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锦城散花楼》全诗赏析与注释翻译
《登锦城散花楼》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早期作品。此诗以时间为主轴展开描述,从朝光到暮雨,并且向四周扩散,南到双流城,东至三峡。形象鲜明,意境飘逸,抒发了登楼的愉悦之情。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②。
飞梯绿云中③,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④。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①锦城散花楼:锦城为成都的别称,又称锦里;散花楼为隋末蜀王杨秀所建。
②珠箔:即珠帘。
③飞梯:即高梯。
④双流:今四川成都双流县。
三峡:瞿唐峡、巫峡、西陵峡,在今重庆市、湖北省交界处。
双流:指郫江、流江(锦江)都流经成都。
锦城:即成都。④散花楼:在成都摩呵池上,隋末蜀王杨秀所建。
五言古诗《登锦城散花楼》是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李白二十一岁游成都时所作。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这两句写春日成都的景色——双流绕经成都,春水为锦城增添了浓厚的春色;晚间下了一场雨,江水涨满,顺流而下,直趋三峡。诗句把雨后成都景色写得逼真而又形象。
早晨的太阳,照射着成都南郊的散花楼。楼上的窗棂闪耀着金色光辉,门上的彩绘像锦绣一样美丽。珍珠串成的门帘悬挂在银色的帘钩上,凌云欲飞的楼梯升起在碧绿的树丛中。站在楼头,放眼四望,一切忧愁愤懑的情绪都一扫而空了。昏暗的暮雨隐约飘向三峡,满江的春水环绕着双流城。此时此际,置身楼头,简直就是在九重天之上游览了。
创作背景:
《登锦城散花楼》一诗是李白在公元722年(开元十年)重游成都时所作,时年22岁。
全诗的大意是:在旭日初升霞光映照下,散花楼更显金碧辉煌、富丽堂皇。高梯入云,楼接霄汉,气象雄伟。诗人极目云天,心旷神怡,因而留连忘返。遥看潇潇暮雨飘洒向三峡,俯视春江绕城,景物尽收眼底。散花楼的美景竟然使诗人陶醉了。在此之后,诗人就要东行,前往三峡了。此时登楼竟如在九天云霄之上游玩。
诗人没有描写散花楼的建筑规模、营造特点、位置与布局等,而是通过金窗、绣户、珠箔、银钩、飞梯等器物的色、光、形、态的变化和辉映,显现出散花楼的高雅别致,宏伟壮观。“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这两句诗对仗修辞手法的运用,把初日临照下的锦城散花楼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全诗仅有这两句不合格律,如果去掉这两句,此诗就相当于一首五言律诗了。而这两句在诗中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诗眼”。前句的意象构成一幅十分鲜明的画面,后句写出了诗人的快意之感,这两句初步显示了李白极端夸张笔法的*力。末句“如上九天游”则是再次抒发登楼的愉悦之情。
综观全诗,形象鲜明,意境飘逸,情景真切,开合自然。不仅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而且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虽属年少之作,大手笔已见端倪,不是人尽能为之的。
历史评价:
这首诗是李白最早创作的诗歌之一,已经显示了李白的诗歌天才。当时苏梃就称赞李白有雏凤之态。
拓展阅读
1、《钱塘湖春行》全诗翻译注释古诗赏析白居易的诗
朝代:唐代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1.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59~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
4.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5.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6.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7.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8.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9.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10.浅草:浅绿色的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11.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2.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13.阴:同“荫”,指树荫。
14..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白堤全长1000米。
【相关推荐】
钱塘湖春行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感情?
钱塘湖春行中表明行踪路线的词语有哪些?
2、许《后庭花》的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雨窗和泪摇湘管①,意长笺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东风不管琵琶怨②,落花吹遍。
①湘管:毛笔。
②琵琶怨:汉代乌孙公主远嫁,很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只得一路弹琵琶,幽怨之声不断。
一个春季没和西湖谋面,怕见外边这花香日暖的春天。窗外的雨应和着我的泪水,挥动着我手中的笔管吐诉情感,心中的思念那么长,信笺却这么短,我怎么能够把话说得完。
懂得我心的只有这雕梁上的春燕,飞来飞去地与我相伴。东风哪会晓得我琵琶声中的忧怨,刮来刮去又把花儿吹落一片。
这首词也是写一位独守空闺的少妇思远怀人的情愫。词人仍以少妇的口吻,女性的角度展露抒情主人公的心曲,而实质上是词人设身处地的一种体察性的描绘,亦即词人情感在描写对象上的投射和渗透。
上片先从春游说起。我们的女主人公因为良人离家远行,无心绪去风光旖旎的西湖春游。“一春不识”,涵盖了整个一个春天都未出游;而“不识西湖面”则把西子湖人格化了。“翠羞红倦”乃“羞翠倦红”之意。这位少妇本来是花容月貌可以与绿叶红花匹敌的,但因心绪不佳,面色无华,因而羞见绿叶,倦赏红花。这是从一个层面、一个角度表现了女主人公郁郁心情。
接下来。词人又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层面表现她的情绪:“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在下着霏霏细雨的窗前,这位少妇在给良人写信,她含泪摇着笔管将自己的情思倾吐在纸上,然而意长笺短,言不尽意,心中的万语千言只能略表一二。这里的“湘管”是指笔管乃由湘妃竹所制。相传大舜南巡不归,其二妃娥皇、女英(帝尧之二女)日夜哭泣,泪洒于竹,竹尽成斑。因而“湘管”也包含悲苦、垂泪之意。“雨窗和泪”已够悲矣(天泪与人泪合一),再加之湘妃之泪,三泪交融,少妇心境之悲表现尽矣!这是第二个层面。
下片前二句乃第三层面:少妇之心惟有雕梁之上的燕子理解。这表现了女主人公是寂寞的,空房只有燕子相伴;同时也说明女主人公是贞洁的,她从不招蜂惹蝶,每天和她在一起的只有梁上燕;再者表明孤高的、内向的,她不与凡人为伍,只与紫燕为友,向它倾诉心曲。
最后两句展示了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第四个层面:她通晓音律,善弹琵琶,她把自己的哀怨诉诸其弦:她怨时光的流驶,红颜的短暂,希望春光较长地留在人间;然而东风无情,它不管琵琶的哀怨,仍吹走了春光,把落花吹得满地都是。这落花岂不是自己青春的象征吗?她哀叹自己的美丽年华就这样在离愁别恨中匆匆凋零,等闲消逝……
“西湖”──“湘管”──“梁燕”──“落花”,词人就是通过这四个意象段,多方位、多层面地展示了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描画出一条具有个性特征和特定情境的人物情感律动线。
(1)该词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2) “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3分)
(3)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4) 请赏析“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两句。 (4分)
【参***】
(1) 无尽相思之情。(1分)“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句是说女主人公思念心上人,本想执笔写信,可短短的信笺却写不下自己对心上人无尽的思念之情,以致泪如雨下。(1分,大意对即可)孤独寂寞之情。(1分)“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句是说女主人公独身一人,无人陪伴,以致燕子都可怜她,飞来和她相伴。此句极写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之情。(1分,大意对即可)
(2)(1分)此句把东风写得像人一样,不理解女主人公的怨愁。(1分)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忍受的孤独相思之情。(1分)比喻。(1分)“落花”喻指女主人公。(1分)指女主人公备受摧残的情状。(1分)用典。(1分)琵琶怨,指汉代乌孙公主用琵琶表怨情之事。(1分)这是借汉代乌孙公主表女主人公的幽怨之情。(1分)
(3) ①无尽的相思之情。(1分)“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句是说女主人公思念心上人,本想执笔写信,可泪如雨下,短短的信笺却写不下自己对心上人无尽的思念之情。(1分,大意正确即可)
②孤独寂寞之情。(1分)“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句是说女主人公独身一人,无人陪伴,以致燕子都可怜她,飞来和她相伴。此句极写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之情。(1分,大意正确即可)
(4) ①这两句用了拟人手法,把东风拟人化,写东风不理解女主人公的怨愁,(1分)借此表现女主人公难以忍受的孤独相思之情。(1分)
②用了比喻手法,用“落花”喻指女主人公,(1分)写出了女主人公备受摧残的情状。(1分)
③这两句用典,“琵琶怨”指汉代乌孙公主用琵琶表怨情之事,(1分)这里借汉代乌孙公主表现女主人公的幽怨之情。(1分)(正确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3、白居易《废琴》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玉徽①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②。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注:①玉徽:玉制的琴徽,亦为琴的美称。②泠泠:形容声音清越。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了怎样的形象?(4分)
(2)简要分析诗歌主要表现手法的作用。(4分)
(1)(4分)作者塑造了被废弃、受冷落的古琴形象。(2分)它遍身尘土,光彩暗淡,但琴声依然清越、古朴、高雅。(2分)
(2)(4分)运用象征和对比手法,以琴自喻,将古琴受冷落的遭遇和羌笛与秦筝受世人喜欢进行对比。(2分)一方面借废琴坚守自我表达自己保持操守、不迎合世俗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寄寓自己*失意的感慨。(2分)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是言制琴之材,以丝桐制琴。并言琴起源于上古之时,又悠远沧桑之声。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琴声淡雅,而世人多好繁曲淫声,故知音稀少。
“玉徽光彩减,朱弦尘土生。”
玉徽、朱弦,此处皆代琴。玉徽的光彩褪尽,朱弦也已是落了一层灰土。早已经没有人去弹奏她们了。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中古以下,圣乐多废。遗音泠泠则言其尚有传承。
“不辞为君弹”者,琴为礼器,不可轻率,不可妄作。
“纵弹人不听”者,曲高和寡也,世俗之人,不识亦不好。
(羽按:泠泠弦上声,自弹还自听,宁向山间月,莫对世上人。)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释其原因,都是因为羌笛秦筝这些俗乐也。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废琴》是诗人寄寓*上的失意的感慨而作的诗。
虽然在当时的社会,古琴受到冷落,但是在文化圈内的古琴音乐仍显生气盎然。他们以极大的耐心与毅力来坚持正声,使人能听正声,喜欢雅音。白居易就是借古琴之势来寓意自己在这个朝局中的地位。君王不正视听,偏好奸妄。以致儒雅博学的人才“光彩减”,“尘土生”。
4、李白诗词《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的诗意赏析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晚年的作品。此诗写作者游黄鹤楼时听笛的经历,抒发了诗人满腔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前两句写作者的生活遭遇和心绪,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两句点题,写在黄鹤楼上听吹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年代】:唐
【内容】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创作背景:
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等认为,此诗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被长流夜郎,路经江夏(今武汉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而王运熙、华桂金则认为此诗是乾元二年(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东归,途径江夏时所作。当时老朋友史郎中在江夏特意陪他游览了当地名胜黄鹤楼。黄鹤楼头,那悠悠笛声给凭栏远眺的诗人平添了无限思绪,兴会之余,李白写下了这首诗。
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此调题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所以《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是很有见解的。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人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这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52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