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将进酒原文翻译
朝代:唐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
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
年轻时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喻意青春短暂)
(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
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
(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酒吧!不要停下来。
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
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
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
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的事迹你可知道,
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
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
把你的小儿喊出来,都让他拿去换美酒来吧。
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拓展阅读
1、李白《登太白峰》原文 翻译 赏析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①与我语,为我开天关②。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③去,何时复更还?
〔注〕 ①太白:这里指太白星。 ②天关:星名。《宋史·天文志》:“东方:角宿二星为天关,其间天门也,其内天庭也。故黄道经其中,七曜之所行也。”诗里指想象中的天界门户。 ③武功:这里指武功山。太白山“南连武功山”(见《水经注·渭水》)。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应诏入京时,可谓踌躇满志。可是,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他的*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这使他感到惆怅与苦闷。这种心情就反映在《登太白峰》一诗上。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诗的开头两句,就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你看,李白从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太白峰,在今陕西武功县南九十里,是秦岭著名秀峰,高矗入云,终年积雪。俗语说:“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势如此高峻,李白却要攀登到顶峰。一“穷”字,表现出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精神。起句“西上太白峰”正是开门见山的手法,为下面写星写月作了准备。登高壮观,诗人浮想联翩,仿佛听到“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太白星对他倾诉衷情,告诉他,愿意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门户。诗人和星星之间的友谊是多么亲切动人,富有人情味啊!李白一向热爱皎洁的明月和闪亮的星星,常常把它们人格化:“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诗人好像在向明月这个知心朋友问候,共叙欢情。而在这首诗里,太白星则主动问好,同他攀谈,并愿为之“开天关”。诗人想象新颖活泼,富有情趣。在这里,李白并没有直接刻画太白峰的高峻雄伟,只是写他和太白星侧耳倾谈,悄语密话的情景,就生动鲜明地表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这是一种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手法。李白另有一些诗也描绘了太白山的高峻,但却是用实写的手法,如《古风其五》中:“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蜀道难》中,也正面形容太白山的险峻雄奇:“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虽然是同一个描写对象,李白却根据诗歌内容的不同要求而采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使人时时有新颖之感。诗人登上太白峰,通向上天的门户又已打开,于是幻想神游天界:乘着习习和风,飘然高举,自由飞升,穿过浓密云层,直上太空,向月奔去。“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形象是多么自由轻快,有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境界异常开阔。诗人飘飘然有出世之思。“愿乘泠风去”,化用《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语意。但这里用得灵活自然,并不显出斧凿痕迹。“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这两句的意境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有些相似。诗人满怀豪情逸志,飞越层峦叠嶂,举起双手,向着明月靠近飞升,幻想超离人间,摆脱尘世俗气,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到那光明理想的世界中去。以上四句,意境高远,想象奇特,形象瑰玮,艺术构思新颖,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全诗**所在。然而,李白真的就甘心情愿抛开人世,脱离现实,一去不复返吗?看来还不是的:“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正当李白幻想乘泠风,飞离太白峰,神游月境时,回头望见武功山,心里却惦念着:一旦离别而去,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来呢?一种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不禁油然而生,深深地萦绕在心头。在长安,李白虽然“出入翰林中”,然而,“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李阳冰《草堂集序》)。诗人并不被重用,因而郁郁不得意。登太白峰而幻想神游,远离人世,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形象反映。“何时复更还?”细致地表达了他那种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状态,言有尽而意无穷,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晚唐诗人皮日休说过:“言出天地外,思出**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刘枣强碑文》)这首诗就带有这种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全诗借助丰富的想象,忽而驰骋天际,忽而回首人间,结构跳跃多变,突然而起,忽然而收,大起大落,雄奇跌宕,生动曲折地反映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憧憬。
2、李白《妾薄命》原文 翻译 赏析
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妾薄命》为乐府古题之一。李白的这首诗“依题立义”,通过对陈皇后阿娇由得宠到失宠的描写,揭示了*社会中妇女以色事人,色衰而爱弛的悲剧命运。
全诗十六句,每四句基本为一个层次。诗的前四句,先写阿娇的受宠,而从“金屋藏娇”写起,欲抑先扬,以反衬失宠后的冷落。据《汉武故事》记载:汉武帝刘彻数岁时,他的姑母长公主问他:“儿欲得妇否?”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曰:“不用。”最后指其女阿娇问:“阿娇好否?”刘彻笑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刘彻即位后,阿娇做了皇后,也曾宠极一时。诗中用“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两句夸张的诗句,形象地描绘出阿娇受宠时的气焰之盛,真是炙手可热,不可一世。但是,好景不长。从“宠极爱还歇”以下四句,笔锋一转,描写阿娇的失宠,俯仰之间,笔底翻出波澜。娇妒的陈皇后,为了“夺宠”,曾做了种种努力,她重金聘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李白《白头吟》);又曾用女巫楚服的法术,“令上意回”。前者没有收到多大的效果,后者反因此得罪,后来成了“废皇后”,幽居于长门宫内,虽与皇帝相隔一步之远,但咫尺天涯,宫车不肯暂回。“雨落不上天”以下四句,用形象的比喻,极言“令上意回”之不可能,与《白头吟》所谓“东流不作西归水”、“覆水再收岂满杯”词旨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最后四句,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这样一条规律:“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这发人深省的诗句,是一篇之警策。它对以色取人者进行了讽刺,同时对“以色事人”而暂时得宠者,也是一个警告。诗人用比喻来说理,用比兴来议论,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特点和比兴的作用,不去说理,胜似说理,不去议论,而又高于议论,颇得理趣。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气韵天成,比喻贴切,对比鲜明。得宠与失宠相比,“芙蓉花”与“断根草”相比,比中见义。全诗半是比拟,从比中得出结论:“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显得自然而又奇警——自然得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奇警处,读之让人惊心动魄。
3、《李白·子夜吴歌》全诗阅读答案 原文翻译 注释 赏析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先说《秋歌》。笼统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无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的读者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田同之《西圃诗说》)其实未必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多么有意味的诗境呵!须知这俨然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亦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可以说,《秋歌》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冬歌》则全是另一种写法。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味。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作者有所取舍,只写拈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陈玉兰《寄夫》),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看来大功告成,她应该大大松口气了。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含多少深情呵。《秋歌》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冬歌》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如果说《秋歌》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社会一般,二歌典型性均强。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彼此并无二致,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诗薮·内编》卷二)的佳作。
4、《两宋词·李邴·汉宫春》翻译 原文 赏析 评点
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东君也不爱惜①,雪压霜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却是有,年年塞雁,归来曾见开时。清浅小溪如练②,问玉堂何似③,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江天、分付他谁。空自忆,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注释①东君:司春之神。②练:白绸。③玉堂:华丽的宫殿。唐宋以后,称翰林院为玉堂。
鉴赏这首词历来受人推崇,清徐釚在《词苑丛谈》谓其“一时脍炙人口”。其实早在宋代,它的流传已经很广了。如宋王明清曾谈到“李汉老邴,少年日作《汉宫春》词,脍炙人口,所谓‘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者是也。政和间,自书省丁忧归山东,服终造朝,举国无与立谈者,方怅怅无计,时王黼为首相,忽遣人招至东阁,开宴延之上座,出其家姬数十人,皆绝色也,汉老惘然莫晓。酒半,群唱是词以侑觞。汉老私窃自欣,除目可无虑矣,饮大醉而归。又数日,有馆阁之命。不数年,遂入翰苑。”(《玉照新志》卷四)。
踏雪寻梅图 【明】 戴进 美国私人藏
本篇属梅词,借梅怀人。全词清新隽永,富含神韵,足见作者笔力不俗。
开篇写梅花始发。“潇洒”是梅花的气质,“江”点明了梅花的生长环境。梅自高洁,又以修竹作陪衬,极言梅树的清雅孤傲。小梅初绽,不是争奇斗艳,仅“横两三枝”,疏淡静逸。东君,是司春之神,掌管着花团锦簇、嫣红姹紫,让春季万象更新。而今它却不爱惜梅花,任它“雪压风欺”;燕子本应早早归来报春,现在似乎也“怕春寒、轻失花期”。表面看突出的是东君无情、燕子冷漠,梅花孤寂,惨遭雪打风吹,其实却从侧面烘托了梅花凌寒怒放、孤傲刚强的气魄与品质。任凭风刀霜剑,纵使孤芳自赏,它依旧昂首迎春,释放独有的清芬。何况还有“年年塞雁,归来曾见开时”,此处归鸿宛然成了高雅多情的形象象征,既给词增添了几分温存,又减少了梅的冰冷凄寒、目无下尘,平添了生活气息。
“清浅小溪如练”化用了林逋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山园小梅》),“江”水清澈明净,江面宛如白练,江梅更是一尘不染、玉洁冰清。清江淡梅,风景独好,作者心悦诚服,不禁发出“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的感慨,其中或许有所寄托,*险恶,宦海浮沉,不如归去,与江梅一起,享受那份难得的清雅与闲适,构筑心灵的茅舍疏篱。
“伤心”两句转入怀人,“故人”此处并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指林逋,林逋曾长期隐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无妻无子,却钟爱植梅养鹤,并以此为人生之趣,人称“梅妻鹤子”。林逋是一位名士,最懂得欣赏梅香梅韵,他的《山园小梅》更是登峰造极,成为咏梅的精品,可惜去世后,梅花就失去了知音,“疏影横斜”之诗竞成绝响,再无人企及,以致“冷落新诗”。
“微云”三句,作者以质问的口吻,言林逋逝后,纵有“微云淡月”,也无人能察,梅花孤芳自赏,清冷寂寞。结尾处,以拟人的手法,将梅孤高自许的风流标格推向**,梅花“横两三枝”,清香依旧,风雅依旧,但是知音不在,真意难寻。从此以往,有谁还能吟咏得出梅神韵的“暗香浮动月黄昏”呢? 全词在幽婉迂回中收笔,但暗含启悟,情味深长。
《汉宫春》写梅的淡雅、潇洒、美丽,更赞美它的刚健风骨和高洁气质,作者以花喻人,抒发了对林逋的追慕与怀念。全词多有蕴藉,或有所寄托。这首词与传统“梅词”的不同之处在于:梅花在李邴笔下不是一个孤芳自赏的冰冷角色,而是化作了传达友人相惜、相念之情的信使。全词尽管基调沉郁,但却演绎出了一曲清澈的高山流水之音,带给人心灵的归属,这对以后洪皓、陆游、姜夔、刘克庄等人的梅词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灼《碧鸡漫志》对“李汉老富丽而韵平平”含有微词,但是这首词的用韵自有特色,全篇采用“支”韵,与柔曼低回的格调相融合、情韵俱佳。而且写景清丽、抒情婉转、笔墨流宕有致,清许昂霄在《词综偶评》中称赞“圆美流转,何减美成(周邦彦)”是很有见地的。(张雅莉)
集评宋·刘壎:“用章殁,词盛行于时,不惟伶工歌伎以为首唱,士大夫风流文雅者,酒酣兴发,辄发之。由是与姜尧章之《暗香》《疏影》,李汉老之《汉宫春》,刘行简之《夜行船》,并喧竞丽者殆百十年。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作之,而后淫哇盛,正者歇,然州里遗老犹歌用章词不置也。”(《水云村稿》卷四《词人吴用章传》)
清·李佳:“李邴《汉宫春》咏梅,下阕云:‘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江天、分付他谁。空自忆、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此词为人所忌,仕途遂至蹭蹬。甚矣笔墨失检,乃易贾祸。”(《左庵词话》)
链接宋代最高的军事*——枢密院。唐代宗始命宦官为内枢密使,掌朝中机要。五代后梁置崇政院,改枢密使为崇政使,以文士充任。后唐改置枢密院,长官复称枢密使,权比宰相。后汉大将郭威任枢密使,主军务,开创枢密院掌兵先例,后周继之。北宋沿置,主管朝廷军事机要,即侍卫、边防、军马等政令,掌兵籍、虎符,得皇帝命令有调动兵马之权,但并不直接统领军队。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东、西“二府”。又与三衙分掌发兵与握兵之权,“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枢密院长官常以文臣充任,统辖三衙,以文制武,兵权分立,使军权不可能构成对皇权的威胁。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或为知枢密院事和同知枢密院事,时还增设签书枢密院事和同签书枢密院事。地位略低于宰相,与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等副相统称执政,宰相与执政合称宰执,宋朝的宰执是最高行政长官。南宋初,因军情紧急,往往由宰相兼枢密院长官。自宋宁宗开禧始,宰相兼任枢密使遂成定制,这样在事实上就改变了由宰相和枢密院长官分掌文武二柄的旧制。
5、李德裕《登崖州城作》唐山水诗 原文 鉴赏 翻译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崖州,在唐代属岭南道,其治所在舍城,旧址在今海南岛琼山县东南。唐时岭南地区大部分尚未开发,那里生产落后、生活方式也比较原始,是人口稀少的蛮荒地区。因此当时朝廷也就常把得了罪的*或与执政者对立的政敌放逐到那里。例如因为“二王八司马”事件牵连而被贬斥的韦执谊,因为牛李*争、政局反复而被谴逐的李德裕就都曾到过崖州。
李德裕是会昌(唐武宗年号)名相,执政期间曾对朝廷政事、强藩大镇和边境少数民族采取一系列措施,维护加强了唐朝的***。但在唐武宗病死、唐宣宗继位之后,他却遭到重新崛起的牛*人物的打击。先是被逐出朝廷,以后步步贬逐,大中二年(848)九月终于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李德裕于次年正月抵达贬所,由于生活艰苦、心情抑郁,当年即病死于此。《登崖州城作》一诗即作于这段期间。
诗首二句写崖州地理位置,突出其距离长安的遥远。“鸟飞犹是半年程”,打破时空二间的限隔,以时间之长(鸟飞半年)状空间之远,遂使抽象化为具体,概念获得形象。而作者对于朝廷*的关切、在海南生活的凄苦和孤独,只此二句已隐隐透出。下二句以拟人手法写景。从客观言之,崖州城确在重重青山包围之中,这二句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层峦迭嶂的实景。从主观言之,这重重青山仿佛是层层锁钥,将作者关闭在这海岛孤城; 但另一方面,作者又似乎感到青山象多情的主人,它们之所以把郡城围绕了一道又一道,乃是为了挽留住难得一到的客人。据说李德裕在崖州曾为当地百姓办过一些好事,与黎族人民关系甚好。看来他的心情是矛盾的: 他既渴盼回京,又已对当地山水有了一种亲切依恋之感。这两句的写景恰好委婉地透露了多层思想含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42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