的感知,再针对上课内容进行具体解读。广东资深教师石景章老师说他不读十遍书不上课。可见理解教材的重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之更加完善并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3、备好学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主体而进行,所以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学”的过程。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就要思考如下问题: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他们?怎样帮助学生最快最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具体而言,诸如哪些方法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该让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构建,哪些问题可让学生提出,哪些内容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疑难可让学生自主解答,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哪些地方学生的理解会浮于浅层,停留表面,学生可能需要点拨、引导;哪些地方学生可能偏离主题较远,需要及时拨转方向;哪些语言含蓄处、文本空白处、意境深远处、情感共鸣处、认识分歧处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对话,激发创新的火花。总之,运筹帷幄,不打无准备之仗。
4、备好自己。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备课时,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特长,有效的利用好教材,以备在教学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创出自己的特色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生命乐章中跳动的音符,你如何谱写,就将有怎样的乐章。
5、备好教学方案。教案分详案和简案,实录式教案设计称为“详案”,多表现为师生问答式,我总感觉这种形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削弱了师生交流的质量,降低了教师随机应变和灵活调控的能力。应该设计结构式教学方案,也称预案。预案设计是否可以说宜粗不宜细,理清整体思路框架,整体把握教学进程。多设计话题性、开放性问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的空间,设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互动、充满活力的过程。
总之,听了张老师的讲座,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教学实践,谈了以上的想法,或许所获、所思有偏颇的地方,但却是我内心的想法。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反思,让自己有一个更大的提升。
3、课题学习重心教学设计
1、认识几何图形的重心。
2、探究规则几何图形的重心。
3、探究不规则几何图形的重心。
教学重点:寻找几何图形的重心,感受直觉意识。
教学难点:实验活动的规范操作,及寻找三角形的重心。
一、情景引入
教师操作:拿出一块准备好的木板(四边形)找到一点,用一个手指顶住这一点,木板会保持平衡,告诉学生这一点就是这个几何图形的重心。
教师活动:提出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如:线段、三角形、四边形等的重心在哪个位置上呢?大家一起来探讨。
二、活动与思考
问题1:寻找线段的重心。
学生活动:出示学具,一根均匀的木条,用前面所演示的方法去找这条木条的平衡点(分四人小组讨论)。
小组活动:
(1)用刻度尺量出平衡点的位置,相互比较。
(2)从相互比较中得出线段的重心:线段的重心就是线段的中点。
教师活动:**,并和学生共同试验,发现问题,最后归纳。
问题2:寻找平行四边形的重心。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拿出各自的学具探索,相互比较。
小组活动:
(1)用一个手指顶住一块均匀的正方形硬纸片,寻找平衡点;
(2)互相交流后,找到平行四边形重心是对角线的交点O。(如图)
(3)由于矩形、菱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可以发现它们的重心也都在它们对角线的交点上。
归纳小结:平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两条对轴线的交点。
问题3:寻找三角形的重心。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拿出各自的学具探索,发现问题。
小组活动:
(1)在一块质地均匀的三角形硬纸板的每一个顶点处钉一个小钉作为悬挂点。
(2)用下端系有小锤的细线缠绕在一个小钉上,然后吊起硬纸片,记录垂线的“痕迹”;
(3)在另一个小钉上重复(2)的活动,找到两条铅垂线的'交点(记为O)
(4)在第三个小钉上重复(2)的活动,观察第三条铅垂线经过点O,三条铅垂线和对边的交点D、E、F分别在对边中点,点O就是三角形的重心。(如图)
归纳小结: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
问题4:寻找任意多边形的重心。
学生活动:拓展,应用上面的问题3的方法去找任意五边形的重心。
教师活动:对本节课寻找重心的问题进行归纳。
三、拓展思维,继续发现
问题1:请你画出下面三角形的重心,然后用刻度尺量一量这个重心到顶点与这个顶点对边的中点的关系,与同伴交流。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进行探索、得到规律是它们的关系是2:1,(可多画几块三角形探究)。
四、作业:见课堂配套练习。
一、情景引入教师操作:拿出一块准备好的木板(四边形)找到一点,用一个手指顶住这一点,木板会保持平衡。师:支撑着这个点,能够使得这条木条平衡,这个点,我们把它叫做这条木条的重心。师:我们看看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如:线段、三角形、四边形等的重心在哪个位置上呢?大家一起来探讨。
二、活动与思考
师:我们先就刚才的问题,看看线段的重心在什么地方?大家拿出准备好的木条演示试一试。。学生活动:出示学具,一根均匀的木条,用前面所演示的方法去找这条木条的平衡点(分四人小组讨论)。师:使得线段平衡之后,大家记下那个点,然后测量看看在什么位置上。分组量量,找出结论小组活动:
(1)用刻度尺量出平衡点的位置,相互比较。
(2)从相互比较中得出线段的重心:线段的重心就是线段的中点。
教师活动:**,并和学生共同试验,发现问题,最后归纳。
师:大家找到的重心在木条的什么地方?
生:重心在木条的中点,也就是说线段的重心是线段的中点。
师:很好,接下来我们看看平行四边形的重心在什么地方。大家继续用平衡法在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道具上找找。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拿出各自的学具探索,相互比较。
师:找到了平衡点,那它在这个几何图形的什么地方?
生:是图形的对角线的交点。师:平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两条对轴线的交点。
师:我们用了平衡法找了两个几何图形的重心,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一种找重心的方法。同学们,照着课本113页的步骤找找三角形的重心在什么地方。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拿出各自的学具探索,发现问题。教师指导,提示
师:大家能找到三角形的重心吗?在哪?
生: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
师:用悬挂的方法也可以找到重心,再用悬挂的方法找出自己准备的多边形的重心。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师:寻找重心的方法有两种,悬挂法,平衡法。
三、拓展思维,继续发现
师:请你画出下面三角形的重心,然后用刻度尺量一量这个重心到顶点与这个顶点对边的中点的关系,与同伴交流。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进行探索。
师:大家得到什么规律?
生:得到规律是它们的关系是2:1。
师:大家课后多画几个三角形来试试,看看这个2:1是不是固定的。
师:这节课大家学会了什么?生:如何找一些几何图形的重心。
师: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都学到了不少东西,课后要多点感悟生活中的数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42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