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词欣赏
1.《临高台》
年代: 唐 作者: 王易从
汉主事祁连,良人在高阙。
空台寂已暮,愁坐变容发。
泛艳春幌风,裴回秋户月。
可怜军书断,空使流芳歇。
2.《春宫怨》
年代: 唐 作者: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3.《梧叶儿·檐头溜》
年代: 元 作者: 杨朝英
檐头溜,窗外声。
直响到天明。
滴得人心碎,
聒得人梦怎成?
夜雨好无情,
不道我愁人怕听!
4.《宴散》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将何迎睡兴,临卧举残杯。
5.《会稽秋晚奉呈于太守》
年代: 唐 作者: 张继
寂寂讼庭幽,森森戟户秋。山光隐危堞,湖色上高楼。
禹穴探书罢,天台作赋游。云浮将越客,岁晚共淹留。
6.《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白露伤草木,山风吹夜寒。
遥林梦亲友,高兴发云端。
郭外秋声急,城边月色残。
瑶琴多远思,更为客中弹。
7.《象》
年代: 唐 作者: 李峤
郁林开郡毕,维扬作贡初。
万推方演梦,惠子正焚书。
执燧奔吴战,量舟入魏墟。
六牙行致远,千叶奉高居。
8.《三台》
年代: 唐 作者: 韦应物
冰泮寒塘水渌,雨馀百草皆生。
朝来门巷无事,晚下高斋有情。
9.《石塘濑听猿》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沈约
噭噭夜猿鸣,溶溶晨雾合。
不知声远近,惟见山重沓。
既欢东岭唱,复伫西岩答。
10.《睢阳酬别畅大判官》
年代: 唐 作者: 高适
吾友遇知己,策名逢圣朝。高才擅白雪,逸翰怀青霄。
承诏选嘉宾,慨然即驰轺。清昼下公馆,尺书忽相邀。
留欢惜别离,毕景驻行镳。言及沙漠事,益令胡马骄。
丈夫拔东蕃,声冠霍*姚。兜鍪冲矢石,铁甲生风飙。
诸将出冷陉,连营济石桥。酋豪尽俘馘,子弟输征徭。
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榆关夜不扃,塞口长萧萧。
降胡满蓟门,一一能射雕。军中多宴乐,马上何轻趫。
戎狄本无厌,羁縻非一朝。饥附诚足用,饱飞安可招。
李牧制儋蓝,遗风岂寂寥。君还谢幕府,慎勿轻刍荛。
拓展阅读
1、新年春节的古诗词欣赏
导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中国的诗歌史上对于节日描写的`诗句可以说是非常繁多的了,那么古代的人与我们现在过新年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这些我们可以从古人关于春节的诗歌中探寻一二哦,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关于春节的古代诗词吧。
立春除夕,并为一日,此事今年创见。 —— 郭应祥《鹊桥仙(丙寅除夕立春,骨...》
调露初迎绮春节,承云遽践苍霄驭。 —— 佚名《郊庙歌辞。五郊乐章。舒和》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 —— 戴复古《除夜》
问暮鸦:何处阿戎家? —— 张雨《喜春来·泰定三年丙寅岁除...》
蜡鹅花下烛如银。 —— 李慈铭《临江仙·癸未除夕作》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王安石《元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王湾《次北固山下》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 高适《除夜作》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 文征明《拜年》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 皇甫冉《春思》
一年滴尽莲花漏。 —— 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 苏轼《守岁》
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 —— 瞿佑《屠苏酒》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 陆游《除夜雪》
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 —— 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 薛道衡《人日思归》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 ——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 苏轼《守岁》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 苏轼《守岁》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 戴复古《除夜》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 叶颙《已酉新正》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 —— 范成大《卖痴呆词》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 白居易《除夜》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 刘长卿《新年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 苏轼《守岁》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天上风云庆会时 —— 陈献章《元旦试笔(选一)》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 文天祥《除夜》
2、夏天的古诗词欣赏
1、山亭夏日——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2、三衢道中——曾几
梅子黄时**睛,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3、初夏睡起——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4、夏日书怀寄道友——崔涂
达即匡邦退即耕,是非何足挠平生。终期道向希夷得,未省心因宠辱惊。
峰转暂无当户影,雉飞时有隔林声。十年惟悟吟诗句,待得中原欲铸兵。
5、池上早夏——白居易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6、首夏——鲍溶
昨日青春去,晚峰尚含妍。
虽留有馀态,脉脉防忧煎。
幽人惜时节,对此感流年。
7、长兴里夏日寄南邻避暑——杜牧
侯家大道傍,蝉噪树苍苍。开锁洞门远,卷帘官舍凉。
栏围红药盛,架引绿萝长。永日一欹枕,故山云水乡。
8、夏日登鹤岩偶成——戴叔伦
天风吹我上层冈,露洒长松六月凉。
愿借老僧双白鹤,碧云深处共翱翔。
9、夏日游晖上人房——陈子昂
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人疑白楼赏,地似竹林禅。
对户池光乱,交轩岩翠连。色空今已寂,乘月弄澄泉。
10、渭川田家——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雏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1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3、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4、晚晴——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3、描写春天的古诗欣赏
1、《春晓》——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著名之作。短短的二十个字,流传广泛,人人皆知。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全诗以清新活泼、明朗畅晓的语言来描写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并且给人留下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的不尽韵味。
2、《春思》——唐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思妇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
3、《春夜喜雨》——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写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的诗作。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4、《咏柳》——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因此《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5、《江南春》——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前两句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后两句写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显丰富。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在欣赏的同时,偶尔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表达了作者的情绪很中性,既无明显的憎 ,也无明显的恶,仅仅是在单纯地写景、咏春。
6、《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后会同诗人一样,爱上这湖光山色。白居易是在公元822年(长庆二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时候创作了这首诗。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和打动了。
4、诗词的鉴赏
第一首:罗 琴 山
琥璐珣
三尺丝桐月夜弹,一声清响落空山。
仙翁自叹知音少,两袖天风跨鹤还。
罗琴山在广东省阳江县西,相传晋耒阳人罗含曾携琴游此山,故名。人们游山,多半是为绝妙好景而去,此山并不出名,却受人垂青,想必也自有令人倾倒处:或奇石险径,断壁绝崖,青藤苔藓,异草奇花;或飞禽走兽,虎啸猿啼,烟笼雾罩,曲径通幽;或清泉寂寂,小溪潺潺,银河飞落,深潭云烟;或禅房草舍,竹影松风,荫掩古寺,夜半钟声……故一见诗题,读者的好奇心就被撩拨了起来,但奇怪的是诗人对山中景致却惜墨如金,只字不提。
“三尺丝桐月夜弹,一声清响落空山”。此联起得突兀,收得简捷,虽寥寥十四字,却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诗人精心选择了入诗角度,对山中景致故意避而不谈,而是巧借传说和山名的由来,从虚处着意,实处落笔。由于此山因琴得名,故诗人用写实手法,以“三尺丝桐”对琴做近距离特写,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极清晰地视觉印象。很显然,琴主是罗含,琴声的归宿是空山,这便与诗题一脉相承,虽看似离题,其实相扣极紧,密不可分。
此联中的“空山”虽昙花一现,点到为止,却揭示了山的内在实质,可谓力透纸背。月夜观山朦朦胧胧,不甚明了,其诱人之处当不在景色而在声响,但此刻,山中既无风声人声,也无鸟叫虫鸣,故言“空山”很恰当。令人费解的是,当一位长者拨动琴弦,“一声”空灵飘逸、澄澈悦耳的“清响”猛然将这沉寂打破时,竟没有惊动沉睡了的一切。这山岂不空得反常?即使山中真的空无一物,这孤单的“一声清响”也理应绵延不绝,余音袅袅,但它却刚飘曳而起,就沉甸甸跌 “落”下去。这山竟是如此麻木,麻木得近乎死寂。可见这“空山”既是全诗的关键,又是当时黑暗社会的象征。
“仙翁自叹知音少,两袖天风跨鹤还”。此联紧承上句,却写得超凡脱俗。诗人通过大胆想象,采用夸张的浪漫手法,巧妙地由实转虚,重又回到传说的境界中去。罗含之所以月夜弹琴,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早已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不为世人所容,于是就想找一清净可居之处得些心灵慰藉,谁知在这远离尘世喧嚣之地仍旧“曲高和寡”,知音难觅。更可悲可叹的是,就连与人本来就没什么利害冲突的自然环境也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冷面孔。即使它有读者心中期望的诸多美景,也绝非一个好去处。
这一声“自叹”既是罗含想在大自然中寻求精神解脱的美好愿望破灭后失望情绪的自然流露,也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时内心苦闷的自我表白。所以这“自叹”无异于万籁俱寂时的一声呐喊。人在忍无可忍之时,必有毅然决然的行动。“两袖天风”写罗含走得快速。一个“跨”字写他走得坚决。而当罗含彻底摆脱这个悲凉凄清的世界之后,罗琴山也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山”,这种衰败没落既是山的结局,也是当时黑暗社会的结局。
此诗明写传说,暗写山,而真正的意图是写人的悲剧命运,讥讽世道的不公。正因如此,诗人才以巧妙的构思将传说融入诗中,并以写实手法,化虚为实。虽然刻意表现的只是琴声的乍起乍落,游人的忽来忽往,但却用有限的文字在短促的瞬间描绘出了实实在在,具体清晰的月下抚琴、跨鹤飞升两幅清丽画面,塑造了一个孤单愤世,却又超脱大度,不愿卑躬屈膝。
逆来顺受且绝不与世俗妥协的长者形象,并将诗人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世态炎凉的深刻感触熔铸在这一形象中,意蕴深远,回味深长。也正因如此,诗人才不受山景的束缚,通篇仅着一个“山”字,但由于诗人精心选取了“月、琴、人、山、鹤”等意象,又巧用了数词与“弹、落、叹、跨、还”等动词,使此诗意境深幽、节奏急促,突出强调了此山的不可久居,以强烈的虚实对比,色调对比,动静对比将此山的真正内涵和结局表现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所以,此诗虽没有任何奇妙的山中景致可供欣赏,但细心的读者却能在这首短诗中悟出更多更耐人寻味的东西。
第二首:自临洮还
董师中
临潭仍是汉家城,积石相望十驿程。
西略河源东并海,此身何地不经行。
临潭,县名,在今甘南藏族自治州中部,洮河上游。唐朝末年,这里被吐蕃占据。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岷州将种谊收复了洮州(今临潭县),俘获吐蕃首领鬼章等九人并槛送京师。董师中的'这首诗写的是他身临此地时独特的内心感受。
首句点出所到之地——临潭。古城依旧,给人一种稳如磐石之感,这使他感慨万端,曾发生在这里的历史往事重又浮现在眼前。这是一座几经易手的古城,但当种谊收复此城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没有再遭劫难而仍是汉家城。所以在这首句中,诗人既写明了临潭的归属,也表达了他无限的自豪和欣喜之情。
次句写远眺所见,交待了临潭大致的地理方位。当他将视线移向远方看到遥遥相对的积石山时,他明显地感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这里虽仍为汉家城,但因地处边地,仍然存在着潜在的威胁。在诗人眼里,那仅十驿程之遥的积石山就象时刻窥视着这座古城的异族势力。所以来到此地并不能高枕而卧、掉以轻心。积石山即“阿尼马卿山”,一称玛积雪山,从青海省东南部延伸至甘肃省南部边境,为昆仑山脉中支。
三句写从临潭城边流过的洮河,它是黄河上游支流,源出甘青两省边境西倾山东麓,是临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它西起于黄河之源,所以它的上游无疑流经了异族之地,但无论如何,董师中
它终归要东流入海。此句和上句准确而又简练地交待了临潭面山临水的环境特征,同时又相当巧妙地表达了他居安思危,渴望统一的思想感情。他不光具有保卫疆土的强烈责任感,而且还有象种谊那样收复失地建立功勋的美好愿望。
最后一句表面上仍写洮河水由源头到大海流经了许多地方,同时也暗指他为了施展抱负不惜东奔西走,过着漂泊无定、颠沛流离的生活,并与诗题相暗合。
此诗善于对眼前景物作深层挖掘,字面单纯简练,内涵却丰富深沉,既清楚滴交待了临潭的重要地理方位,又准确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坦荡*怀,能取得言简义丰的艺术效果,得益于他对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由于选用的是山河的远景,所以虽咫尺篇幅,却场景壮阔,气象不凡。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53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