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朗月行》的诗句鉴赏
【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出处】唐·李白《古朗月行》。
【意思】小时候不知道月亮是什么, 把它叫做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里的 圆镜,高飞在青云的上端。瑶台:古人 想象中*居住的地方。诗句写出了 儿童对月亮的稚气认识: “白玉盘”、“瑶台镜”比喻既形象又生 动,突出了月光的皎洁和形状。“呼”、“疑”两个动词的运用,体现 了儿童爱幻想的浪漫心理。
【鉴赏】在我小的 时候,不认识天空中的月亮,把它叫作白玉盘子。每当看到它放射出皎 洁的月光的时候,又怀疑它是仙人挂在瑶台上的一面明镜,飞上了青天白 云之上。诗句用形象的比喻,以“白玉盘”状摹月亮的形状,以“瑶台镜” 描绘月亮的光辉,以“飞”字模写月亮的运行状态,以“青云”涂抹月亮 的背景。写法新颖巧妙,语言晓畅朴实,形象具体传神,为咏月名句。
注: 瑶台,神话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月亮银白 圆满,高悬夜空。[例]猝不及防,一轮 皓皓的满月,这时从车厢顶上掷了下 来,掷到澄明的夜空中。“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 端。”眼前这轮明月,确如一只温润的 “白玉盘”,或是一把闪亮的“瑶台镜”飞 在当头的夜空。(刘正成《夜过秦岭》)
二、用以形容月亮给人的美丽想象。 [例]不唯诗人李白有“小时不识月,呼 作白玉盘。又疑琼台镜,飞在青云间” 的幻思,科学家富兰克林有放风筝时捕 捉闪电的契机,就是普通的人,哪一个 在童年缺少幻想呢? (毛绮《童年·童 心·童趣》)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朗玉行》 为乐府旧题,李白采用它,故称 《古朗月行》。诗中通过对月的描写,寄寓了*的慨叹,为时事而发。
诗的前四句,从感知出发,追述了小时候对月亮的幼稚简单的认识,把它看成“白玉盘”和“瑶台镜”。既突出了自己当时的那种天真烂漫的稚气和性格,又表现了月亮所具有的神秘性和对人们的吸引力。月亮,作为一种艺术的原型,常常为古代的文人墨客所吟咏,被摄入诗歌创作题材,李白是写咏月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在内容与手法上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对月亮的描写是完全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性格的,诗中连用“呼”、“疑”、“飞”等几个动词,十分生动、贴切,把他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具体地表现出来,运笔不凡,富有趣味。
李白一生爱月,写下了许多咏月的佳作。《朗月行》是乐府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将此题列入《杂曲歌辞》,刘宋鲍照有《朗月行》一首,内容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此诗在乐府旧题前加一“古”字,而诗的主旨与鲍照之作迥异,显然,李白此作是自铸新意,仅仅套用旧题罢了。
诗人开篇先写孩提时代对月亮留下的美好记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多么天真烂漫而又充满瑰丽想象的诗句啊!诗人以“白玉盘”、“瑶台镜”比喻月亮团的形状和皎洁明亮的颜色、光感,贴切而传神,让人从无限的联想中感受月亮的可爱。又以“呼”、“疑”两字,逼肖地传出儿童初见月亮升起时的新奇感和美好感。这四句诗,看似漫不经心,却是情采交融,令人神往。
拓展阅读
1、2020元旦的古诗词大全元旦古诗名句10首鉴赏
元日——(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田家元旦——(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玉楼春)——(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元旦试笔(选一)——(明)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丁卯元日——(清)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宋伯仁
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
桃版随人换,梅花隔岁香。
春风回笑语,云气卜丰穰。
柏酒何劳劝,心平寿自长。
杜甫的《守岁》诗: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朗诵 雨霖铃柳永诗词鉴赏
《明皇杂录》记载:帝(唐玄宗)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杨玉环),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时梨园弟子唯张野狐(徽)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宋王灼《碧鸡漫志》云:今剑州梓桐县地名上亭,有古今诗刻记,明皇闻铃之地,庶几是也。《杨妃外传》又载,上皇还京后,复幸华清,从官嫔妃多非旧人,于望京楼下,命张野狐奏《雨淋铃》曲,上四顾凄然,自是圣怀耿耿,但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世中。
于此可见唐明皇晚年已有《雨淋铃》悲凉凄楚之曲。而后诗人又敷衍其事而赋诗吟咏之。
白居易叙述唐明皇杨贵妃历史悲剧的名篇《长恨歌》中有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元稹《琵琶歌》: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因兹弹作雨淋铃,风雨萧条**泣。张祜《雨淋铃》:雨淋铃夜却归秦,犹是张徽一曲新。长说上皇和泪教,月明南内更无人。杜牧《华清宫》:零叶翻红万树霜,玉莲开蕊暖泉香。行云不下朝元阁,一曲淋铃泪数行。罗隐亦有诗咏之云:细雨霏微宿上亭,雨中因感雨淋铃。贵为天子犹魂断,穷著荷衣好涕零。剑水多端何处去,巴猿无赖不堪听。少年辛苦今飘荡,空愧先生教聚萤。一曲淋铃泪数行,是这首曲的基调,可见其哀惋幽怨的感人和艺术力量。
宋代词人据《雨淋铃》曲,而创《雨霖铃》双调慢词,而柳永的这首《雨霖铃》就是这一词牌的优秀之作。王灼《碧鸡漫志》又云: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音。王灼所说双调雨霖铃慢,即今所见《雨霖铃》词调。颇极哀怨,便是其格调特点。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一个江湖词人,也是一个与词共着生命的专业词人。他一生混迹于乐工歌妓间,这些人都跟当时主要供歌唱的词有着血缘关系,这种生活决定了他以毕生精力来写词。郑振铎先生生说他“除词外没有著作,除词外没有爱好,除词外没有学问”(《中国插图本文学史》)。这虽然说得有些*,但确能概括初他作为一个专注于词的创作的词人的基本特点。
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前人说他“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上不同于前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因此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送别词。在柳永以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
上片写临别时恋恋不舍的情绪。“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说,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先伏一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心情的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帐饮”,是指在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从这句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写。依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分离,因而也没有了心绪;可这时候,兰舟无’情,正在催人出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两句描写握手告别时的情状,感情深挚,出语凄苦。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是手拉着手,泪眼朦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正因为气结声阻,就更能见出内心的悲伤。“念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想象,而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重复“去”字,表明行程很远。“念”字的主语是谁?词里没有交代。从感情来看,应该包括行者和送行者两个方面。分别以后,前去便是楚天辽阔,烟波无际,行人就要消失在烟笼雾罩、广漠空旷的尽处了。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经历了一个时间发展过程,景象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而离人的思想感情则越来越强烈,到最后三句发展到**,因而既收束上片,又引出下片。
下片写离别之后的孤寂伤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三句,由个人的离别之苦而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感情体验。可是跟苏轼在著名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词人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来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伤之中,并 让读者越发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分量。“冷落清秋节”,照应到上头三句,使得情景交融,增强了艺术*力。“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被称为“古今俊语”。“酒醒”二字和上片“都门帐饮无绪”遥相呼应,使人将酒醒后的情景同前面送别时的情景自然地联系起来。妙在词人不写情而写景,寓情于景中。他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便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这两句更推开去,愈想愈远,愈远愈悲。.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照应到上片“执手相看”两句,离别时是千言万语说不出,离别后是千种风无处说,这就在眼前与将来、现实与推想的对比中,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充分,在感情发展的**中收束全词。
这首词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的风格特色。
3、秋思唐张籍古诗朗读张籍古诗秋思赏析
《秋思》这首诗作犹如间谍的 谍文,其实隐含许多哲音思维理论文法。对易理的理解,极有好处。接下来是小编带来的张籍诗歌秋思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课文简说。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词句解析。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了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应该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 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如江夔的“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的《秋思》又属一例。当然他见秋风而想的不仅是家中的美食吧?否则怎会“意万重”呢?同是起乡思,张翰“命驾”而归,张籍却不能,恐怕这里又多了一份不能归乡的惆怅和无奈吧!
《秋思》这首诗作犹如间谍的 谍文,其实隐含许多哲音思维理论文法。对易理的理解,极有好处。
“洛阳城里见秋风”,洛阳城里学风、求师重教的风气日趋浓厚起来,那是老师韩愈提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果。儒家语音思维体系、儒家文字思维体系,都离不开儒家道德体系支撑,孔子说“君子德风”,老师韩愈的师德,没得说。秋风,应理解为“求形而上谓之道的求道之风”,此解读也源自《师说》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一语。
“欲作家书意万重”,欲作表彰老师师德之文,感慨称万千之下,竟然无从下笔,我实在无法用言辞表达出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家书’从字面理解为‘道相同为一家,到不同不相为谋’,‘家书’之音‘jiashu’,实际隐含‘嘉书、嘉疏、积善之家书’等许多字器,王安石看来从《秋思》这句诗语起,开始有‘字、音、中拥中庸’这‘三味’感觉了。
“复恐匆匆说不尽”可以说是最有份量的一句话。
字面意思解读为:感慨称良多之下,恐怕情不能止于礼,失去了道德分寸、文理分寸,误入献媚的‘巧言令色鲜以仁’的俗语里,那就违背了韩愈老师的崇儒道主张。
哲学意思解读为:儒家‘字、音、中拥儒术’,文字思维体系不足部分,需要语音思维体系来严密其哲思,需要字器来利其政务,可以宽泛以哲理,亦可以精确以《采薇》,言念及此,常恐经营四方的文书词不达意,延误国事,那就误国、误己、误儒道、误了老师们对我的期望,我每每想起,常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之感。‘复’解读为‘复关’,《诗经·氓》有‘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系辞》有“君密不失臣,臣密不失身”之教导。自此。王安石大概渐入《秋思》佳境了。
“行人临发又开封”,字面意思不需多讲。如果从文法上理解,从这句诗语里揭示的是用‘心音’制作的隐语的开与封,需要因时而变化,隐喻‘革卦‘之礼,革卦位居周易四九卦,孔子取‘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立三位一体立体思维的主要目的是‘求时变,演新政,而不丧仁道’,这就是孔子以‘革易’又演绎了一套《周易》的道理。到此,《秋思》彻底征服了大宋名相王安石。
一首诗作,既读不出形而上学,又读不出形而下的方法论,那是打油诗,打油诗不称之为诗。方法论讲究‘素’,人性讲究情,维圣人对‘情愫’知进退,能耕人情之田。你这个学期要学的张籍《秋思》这首诗,就很有‘以愫为主,情在方法论中隐’的知进退领悟。孔子说‘以情为首来读书,亦泛其流,如有隐忧’,就算建立了语音思维体系,也如李白、杜甫式的一事无成,这就是《秋思》这首诗作的大意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46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