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散文代表作
陶渊明散文代表作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这些带来了解与学习了?
其散文代表作主要有三部分:
一、赋辞
《归去来兮辞》《闲情赋》《感士不遇赋(并序》
二、记传赞述
《桃花源记并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五柳先生传》《扇上画 赞》《读史述九章并序》
三、疏祭文
《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
陶渊明的散文创作文风独特,是我国历史上文苑上独树一帜的标杆,奠基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陶渊明的散文代表作有《五柳先生传》及《桃花源记》,这两篇是最能体现陶渊明的性情和思想的作品。
《五柳先生传》的写作形式是采用正史记传体,用简单平淡的笔触着重描写生活中的情趣,对于平时的生活事迹只是寥寥几笔。如此写法将五柳先生不同流合污的性格、形象勾勒的面面俱到,塑造了一个怡然自得、安乐知足的隐士形象。这个散文的风格情怀具有记叙的特点,是陶渊明创立的。
《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界,里面的人充满纯真和善良。他们靠着自己的劳动来获得幸福,简简单单,没有勾心斗角。这个美好的“世界”体现了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强调陶渊明理想境界的独特性。陶渊明向往与追求舒适平和的生活,不再仅限于对自身的考虑,更多的是为广大百姓和社会着想。尽管“桃花源”只是个虚拟的世界,但是这个理想却是十分难得的,表现了陶渊明由己及人的过程和升华。
陶渊明散文的语言简单干净、充满真挚之情,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有趣,从侧面表述了自己的理想情感和追求。此类散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独具一格。陶渊明散文的出现打破了当时骈文盛行的格局,魏晋南北朝的文学风格开始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揭秘诗人陶渊明身世
陶渊明身世本来是个谜,不知生死年、不知何人氏等等。一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经过学者凌诚沛等人将近二十年的研究才得以论证,解开了这个谜团。自此,陶渊明的身世之谜大白于天下。
陶渊明(前365年—前427年),东晋杰出的诗人,中国历史上文学上首位田园诗派的创始者。因具有高尚的品德气节,世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是浔阳紫桑人,位于今江西省九江。陶氏一族在是个*显赫的大族,自陶渊明父亲去世后,家族就开始衰落。根据凌诚沛的查证,陶渊明出生的地方就是在今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
前393年,陶渊明当时二十九岁,他带着妻子和儿子离开南山的陶家坪,搬迁到浔阳去居住,在浔阳一住就是二十四年。后来妻子王氏因病去世后,陶渊明在浔阳续弦,再次娶妻翟氏。翟氏贤惠有礼,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深得陶渊明的喜爱。翟氏还为陶渊明生下了一个小儿子。
前416年,,陶渊明五十二岁。可能因为上了年纪,陶渊明的思乡情结越加浓厚,他又带着妻子翟氏和五个儿子从浔阳搬回到宜丰县,继续居住在南山的旧居陶家坪。在故里平静悠闲的生活了十一年后(前427年),陶渊明在星子栗里去世,死后安葬在康乐县义钧乡之七里山,位于今宜丰澄塘镇的七里山。
陶渊明身世自考证后就有了详细完整的叙写,可供世人更加的了解陶渊明。
关于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作为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历史上有很多的关于他故事,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至今仍然是一则美谈,还有白衣送酒、葛巾漉酒、颜公付酒钱等世人熟知的故事流传至今。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出自《晋书陶潜传》,故事主要发生在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时期。公元405年的秋天,陶渊明为了家中的生计,前往距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县当县令。就在这年的冬天,陶渊明在彭泽县上任八十一天时,恰逢浔阳郡的督邮前来彭泽县**公务。浔阳郡的督邮是个名叫刘云的人,他凶残狠厉的为人以及贪婪的个性在附近非常有名,每年两次都以**为借口向各县索要贿赂,如果不给贿赂的话,他就会栽赃陷害那个人,因此,他每次**完毕后都是满载而归的。
这次前来彭泽**的督邮是个非常傲慢又庸俗的人,他一到达彭泽的旅馆,就命县吏叫县令去见他。陶渊明虽然相当瞧不起那些贪图富贵、狐假虎威的人,但是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就立马动身去了。没想到的是却被县吏阻拦,而且还被告知参见督邮需要身穿官服,并且要束上大带,不然是失礼的表现,会被督邮趁机大做文章的。这下子,陶渊明再也不能忍受了,长叹一声后说自己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低声下气地向那些小人献殷勤呢。
说完之后,陶渊明就取出自己的官印,并且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彭泽,而彭泽县令这个官职陶渊明只做了短短八十多天。
拓展阅读
1、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600字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
一句简单易懂,一句纯真朴实,一句发自肺腑的短句。勾勒出了作者的心愿,简简单单。只想写写文章抒发志趣,只想忘记悲伤,以此自终。一个多么美的梦,无忧无虑,无金钱左右。谁会有这么伟大的志趣呢?那就是著名的陶渊明!
大家都知道陶渊明历来都被称为“田园诗人”因为他很多杰出的诗歌都是归隐田园以后的作品,他赞美劳动生活和大自然的优美恬静幻想出没有贫穷与压迫的理想社会。语言朴素,自然优美,一反六朝时代追求华丽辞藻的文风。对世人深有影响和感触。今天我就谈谈我心目中的陶渊明!
从小学我们就开始接触诗词。李白、杜甫、白居易和陶渊明成了我们最为熟悉的诗人。而他们的作品也都伴随着我们成长,成为了我们常见的“朋友”。
陶老先生的作品无一不透露着自己的想法志趣。他不慕荣利,自得其乐,率真放达。而他的作品也成了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有人说陶渊明猥琐,面对现实社会却选择了逃避。自己满腹才华却不为国效劳。任意将自己的才华埋没山林。可我却不这么认为。当时社会不比今日。人尽其才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陶渊明也想为国效力。可是当时*昏暗。人人利益熏心,是金钱如生命。如此社会哪有陶渊明这一类正直的人的容身之地?归隐田园后的陶渊明不也在用诗词表述自己吗?不也在有文字将自己的才华挥舞得淋漓尽致吗?李白、杜甫不也是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所谓适者生存不就是这样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为五米斗折腰不也是这样吗?无法面对的社会只有逃避。但陶渊明的逃避是对自己生命的升华。倘若他在*,那率真、不慕荣利的陶渊明还会存在吗?这些诗文也将不存在。
我心目中的陶渊明就是隐士。是一个指引道路的明灯,也是激励“千里马”的“伯乐”!
2、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600字
提起陶渊明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会说陶渊明谁不认识?不就是《桃花源记》的作者吗?古代著名诗人,谁不知道?
陶渊明,东晋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大概也是陶渊明的号吧?
难道堂堂古代著名诗人就这样被介绍完了?不,关于陶渊明的还有很多很多。
我一直很尊敬陶渊明,也很想像他那样做一个隐士,不与世俗牵连,据说陶渊明从小就满腹理想,博学多闻,29岁出仕,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几番进退,仕途不顺,最终因报复不得施展,又不肯降志辱身与仕族阶级同流合污,于是辞官归隐,过上了简朴的农家生活。
有人说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归隐田园是迫于无奈,作为一个*社会的读书人,入仕*是根本的目标,陶渊明也选择了*这条路,但几次入仕的失败,使他不得不选择归隐田园的逃避方式,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归隐田园的思想是伟大的,因为这是他执着追求人格价值的表现,陶渊明归隐是与*决裂的行动体现,他无法容忍*的黑暗和对人性的摧残,而选择追求“本我”,以求保他的社会*理想和人格价值,这是一种崇高理想的表现。
我非常喜欢陶渊明的诗歌,因为这些诗歌大多是描绘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充满了对污浊社会的厌恶和对纯净自然的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就是陶渊明的生活。他一个人徜徉在南山下,与菊同眠,与菊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贯被称为“花之隐逸者”的菊花,让陶渊明受到了清静无为、无车马之喧的安逸生活,更让后人明白了要为自己的心灵而活的道理。
我心中的陶渊明是一位有着崇高的理想,不慕名利,向往世外桃源的清高的人。
3、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600字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岁月从指缝间溜走,不觉容颜老去,而我心中的陶渊明依然如故。
陶渊明是才华横溢的。《晋书.陶潜传》曾有记载:博学善属文。而萧统的《陶渊明集序》这样评价他: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不疑有问。众人皆知陶渊明博采众长,他的智慧有如皎洁清凉的月光,缓缓倾泻在诗歌的花蕾上,为诗歌增添风采。如果说水是生命之源,那我心中的陶渊明便是诗歌的使者。他引领着晋朝的文人攀登文学的高峰。
陶渊明是傲骨冰心的。唐有李白愤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晋有陶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的品性是高贵的,他的灵魂是坚贞的。他也有满腹志向。“大志济于苍生”便是他的夙愿。更有诸多文章可追其印迹,如“潜少怀高尚”“语时事则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他满心热情,却被俗世击得粉碎。他宁愿放弃,也不愿像某些人一样苟颜于*。在世人眼里,他是怯懦的。可又有谁能看出他内心的坚持。他以心为笔,以血为墨,才换来了中年时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他不贪图权位,所以当他的人格、心志遭到侮辱时,他便不顾一切,如一株梅花,傲立于霜雪中。
陶渊明是悠然自在的。在经历了几度东风,几度飞花后,他*襟更为豁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对他生活境界的写照。许多人一生都无法寻得的“桃花源”,却在辞官归隐后,在心灵深处寻获。放下杂念,忘却*的失意,回归自然宁静的生活,在落英缤纷的桃林中高歌;于春光融融的时日,在田里劳作;在晚风习习的夏日里抚琴;在满天星辉的月色里赋诗……无不透着闲适的氛围,让人心生沉醉。
我心中的陶渊明,他才华横溢,傲骨冰心又悠然自得。他的博学,他的孤高,他的怡情就如这柔柔的春风,吹拂着我们的灵魂。夕阳西下,放眼远望,满目青翠。静静的,轻轻的,是你走进我的心里来了吗?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42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