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20 23:20:04

小学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黄河,我国第二大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很多年以来,黄河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灾难。我们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黄河变化的情况。学习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同学们都会感到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何等重要。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画出有难度的字、词、句,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有些字不是生字,但读音容易出现错误,这样的字应反复强调。

“域”字应读“yù”,不能读“huò”;

“衍”字应读“yǎn”,不能读“yán”;

“构”字应读“gòu”,不能读“gǒu”;

“蚀”字应读“shí”,不能读“sh9”;

“耕”字应读“gēng”,不能读“gēn”;

“频”字应读“pín”,不能读“píng”;

“择”字应读“zé”,不能读“zhái”。

还有一些字形相近,在书写过程中很容易误写。因此,这样的字应该放在一起,按音、形、义区别组词。

祸(祸害)择(选择)衍(繁衍)

锅(锅盖)译(译文)衔(衔接)

沃(沃土)吨(千吨)迭(更迭)

跃(跳跃)顿(顿时)跌(跌倒)

蚀(腐蚀)构(结构)域(地域)

浊(浑浊)钩(鱼钩)或(或者)

2.解释词语,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摇篮:指发源地。

不禁:抑制不住。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大片土地。

叫苦不迭:不停地叫苦。

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

忧患:困苦患难。

流域: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地区。

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河。

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也叫河槽或河身。

植被:覆盖在某一个地区地面上、具有一定密度的许多植物的总和。

水土流失:土地表面的肥沃土壤被水冲走或被风刮走。

关键: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悬河:河床高于地平面,远远看去好像悬挂在空中,故称悬河。

(三)理清结构,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苦难。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主要讲黄河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第三段(第4~6自然段)这是课文的重点段,主要讲黄河变化的原因。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的是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

(四)结合思考题,学习课文。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但要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课后思考题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课文的内容。因此学生通过自学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也就理解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完成了学习任务。

课文一开始讲:“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什么?

(“摇篮”指发源地。)

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是,黄河真的使中华民族幸福安宁吗?没有,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记住黄河近两千年间的表现。

齐读课文,激发学生了解黄河的积极性。

过去的“摇篮”是什么样的呢?

(自然条件很好,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板书:

摇篮气候温暖

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生息繁衍

因此我们的祖先就选择了这里生息繁衍。“可是,后来黄河变了”。请同学仔细读书,认真地想一想:黄河为什么变了,从两个方面找一找原因,再说一说这些原因之间的关系。

(黄河无数次地给两岸百姓造成苦难,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板书:

忧患

(黄河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黄土高原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几个因素相互作用,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堵塞河道。因此,黄河中的泥沙越积越多,以至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原因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关系。)

板书:

气候转寒暴雨集中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科学家为此做了很多工作,要解决黄河给人民带来的“忧患”,科学家为治理黄河设计了什么方案呢?请同学继续自学第四段,同桌可以商量一下,然后说一说。

(因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含沙量加大,泥沙沉积在下游的河道中,水流不畅,洪水季,就容易造成下游堤坝决口或改道。因此,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把泥沙管住。科学家针对这一情况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一,黄土高原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二,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三,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四,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才能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板书:

牧林为主保护资源

规划用地修筑水利

(五)组织学生讨论,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黄河变化的教训及自己学习了这篇课文受到的启发。

学生可以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可以从黄河的变化谈人类应接受什么教训。通过讨论,提高学生们对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认识。

(黄河的变化给人类的教训是:一定要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绿色的植被,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六)总结全文。

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生息繁衍在黄河流域,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可是因为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人口增长、水土流失,使黄河多次决堤,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忧患。科学家为此设计了牧林为主、保护资源、规划用地、修筑水利的治理黄河的计划,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板书:

治理

拓展阅读

1、四年级下册《的》优秀

1、了解的原因和演的过程,培养生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为一些难懂的词

3、习课,懂得作者积累材料的。

4、有感情朗读课

【课前准备】

出示流域示意图。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习预习部分

1、我国第几条大?

2、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就生活在流域?

3、后来有没有?成什么子?

二、提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解题。

三、初读课会生字新词

四、习分段,根据段意

第一段:讲近2000年,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第二段:讲数千年前,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地方。

第三段:讲由于土高原气候的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流域水土流失,改道。

第四段:讲科治理方案,使逐渐好。

五、习课第一段

1、人们把比作什么?

(中华民族的摇篮)

2、可,近20000年来,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

3、课说明这个问题的?

4、结:

这一段先从正面指出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反面来说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人印象更加深刻。

六、课堂作业

1、抄写新词。

2、预习课后作业第1、2题。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第二段

1、这一段讲了什么?

(讲中华民族的摇篮)

2、第二自然段在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什么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描写的?

二、讲读第三段

1、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什么意思?

2、造成灾难的原因什么?

(含沙量大,泥沙沉积,床升高,成为悬,容易决口,形成水灾。)

3、造成含沙量大的原因又什么?

4、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结:这一段讲坏的原因:大自然本身造成的;人类破坏造成的。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三、讲读第四段

1、读最后一段。

2、面对日趋严重的问题,科家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关键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

3、科了什么的方案?

⑴ 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⑵ 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⑶ 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⑷ 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这些方案有什么好处?

(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的目的。)

四、总结全

2、习这篇课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册。

中华民族的摇篮

决口

:含沙量大< >大水灾

改道

大自然造成

原因<

人为造成

治理 牧、林为主保护资源

规划用地修筑水利

2、六年级下册第5课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同们,课前通过互联网搜索,你对中国的民居有了哪些了解。

2、共同交流。

(意图:课前预习习的重要环节,生进入六年级,应该具备了一定的自主习能力,而互联网搜索的引入,也大大地拓宽了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所以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把进入课堂的生当做一张白纸,而应该了解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以生定。)

二、创情境,激趣引入

1、同们,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民族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各具特色。

2、下面我们就来做个游戏,猜猜下面出现的分别什么地方的民居。

(出示老师课前以“民居”为关键字在“百度图片”中搜索整理出的有代表性的民居,生以组为单位抢答。搜索的方法生在信息课中已掌握,这里不必现场演示搜索)

3、生回答情况。

4、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让人眼花缭乱了。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整体感知

1、课前读了这篇课,大家知道这篇课向我们介绍了哪两种民居?

2、就让我们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

3、自由读课,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4、先联系上下或利用“百度词典”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如:闽西南粤奇葩夯筑竹篾)

5、再读课,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6、默读课,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画一画。

四、自主研读,了解民居

组合作习课,体会民居特点。

五、体会说明方法:

1、再读课,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写的好处。

(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六、拓展延伸

1、中国民居各具特色,比较出名的还有北京四合院、皖南民居、土家族吊脚楼等课后请同们通过互联网搜索去了解它们,每个组完成一份《特色民居》报。

3、六年级下册第5课

⒈知识与能力

⑴读读记记“和睦、酷热、蜂拥而至”等词

⑵默读课,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习课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言,领悟表达方法。 ⑷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

⒉过程与方法

初读课,读准读通;再读课,整体感知;合作研读,体会特点;深读探究,领悟方法;归纳总结,感受;拓展延伸,迁移练写。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内涵,领悟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底蕴。 重点:

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及民风民俗,激起对民俗探究的兴趣。

体会课的说明方法和言的表达特点,并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准备:

师制作课件(关于各地民居,如土楼和竹楼的图片;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⒉生搜集有关中国民居的字、图片资料,对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资料展示,揭示新课

⒈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风俗各异,“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各有特色。

⒉出示民居图片:,猜猜这哪个地方的民居?(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

⒊简介中国民居

4.师: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读准读通

⒈自由读课,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⒉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⒊再读课,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⒋检查词认读及理解情况:

闽西 南粤 东北 奇葩 **扰 夯筑 竹篾 布局 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树满寨,花满园

三、再读课,整体感知

⒈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的特点,请同们带着这的问题自由通读全,要求读准字音。

⒉默读课,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⒊初步交流:

⑴交流阅读感受,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

傣家竹楼──傍水而居。(或:绿色之家)

⑵概括这篇课的主要内容:《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⒋把握层次

四、合作研读,体会特点

⒈划分组,提出要求:

⑴分为“客家民居”组和“傣家竹楼”组。

⑵要求:先分读、议,再相互交流、补充。

⒉合作研读,完成表格:

⑴把“客家民居”组分为四个研读组,研究内容: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⑵把“傣家竹楼”组分为四个研读组,研究内容: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⑶研读方法:先默读课,边读边思;读后标注、整理归纳,最后填表格。各

组交流整理结果后,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⒊全班交流,了解民居的特点。

⑴“客家民居”组的各组代表分别汇报组研读成果,组代表发言后,先本组其他成员补充,再其他组补充。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36519.html

热门阅读

  1. 圣诞节祝福语大全优秀
  2. 毕业前夕随笔
  3. 曾经的婆娑美文
  4. 201年有关元宵节的祝福语
  5. 幼儿园管理工作学期总结范文推荐
  6. 幼儿园大班阅读活动沙子的是什么的教学设计
  7. 让自由里多些高雅美文
  8. 让人幸福的优美句子精选
  9. 201年新年拜年祝福语精选
  10. 《何以笙箫默》中唯美的句子
  11. 小学秋季开学第一课国旗下的讲话稿
  12. 关于描写冬天的诗句
  13. 拜年祝福语201
  14. 关于文明礼仪广播稿
  15. 创造向未来《开学第一课》观后感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