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全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0 13:48:22

李白《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全诗翻译赏析

《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公元七六〇年,李白泛舟于寻阳(即浔阳,今江西九江)的彭蠡湖(即鄱阳湖),作此诗寄给友人黄判官。诗中主要描写彭蠡湖的风光,勾勒出傍晚时分湖上雨霁云收、恬静优美的动人景象。

浪动灌婴井,寻阳江上风。

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

落景转疏雨,睛云散远空。

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

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

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

注释:

①寻阳城:即浔阳城,今江西省九江市。彭蠡:蠡读lǐ,彭蠡湖,这里指鄱阳湖。黄判官:李白的友人,名字、生平不详,判官为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

②灌婴井:据《元和郡县志》载,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灌婴(汉初大臣)主持筑建湓(pén)口城(一名湓城,故址在今江西九江市,因地处湓水入长江口得名)。建安(东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孙权经过这里,亲自立标令人打井,正好打出了灌婴筑城时古井,于是在井旁竖立铭记为“颖阴侯(灌婴封爵)井”。传说井水很深,和长江相通,长江中有风浪,井水即动荡不止。

③天镜:指鄱阳湖的湖面。形容湖水明净,涵映天空,犹如巨大的镜子。

⑤景,同“影”。落景,即将坠落的夕阳。疏雨,稀疏的小雨。

⑥名山:指庐山。

⑦清赏:清新,赏心悦目。

⑧石镜:据《水经注》载,庐山东面悬崖上有一块大圆石,光滑如镜,可见人影。

⑨香炉:即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部。灭:消失。彩虹:香炉峰周围多瀑布,水气经日光照射而形成彩虹。这两句用远月悬空、彩虹消失,形容夜幕降临。

判官:节度使或采访使属官。

原诗是一首五言古诗,写于上元元年(即乾元三年,公元760年)。

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

这两句写在鄱阳湖上泛舟所见松门山及庐山之景——日落之后,晚霞已在庐山消失,暮色苍茫;圆月初上,清光四射,返照在松门山的石镜上,景色优美宜人。诗句将暮色隐去圆月初上这个特定时分的景色,描绘得细腻传神,如临其境。

寻阳江上风浪涌动,灌婴井里水波巨澜。

彭蠡湖宛如天镜,轻舟白帆直入湖东。

疏雨过,夕阳落,晴云轻盈,散满远空。

观名山,发佳兴,清幽激赏,没有尽头。

石镜宛如遥遥悬挂的明月,香炉峰彩虹明灭。

对此美景,顿生相思之意,愿与你举目同赏。

此诗为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李白六十岁时下寻阳泛舟鄱阳湖寄友人黄判官之作。诗中描写了鄱阳湖和庐山的雄奇壮丽景象,境界开阔,想象丰富。“开帆入天镜”一句,以形象的比喻写开船进入明亮如镜、水天一色的鄱阳湖的情景,尤为生动。所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过小孤山大孤山》中说:“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此诗篇末在畅叙游兴之中流露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言简而意深。

拓展阅读

1、“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的意思:这两句是感慨诸葛亮一生辛苦,空建大业,遇到昏王刘禅,终丧其国——诸葛亮辅佐和*他的君主,枉费一片衷肠。争夺天大业的成败,并非由个人愿望来决定。句内容深厚,感情沉郁。一个“空”字包蕴着无穷的感慨,以历史事实为据,议论悲切而中肯。

出自温庭筠《经五丈原》

经五丈原

铁马云雕久绝尘,柳营高压汉营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国:指蜀国。古称中原诸国为上国,蜀处西南故称国。

②卧龙:指诸葛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徐庶见先主(刘备),先主器之。(徐庶)谓先主曰:诸葛亮者,卧龙也。”

③空寤主:寤,使人醒悟。指诸葛亮竭力辅助刘备的儿子刘禅,忠心耿耿,鞠躬尽瘁,但刘禅十分昏庸,完辜负了诸葛亮的一片苦心。诸葛亮死后,刘禅更加昏庸荒淫,不久亡国。

④中原得鹿:得鹿一作逐鹿,比喻争夺**。《史记·淮阴侯列传》:“蒯通曰:‘秦失其鹿,天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鹿即指**。

⑤不由人:成败并非由个人愿望来决定。

⑥五丈原:在今陕西岐山县渭河南岸。蜀魏之战时诸葛亮屯兵的地方。

参考

云旗飘战马嘶尘头滚滚,大军浩荡直奔长安古

函谷关西战鼓号角正响,一颗将星坠落渭水之滨。

蜀国卧龙空自忠心耿耿,统一大业终究难以完成。

神龛里的遗像默默无语,只好让那谯周随意而行。

这是一首咏史

《过五丈原》是唐代人温庭筠路过五丈原旧营废址时为怀念三国时期著名*家、军事家诸葛亮而创作的一首怀古咏史题表明此人路过五丈原时因怀念蜀汉名相诸葛亮而作。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春,诸葛亮率兵伐魏,在五丈原屯兵,与魏军相持于渭水南岸达一百多天。八月,遂病死军中。一代名相,壮志未酬,常引起后人的无穷感慨。杜甫曾为此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温庭筠也出于这种惋惜的心情,当路过五丈原诸葛亮祠庙时,写了这首

开头气势凌厉。蜀汉雄壮的铁骑,高举着绘有熊虎和鸷鸟的战旗,以排山倒海之势,飞速北进,威震中原。“高压”一词本很抽象,但由于前有铁马、云雕、柳营等形象做铺垫,便使人产生一种大军压境恰似泰山压顶般的真实感。“柳营”这个典故,把诸葛亮比作西汉初年治军有方的周亚夫,表现出敬慕之情。三、四两句笔挟风云,气势悲怆。“天晴杀气”,既点明秋高气爽的季节,又暗示战云密布,军情十分紧急。在这样关键的时刻,灾难却降临到诸葛亮头上。相传诸葛亮死时,其夜有大星“赤而芒角”,坠落在渭水之南。“妖星”一词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表达了人对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无比痛惜。

前四句是写景,行与行之间跳跃、飞动。首联写春,颔联便跳写秋。第三句写昼,第四句又转写夜间。仅用几组典型画面,便概括了诸葛亮最后一百多天里运筹帷幄、未捷身死的情形,慷慨悲壮,深沉动人,跌宕起伏,摇曳多姿。温庭筠本以侧艳为工,而此篇能以风骨遒劲见长,确是难得。后四句纯是议论,以历史事实为据,悲切而中肯。

诸葛亮竭智尽忠,却无法使后主刘禅从昏庸中醒悟过来,他对刘禅的*、规劝没有起什么用。一个“空”字包蕴着无穷感慨。“不因人”正照应“空误主”。作为辅弼,诸葛亮鞠躬尽瘁,然而时势如此,他实在难以北取中原,统一中国。人对此深为叹惋。诸葛亮一死,蜀汉国势便江河日。可是供奉在祠庙中的诸葛亮像已无言可说,无计可施了。这是人从面前五丈原的诸葛亮庙生发开去的。谯周是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在他的怂恿,后主降魏。“老臣”两字,本是杜甫对诸葛亮的赞誉:“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用在这里,讽刺性很强。人暗暗地把谯周误国降魏和诸葛亮匡世扶主作了对比,读者自然可以想象到后主的昏庸和谯周的卑劣了。沈德潜为此句旁批说:“诮之比于痛骂”(《唐别裁》)。人用“含而不露”的手法,反而收到了比痛骂更强烈的效果。

整首内容深厚,感情沉郁。前半以虚写实,从虚拟的景象中再现出真实的历史画面;后半夹叙夹议,却又和一般抽象的议论不同。它用历史事实说明了褒贬之意。末尾用谯周和诸葛亮作对比,进一步显示了诸葛亮系蜀国安危于一身的独特地位,也加深了读者对诸葛亮的敬仰。

前四句写景,以虚拟景象再现历史画面;后四句夹叙夹议,暗含褒贬。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惋惜与竭智尽忠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对后主刘禅和谯周的投降误国作了辛辣的嘲讽。作品风格遒劲,气势雄浑,感情沉重,含蕴深厚。

2、悠然见南山的前一句是什么

采菊东篱

原文:

《人间词话七则》

作者:王国维【清代】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鸟悠悠。”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可为颠倒黑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出。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3、八阵图原文、注释及

唐代: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一作:名高)

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声名。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一作:名高)

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治今重庆奉节)时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首小的前两句是说,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声名。

这两句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鼎足而立的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的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说,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使他声名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而杜甫的这句则是更集中、更凝练的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这两句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面凭吊遗迹做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4、早发武连驿忆弟原文、注释及

清代:曾国藩

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每天在在繁星点点的时候早已整驾上路,细细想来如此奔忙到底有什么意义?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孤月的清晖马的身影疲惫不堪,一声报晓的鸡鸣划破黑夜,渐渐显露深青色的群山。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每次都说回去却不能回,又到了年终岁暮不知何时才能踏上归程;思念着弟弟,却只能天各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深深的沟壑,高高的山崖,晨风劲的吹,如此猛烈的风或许可以吹送我早些回到弟弟的身旁吧!

朝(zhāo)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朝朝:天天,每天。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岁云暮:是说一年时光将尽。

大壑(hè)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壑:山沟。

曾国藩一生从政从军,事务庞多,但他从来不曾忘怀故园之思,手足之情。本即是他的念弟之作中写得较好的一首。的首联即直接将奔波中的感受写出,每天凌晨,在繁星点点的时候,这原本是酣眠的良辰,作者却早已整驾上路了,又疲惫又寒冷,确是苦不堪言,于是他对这种生活发生了怀疑,不禁扪心自问,如此奔忙劳碌意义究竟何在?(底,何,什么)这二旬写得感情充沛、真挚。然后转入写景。在孤月的清晖之,作者看到了马的疲惫身影,内心里生出对它的怜意。马的形,实际上是作者情感的对象化;对马的怜悯,其实就是作者的对影自怜;这种心境之的月亮,自然也显得那么孤单寂寞。接着,孤月西落了,一声报晓的鸡鸣划破黑夜,渐渐可以辨认出那深青色的群山了。万山环绕,更令作者感到道路之艰、身心之疲惫;远处鸡鸣,亦暗示了作者身处不见人烟的荒山,孤零无人语:这句写得虽具开阔气象,但一个“苍”字,仍给情增添了一份悲苦苍凉之意,由此,人对手足同胞的思念之情,也自然向高峰处涌去。这两句景语也是情语,是人心态的写照。

于是,颈联便唱出了。日归日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的戚苦之调。无数次的念归,可是从未真的归去,而今又到了年终岁暮,更难知何时能踏上归程;离家愈久,愈是恋家,时时思念自己的弟弟,现在,只能是天各一方,无从团圆,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体验兄弟的至情。二句中,上句虽化自《・采薇》的“日归日归,岁亦莫(暮)止”,但与句配合,运用反复之法,亦适切地描摹出人此时此刻的心灵波涛,给人一唱三叹之感。最后二句,又回到清晨赶路的现实,他这时面对的是深深的大壑,高高的山崖,还有强劲的`晨风。不用说,这样的环境再次强化了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的波涛再次涌起,但是人似乎不愿再顺着这样的思路想去,写去,于是故意逃脱,自宽解:如此猛烈的风或许可以吹送我早些回到弟弟的身旁吧!这一笔似是荡开,似是感情的排遣,心理的安慰,但因为这番幻想事实上是不可能之事,所以中一直蕴含着的人在*、身不由己的无可奈何之情,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

情感真挚,格调苍凉,以情绪的流动起伏贯穿,思归念弟之情与人奔走宦路之苦的反复咏叹,更收到悠远绵长的艺术效果。因此,尽管在中国歌中怀人之作不可胜数,但这首念弟仍然显示出独有的艺术魅力。

5、劝学原文、注释及

唐代: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首方悔读书迟。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黑发不知勤学早,首方悔读书迟。

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更:古时夜间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为两小时。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不知勤学早,首方悔读书迟。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首:头发了,这里指老年。方:才。

《劝学》中的“劝”起着统领篇的作用。“劝”解释为“勉励”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的歌中,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暂,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歌以短短的28个字便揭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达到了催人奋进的效果。

“三更灯火五更鸡”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第一句用客观现象写时间早,引出第二句学习要勤奋,要早起“正是男儿读书时”为第一句作补充,表达了年少学习时应该不分昼夜学习,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报家报国,建功立业。

“黑发不知勤学早,首方悔读书迟。”写的是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了年纪大了,在想要学习也晚了。句子中“黑发”,“首”是采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借指青年和老年。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读书学习要趁早,不要到了老了后悔了才去学习。从结构上看,三、四句为对偶句,“黑发”与“首”前后呼应,互相映衬,给读者留深刻的印象。

这首深入浅出,自然流畅,富含哲理。核心是“黑发早勤学,首读书迟”。作为有志气的人,要注意抓紧时间读书学习修身养性,最好的读书时间是在三更五更,晨读不息;而且只有年年月月刻苦坚持,才能真正学到报国兴家立业的本领。从学习的时间这一角度立意,劝勉年轻人不要虚度光阴,要及早努力学习,免得将来后悔。人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的态度方法等角度立意,希望人们重视后天学习,以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全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35035.html

热门阅读

  1. 医院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计划
  2. 关于公主的童话故事
  3. 蜗牛的困顿随笔
  4. 201年情人节微信朋友圈经典祝福语
  5. 感觉害怕而仍然去做美文
  6. 温馨祥和的圣诞平安夜祝福短信
  7. 老师对学生中考祝福语
  8. 中国梦幸福伴我成长征文3000字
  9. 关于服装厂社会的实践报告
  10. 成语心安理得怎么造句
  11. 2018狗年新春短信祝福语
  12. 201年除夕问候祝福语
  13. 关于高职思政课强化思政理论认同教育的对策研究论文
  14.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精选
  15. 摘选诗句里面好听的名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