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7-14 13:32:59

八年级物理上《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复习法、阅读法、科学探究法、讨沦交流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球、木块、停表、刻度尺、卷尺。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要求学生能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

二、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生:阅读。

师: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网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这三个问题可以任选一个或两个,也可以三个都探究;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一起完成。

问题1: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问题2: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问题3:同学在lOO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方法、仪器、步骤、收集的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在实验报告上。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师: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间较短,测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难度较大,能否用另一种方法?

生:讨论得出:让小球、木块通过相等的路程,测所用的时间。求出通过各段路

程的速度,就可判断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了。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1)

提出问题: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猜想或假设: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

设计实验方案:

让小球从斜面顶端A下滑,通过相同的路程(距离)sAB、sBC、sCD所用的时间为tAB、tBC、tCD,根据v=,算出小球通过AB、BC、CD段路程时速度vAB、vBC、vCD,就可以知道小球在斜面上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了。为了便于准

确地测量路程和时间用金属片(金属档板)分别固定在B、C、D三个位置。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小球、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

1.在斜面上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并作记号B、C、D,让sAB=sBC=sCD=10m

2.将金属片固定在B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1,tAB=t1,记在下表中。

3.将金属片固定在C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2,tBC=t2-t1,记在下表中。

4.将金属片固定在D处,用停表测邮时间t3,tCD=t3-t2,记在下表中。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1)

路程s/m

0.1m

0.1m

0.1m

时间t/s

实验结论:(小球在斜面上下滑运动,速度发生变化,越来越快)

实验评估:(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实验交流:(把你的探究过程及结论告诉同学和老师,或者把这个探究记录给他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既要改正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又要为自己的正确观点和做法辩护。把交流情况写在这里。)

师:实验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1、组装斜面,调整斜面的高度,使小球刚好从斜面上滑下,小球下滑太快,不易计时,让学生反复练习几次,使得每次小球从斜面顶端放开后都得沿斜面滑下。

2.学生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回表、读数,两个学生配合,一个学生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倒数“3、2、l、0”,当读到“0”时,将小球从斜面顶端放下,另一个同学同时启动停表。当小球滑到斜面底端撞击金属片发出响声时立即停表。回表,重复几次这样的练习。两个学生交换进行同样的练习,作到比较熟练计时。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2)

提出问题: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猜想或假设: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速度越来越快。

设计实验方案:

(同上略)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粗糙的木块、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表格(2)

(同上略)

路程s/m

0.1m

0.1m

0.1m

时间t/s

实验结论:

实验评估(同上略)

实验交流(同上略)

师: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同上略)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3)

提出问题:同学在l00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假设或猜想:同学在l00m跑的过程中速度发生变化,可能是越跑越快。

设计的实验方案:

先在百米跑道上每隔20m作出记号A、B、C、D、E、F,用停表测出某同学通过B、C、D、E、F位置的时间;tB、tC、tE、tF,算出tAB=tA,tBC=tC-tB,tCD=tD-tC,tDE=tE-tD,tEF=tF-tD,据v=,算出vAB、vBC、vCD、vDE、vEF就可知道某同跑100m速度变化的情况了。

实验器材

卷尺、停表、白石灰、100m的跑道

实验步骤

1.在l00m跑道上从起点开始用卷尺量每隔20m,用白石灰画一条线。

2、用停表测出某同学在通过B、C、D、E、F处白线时的时间。

3.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算出对应的速度。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3)

路程s/m

20m

20m

20m

时间t/s

实验结论:

实验评估(要求同上略)

实验交流(要求同上略)

师: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学生先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停表、回表、渎数。

2.喊起跑口令的同学以——定的时间间隔倒数“5、4、3,2、l、0”,当读到“0”时跑步的同学起跑,计时的同学启动秒表,三个人反复练习几次,做到起跑、计时都准确,配合默契。

教师检查后,认为实验安全、可靠、可行、批准学生分小组动手探究。

学生交流实验结论,教师给予肯定、表扬、鼓励。最后要求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

三、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师:实验探究过程要注意什么?

生甲:实事求是、严谨认真,不随意涂改实验测量数据。

生乙: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坚持实验。

生丙:要注意合作、交流。

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实验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与实践活动设计

1.课本P30作业1.2。

2.课本P30实践活动1。2。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一)探究问题

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二)探究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

2.猜想或假设。

3.设计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器材)

4.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5.实验结论。

6.评估。

7.交流。

六、课后反思

拓展阅读

1、六册数分数乘法整与复习2苏

1.能熟练解决用分数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2.通过找规律的活动使生经历分析、比较、猜想验证的过程,提高数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3.通过动手操作,使生进一步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习过程的反思,进一步激励习数的兴趣。 重点:能熟练解决用分数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难点:通过动手操作,使生进一步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准备:课件 过程:

一、基本练习(5分钟左右)

导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复习分数乘法。 1.生自主完成书本第41页第8、9、12题。

第8题提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什么联系? 第9题说说每个分数表示什么含义?

哪种食的蛋白质含量高一些,哪一种食的脂肪含量高一些。 第12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集体交流。

二、专项练习(6分钟左右)

1.生自主完成书本第41页10、11、13题 第10题师介绍峰时段电价和谷时段电价的含义

第11题两个数量比较时,是以哪个数量为单位“1”的,单位“1”的量的几分之几表示什么? 第13题中两个问题有什么联系? 三、对比练习(预设4分钟) 1.出示补充题:

1(1)有两块布,白布长15米,花布是白布的 ,花布有多少米? 3 1(2)有两块布,白布长15米,花布比白布长 ,花布比白布长多少米? 3

1(3)有两块布,白布长15米,花布长 米,白布比花布长多少米? 3 导要点:弄清楚哪两个数量之间在比较? 2.小组交流

(1)分别说说题中的分数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2)比较3题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3.选择一组全班交流。

四、索与实践(15分钟左右)

1.独立索第42页第14题 小组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导要点:(1)仔细观察前三个数之间的关系,发现后一个分数总是前一个分数1的。 2

(2)方法同,关键是注意观察。 2.独立索第42页第15题 (1)按要求完成画图 (2)回答第一个问题

(3)根据条件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

预设:黄色方格有多少个?画斜线的方格有多少个? 3.独立索思考题 (1)独立思考、完成。

(2)组织小组交流。 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还可以写哪些算式? 师总结:分母是相邻的自然数(不为0),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它们的差等于它们的积。 四、总结评价反思 完成第42页评价与反思 五、课作(预设10分钟)

1.《补充习题》第31页第5、6、7题。

711152.提高题:已知a×=×b=×c,并且a、b、c都不等于0,把a、b、c31215

这三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说明由。 六、家作(预设15分钟) 1.《课课练》第36页一、二 2.拓展:《课课练》第36页拓展应用

2、人册生《动的运动》设计

一、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明动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描述运动系统的组成及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3.说出运动对动生存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某种脊椎动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进一步增强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能力。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习,培养生的协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关注运动系统的健康,引导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二、重点 1.运动系统的组成。

2.骨、关节和肌肉协作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三、难点

骨、关节和肌肉协作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四、准备

准备相关的图片、PPT及。 五、过程

新课导入

1.展示各种动的图片,组织生说出动运动的意义。 2.引导生说出:不同动的运动方式不同,不同动的运动器官也不同。

3.设疑:动是怎样通过运动器官完成各种动作的呢?今天,我们将以哺乳动为例,进行习第二章第一节动的运动。 课堂

(一)以哺乳动为例,认识运动系统的组成

1.组织生活动:体验屈肘和伸肘动作,想一想,这个动作有哪些结构参与?如果肘关节受伤了,还能正常完成这些动作吗?如果相应的部位发生骨折或肌肉拉伤了呢?

引导生答出:哺乳动的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肌肉和关节构成的。任何一个动作的产生都离不开骨、关节和肌肉的密切配合。 2.组织生进行活动,活动方如下。

(1)观察材家兔骨骼图,说出前肢和后肢分别由哪些骨组成,完成第一题。小组讨论:骨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 3.活动的实施过程如下。

(1)观察材家兔骨骼图,说出前肢和后肢分别由哪些骨组成。指导生联系自己的身体找出人体的肢骨和下肢骨。

展示骨连接图片,介绍骨与骨之间的连接类型:不活动的骨连接、半活动的骨连接和活动的骨连接(关节)。

(2)在了解关节的灵活性后,对照材模式图剖开关节,观察关节

的结构。分析概括关节对骨运动的意义及关节的特点(既牢固又灵活)。

分析大吊车的哪些部位相当于关节?

组织生活动“找出人体四肢的关节”,使生明确:肢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下肢有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 分析进行体育运动时,哪些关节容易受伤?我们应当怎样保护关节? (3)观察肌肉是怎样附着在骨的?一组肌肉的两端是附着在同一块骨,还是分别附着在不同的骨?这有什么意义?

展示人体骨骼肌分布图,介绍附着在骨骼的肌肉叫骨骼肌,成人体内大约有600多块骨骼肌,约占体重的40%。

展示骨骼肌的结构图,介绍骨骼肌内还含有血管和神经,说明一块骨骼肌就是一个器官。说明骨骼肌具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展示臂肌肉图,引导生观察:骨、关节和肌肉三者在位置有什么关系? 你能用简图的形式表示三者的关系吗?(组织生将三者的关系图画在,找生代表到黑板画图展示) 4.师生共同总结“运动系统的组成”概念图并板书。 (二)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1.观看“骨骼肌的协作作用”说明运动的形成是由骨、骨骼肌和关节共同完成的。

2.组织生做屈肘和伸肘动作,明确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配合关系。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

3.说明:一个动作的产生至少是由两组肌肉协调配合完成的。因为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要想让骨恢复原位,必须要靠另一组肌肉的收缩牵拉。

4.带领生总结运动产生的过程:神经刺激---肌肉收缩---骨绕关节运动。

(三)运动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1.请同们仔细观察运动的产生过程,思考:动的运动仅靠运动系统完成吗?(引导生答出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2.质疑:我们在运动时,呼吸和心跳都会加快,这是为什么?帮助解运动过程需要多种系统的共同参与。 进行活动体验,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完成思考题,填写

认识人体四肢的关节,根据生活常识找出容易受伤的关节及相应的保护方法。 汇报观察结果。

完成骨、关节和肌肉三者的关系图并展示画图情况。 体验“伸肘”和“屈肘”过程,解骨骼肌之间的协做关系。人体自身就是好的具,通过自身的活动、感受、观察,获得感性知识。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出示练习题,组织回答、点评。

3、沪粤版九 11 认识动能和势能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 2.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并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描述所观察各种能量现象的主要特征,培养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动能和势能分别跟哪些因素有关,习运用控制量研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加强方法育. 三、情感、态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合作习,培养生严谨的、敢于索创新的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重点】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 【难点】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

过程设计┃

过程 设计意图 一、新课引入 用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师生共同讨论. 1.高公路都有限制汽车的标志,想一想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2.“??忽然,它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从轨道的最高端飞驰而下,如同一条蛟龙,时而下翻腾,时而左摇右摆,??乘坐过山车的我在万分紧张的气氛中紧闭双眼,经历如此惊心动魄、激动不已的旅程,当我感觉过山车似乎平稳时,睁开了双眼.哎呀!太可怕了??我正处于回环的最高处,而且还头朝下??太刺激了!”过山车为什么能够快慢不同的改?过山车在最高点时,怎么会有平稳的感觉?想知道这里面的吗?通过本节内容的习,聪明的你一定能找到答. 二、新课 (一)什么是能 (a)形的跳板把运动员弹起, (b)拉开的弓能将箭射出, (c)举高的重锤将桩打入土中, (d)流动的水推动水轮发电机发电. 1.师提出问题:你能从以四个所举事例中,看出它们具有的共同点是什么吗? (师可作以下引导:发生形的跳板、被拉开的弓弦、举高的重锤、流动的水都具有什么样的本领呢?对生回答的各种答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师生共同分析:发生形的跳板对运动员有一个向的力,运动员在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它对运动员做了功;被拉开的弓弦将箭射出,箭受力并且移动了距离,拉开的弓对箭做了功;举高的重锤将桩打入土里,桩受力并移动了距离,举高的重锤对桩做了功;流动的水推动水轮机转动,水轮机受力并且移动了距离,流动的水对水轮机做了功. 3.总结:四个事例中,形的跳板、被拉开的弓弦、举高的重锤、流动的水都能对别的体做功,都具有做功的本领,从的角说,它们具有能. 里,一个体能够对别的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体具有能.一个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体具有的能量越多.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一样,都是焦耳,符号为J. 4.对能的概念的解 (1)在中,能量这个概念跟前面过的功的概念是有密切联系的,一个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一个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体的能量越大.打个比方,这就好像一家企业对外能够支付的资金越多,表示这家企业的资金越雄厚一样.我们周围的体具有的能量形式多种多样. (2)要注意对“体能够做功就是具有能量”这句话的解,能够做功并非一定正在做功.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它可能正在做功,也可能目前没有做功.比如:被举高的重锤,当它静止在空中时没有做激发习热情,铺垫后续习,培养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身边的现象引出能的概念. 进一步地讲解能的概念,加深生对能的解. 问题式引入动能,有助于下一步讲解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功,而当它下落将木桩打入地里时,它才对木桩做了功;又如空中飞 行的子弹并没有做功(不考虑空气阻力),而当它击入木板或碰到木板 时就做了功. 师导入:我们知道一个体能够对别的体做功,就说这个 体具有能.那么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师提出问题:大家知道流水能够推动水磨转动,风能够推动 帆船前进,子弹能够击穿木块等.提问: (1)这些体是否具有能量?为什么? (引导生分析回答:具有能量,因为它们都能做功.) (2)它们为什么能够做功? (因为它们都是运动的.) (3)这种形式的能应该怎样命名?能否试着给这种能下一个定义? (动能.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师导入:同一汽车在同一水平路面行驶时,越大,刹车 距离越长,说明动能克服阻力做功越多,汽车的动能越大.针对这种 情况你想提出什么?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1)提出问题: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能是体具有做功的本领,动能大,表示体由 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大,所以动能可能与体的运动有关,还可 能与体的质量有关. (3)实验原:①将小球从光滑斜面由静止开始下滑,到达斜面 底端的只与起点高有关,起点越高到达底端的越大.②不 同质量的小球分别从光滑斜面由静止下滑,并撞击平面的纸盒, 被撞击纸盒运动距离越长,小球具有的动能越大. (4)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①将纸盒放在水平面,让小球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撞 击纸盒,通过比较纸盒运动距离的长,比较小球动能的大小. ②比较纸盒分别被处于不同高的同一钢球撞击后运动的距离. ③比较纸盒分别被处于同一高的不同质量的木球、钢球撞击后 运动的距离. (5)实验器材:斜面、钢球、木球、纸盒、刻尺. 在观察实验现(6)实验步骤: 象的过程中培养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①按照如图11-4-1所示的装置组装,让小球分别从斜面同一 高滚下,比较它们在水平面运动距离的长短. ②让小球分别从斜面同一高滚下,撞击纸盒,观察纸盒运动 情况. (启发思考:从图(a)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小球在水平面运动的 距离长短不同,在A位置运动的距离较长,说明小球在斜面位置越 高,滚到水平面时的运动越大.从图(b)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小 球在斜面所处位置越高,纸盒在水平面被推得越远,表明小球此 时具有的动能越大.) ③按照如图11-4-2所示的装置组装,让不同质量的小球分别从 斜面同一高处滚下,比较它们在水平面运动距离的长短.④让 不同质量的小球分别从斜面同一高处滚下,撞击纸盒,观察纸盒 运动情况. (启发思考:从图(a)实验现象可以看出,不同质量的小球在水平 面运动的距离长短相同,说明小球在斜面同一位置滚下,滚到水 平面时的运动相同.从图(b)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小球的质量越 大,纸盒在水平面被推得越远,表明小球此时具有的动能越大.) 师组织生分析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两个不同的实验中,分别控制哪些因素不?哪些因素改?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 (第一次实验中,小球的质量没,在斜面的高了;第二次 实验中,球在斜面的高,但小球的质量了.因为有两个因 素(和质量)会影响动能的大小,所以当研动能和其中一个的关 系时,需要控制另一个因素不.) ②两次实验中,分别让小球从斜面的不同高或相同高滚下, 目的是什么? (使小球滚到水平面时,具有相同或不同的.) ③为什么让小球推动纸盒?纸盒被推动距离的远近说明了什么? (通过小球对纸盒做功的多少比较它所具有动能的大小;纸盒被推 得越远,小球能做的功越多,它所具有的动能越大.) 培养生交流(7)分析与论证: 合作,总结的①当同一钢球从不同高释放时,起点高的钢球,到达底端的能力 大,并且撞击后使木块运动的距离长,表明它的动能大. ②木球和钢球的质量不同,钢球的质量大,当它们从同一高被 释放时,到达斜面底端的相同,但钢球撞击木块运动的距离长, 表明它的动能大. (8)总结: ①质量相同时,大的体具有的动能大. ②相同时,质量大的体具有的动能大. ③体的动能与体的质量和有关,质量越大,越大, 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师导入:从我们前面所举的事例中可以看出,不仅运动的体 具有能,静止的体也具有能,静止的体具有什么能呢? 问题式引入势(三)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激发习兴趣. 1.用多媒体展示:被举高的重锤能对木桩做功,形的撑杆能对 运动员做功的图片让生观察,并启发生回答下列所提问题. (1)被举高的重锤具有能量吗?为什么? (重锤具有能量.因为重锤被举高后,能够在下落时把木桩打入地里,对木桩做功.) (2)形的撑杆具有能量吗?为什么? (形的撑杆具有能量.因为撑杆发生弹性形后,能够把运动员弹出一段距离,对运动员做功.) 总结:①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②体由于发生弹性形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③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师导入:打夯机被举得越高,落到地面时,对地面做的功越多,说明打夯机的重力势能越大.那么,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按照步骤,引导生完成下列问题. (1)提出问题: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由于重力势能是体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所以它可能与体的质量有关,还可能跟体被举高的高有关. (3)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①让同一重从不同高下落冲击小方桌(小方桌的桌腿是四根钉,并放置在沙箱的沙面),如图11-4-3(a)所示,比较小方桌下陷的深.②让两个不同质量的重从同一高自由下落冲击小方桌,比较小方桌下陷的深,如图11-4-3(b)所示. (4)实验器材:装有沙子的沙箱、重、小方桌. (5)实验过程:①小方桌放在沙中,让同一重从不同高自由下落冲击小桌,发现重被举得越高,桌腿陷入沙中越深.②用两个质量不同的重分别从同一高自由下落冲击小桌,发现重的质量越大,小桌下陷得越深. (6)总结:体的位置越高,质量越大,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3.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用弹弓射箭,让生观察弹弓弹性形的程与射箭远近的距离的关系,让生总结. 总结:弹性体的弹性越强,形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四)机械能的转 在很多情况下,体既具有动能,又具有势能.例如,“神舟七号”飞船在空中绕地球遨游时,既有动能,又有重力势能;又如,摆 让生体验的过程,培养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归纳交流、合作的能力. 培养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引入,有助于解动能与势能的转.

球在摆动时同样既有动能,又有重力势能.体的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那么,体的动能跟势能是否能相互转呢? 1.动能与势能的转 (1)演示实验:如图11-4-4所示,将小球拉到一定的高,然后释放.仔细观察小球的摆动情况;比较小球在左、右最高点(点A、B)和中间最低点(点c)势能和动能的情况. (2)分析:小球在最高点时的为零,即重力势能最大,而动能最小(为零);小球在最低点时的最大,即重力势能最小,而动能最大.此时从最高点到最低点,小球重力势能减小,这部分能量到何处去了?动能增大,这部分能量又是从何而来? (通过启发生,分析讨论:从最高点到最低点,小球的重力势能转为动能;从最低点到最高点,小球的动能转为重力势能.) (3)结论:体具有的动能和势能是可以相互转的. 2.动能与势能转的应用 引导生观看课文活动3(a)、(b)、(c)各图,分析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情况. 师生共同分析:在图(a)中,男演员下落过程中,他的重力势能转为动能;男演员挤压跳板,使它发生弹性形时,男演员的动能转 为跳板的弹性势能;跳板逐渐恢复原状,把女演员弹,跳板的弹 性势能转为女演员的动能;女演员升时,她的动能转为重力势 能. 培养生观察在图(b)中,小孩下落时,重力势能转为动能;小孩挤压蹦蹦事、分析原的床,使它发生弹性形,小孩的动能转为蹦蹦床的弹性势能;蹦蹦能力. 床逐渐恢复原状,把小孩弹时,蹦蹦床的弹性势能转为小孩的动 能;小孩反弹起来后升时,动能转为重力势能. 在图(c)中,过山车从高处到低处时,重力势能转为动能;从低 处到高处时,动能转为重力势能. 师总结:体的动能与势能是可以互相转的;有摩擦等阻力时,在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中,机械能会减少. 机械能与其他形式的能之间也可以相互转. ┃小结┃

【板书设计】 11.4 认识动能和势能 一、能 一个体如果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体具有能 二、动能 1.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体的质量与运动. 三、重力势能 1.体由于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2.决定势能大小的因素:体的质量与被举高的高. 四、弹性势能 1.体由于发生弹性形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2.决定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弹性形的程. 五、机械能 1.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机械能. 2.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主要习了功和能的关系,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由于举例来源于实际生活,设计的实验现象较为明显,生的接受较为良好.但是由于能的概念比较抽象,解时还是存在一定的障碍,下节课还要继续进一步讲解.

4、苏版六周伟华

内容 内容分析 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1. 水滴里的生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总体对微生进行概述。大体编写结构是: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寻找水中的微生——再借助显微镜观察微生——认识微生、了解微生的发展史和概貌。 1、 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并做好观察记录。 预期2、 知道微生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习3、 了解列文虎克世第一个发现微生的人。 结果 重点:观察、人事微生。 重点难点:用显微镜观察微生。 难点 时 1 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师准备:放大镜、显微镜、* 准备 生准备:抹布、水样 流程 师活动 生活动 一、观察水样 引导生取出水样,交流水样的采集地点,肉眼观察的发现和想进一步了解的知识。 二、用显微镜观察水样 带领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并尝试用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 三、认识微生,了解列文虎克 备注 活 动 设 计 1、出示水样,要求生1、倒水 把采集的水样由瓶子倒 进*,提醒保持桌面整 洁。 2、请生观察水样。 3、师质疑生发现:2、生有序观察观水滴里面除了一些肉眼察,然后进行交流。 可以看见的小颗粒外还 有有其他的吗?借助什显微镜: 么来观察可能会有收 调节螺旋(调目镜(对着眼 获? 4、师示范用法。强调节焦距、看清镜(对着标 镜臂 轻拿轻放。 载台(放置 通光孔 5、师强调: 反光镜(反射光线、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 镜座 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3、生按顺序进行观(2)使用时要小心,镜察,并做好记录。 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4、小组汇报交流,和镜。 选取代表进行全班6、师小结:在一交流。 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5、生观察投影中1

交流用显微镜观察水滴之后的发现,用语言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记录所观察的现象。了解列文虎克的故事。 四、拓展 了解微生的分布情况。 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板书:微生)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也不属于植的微生——细*,细*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7、简单介绍列文虎克的故事。 8、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微生?怎么证明他们的存在? 的的微生,了解微生的特点。 6、生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7、请生小组为单位课后解决。 课堂小结(略):

2

内容 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2. 做酸奶 本课是继前一课从整体认识微生地概况之后,再分类认识其中常见的一类微生——细*。通过本课习,可以帮助生进一步认识细*,知道细*具有双重作用,引发生内容关注病*的传播。在设计,本课以做酸奶来激发生研细*的兴趣和愿望,推动生分析 带着“牛奶为什么会成酸奶”的问题,主动查找资料,进而认识细*的基本形态特征、分布及繁殖特点,了解细*的功与过。 预期1、能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或泡菜,知道酸奶是乳酸*使牛奶发酵成的。 2、知道细*是一类分布极广地微生,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地作用。 效果 3、知道减少致病细*传播的方法。 重点:做酸奶的活动。 重点难点:在模拟细*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繁殖个数。 难点 时 2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师准备:酸奶、存牛奶、保温壶、小盆、白糖 准备 生准备: 体流程 师活动 生活动 一、谈话引出课题 二、指导生制作酸奶 1、同们是否喜欢喝酸奶?知道酸奶是怎么做的吗?想动手尝试吗? 2、师示范做酸奶的方法。 提醒生注意: ①牛奶加热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最好请家长帮助,加热后一定要冷却到35~40℃ ②加入酸奶后要保温5~6小时。 ③酸奶做成后放入冰箱不可太久,质的酸奶不可以饮用。 惊喜 生回去后有条件的尝试制作。 备注 活 动 设 计 课时 师准备:视频资料、 准备 生准备:做好的酸奶 体流程 师活动 第二课时 生活动 备注 3

活 动 设 计 一、品尝酸奶。 二、认识酸奶的制作原。 三、体验其惊人的繁殖。 四、认识细*的功与过。 1、请同们把自己小组做成的酸奶拿出来进行品尝,选出每小组一名评委。 2、师介绍:细*体积微小(几万个合起来只有头发丝那么粗),有三种基本形态(杆*、球*、螺旋*),繁殖迅(几小时内可以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亿个后代)。 3、引导生动手操作,并计算出细*的繁殖数量。 4、酸奶是怎么制成的呢? 师进行小结。 5、引导生讨论:今天我们认识了细*的特点,你能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细*有着怎样的作用?又有哪些危害呢? 6、引发我们生病的细*我们称之为病*,你有哪些好的办法帮助我们预防它们? 1、品尝酸奶,评选出最好的。 2、生可以就自己对细*的了解进行介绍。也可以提出自己想知道的? 3、生阅读资料,习操作。1-2―4―8―16―32―64―128―256―512-1024-2048-4096-8192-16384-32768-65536(16代)―131072―262144―524288―1048576―2097152(21代) 4、生进行讨论交流。 7、交流汇报:捂住鼻子打喷嚏、勤洗手、用热水冲洗筷子等。 课堂小结(略):

4

内容 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3. 馒头发霉了 本课按照“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证据――得出结论――拓展延伸”的顺序进行编排,主要内容有四个部分:一、观察,内容认识霉有不同形态。二、设计并进行控制量的性实验,研体发霉的条件。三、分析 运用研成果,讨防止霉的方法,四、霉的作用,害处,尤其是抗生素。 1、能利用显微镜观察的霉。 2、能够设计有控制量地性实验,研体发霉的条件。 预期3、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的特点。 4、指导霉*也使微生的一种。 效果 5、知道霉*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地作用。 6、知道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发霉的方法。 重点:在什么情况下体容易发霉。 重点难点:设计有控制量地性实验。 难点 时 2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师准备:生显微镜、镊子、载玻片、大*、馒头 准备 生准备:发霉的食(馒头) 体流程 师活动 生活动 备注 一、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了解到霉有颜色差异。 二、用显微镜观察,认识到霉有形状差异。 三、讨发霉的条件。设计实验进行研。 1、出示发霉的馒头,请生观察。 2、请生借住放大镜进行观察。 3、分发显微镜,要求仔细观察,用图画画下所看到的霉*样子。 4、师给于肯定,提出质疑:这些霉*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产生呢?根据是什么? 5、让生做出预测,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预测设计实验。比一比谁最快发霉,发霉最多? 1、生观察带来的发 霉食,比较其颜色,认识到颜色多样:黄、绿 等 2、汇报发现:在放大镜下看到的霉成颗粒状或则丝状等等。 3、按小组进行观察,边看边画,师给于指导。然后汇报。 4、引发生的讨论。 温暖潮湿?温暖干燥?寒冷潮湿?寒冷干燥? 5、生根据预测,小组讨论如何实验。 5

活 动 设 计

6、师分发同样对的同一时间生产的馒头。 6、进行实验。 课时 第二课时 师准备:生显微镜、镊子、载玻片、大*、馒头 准备 生准备:发霉的食(馒头) 体流程 师活动 生活动 备注 一、展示霉*生长情况,比较得出: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最容易发霉。 二、讨论食和其他品防止发霉的办法。 三、霉的功与过。 1、请同们出示各小组地馒头发霉情况,比较生霉的多少。 2、师小结:霉*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最容易滋生与生长。 3、引发讨论:那么我们该怎么来防止发霉? 4、介绍其他一些防止生霉的方法: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曝晒。 5、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6、霉*在生活中经常可见,我们有时要运用它,有时要避开它。介绍霉的功与过。(制酱、做腐乳、生产农药、发酵饲料、弗莱明-青霉*-青霉素,使食) 1、小组展示并介绍 馒头是在什么环境中。 2、进行记录。 3、讨论得出:寒冷、炎热、干燥的环境中都不易发霉。 4、黄梅天气后晒衣服,食的存放等等。 5、生自 活 动 设 计

课堂小结(略):

6

内容 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4.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生认识植构造,是由宏观逐渐走向微观的。本课旨在让生认识植的基本组成单。二、位,认识到细胞的重要作用。内容有:一、说明细胞就好像是构成人体的“积木”内容让生观察几种细胞的图片,引导生发现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及特点。三、让分析 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比较动植细胞的不同。四、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细胞及其发现。 预期1、能有调试好的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 2、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效果 3、知道细胞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重点: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细胞拨并进行比较。 重点难点: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难点 时 1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师准备:生显微镜、镊子、载玻片 准备 生准备:洋葱、小刀 体流程 师活动 生活动 备注 一、认识细1、通过谈话(积木)1、生观察,交流 胞的形状、引出细胞,请生观发现的特点。 结构和特察书中的插图,认识 点。 各种细胞。 2、让生观图讨 2、组织讨论:细胞论,汇报得出:细 有些什么特点? 胞很小(除了蛋 黄),细胞各种各 3、组织生观察洋样,各不相同,细二、借助显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胞是组成生体的 微镜比较洋表皮细胞。师具体最基本单位。 葱表皮细胞介绍洋葱表皮细胞3、生提出疑问。 活 和人体表皮的切片制作方法,及 动 细胞的区观察方法、注意事项 设 别。 等等。 计 4、生领取材料和 仪器。并以小组为 4、师到小组中巡单位进行观察。 视,具体指导有困难 的小组完成实验。 5、生进行实验操 作并进行记录。 5、组织汇报。 6、生观察人体表 皮切片。

7

三、进一步了解细胞有着不同的功能。 6、提供人体表皮细胞切片给小组进行观察。 7、引导生自资料“胡克发现了细胞”。 8、了解细胞的特殊作用。 9、师补充介绍有关细胞的简单知识。 7、生自资料,并向全班同介绍自己查找到的有关细胞的资料。 8、由生自资料“伤口脓是怎么回事”。

8

内容 内容分析 预期效果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1. 地球的形状 本课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示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内容安排了:介绍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二、了解地球的大小情况。希望引导生认识到人类索真的过程是曲折漫长的。 1、知道人类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重点难点: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航行的差异。 难点 时 1课时 课时 师准备:课件、地球仪 准备 生准备:玩具小船 体流程 师活动 一、导入 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第一课时 生活动 备注 活 动 设 计 1、出示课件:地球 2、谈话:这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我们人类自从在这个星球诞生起就在不断的寻它的真面目,有一首诗写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呢? 3、师补充介绍古代中国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天圆地方说”和“擎天柱补充说”。 4、张衡有着怎样的大胆认识?他的认识根据是什么? 5、师补充介绍,强调:张衡能够认识到地如鸡卵是很了不起的。 6、普通百姓对于地球又有着怎样的认识? 7、师做演示实验。 8、介绍麦哲伦的环球 1、观察地球 2、阅读资料。说说自己的想法:古人愚昧。古人落后,古人充满幻想,古人也在不断索。 3、生质疑。 4、进一步阅读资料,张衡和亚里士多德的大胆推论。 5、普通百姓通过出航与归航的船只认识到地球的形状。 6、生配合实验的完成。 9

三、认识地球的大小 航行。 9、总结:麦哲伦经历了重重困难,牺牲了生命终于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认识,这种勇于献身的精神是值得习的。 10、地球是个球体为什么古时候的人们没有认识到呢?还出现了哪些荒唐的想法呢? 11、地球到底有多大呢? 7、生阅读相关材料,并介绍自己所查找到的资料,全班交流。 8、地球很大。 9、根据资料测量绕地球行走一圈所需的时间。

10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2. 地球的表面 内容 本课在认识地球形状的基础,引导生在宏观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内容内容有:一、认识多种形态的地貌。二、制作两种地貌模型。三、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不分析 断发展。 预期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3、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效果 4、能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 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 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特征。 重点难点:制作地表模型。 难点 时 1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师准备:塑料盘、大块玻璃、风景图片 准备 生准备: 泥沙小草等等 体流程 师活动 生活动 一、导入 二、制作地表模型 三、指导画地形图 四、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形状 1、出示风景图片。 2、地球除了这些美丽的风景还有什么样子的地方? 3、引导生进一步观察书中插图。认识几种典型地貌。师介绍其特点。 4、想不想把这些特别的地貌制作出来呢?师指导制作方法。要求:明确分工,注意安全。 5、师**并予以指导。 6、要求用大块玻璃把制作的地形画下来,并试着画到纸,用各种颜色表示不同的地貌:绿色是平原,黄色是高原,蓝色是河流或海洋等等。 7、师补充:地图由此得来。 8、我们地球表面的情况十分复杂,前人制作一份地图非常的不容 备注 活 动 设 计 1、生观察。 2、生交流后汇报:沙漠、高山、河流、海洋、岛屿、绿洲、峡谷等等。 3、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这些地貌的资料。 4、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的材料尝试制作。 5、介绍制作中的地貌特征有哪些。 6、生进行操作。然后展示作品。 7、了解前人制作地图的方式方法。 11

易。 9、补充介绍现今人们可以凭借的手段,及高技。 8、发表自己的看法。 内容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3、 地球的内部 本课从地球的一些自然现象来导入,认识人类是如何认识地球内部情况的。内容有:一、进行猜测黑盒子里舞台的活动。二、材展示火山、温泉、地震的图片,启发生思考:内容家是如何掌握地球内部信息的。三、指导生模仿鸡蛋的结构,制作一个地球的内分析 部结构模型。 预期1、知道地球内部构造是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来的。 2、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效果 3、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 12

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重点难点:猜想暗盒里有什么。 难点 时 1课时 课时 师准备: 准备 生准备: 体流程 师活动 一、导入 二、讨论地球内部构造 三、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第一课时 生活动 备注 活 动 设 计 1、出示暗盒,你们不打开能否知道里面是什么? 2、每小组分发材料。 3、组织交流汇报:你们小组认识是什么?根据是什么。 4、师引导,那么我们有什么方法来认识地球的内部情况呢? 5、引导生观图,思考:地震、火山爆发、地热等现象对于我们认识地球内部有什么帮助? 6、师介绍人类所认识的地球内部情况。 7、我么来制作一个地球的构造模型。 1、生介绍想到的方 法。 2、小组为单位进行尝试。 3、汇报。 4、生总结实验所得并发言:摇一摇,闻一闻,听一听,尝一尝,在对地球的认识有所改。 5、了解地球内部的成分。了解地球的深。 6、生提出疑问,师生给予解答。 7、生做地球构造模型。 课堂小结(略):

13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4、 火山和地震 内容 火山和地震是显著的地质,是小生感兴趣的习内容,本课从实例出发,引导生知道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了解人们对火山和地震的监测和保护自己的方法。内容建立模型研,分析 内容有:一、了解火山。二、研地震。 预期2、会做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 3、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效果 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重点难点: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难点 时 1课时 课时 师准备: 准备 生准备: 体流程 师活动 一、导入 二、喷发的原因 三、地震形成的原因。 1、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部内力作用的结果。 4、知道我国是世界最早研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 第一课时 生活动 备注 活 动 设 计 1、复习: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地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么? 2、谈话因为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得地球表面造成巨大的影响,比如火山爆发和地震,今天我们来研。 3、播放录像—火山爆发。 4、组织谈话:看了刚才的录像,你对火山又有了哪些了解?心中还有哪些疑问? 5、师对于生的叙述适时给予补充介绍。 6、火山爆发时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指导生做火山爆发模拟实验。 7、组织汇报交流:火山在即将爆发的时候有些什么征兆? 8、火山很可怕,地震也很可怕,而且我国是一个地震很多的国家。1、生:地核、地幔、 地壳。 2、生说自己对于火山和地震的认识。 3、生观看录像。 4、火山爆发的原因和火山的结构。 5、生领取材料根据师要求进行实验。师进行**指导。小组交流观察的收获。 6、火山冒烟、地热、鸡犬不宁、火山灰落下等。 7、生看录像。 14

四、谈谈安全育。 引导观看录像。 9、师介绍我国1976.7.28发生的唐山大地震。 10、地震是如何产生的呢? 11、师做演示实验。 12、我们国家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对于地震的研也很早。师介绍张衡和地动仪。 13、地震来临我们该怎么做呢? 14、组织全班交流。师做小结:在室内应该躲在空间狭小的地方,在室外应该跑到空旷的地带,远离高大的建筑。 8、生补充对于唐山大地震的了解,或是其它大地震。 9、生阅读资料。 师补充介绍。 10、生观察并描述。 11、生可以补充介绍有关张衡的资料。 12、生小组讨论。 课堂小结(略):

15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5、 地表的迁 内容 本课主要内容有:一、从喜马拉雅山的图片资料让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以前的内容情况。二、研讨千姿百态的地表的形成,欣赏千姿百态的地表风光。三、材以由小到分析 大排列的岩石图片引导生认识风作用。四、通过模拟实验和研讨,认识侵蚀作用。 1、知道地球的表面是不断的。 预期2、知道地表的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之奥什么叫风。 效果 4、知道什么叫侵蚀。 5、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会使地表产生重点:了解岩石的风和侵蚀对地表的影响。 重点难点:了解家乡地表的改情况。 难点 时 1课时 课时 师准备: 准备 生准备: 体流程 师活动 一、导入推测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二、初步是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迁。 三、了解家乡地表的迁。 四、自然界的风和侵蚀作用。 第一课时 生活动 备注 活 动 设 计 1、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引导生观赏。 2、师质疑:为什么喜马拉雅山能找到鱼龙、蚌壳的石呢? 3、有什么证据证明你们的猜测? 4、喜马拉雅山只是地球的一个地表现象,还有很多地表形态,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形成的呢? 5、引导生观赏书中的插图:石林、火山口湖、风蚀石、海边礁石等,并质疑生它们的形成可能性? 6、我们家乡有些怎样的地貌呢?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建议1、生观赏,阅读书中 资料。 2、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这里很久以前可能是海洋。 3、石是以前生留下来的痕迹,是我们认识过去的重要依据。 4、生小组讨论,并汇报:火山、地震、风吹日晒雨淋等等自然界的力量。 5、生小组进行讨论,并形成共识:石林是因为风、流水、碳酸盐石材分解形成,风蚀石是强风对岩石的摩擦作用形成的。 6、生课后完成。 7、小组交流如何来验16

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生课后查找资料解释。 7、大自然真有这么巨大的力量吗?我们借助实验来验证。 8、组织交流,指导生实验:日张冷缩影响岩石。 9、汇报实验收获。 10、当岩石因为日张冷缩而成沙粒和泥土后会怎样呢?指导实验:水流对沙石泥土的搬运。 11、引导:其实我们人类也在促使大自然发生迁,你知道人类有哪些行为使得大自然在迁吗? 12、组织汇报后师补充“三峡大坝带来的影响”、“砍伐森林带来的影响”等。 证日晒雨淋的力量。 8、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师提醒注意安全。 9、生进行实验,小结:越细小的沙石越容易被搬运。 10、小组讨论并形成共识:砍伐森林、拦河筑坝、围海造田、开采煤矿等。 课堂小结(略):

17

内容 第三单元 质在 1. 蜡烛的 本课选取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对象,借助蜡烛受热溶、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的两种基本形态。安排内容有:一、通过研蜡烛的,认识事内容的两种基本,二、有根据的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属于那一种。三、生动手实验,分析 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得出属于那一种类型的。 预期2、能收集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质的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没有新的质;另一类会产生效果 新的质。 1、能从蜡烛溶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的主要特点。 重点:通过蜡烛溶和燃烧的实验,认识质的两类。 重点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的种类。 难点 时 1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师准备:蜡烛、白瓷碗、*、醋、鸡蛋、 准备 生准备:易拉罐、干净的吸管 体流程 师活动 生活动 一、认识事的两大。 1、出示一支蜡烛,并点燃。引导生观察,蜡烛根据你的经验,蜡烛会有哪些现象发生? 2、组织交流,并适时追问:蜡烛为什么会有蜡油流下来?蜡油从何而来?为什么又会结成块? 3、对于有价值的回答及时表扬,并总结、板书:这叫受热熔、遇冷凝固。这是蜡烛的一种。 4、我们看到蜡烛越烧越短,这是为什么呢? 5、师追问:看来这也是一个,那么蜡烛成什么了呢?我们来研。师做演示实验。烧白瓷碗底、用*罩住。发现了么? 6、总结:质的备注 活 动 设 计 1、生:蜡烛短、 蜡烛燃烧的过程中会有一些蜡油留下来,并在蜡烛结成块、蜡烛的火焰有时候会跳跃或者抖动、蜡烛的灯芯也会短 2、生:蜡烛本来是不会流下来的,可是火焰把它烤了就了,然后就流下来了,因为没有一直烤它所以就结成硬硬的块了。 3、按小组进行观察,边看边画,师给于指导。然后汇报。 4、小组讨论,汇报:蜡烛燃烧消耗了蜡烛(蜡油),所以越来越短。 5、生观察发现,出现黑烟、和产生烟雾,这就是成的新质。 18

二、有根据的分析辨别的所属。 三、试验中观察,并分析得出所属。 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形态的,二是产生新质的。 7、引导看31页的图,小组讨论这分别是属于那一种? 8、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分别属于那一种呢?我们来研。 9、根据生汇报进行评价。 10、师示范实验:把生鸡蛋放入醋中,组织生预测出现情况,展示,并总结:生鸡蛋软,且出现气泡,所以属于产生新质的。 11、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一定能准确的区分它们。聪明的人是不会被表象蒙蔽双眼的,总能认识真实的一面。 6、生观察并汇报交流。 7、生:把易拉罐挤压至形。用吸管朝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汇报出现情况和分析得出所属类别。 课堂小结(略):

19

2、铁钉生锈了

一、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质。知道铁生锈是一种

2、通过对比实验,铁生锈的原因。

3、懂得确定一种质是不是新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二、重点:能区别铁和铁锈的区别,能分析铁生锈的原因。

难点:通过对比实验出铁生锈的原因。

三、准备:提供给生一块生锈的铁片,一块不生锈的铁片、电路检测器等其他生锈的品。 【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观察铁锈

1、(拿出一块生锈的铁片和一块不生锈的铁片),这两个都是铁片,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铁生锈成了铁锈,这是一种吗?我们用什么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2、生汇报观察的方法。 (1)颜色观察; (2)光泽观察;

(3)利用放大镜观察它们的空隙; (4)用手摸摸; (5)用锤子击打;

(6)用电路检测器进行导电性能检测等。 3、分组研活动。

4、汇报阐述,通过观察比较得出铁片和铁锈的不同点,得出铁生锈产生了新的质是属于。 三、索铁生锈的原因

1、在日常生活中,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

2、生汇报:铁器可能放在潮湿处易生锈,在干燥处则不易;涂油漆或电镀过的铁器不容易生锈,而在空气中的“裸”铁器则易生锈。

20

料,自主。 三、发挥想象,绘画交流。 四、了解现实,解读名片。 课堂小结(略):

来推断地球以外的星球有生命呢?根据生回答,板书:水、空气、阳光?? 6、接下来,我们都来做一回小小的家,研一下太阳系内除地球外的星球是否有生命的存在。需要一种求是、持之以恒的精神,更需要一种专注的、团结协作的态。 7、师生点评小组汇报情况并小结。 刚才,大家研得很认真,交流得也很积极,有有据,的确像个小家。家研是严谨有序的,我们其实能做得比他们更好,现在请小家们把桌的资料放回原来的信封。 8、索地球以外是否有生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这不是我们一节课所能解决的。虽然这样,人们还是做出了种种猜测和描绘。 9、师介绍人类所发射的测器,和写给外星人的信,介绍信的内容,和意思。 料讨论分析一下,这个星球有没有生命存在的可能。为了便于大家研,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张研报告单和一些资料,帮助大家完成研,大家可以打开1号信封。我们看哪个小组最团结,研最有成效,最像一个小组。 5、(生分组查阅资料,并根据资料分析、讨论,形成小组研报告。) 6、鼓励生用绘画给外星人写信。 36

内容 内容分析 预期效果 第五单元 假设与实验 1.假设 本课内容安排有:一、说明猜测与假设的关系。二、介绍“大陆漂移说”和“恐龙灭绝假说”,表明假说是大的完整的假设。三、生回忆以往做过的假设的内容,为强调有一句的进行假设做好铺垫。四、强调假设必须要有一句。 1、知道假设的含义,能有一句地提出假设。 2、了解假设在中的作用。 3、意识到假设需要验证。 重点: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月相的规律。 重点难点:激发生的好奇心,连续观察1个月以的月相。 难点 时 1课时 课时 师准备: 准备 生准备: 体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习提出假设 三、认识假设的价值 四、收集关于恐龙灭绝的假设的资料 第一课时 师活动 1、谈话:好奇心总是驱使我们不停地提出问题,并试图找到答。 2、小结:虽然问题不一样,但只有选择合适的方法去索,就能获得答。 3、利用多媒体出示“三棵小树”的故事场景。 4、引导观察,思考,并提出假设。 5、补充介绍让生了解具体真实的情况。 6、过:提出假设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很多重要的结论都是从提出假设开始的。 7、师相机利用多媒体出示魏格纳的假设与做出的努力。 8、师出示更多的的重大发现,介绍,假设所做的重要作用。 9、出示恐龙灭绝的假设资料。讲述:恐龙生活在离我们现在几千前,它们曾经是这个地球的主任,课现在,我们再也找不到它们的踪影37

生活动 1、生小组交流讨论。 2、生小组交流讨论。 3、读魏格纳的故事。 4、生根据掌握的资料,介绍自己的想法备注 活 动 设 计

五、回忆做过的假设,说明假设必须要有依据 课堂小结(略):

了。提问:你们知道恐龙是怎么灭绝的么? 10、谈话家门提出了哪些假设呢? 11、我们在平时的习的过程中也提出过很多假设,你还记得么?有哪些呢? 12、我们提出的假设有些经过实验,形成 正确的结论,有些经过实验发现是错我的,为我们研指名了新的方向。 和依据。 阅读书中资料。 6、生回忆并写下曾经做出过的假设。 38

内容 内容分析 预期效果 第五单元 假设与实验 2.实验 本课主要内容有:一、介绍模拟实验的例子,引导生回忆和感受模拟实验的价值。二、介绍对比实验的例子,引导生回忆和感受对比实验的价值,三、分析既是模拟实验又同时是对比的实验。 1、知道什么是模拟实验,什么是对比实验。 2、知道并重视对比实验中的公平原则。 3、能设计一些简单的对比实验。 重点:识别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 重点难点:如何控制对比实验中的不量。 难点 时 1课时 课时 师准备:多媒体 准备 生准备: 师活动 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认识模拟实验、对比实验 第一课时 生活动 1、生介绍类似的实例。 2、回忆我们曾经进行过的模拟实验。 3、生说:对比实验。 4、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中注意了什么。 5、小组讨论。 备注 活 动 设 计 1、谈话:通过前一段时间的习,我们知道了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寻找合适的材料,连续13个月实验了1600多种矿与金属,进行了2000多次实验,终于解决了电灯灯丝材料的问题。 2、鼓励生介绍类似的例子。 3、小结:实验是人们认识自然和进行的和总要方法。 1、谈话:在中,有事受客观条件的先限制,不能对某些自然能现象进行直接实验,这时就得人为的创造条件,进行模拟实验。 2、我们曾经进行过哪些模拟实验呢? 3、有时候我们必须同时进行实验,还得确保,公平,这叫什么实验呢? 4、我们本期进行过哪些对比实验?这些实验中我们注意些什么? 5、组织全班交流。 6、本期我们进行了月球陨石坑的形成实验,你们认为这是属于哪一种呢? 39

课堂小结(略): 7、师小结:我们在研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40

5、知识点高中:1《快慢的描述——加(

课 题 §1.5:快慢的描述――加 模式 自主练习→小组讨论→讲练结合 1.知识与技能 ⑴解加概念、意义及与快、慢的区别,知道加的公式、符号、单位。 ⑵解加的矢量性,能判断体是做加运动还是减运动。 2.过程与方法 ⑴利用一些更通俗的生活事例,如百米起跑,赛车起跑的快慢情况或者通过播 放相关录像片断的方法来增强生的感性认识,顺暢地引入加的概念。 目标 ⑵在与生进行新知识的同时,适当加入几道针对性练习及能力提高的题目,培养(认识 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能 ⑶通过布置研性课题,让生亲自动手,收集分析数据,体验加在生活中的意义。 情感) 3.情感态与价值观 ⑴通过本节的习,使生了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体会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的兴趣。 ⑵通过研性课题,能让生领略到生活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⑶培养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并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 重 难 点 具 1.加的概念及与快慢的区别是本节的重点。 2.对加概念的解是本节的难点。 课件,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及砝码等.胶片、投影仪、讲义 板 书 设 计 环 节 习活动的过程与内容 (按环节设计自、讨论、实践、索、训练等内容) 师导向激励示范等内容 (精讲、启发、联系渗透等) [新课导入]

【讨论与交流】

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赛车、高列车、自行车、运动员等录像,提出问题,让生思考讨论.谁的“增加”得快?如何来表示增加的快慢? 课件展示:某竞赛用的跑车启动时,3.87 s内达到100 km/h,某高列车启动时,265 s内达到250 km/h,自行车9 s内达到15 m/s,而100 m跑运动员起跑时,o.2 s内

达到12 m/s.

师:试根据述数据,推算出这些体启动时,的增加量和1 s内的增加量,并填入下列表格:

生:计算可以得到如下数据:

师:很明显,这几个运动的增加量不同,增加的快慢也不同,且增加大的不一定就增加得快.为了描述体运动中的快慢,人们引人了加的概念——加是用来描述的快慢的量. [新课] 一、加

师:请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描述体运动位置的的?例如在直线运动中,体从A点运动到B点,如下图1—5—1所示.

建立数轴AB,设A点在数轴的读数x1 (一维位置坐标,下同)为2 m,B点在数轴的 读数x2为7 m,则体运动位置的大小为多少?

师:如果体从A到B是做匀运动,如果所用时间为t=10 s,怎样求这段过程中体的?

如果体做加直线运动,同样在10 s内,从2 m/s增加到7 m/s,怎样描述体运动的增加的快慢呢?

如果用符号a表示增加的快慢,?v表示体的量,出表示体的所用的时间,那么用公式如何表达呢?

不同体的运动,的快慢往往是不同的,再看下面的例子.

例1:飞机的由o增加到约300 km/h,飞机的是多少?若发生这一用时约30 s,则体的平均每秒增加多少?

例2:追击炮射击时,炮弹在炮筒中的在o.005 s内就可以由0增加到250 m/s,炮弹与发生这个所用时间的比值是多少? 生讨论后回答. 师:述方法就是直线运动中,描述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其中的a??v是直线运动的加的基本定义式. ?t2

在国际单位制中,加的单位是m/s,读作米每二次方秒. 师:加也是矢量,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

体加时,则?v?v2-v1>o,时间△t是标量,加a的计算值为正值,如果以初的方向为正方向(即初v0取正值),。为正值则可表示a的方向与初的方向相同,

或反过来说,若加a与初同向时,则这个直线运动为加运动.

体是减时.则?v?v2-v1 a的计算值为负值,如果仍> < p> a的计算值为负值,如果仍><>

以初的方向为正方向(即初矾取正值),a为负值则可表示a的方向与初的方向相反,或反过来说,若加a与初反向时,则这个直线运动为减运动.

师: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匀运动.(如果体的加保持不,该体的运动就是匀运动.)

师:如同平均与瞬时那样,加也有平均和瞬时之分.在匀运动中,平均加

与瞬时加有什么关系?(在匀运动中,其随时间均匀(增加或减少),每时每刻的加,即瞬时加与一段时间内的加,即平均加相同.) 师:匀直线运动可看成什么运动?(可看成加为零的匀运动.) 【实验与

课题:体验1 m/s。加竟有多大.

实验器材:高约为斜面长的十分之一的斜面(越光滑越好).

体验方法:把斜面的高调节为斜面长的十分之一(向生讲明),让小球在斜面

2

下(注意观察的快慢程),小球在这个斜面运动的加便大约是1 m/s.它的含义是说体每秒钟的改量是1 m/s. 【讨论与交流】 师:“海磁悬浮列车的最高可达430 km/h,它的加一定很大.”这一说法对吗? 为什么? (不对,当匀运动时,尽管很大,加可以为零.)

师:运载火箭在点火后的短时间内,很小,它的加一定很小吗? (不对.由公式n一岩可知,加等于量和时间的比值,因而加对时间的率.所谓某一个量对时间的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该量的数值.率表示的快慢,不表示的大小.) 【说一说】

日常生活中,对于运动体说它走多远,是指路程或位移,说它走得多快,是指,而对加则没有相对应的典型词语.一般只有笼统的“快”和“慢”,往往指的是,但有时也有一些说法是模模糊糊地指加.请大家讨论哪些说法中指的是加?

生1:汽车的加性能是汽车的一个很重要的参数,有人说,我这车好,启动快. 生2:在百米赛跑中,我们常说某某同素质好,有很好的爆发力,起跑快. 【阅读】

师:请生阅读材第30页“一些运动体的加”. 生阅读“一些运动体的加”后应注意:

-2

1.注意标题后括号内标明的“a/(m·s)”的含义,注意养成时时关心单位的习惯. 2.阅读汽车、电车、旅客列车、炮弹加时的典型值,形成大小印象.

3.表中汽车急刹车时的加值为负值,这是什么含义?这是因为加是矢量,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而负号只表示其方向。不表示其大小.

师:加大小反映了什么?加的方向一定跟什么方向相同?

生:加大小反映了的快慢,加越大,得越快,加越小,得越慢.加的方向跟的方向总是相同. 师:加是否有关?

生: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加反映了的快慢,而反映了体运动的快慢.不能根据加大小,判断体运动快慢(大小),也不能根据大小判断的快慢(加大小),同样不能根据加方向判断体的运动方向(方向),也不能根据方向判断的方向(加方向).

师:体做匀加直线运动时,加一定为正吗?体做匀减直线运动时,加一定

为负吗?

生:不一定.体做匀加直线运动时,加方向一定跟体的运动方向相同,体做匀减直线运动时,加的方向跟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但是,加是正值还是负值,与正方向的选取有关,若取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则匀加直线运动的加为正值,匀减直线运动的加为负值;若取运动的反方向为正方向,则匀加直线运动的加为负值,匀减直线运动的加为正值.

师:加增加的运动是加运动,加减小的运动是减运动.这种认识对吗?如果不对,你认为应该怎样根据加判断体的是增加还是减小?

生:不对.加的大小反映的是的快慢,并不能反映的大小.应该根据加的方向和方向的关系,判断增加还是减小.只要加方向跟方向相同,无论加大小如何体一定做加运动;只要加方向跟方向相反,无论加大小如何体一定做减运动. 师:量及加有何区别?

生:是用来表示体运动快慢的量,它等于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而加是用来表示体的快慢的量,它等于量和时间的比值(率).加的大小只反映的快慢,不能反映体运动的快慢,加大说明得快,并不意味着体就运动得快.力Ⅱ小说明得慢,并不意味着体运动得慢;加为零,说明,但并不意味着体的为零,体可能以很大的做匀直线运动.不仅大小和加大小没有必然联系,方向和加方向也没有必然联系.加方向与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对于量和加的区别,可根据加的定义n一半来解,加率,而不是量,加表示的是的快慢,而不是的多少,量不仅与加有关,还与时间有关.因此,根据加不能判断的量的大小,反过来,根据量大小也不能判断加的大小. 师:加的区别:

(3)加为零,可以不为零;为零,加可以不为零. 【例题剖析】

(出示例题1)做匀加运动的火车,在40 s内从10 m/s增加到20 m/s,求火车加的大小.汽车紧急刹车时做匀减运动,在2 s内从10 m/s减小到零,求汽车的加大小.

(出示例题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做匀直线运动的体,它的加方向和方向总是相同. 错.只有做匀加直线运动的体,它的加方向和方向相同. ②做匀直线运动的体,它的越大,加越大. 错.大,但不知所用时间的多少.

③做匀直线运动的体,它的越快,加越大. 对.

师:下面分组进行

1:某同骑着自行车和校百米冠军赛跑.观察并思考,起跑时谁的加比较大些?将观察结果与同交流一下,得出较一致的结论.

参考:创造条件,亲自观察,培养有目的的观察能力;加强交流,善于交流,增强协作精神.

比较方法:相同时间内,谁的得快,谁的加就大.

2:小球沿斜面的运动可近似看成是匀加直线运动.猜想一下,加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比较加的大小时,可通过观察小球滚动时的快慢来进行)

要求:(1)将猜想的结果互相讨论,最后得出共同的猜想.若有条件,可以用实验检验一下你的猜想. (2)实验时要注意加强交流与合作,检验猜想时要注意控制量.

参考:(1)几种可能猜想:小球的质量、斜面的粗糙程、斜面的倾角、斜面的长短等(还有什么可能,你自己去猜想,这里给出的只是参考,并不一定是标准答,要善于通过讨论和交流最后得出正确的答).

(2)时,一定要先设计好实验方,注意体会控制量法.可保持其他量不,研小球质量与加的关系;或研粗糙程与加的关系;研倾角与加的关系;研与加的关系等.

根据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航天英雄杨利伟乘“神舟”五号升入太空和返回地面的过程,采取什么姿势(站、坐、 备躺)较好?身体与加方向什么关系? 答:躺倒垂直

二、从v一t图象看加

师:一时间图象描述了什么问题?怎样建立一时间图象?

生:一时间图象是描述随时间关系的图象,它以时间轴为横轴,以纵轴为轴,在坐标系中将不同时刻的以坐标的形式描点,然后连线,就画出了一时间图象.

【思考与讨论】

图1—5—2中两条直线a、b分别是两个体运动的一时间图象,哪个体运动的加比较大?

师引导,生讨论后回答.

生在没有习斜率概念前,可以用陡的“平缓”或“陡”来表述. 师:我们可以从直线任意选择间隔较大的两点来找到这两个点间的量△v,时间间隔?t.

生:这样就可以定量求加了,用加的定义式a??v就行了。 ?t 【课堂训练】

如1—5—3图是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一t图象,从图求出各段的及加. [小结] 本节课重点习了加的概念及其特性,注意加是矢量及这里的“加”并不是“增加”的意思,它反映的是快慢的程

量和加 等于位移跟时间的比值.它是位移对时间的率,描述体运动的快慢和运动方向.也可以说是描述体位置的快慢和位置的方向.越大,表示体运动得越快(或位置得越快).的方向就是体运动的方向.是状态量,与时刻(或位置)相对应.

量是描述的多少,它等于体的末和初的矢量差.它表示的大小和的方向.量是过程量,它对应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位移). 加与发生这一所用时间的比值.也就是对时间的率,在数值等于单位时间内.它描述的是的快慢和的方向.加的大小由的大小和发生这一所用时间的多少共同决定,与本身的大小以及的大小无必然联系.

作 业 布 置 后感 课堂作业 课后作业 材第31页“问题与练习.” 下节课预习内容 领导 查阅

点击查看更多八年级物理上《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15515.html

热门阅读

  1. 谈物理探究学习中教学情境的创设论文
  2. 秦皇岛山海关燕塞湖的导游词
  3. 开学第一课班会的教案
  4. 创建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总结范文
  5. 校园读书节宣传标语35条
  6. 轮椅上的霍金教学设计模板
  7. 朋友结婚的祝福语句
  8. 201年除夕夜跨年简短祝福语
  9. 衷心的中考加油201祝福短信
  10. 有意境的好句子
  11. 9月10日祝老师教师节祝福语2016
  12. 酒店房间租赁协议书
  13. 大学毕业生自荐信的范文
  14. 关于羊年小年的微信祝福语大全
  15. 河南焦作云台山优秀导游词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