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渔家傲·红酥肯放琼苞碎》的赏析
红酥肯放琼苞碎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是一位可以代表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声声慢》、《醉花阴》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含蓄、委婉的。但是在她的词作中也有一首风格特殊的《渔家傲》,这是一首豪放的词,她用《离**》、《远游》的感情来写小令,不但是五代词中所没有的,就是北宋词中也很少见。一位婉约派的女词人,而能写出这样有气魄的作品,确实值得注意。
整首词都是描写梦境。开头两句写拂晓时候海上的景象。在李清照以前还没有人在词里描写过大海。“天接云涛”两句用“接”、“转”、“舞”三个动词,来写海天动宕的境界。“星河欲转”,点出时间已近拂晓。“千帆舞”写大风,这不是江河中的景象。可能因为李清照是山东人,对海的见闻比较多,所以写得出这样的境界。上片第三句“仿佛梦魂归帝所”,意思是说:我原来就是天帝那儿来的人,现在又回到了天帝处所。这和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词:“我欲乘风归去”之“归”字意义相同。“归何处”句,着“殷勤”二字,写出天帝的好意,引起下片换头“我报路长嗟日暮”二句的感慨。《离**》:“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就是李清照“路长日暮”句的出处。这句子的意思是说人世间不自由,尤其是*时代的妇女,纵使学诗有惊人之句(“谩有”是“空有”的意思),也依然是“路长日暮”,找不到她理解的境界。末了几句说,看大鹏已经高翔于九万里风之上;大风呵,不住地吹吧,把我的帆船吹送到蓬莱三岛去吧(“九万里风”句用《庄子·逍遥游》,说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旋风,九是虚数)!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女作家,何以能写出这样豪放的作品呢?我们知道,在*社会中,女子生活于种种束缚之下,即使象李清照那样有高度修养和才华的女作家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这无疑会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她作了两首《临江仙》词,都用欧阳修的成语“庭院深深深几许”作为起句,这很可能是借它表达她的烦闷的心情。她要求解脱,要求有广阔的精神境界。这首词中就充分表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而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历史上,在*社会的妇女群中是很少见的。
这首风格豪放的词,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拓展阅读
1、李清照《醉花阴》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忱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李清照的重阳《醉花阴》词相传有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见《元伊世珍·琅嬛记》)。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它说明这首词最好的是最后三句。
现在先看看它的全首。词的开头,描写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环境。“薄雾浓云”是比喻香炉出来的香烟。可是香雾迷朦反而使人发愁,觉得白天的时间是那样长。这里已经点出她虽然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闷。“佳节又重阳”三句,点出时间是凉爽的秋夜。“纱厨”是室内的精致装置,在镂空的木隔断上糊以碧纱或彩绘。下片开头两句写重阳对酒赏菊。“东篱”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人比黄花瘦”的“黄花”,指菊花。《礼记》月令:“鞠(菊)有黄花”。“有暗香盈袖”也是指菊花。从开头到此,都是写好环境、好光景:有金兽焚香,有“玉枕纱厨”,并且对酒赏花,这正是他们青年夫妻在重阳佳节共度的好环境。然而现在夫妻离别,因而这佳节美景反而勾引起人的离愁别恨。全首词只是写美好环境中的愁闷心情,突出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写,目的是加强刻画她的离愁。
在末了三句里,“人比黄花瘦”一句是警句。“瘦”字并且是词眼。词眼犹人之眼目,它是全词精神集中表现的地方。
在诗词中,作为警句,一般是不轻易拿出来的。这句“人比黄花瘦”之所以能给人深刻的印象,除了它本身运用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之外,句子安排得妥当,也是其原因之一。她在这个结句的前面,先用一句“莫道不消魂”带动宕语气的句子作引,再加一句写动态的“帘卷西风”,这以后,才拿出“人比黄花瘦”警句来。人物到最后才出现。这警句不是孤立的,三句联成一气,前面两句环绕后面一句,起到绿叶红花的作用。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好象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形象性很强。这首词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首词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为了表达这点精神,因而它确实称得上是“词眼”。以炼字来说,李清照另有《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为人所传诵。这里她说的“人比黄花瘦”一句,也是前人未曾说过的,有它突出的创造性。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创作风格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着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2、《欧阳修·渔家傲》爱情诗词赏析
近日门前溪水涨,郎船几度偷相访。船小难开红斗帐,无计向,合欢影里空惆怅。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重愿郎为花底浪,无隔障,随风逐雨长来往。
读这首词,你就会感到一股清新之气迎面扑来;一个情窦初开的渔家少女活脱脱地跳到你的眼前。这是一首感情真挚而浓烈的爱情词。
词的上阕,所写内容既是从船家女的眼里看出,又是从她的心里想出,是由外而内的情绪延伸。第一句前实后虚地点出时间、地点,一个“涨”字,便给环境灌注了新鲜的生活气息,使之流动起来。同时,也将读者引入境界。有了前边的“溪水涨”,后边的“郎船”、“相访”就顺理成章了。“几度”是对“近日”而言,虽为虚写,却道出了二人相识相爱只是个初恋阶段,所以还处于“偷”过程之中。“船小”句,言其为条件所限,难以尽情欢爱。而“无计向”和“合欢”二句,则将其对爱情的大胆、热烈、急切的心理全然画出。
爱情的火焰在心理燃烧,怎么能只在“合欢影里空惆怅”呢? 虽然身不由主,但心是自由飞翔的。所以,便引出了下阕内容,即这位船姑的美好愿望和对幸福爱情的向往。“愿”字,既是对自己心迹的表白,也是对所爱之人所发的信誓,愿自己变成一朵红荷花(菡萏即荷花),年年生长在秋江上。将自己比作荷花,恰切之极,因为这种想象是很切合船家女的身分的,也只有船家女才能想得出。同时,还与“年年生在秋江上”相辅相成。“年年”是追求爱情的天长地久,这个“年年”是与“重愿郎为花底浪”相表里的,“花底浪”与“菡萏”不仅朝夕相处,而且还无时无刻不在一起。真是想得妙极,不是船家女焉能有如此奇想妙喻! “无隔障”是摆脱现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是多么惬意的爱情境界! “随风逐雨”,爱情的理想实现了,那将是一个多么快乐的爱情乐园。这不但写出主人公为想象中的爱情而陶醉,而且也似乎使自己的思想飞离现实而达另一境地。
在古诗词中,写爱情题材的,可以说是汗牛充栋,难以计数。然而,读起来却不觉得重复乏味,是因为在整个人类生活中,爱情不但是永恒的,而且其表现形式也是千姿万态的,没有固定模式。所以在诗词中也就有立意、角度、写法的标新立异。这首词就有独到之处,清新俏丽,很有民歌风味。全词紧紧围绕一个“水”字,从而突出水乡船姑的特点。不但环境清净似水,而且人物的内心和爱情也如溪水般纯洁、清彻。本来是“合欢影里空惆怅”悲怨情绪,但却以轻快、俏皮的文笔写出了泼辣而不轻佻,大胆而不莽撞,炽烈而不过分的渔家少女形象。特别是对这个少女的心理刻画,真实而准确,想象丰富独特而又合乎情理。因此说欧阳修的“词风近似南唐冯延已,辞笔清丽,气度闲雅,言情缠绵而不薄,达意明白而不发露”(唐圭璋、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词典》前言)是为确评,这首词之特色就是一个佐证。
3、苏幕遮《渔家傲》翻译 原文 思想感情 赏析 评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①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衡阳雁:谓南归之雁。湖南衡阳县南衡山有七十二峰,七十二峰之首名回雁峰。相传大雁南飞至此而止,明春即北归。②燕然未勒:谓功业未就。《后汉书·窦宪传》载,东汉车骑将军窦宪追击北单于,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未勒:未曾刻石纪功。
【译文】 每当秋来,边塞一片萧瑟荒凉。无可留恋,大雁也纷纷飞向衡阳。胡马悲鸣,笳角呜咽,边声四处回荡。千山屏立中,夕阳暮霭下,一座紧闭的孤城显得格外肃穆悲凉。一杯浊酒在手,神驰万里家乡。无奈边境未安。功业未就,怎能卸甲还乡。月光下,笛声哀怨,满地银霜,白发的将军和含泪的士兵啊,又那能安然进入梦乡。
【集评】 宋·魏泰:“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及王尚书素出守平凉,文忠亦作《渔家》一词送之。其断章曰:‘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顾谓王曰:‘此真元帅之事也。’”(《东轩笔录》卷十二)
清·贺裳:“庐陵讥范希文《渔家傲》词为穷塞主词,自矜‘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为真元帅之事。按宋以小词为乐府,被之管弦,往往传于宫掖。范词如‘长烟落日孤城闭’, ‘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令‘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者听之,知边庭之苦如是,庶有所警触。此深得《采薇》、《出车》、《杨柳雨雪》之意。若欧词止于谀耳,何所感耶?”(《皱水轩词筌》)
【总案】 词写边塞风情,自有切肤之感,并非泛泛之笔。上片主景,以“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作结,语言凝炼,境界阔大。并景中含情,为下片伏笔。下片主情,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收,形象生动,意绪深沉,发人深省。又与上片潜脉暗通,前后辉映,景情交融,浑然一气。此词风格悲壮苍凉,移唐人边塞诗入词,开有宋一代豪放词先声,千载以下,享有盛誉。
4、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翻译 原文 思想感情 赏析 评点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①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②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俗说还休。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③明朝,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④念武陵春晚,云锁重楼。⑤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数,几段新愁。
【注释】 ①金猊:狮形的铜熏炉。猊,狻猊,狮子。宋徐伸《转调二郎神》词:“薰彻金猊烬冷。” ②日上帘钩:杜甫《落日》诗:“落日在帘钩,溪边春事幽。”李清照反用之,用于日上。③病酒:因酒而病。语出《史记·魏公子列传》:“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李商隐《寄罗劭兴》诗:“人间微病酒。”南唐冯延己《鹊踏枝》词:“**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悲秋:为秋而悲。《楚辞》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④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诗原为送别诗,故后人以《阳关》为送别之曲。⑤武陵:典出陶潜《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但在本词中,“桃花源”的故事又与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中“刘晨阮肇”的故事混合掺杂在一起了。《幽明录·刘晨阮肇》:“汉明帝永平五年,郯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迷不得返。……逆流二三里,得渡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资质妙绝。……因邀回家。十日后,欲求还去。女云:“君已来是,宿福所牵,何复欲还邪?”遂停半年,气候草木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求归甚苦。女曰:“罪牵君,当可如何!”遂呼前来女子有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词用此典以刘、阮之离天台(武陵)比拟赵明诚之离家。
【译文】 铜制的狮形熏炉冷了,锦缎被子翻动着红浪,起来的人怔怔坐着,未去梳头。华贵的镜奁都没有打开,一任它闲掩着摆在那里太阳出来了也不知道,一任它悄悄地爬上了帘钩。心爱的人儿就要走了,千万种心事要说又怕张口;怕的是引起更多的别恨与离愁。一年来又瘦了许多,不是因喝多了酒而致病,也不是因秋天快要到了而兴悲,而是因为离别的情怀早已泛上心头。
明天就要走了,这回的离别,唱上千万遍《阳关三叠》,也难以挽留。想到武陵人走了之后,春天就快结束,厚厚的云雾整日锁住我的妆楼。远去的人啊,你应时时记取我们这楼前的绿水,应时时想到我在整日整日地凝望,凝望着你归影可能出现的远方,一天一天地计算着你的归程,计算着我又添了几段新的离愁。
【集评】 明·杨慎:“‘欲说还休”与‘怕伤郎、又还休道’同意。”(杨慎批点本《草堂诗馀》卷四) (按:“怕伤郎,又还休道”乃孙夫人《风中柳》词。见《类编草堂诗馀》卷二。)
明·茅暎:“出自然,无一字不佳。”(《词的》卷四)
明·沈际飞:“顺说出妙。瘦为甚的,尤妙。‘千万遍’,痛甚。转转折折,忤合万状。清风朗月,陡化为楚雨巫云;阿阁洞房,并变成离亭别墅,至文也。”(《草堂诗馀正集》卷三)
明·李廷机、赵世杰:“宛转见离情别意,思致巧成。”(《草堂诗余评林》卷三、《古今女史》卷十二)
明·陆云龙:“满楮情至语,岂是口头禅。”(《词菁》卷二)
明·卓人月、徐士俊:“亦是林下风,亦是闺中秀。才一斛,愁千斛。虽六斛明珠,何以易之。”(《古今词统》卷十二)
明·吴从先:“非病酒,不悲愁,都为苦别瘦。”“水无情于人,人却有情于水。”“写出一种临别心神,而新瘦新愁,真如秦女楼头,声声有和鸣之奏。”(《草堂诗馀隽》卷二)
明·竹溪主人:“雨洗梨花,泪痕有在;风吹柳絮,愁思成团。易安此词颇似之。”(《风韵情词》卷五)
清·张祖望:“词虽小道,第一要辨雅俗。结构天成,而中有艳语、隽语、奇语、豪语、苦语、痴语、没要紧语,如巧匠运斤,毫无痕迹,方为妙手。古词中如……‘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痴语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没要紧语也。此类甚多,略拈出一二。”(王又华:《古今词论》引)
清·陈廷焯:“此种笔墨,不减耆卿、叔原,而清俊疏朗过之。‘新来瘦’三语,婉转曲折,煞是妙绝。笔致绝佳,馀韵尤胜。”(《云韶集》卷十)
现代·唐圭璋:“此首述别情,哀伤殊甚”(《唐宋词简释》)。
现代·沈祖棻:“全篇从别前设想到别后,充满了‘离怀别苦’,而出之以曲折含蓄的口吻,表达了女性特有的深婉细腻的感情”(《宋词赏析》)。
【总案】 这首词作于宣和年间赵明诚起用为莱州太守的时候。李清照与赵明诚于靖国建中元年(1101)结婚之后,一直很少离开过。且除了赵明诚曾做过几年小官之外,“屏居乡里者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馀”,夫妇二人诗酒唱和,感情甚笃,以研究、收藏金石为乐。一旦离别,自是难舍难分。但官家差遣,又不能不去。这种矛盾复杂的感情反映在词中,就形成了“欲说还休”的深婉曲折。这种“欲说还休”并不是故意的忸怩作态,而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它以清照惯有的明白率真的语言说出,给人以特别的艺术美感。唯其真,才显其美。这是那些模拟女人心态的男作家的作品不可比拟的。
5、《李清照·声声慢》原文注解与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戚戚:悲伤的样子。将息:休息,调养。生:助词,无意义。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了得:完结得了,说得完。
入选理由:
语言最有特色,抒情最动人的词作。
诗词赏析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晚年生活的孤独寂寞,如同后期的许多词作一样,是真实的血泪文字,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从早到晚一天的心理情感受外物刺激之后的反应。时令“乍暖还寒”,时光极难挨过,即使饮酒消愁也无济于事,见雁伤心,见落花伤心,听风声伤心,听雨声伤心,无不凝结着国破家亡后一个孤独无依的弱女子的痛苦。就其思想内容说是哀伤感人的,但是哀伤感人全靠其艺术创作的优秀而取得成功。艺术创作的优秀之处又突出地表现在语言的表达运用上。从宋朝以来的评论家们,几乎没有不说到此词的叠字运用的问题,而且都有极高的评价。吴承恩编的《花草新编》卷四说:“易安此词首起十四叠字,超然笔墨蹊径之外,岂特闺帏,士林中不多见也。”古代明显歧视女性的时候也不得不作如此评价,作者的才华的确超过了男子的创作,称为古代第一女作家并不过誉,仅语言的运用方面就能说明。当然,最重要的是独创,此词连续叠字就是独创,前无古人,即使后有来者,那也是东施效颦了。正如明人茅暎《词的》卷四所说一样:“连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后人效颦,便觉不安。”除了叠字的奇妙连用之外,此词通篇语言流畅生动,有的兼具口语的特点,也是突出的语言风格特点,而且正是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特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42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