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李清照鉴赏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
拓展阅读
1、李清照《武陵春》原文与历代鉴赏评论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编年】
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定此词为绍兴五年(1135)在金华作。
叶盛《水东日记》卷二十一:李易安《武陵春》词:“风住尘香(略)”玩其词意,其作于序《金石录》之后欤?抑再适张汝舟之后欤?文叔不幸有此女,德夫不幸有此妇。其语言文字,诚所谓不祥之具,遗讥千古者欤。
杨慎批《草堂诗余》卷一:秦处度《谒金门》词云:“载取暮愁归去”、“愁来无著处”,从此翻出。(按所引秦湛词实为张元幹作。)
张綎《草堂诗余别录》:易安名清照,尚书李格非之女,适宰相赵挺之子明诚,尝集《金石录》千卷,比诸六一所集,更倍之矣。所著有《漱玉集》,朱晦庵亦亟称之。后改适人,颇不得意。此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正咏其事。水东叶文庄谓:“李公不幸而有此女,赵公不幸而有此妇。”词固不足录也。结句稍可诵。朱淑真“可怜禁载许多愁”祖之,岂女辈相传心法耶。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卷一:与“载取暮愁归去”相反,与“遮不断愁来路”、“流不到楚江东”相似,分帜词坛,孰辨雄雌。
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六:与“载取暮愁归去”相反,与“遮不断愁来路”相似。
董其昌《便读草堂诗余》卷三:物是人非,睹物宁不伤感。(按赵世杰《古今女史》同)
吴从先《草堂诗余隽》卷二:(眉批)未语先泪,此怨莫能载矣。
又:(评)景物尚如旧,人情不似初,言之於邑,不觉泪下。
陆云龙《词菁》卷一:愁如海。
王士禛《花草蒙拾》“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正可互观。“八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迳露矣。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易安《武陵春》其作于祭湖州以后欤?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叶文庄乃谓语言文字诚所谓不祥之具,遗讥千古者矣,不察之论也。南康谢苏潭方伯启昆《咏史诗》云:“风鬟尚怯胥江冷,雨泣应含杞妇悲。回首静治堂旧事,翻茶校帖最相思。”措语得诗人忠厚之致。
陈廷焯《云韶集》卷十:又凄婉,又劲直。
又:婉曲辞之。观此词,益信易安无再适张汝舟之事。即风人“岂不尔思,畏人之多言”之意。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易安《武陵春》后半阕云:“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又凄婉,又劲直。观此,益信无再适张汝舟事。即风人“岂不尔思,畏人之多言”意也。投綦公一启,后人伪撰,以诬易安耳。
梁令娴《艺蘅馆词选》乙卷:按此盖感愤时事之作。
2、李清照《满庭芳》咏梅花诗赏析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柔。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这首词的主要形象是梅花,梅花的形象即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开始这三句,首先交待了作者所处环境的幽雅、寂寞。小小阁楼,重重门扉,好象要把春天藏在屋里;扇扇窗子,常常关闭,似乎要把白昼锁在房中。堂舍虽然很宽敞,光线却较为暗淡,给人以十分幽深的感觉。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篆香是一种样子象篆文的盘香,燃后的香烟也象篆文一样萦回、缭绕。这两句词写出作者终日闲愁的情绪。篆香已经慢慢燃尽,日影也渐渐移下帘钩。由于“篆香”、“日影”不再继续相伴,于是,本来深幽的堂舍便显得愈发幽深,本来孤单的词人也感觉更加孤独。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词人在寂寞中偶然见到亲手栽种的江梅,心情豁然开朗。她不禁想起两位古人:陶渊明曾经临水赋诗,王仲宣也曾登楼写赋,现在自己面对着亲手栽种的江梅,就不必象两位古人那样登楼临水了。更何况,把江梅栽在这样深幽的庭院中,长期没人来访,其寂寞程度要比何逊在扬州赏梅更为深沉,别是一种境况,别有一种韵味。
整个上阕写的是赏梅的环境和情趣。
下阕写的是对梅花的惋惜和咏叹。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柔。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所谓“韵胜”,指的是梅花的风韵超过其它的花。唐代的崔道融曾称道梅花:“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宋代范成大也在《梅谱 ·后序》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李清照这几句是说,很久以来,大家都知道梅花是以风韵之美胜于它花的。象梅花这样的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风韵美妙,哪里经得起春雨浇注,春风摇曳呢?更为难堪的是,不知谁家竟用横笛吹起《梅花落》的曲子,使得困境中的梅花愈添愁绪。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如果说前面几句是在称赞梅花的风韵,怨风雨之无情,那么这几句则是面对梅花,倾肺腑之言,既有对身处困境的将要凋零的梅花的抚慰、劝勉,也有对“疏影尚风流”的赞许、倾慕。可爱的梅花啊,你不要为暗香逐渐消散而懊丧,也不要为雪白的花朵日渐褪减而怨恨,应当相信,即使你的香气已经飘尽,即使你的花朵已经凋谢,即使你的踪迹已经扫得无影无踪,但你的风韵、你的情意还将久留在你的横斜疏瘦的枝干之上,继续为人们所欣赏;而最叫人珍惜、最叫人难以描摹的还是那美好的夜晚,在淡淡的月光下面,你的疏影还会同样的风流、酝藉,同样的叫人心醉。
这最后几句,点出了词的旨趣所在,寄托高远。自古以来,咏梅之作虽多,佳品却是少数。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吟咏所发,志惟深远”,指出咏物最要紧的在于命意,在于寄托的高远。咏梅也是同样的道理。以咏梅而闻名的北宋隐者林逋,曾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佳句,这两句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梅的特征,素来为人称道,抒发的却仅是孤芳自赏的隐者胸怀。号称“一树梅花一放翁”的陆游,咏梅诗词的格调升高了许多。他的著名的《卜算子·咏梅》把自己所坚守的节操融进了梅花的形象。这首词不是描写冰雪中盛开的梅花,而是描写花朵虽被碾作尘土,但香气依存的梅花。然而,他的词有些暗淡、低沉。李词也有感伤,也有孤寂之感,但总的情调是向上的,是坚信“扫迹情留”,坚信香消花落,情意仍在。她的美学理想是“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哪怕只剩枝干也依旧风韵美妙。以往的人们在谈起咏梅词时,常常不能给予李清照以应有的地位,这是不够公道的。
3、词·李清照词《声声慢》原文 注释 译文 翻译 鉴赏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这一首《声声慢》,一般认为写于晚年,但俞正燮《易安居士事辑》将此词与作者咏海棠的《如梦令》等并列,以为是作者年轻时所作。经再三揆度,笔者也认为词中仿佛有一种“难言之隐”,其作年似应系于作者居青州的后期。
那么,李清照有什么“难言之隐”呢?这得从解释“本文”有关词句的语义和解决作者生平中的关键问题入手。词的上片中间有一句“晓来风急”,由于《词品》以来的一些版本,此句作“晚来风急”,人们便以此词是写作者“黄昏”时一段时间的感受。因为“晓”字与“黄昏”相抵牾,即便是《词综》及其前后的约十几种版本皆作“晓”字,亦未引起应有注意,以致今人的选本,除俞平伯和唐圭璋外,几乎无一例外地作“晚来风急”。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艺蘅馆词选》,此句不仅作“晓来风急”,并附有梁启超的一段眉批:“这首词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栖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这几句话,对词旨阐释得深入浅出暂且不说,更要紧的是它解决了此词流传中的一大疑点。
这个疑点就是“晓来风急”句,它在一定意义上是取用了《诗经·邶风·终风》的“终风且暴”的句意。从训诂方面说,“暴”,疾也,日出而风且暴。暴自然就是“晓来风急”的意思。这是就表层语义而言;从深层语义上说,“怎敌他晓来风急”句更与《诗经·卫风·硕人》有关。关于《硕人》一诗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左传·隐公三年》云,卫庄公取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诗序》谓,庄公宠幸其妾,冷遇庄姜,故庄姜无子,国人闵之,为作此诗;朱自清则说:“《硕人》篇要歌给庄公听。”(《诗言志辨》)由此看来,无嗣和何以无嗣,当是这首《声声慢》中所隐括的作者的一种“难言之隐”。上述梁启超所说的作者“咬着牙根咽下”的,也当包含着这种“难言之隐”。
在拙作《关于易安札记二则》中,曾谈到李清照擅长将与自己身世有某种契合的他人诗词摄入己作。她尤其熟悉唐代韩偓的诗,其词曾反复取意于韩诗(见于《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4辑)。这一首《声声慢》与韩诗亦有一定瓜葛。韩诗中有“凄凄恻恻又微嚬,欲话羁愁忆故人。 薄酒旋醒寒彻夜,好花虚谢雨藏春”(《丙寅二月二十二日……》)等句,这四句与《声声慢》除了在时令上有春秋之别外,其他如凄恻的寒气,嚬蹙的眉头,对“故人”的怀念,以及难以御寒的“薄酒”和败谢的“好花”等,均为《声声慢》一词所隐括。还有“乍暖还寒”句,与张先的《青门引》的“乍暖还轻寒”等句,亦有某种渊源关系。这里要指出的是,李词中虽然借取了韩诗和张词的某些意象乃至成句,但前者向着通俗化、白描化和个性化的方向跨进了一大步,是文学自身的有益的承祧和嬗递。
此词的一个重要特色是用字之妙,特别是劈头连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叠字和“独自怎生得黑”的“黑”字等等,被认为青钱万选,用得非常到家,这方面的揄扬之词很多,兹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于本词后所附的《参考资料》。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46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