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卢照邻唐诗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0 15:40:29

《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卢照邻唐诗赏析

《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是唐代诗人卢照邻所写的一首经典诗词们,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一起来看下!

地道巴陵北,天山弱水东。

相看万馀里,共倚一征蓬。

零雨悲王粲,清尊别孔融。

裴回闻夜鹤,怅望待秋鸿。

骨肉胡秦外,风尘关塞中。

唯馀剑锋在,耿耿气成虹。

此诗是初唐五言排律中的佼佼者,素来被诗论家所称道。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凡排律起句,极宜冠裳雄浑,不得作小家语。唐人可法者,卢照邻:‘地道巴陵北,天山弱水东。’骆宾王:‘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杜审言:‘六位乾坤动,三微历数迁。’沈佺期:‘阊阖连云起,岩郎拂露开。’此类最为得体。”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评论说:“前人但赏其起语雄浑,须看一气承接,不平实,不板滞。后太白每有此种格法。”从这些评语里足以看出这首诗对当时诗坛和盛唐诗人的重要影响。

卢照邻在《释疾文》中写道:“是时也天子按剑,方有事于八荒,驾风轮而梁弱水,飞日驭而苑扶桑。戈船万计兮连属,铁骑千群兮启行。文臣鼠窜,猛士鹰扬。故吾甘栖栖以赴蜀,分默默以从梁。可见卢照邻是在一种极复杂、极矛盾的心境中离开长安的。他甘心赴蜀,是出于无奈躲避的考虑的。因此诗的第五、六两句写道:“零雨悲王粲,清尊别孔融。”这实际上是把王粲比作己,把孔融比作友人,赞扬了孟学士刚直的品格。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西去有王粲避难荆州之悲,而孟学士南游有孔融赋闲之叹。两句诗紧扣题目,抒写自己西使和送别友人的心情,愤世嫉俗、抑郁不平之气流露于字里行间。

诗的起句点明两人分别要到之处,孟学士要到巴陵郡,诗人要到巴蜀地。“相看万里余,共倚一征蓬”,他们所去的地方都有万里之遥,此次分别每人都像飞蓬一样行踪不定。“徘徊闻夜鹤,怅望待秋鸿”,是设想和朋友分别后,思念难耐,夜不成寐,竟起徘徊,倾听着凄厉的鹤声,等待着向南飞来的鸿雁怅然若失。意思是等着孟学士的来信。“骨肉胡秦外,风尘关塞中”,是指诗人的兄弟亲戚都在塞外或蓟北;自己却在关内宦海中飘泊多年。写身世的孤苦,是为了强调友谊的重要。“唯余剑锋在,耿耿气如虹”,是自比为锋利的宝剑,尽管不为人所用,但忠心耿直气贯长虹。前句中是借申包胥思存楚的典故,后句源出荆轲刺秦王。邹阳狱中上书有:“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这里用这两个典故来表示自己忠心为国,精诚之气可感天地。

沈德潜称赞这首五言排律说:“一气承接,不平实,不板滞。”的确,这首排律写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而又起伏跌宕。诗人采用了情景交映、虚实结合等手法,来抒发自己内心浓烈的感情。

【作者介绍】

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少时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高宗乾封间任益州新都尉。秩满,漫游蜀中。离蜀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为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徙居阳翟具茨山下。由于*上的坎坷失意和长期病痛的折磨,终自投颍水而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今存《卢升之集》和《幽忧子集》。

拓展阅读

1、杜甫词《》的

》是中国人杜甫的作品,作于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当时人住在成都浣花溪畔。此写作者到朱山人家造访,朱山人月夜别的日常生活。全用两幅画面组,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下半篇又换成另一幅江村别图,中有画,画中有

【年代】:

【内容】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柴门月色新。

创作背景:

作于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朱山人)。月夜,朱山人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

距离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在一个秋天的傍晚,杜甫从他家走出,路上,也许是回家以后,写了这首《。说它是吧,却又是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到人家作客,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是怎样的呢?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 “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连想到隐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多么和谐、宁静!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王嗣奭《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2、崔橹《三月晦日客》

崔橹向来善于撰写杂文,他所使用的文笔颇为华丽而又任意,比较能放得开。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崔橹《三月晦日客》,欢迎大家阅读!

野酌乱无巡, 春。

明年春色至, 莫作未归人。

古人把每月最后一天叫晦日。这一天,人们到野外玩、宴饮,临水祓除不祥,故写晦日宴很多。这首题为《三月晦日客》,说明的主旨不在宴,而在客,是把别规定在晦日这一特定时间里,所以全始终把别和春联系起来写。

首句写野酌的情景。饮宴,有所谓“酒过三巡”的说法。“乱无巡”表明这次饮宴与一般饮宴不同,你一杯,我一杯,主客都很随和,现在已到了酒酣耳热、杯盘狼藉的时候。为什么会这样呢?第二句便点明,是因为“春”。知已朋友,相聚多时,一旦别离,自是依依难舍,怎能不频频举杯、殷勤相劝?何况今天恰恰是暮春的最后一天,又是春的日子呢!只一“”字,便把惜别、伤春自然地粘合在一起,从而表现出双重怅惘之情。这里君是主体,春是陪衬。但因为是在春的时候来君,伤春之意都融合到别之情里面去了,这就大大加强了君的离情别绪。古典词中也不乏以春末景物来渲染离情的佳篇。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扬子江头扬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等等,至于宋人的“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就更加缠绵了。崔橹在这里没有具体描写落花、柳絮之类,而是将别、春直接联系在一起,看起来很显露,实际上容易引起读者联想、揣摩和玩味,从而把惋惜、怅惘之情表现得浓烈而深挚。

接下去,作者匠心独运,把依依难舍之情,幻化成美好的希望,希望和春天一同离去的友人,也能和明年的春光一道归来。“明年春色至,莫作未归人。”这里没有直接写别场景,而一幅执手相、频频叮咛的画面,清晰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其友情之真挚,读者自能领会。再仔细体味,这话中还有话。春天是美好的,朋友们应该欢聚,所以希望友人明年春日再来,但现在不正是春天么?为什么却要别离呢?惋惜中又含有挽留之意,这又为“春”作了补笔,增强了感情的浓度,这真是只有高手才能得之,好!就此的结构而言,三、四句与一、二句之间的跳跃,由春想到迎春,由别离想到重聚,亦能切合情景,脉络分明。清人徐增说:“作用意用字,须要一时兴会凑泊得好,此作虽浅,然却有致。”(《而庵说》)说此浅露,未必妥当,但指出其“有致”,信是如此。

人简介:

崔橹,人,进,曾任棣州司马。他善于撰写杂文,作以绝句成就最高,今存十六首。他的作风格清丽,画面鲜艳,托物言志,意境深远。据阿袁(即陈忠远)先生《故事 .谢差幸人原谅 ——崔橹谢罪真是戒酒良方》记载,崔橹由于自身经历的缘故,后来还写谢罪而戒酒了呢,这可真是令人不由不肃然起敬的事儿了。

3、《赠西少府》刘长卿

【作品介绍】

《赠西少府》的作者是刘长卿,被选入《全》的第147卷第114首。

【原文】

篱落能相近,渔樵偶复同。

苔封三径绝,溪向数家通。

犬吠寒烟里,鸦鸣夕中。

时因杖藜次,相访竹林东。

【注释】

①少府:县尉别称。少府:盖指睦州建德县尉。

②鸣:全校:“一作飞。”

③藜:一种草本植物,茎可作杖,此处即谓藜杖。此句全校:“一作倘因篮舆出。”

【作者介绍】

刘长卿 (709~786),字文房,人。宣城(今属安徽)人。以五言律擅长,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进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巴尉,后返,旅居江浙。后来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更多古文章敬请关注的刘长卿的全集栏目。

刘长卿是由盛向中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人。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书》和《新书》都没有他的传记。刘长卿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新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刘随州集》11卷,为明翻宋本,10卷,文1卷。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编录其为5卷。事迹见《纪事》、《才子传》。

【繁体对

卷147_114【贈西鄰盧少府】劉長卿

籬落能相近,漁樵偶複同。

苔封三徑絕,溪向數家通。

犬吠寒煙裏,鴉鳴夕中。

時因杖藜次,相訪竹林東。

4、《春亭》

韦应物

川明气已变,岩寒云尚拥。

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

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

逍遥池馆华,益愧专城宠。

这首描绘春之乐,并表达了作为一个地方官吏治世利民应有的责任感。亭,指滁州之亭。

首二句从广处着笔,写滁州之地的大季候。“川明气已变,岩寒云尚拥。”山川明媚,初春的风已渐渐由寒变暖;山岩尽管不是很寒凉,但微微的山岚云气却从山涧悄悄拥动。这两句对初春的季候把握得很准确,写得很实在。尤如初春的风拂面而来,虽然还有些寒凉,但又夹杂了一些温馨之气。“寒”、“拥”相配,把季节的氛围表现得意尽神足。

人漫步亭,见春草已长出细细的嫩尖,农夫们也开始了理渠春灌,于是人吟出“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通过“草心绿”、“泉脉动”这两个极其微小的细节描写,不但生动地表现了春临大地的特有征候,而且也传达出一年之始的蓬勃气象;从“草心绿”使人想到很快就会绿满山川,眼看即将柳暗花明。从“泉脉动”使人想到,很快就会渠水流、麦苗青、菜花黄,田野一片禾黍香。再加上“亭”“春塘”之景的点缀,这画面就更加清丽明媚了!

春色明媚,春雨后的景色尤为动人。“景煦所禽响,雨余看柳重。”春雨过后,阳光和煦,空气清新,因而林间的鸟儿格外欢畅。不说“鸟鸣”,而说“禽响”,既写出了各种鸟声的此起彼伏,又写出了它们的欢翔跳跃;雨后之树,郁郁葱葱。“看柳重”三字,传神地写出了春雨过后杨柳的独有风姿。

的最后,是写春亭的总体感受:“逍遥池馆华,益愧专城宠。”“逍遥”即乐逍遥,指春的心情愉悦。“专城”,即专城居;古代称州牧太守等地方官为一城之主。两句的意思是,春亭,万物复苏,景色煦和,禽鸟欢鸣,池馆华丽,令人心悦目,逍遥自在;然而,面对如此醉人风光,我这个得“专城”之宠的太守(称刺史),就更加惭愧自己为这里的黎民做出的政绩太少了,少得令人惭愧。

这首,写得简洁明快,情真意切。“拥”、“动”、“重”、“宠”诸韵脚字,都下得准确、生动,意韵完美,从而被前人视为此的主要特色。沈德潜说:“ 人知作在句中炼字,而不知炼在韵脚。篇中拥字、动字、重字,妙处全在韵脚也”(《别裁》评注)。此话值得玩味。

5、关于别的:《元二使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元二使西》是人王维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此前两句写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这首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注释

⑴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

⑶客舍:旅店。

⑷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译文

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请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代文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锴先生对此

前两句写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点击查看更多《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卢照邻唐诗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36032.html

热门阅读

  1. 白色情人节微信祝福语汇总
  2. 描述故乡的诗歌
  3. 名字的秘密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4. 妇女节的30句祝福语
  5. 妈妈过生日的说说祝福语
  6. 鼓励残疾人的名言摘抄
  7. 漂流初中日记500字
  8. 公司生产部技术支持实习报告范文
  9. 201年中考前的祝福语
  10. 某院学生暑期安全教育通知
  11. 三 八妇女节的祝福语
  12. 关于羊年小年搞笑祝福语
  13. 大学生毕业祝福语
  14. 证券公司客户经理年终总结
  15. 情人间圣诞节祝福语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