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第一册《What’s this》的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22 10:34:37

小学英语第一册《What’s this》的教学设计

准备导人:

1.教授下列单词:bag,pen,book和pencil.拿起每件物品,说出单词让学生重复。然后指着物品让学生说单词。

2.在教室里边走边拿着一件东西说:What’s this?当学生回答:It’s a …..后,再问:“what colour is it?”(注意,学生们不一定要会问这个问题。)这时学生应该回答:“It’s…”

举例:

老师:What’s that?

老师:What colour is it?

活动1:听音指图

1.让学生看书并用汉语提问。如:孩子们在哪儿?为什么汤姆有那么多问题?汤姆为什么害怕?

2.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指出相应图片。

3.向学生说明,由老师来说图中物品的名字,由他们来指出正确的图片。

举例:

老师:It’s a cat.

学生:(指向猫的图片)

老师:It’s a bag.

学生:(指向书包的图片)

4.让学生两人一组做练习。

活动2:听说

1.读例句或放录音,每句停顿并让学生重复句子。再做一次。

2.让学生合上课本。重放录音,每个问题后停顿,让学生给出答案。再放一次让他们检查对错。

活动3:指图问答

1.拿起书,指着上面的一个拼图小片说:What’s this?引导学生回答:“It’s a (颜色十物品)”举两到三个例子。

2.让学生两人一组做练习。六次后交换角色。

补充活劝:

1.让学生在课桌上放一些不同颜色的铅笔、钢笔和书包。拿起其中一件说:What’s this?引导学生回答。

2.多举几个例子,要使学生的答案里既有物品的名字也有物品的颜色。

3.让学生两人一组继续练习,四次后交换角色。

把教室里的物品名分别写在一些双面胶贴或小卡片上,然后交给学生,让他们把双面胶或卡片贴或放在相应的物品上。如果他们在家里也想这么做,告诉他们需征得家长的同意。这是一个记单词的好办法。

拓展阅读

1、人《充气雨衣》

习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

2.习默读课文,粗知故事的大意。

3.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

重点、难点:

抓住林“看、想、做”三方面内容读书思考,感悟林遇事用心思考,不断实践的好品质。

生字卡片、充气雨衣的图片。

流程:两课时

课时

、导入:

们,下雨时,看到你们穿着五彩缤纷的雨衣在雨中嬉戏真像幅美丽的画。不过,美中的足的是,雨水总是会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你们想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吗?有个叫林的孩子,就动脑动手想了个好办法。

二、识字

1.自主识字、读中识字。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请材中的鱼儿,如果鱼儿不能告诉你,就去请字典老师。

2.合作识字、游戏识字。

(1)互做监督员:俩人合作,人读自然段,互相监督字音是否读准,互相帮助正音。

(2)开火车全班轮读生字。

(3)悄悄话。同桌俩人合作,人指字,另个人悄悄读给对方听。

(4)接力赛。四人组,个同说出个字的.某方面特点,二个同在字卡中快速找出,并大声读出来。三个同说出或读出在课文中的词句。四个同再用这个字组两个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课时

、导入:

1、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习充气雨衣,请朋友们跟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朋友们读了它以后有什么问题吗?

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读:

(1)下午放的时候,随着声春雷,下起了大雨……林的雨衣--

(2)晚上,林躺在床上想:--

(3)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自由朗读四、五自然段。

(4)在儿童用品展览会上,--

二、质疑解难,探究

1.默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地方。

2.开火车接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想说什么?)

3.生自由发言,师根据生的发言随机播放课件。

课件演示

普通雨衣旋转起来的裙子塑料救生圈充气雨衣

4.结:林遇到难题肯动脑筋,善于观察,想办法解决问题,真了不起。

5.思考、讨论。

(1)你还有比林更好的办法吗?

(2)怎样才能使想变为现实?

三、朗读品味,表达情感

1.画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练读。

2.组内赛读。

3.出示课件(孩子穿着充气雨衣),指导朗读。

漂亮、实用的充气雨衣穿在身上,可真神气!让我们起来夸夸林吧!

四、想象创新,激励延伸

1.你们定也想成为发明家,想想:日常生活用品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思考、讨论、交流)

2.同们,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亲自动手实践,定会成为了不起的发明家。老师等着使用你们发明的新产品,相信这定会到来!

五、课后实践,劳动体验

动手做做,改进下你认为不太好用的种日常生活用品。

2、文5年下《冬阳?童年?骆驼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重、难点】引导生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准备】电脑。

、揭示课题,了解本文的作者

1、师:同们,在你们的童年生活中,有过难忘或有趣的经历吗?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师:今天,我们跟随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女士,起回到她的童年时光,领略与众不同的另种童年生活。

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3、师:简介作者的资料,林海音,原名林含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随父母返台,后举家迁居北京。后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中国台湾。1953年开始创作,1967年创办《纯文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出版社。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生:开火车人读个自然段。

师:正音,指导读好句子。

三、自课文

1、电脑出示自引导题:

⑴ 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童年生活写了哪几个片段?

⑵ 请你想想,在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是不是也有些有趣或难忘的经历。

2、生熟读课文,四人组讨论交流:

师:**指导。

3、汇报交流:

⑴ 问题1:

作者围绕自己的童年生活写了以下几个片段:

① 冬天,骆驼队拉着煤停在我家跟前,当父亲与他们讨价还价时,“我”看到了骆驼咀嚼的样子,不禁模仿起来。

② 我看到系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忍不住问爸爸,爸爸正确的回答引出了“我”幼稚的想法。

③ 冬去春来,骆驼脱去了它的旧驼绒袍子,我真想为它剪剪。

④ 多年后,当“我”长大了,“我”又次听见悦耳的驼铃声时,回忆起去不还的童年。

⑵ 问题2:

生:自由谈谈自己的童年生活,把生活中有趣或难忘的经历与大家分享。

四、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师:在作者回忆的四个童年生活场景中,你对哪个内容最感兴趣?选择你感兴趣的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2、个内容:

师问:冬日里送煤的骆驼队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

(骆驼咀嚼的样子,显示了它们安静的态度。尤其是它的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骆驼的双峰上驼着两袋煤、从遥远的门头沟步步走来与它们的安静神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二个内容:

师问:骆驼的脖子下面为什么会挂个铃铛?爸爸和我的解释样吗?为什么?

(爸爸的回答是骆驼怕狼,带着铃铛,狼就不敢侵犯了。我却认为给骆驼带上铃铛,给人们的长途旅行增加些情趣。说明骆驼耐得住长途旅行的寂寞和干渴的折磨。因此,“我”由衷地敬佩骆驼这种稳重、耐劳的特性。)

4、三个内容:

师问:从哪儿可以看出“我”对骆驼的关注?这说明了什么?

(春天就要来临时,“我”看到骆驼的毛皮大块大块地脱掉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剪。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了。夏天到了,再也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就问妈妈它们的踪影。冬天又来了,“我”又看到了骆驼队,听到了驼铃声。这说明了“我”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无限留念。)

5、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五、作业布置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外练笔:

选择你童年生活中的经历或趣事写下来。

咀嚼

怀念童年 驼铃声

驼绒掉了

踏实、稳重

任劳任怨

3、文5年下《冬阳?童年?骆驼队》

1.引导生运用朗读、批注、想象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留恋童年的复杂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初步了解作品的言特点。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言。

重点:读中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思念。

难点:了解描写方法,感受言特点

、导读——回顾画面

1.这节课,我们继续习林海音的作品,请同们齐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想想,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场景?(随机板书)

2.这四个场景是作者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就像电影里的组镜头常常浮现在她的脑海里。看了这样组镜头,你认为作者拥有个怎样的童年?

二、批注——感悟画面

过渡:读着这样的童年故事,有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笑出来。那么作者是用怎样的言把个耐人寻味的童年写出来的呢?需要同们认真读书,用心品悟词句。请你从这四个场景中选择个使你印象最深的,抓住关键词或句子作批注。你可以点点、圈圈,也可以画波浪线,在旁边注明自己的理解、感受、疑问等。

1.生自主选择段批注,师**指导

2.说说你给哪个场景作批注?怎么批的?注了些什么?

咀嚼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注:细致、特点鲜明、看得入神)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注:看傻了,傻得可爱)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注:作者为什么这样?)

(1)说说你针对哪些词句作了批注?

预想:样子——丑、长、安静;动作——磨来磨去、冒、沾;呆

(2)由这些词,你看到个怎样的孩子?读出天真幼稚的傻孩。

不同读法:轻声读,读出安静、缓慢,表现呆住;重读,读出骆驼神情、动作,表现作者好奇。

(3)作者看得入神,写得更生动,这么好的言,大家试着背背。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 ),那样( ),那样(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 ),大鼻孔里( ),白沫子( )。我( ),( )。

谈驼铃

(1)议议:对于驼铃的作用,我和爸爸的看法完全不同,你喜欢哪种看法?

(2)文中多处写到驼铃的声音,找出来,读读。(出示)

打头儿的那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拉骆驼的人也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①这三句话都是写到驼铃声,请同们都来读读,边读边听听,这三处驼铃声有什么不同?

预想:二处“更清脆”与处的“铛、铛、铛”比较;三处是作者记忆中的驼铃,由模糊到渐渐清晰,所以是“缓缓”的。

②这驼铃仅仅是给行路的人增加些情趣吗?

点评:这驼铃声在作者的记忆中是那么清脆,那么悠长,成了作者童年里最美妙的声音。

问去处

(1)“谁?”问得莫名其妙,门心思想着骆驼。

(2)“总是问,总是问”夏天,我还可能问哪些关于骆驼的事?

想剪骆毛

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注:在作者眼中骆驼就是人,甚至是她的好伙伴)它的毛皮大块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剪,(注:多着急呀!)因为太不整齐了。(注:幼稚,在作者心中骆驼象人样需要理发)

点评:作者的想法多么天真可笑,你的童年里也定有类似的奇思妙想吧?谁愿意说说?这些事与作者想给骆驼剪毛、理发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悟情——留恋画面

过渡:刚才,同们在批注中走进林海音的童年,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贴近林海音的心灵,这四幅画已不再只属于作者,而属于我们每个人。不知同们是否发现:这四幅画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有骆驼)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冬阳下的骆驼队?她想通过骆驼队表达份怎样的情感?请你充分地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画出相关句,说说自己的看法。

预想:代表作者的童年;代表作者的故乡;表达对童年对故乡的思念。引导习表达眷恋童年,思念故乡的句。

1.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去不还了。

“冬天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去不还了。”

(1)读读,比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预想:三个相同结构的句式节奏感强,突出时间过得快;童年留不住,去不还,表达对童年的眷恋之情,透着淡淡的伤感。

(2)朗读抒情

童年是多么美好啊,我真想把它永远留住,真希望它能象季节样可以轮回,真希望它能象骆驼队样可以再回来,可是它却去不还啊!我怎能不为之伤感!(引读)

唉!童年去不还了!就在这叹息声中我似乎又听到那熟悉的驼铃声,时光虽然逝去,可是故乡依旧在,那是份绵长的思念啊!(引读)

2.作者思念的仅仅是那支骆驼队吗?

不是,骆驼队只是作者童年生活的个缩影。她思念着老北京古色古香的城墙,思念着温馨的四合院,这里曾回荡着她儿时爽朗的笑声,她思念着热闹的街市,这里能买到好吃的北京糖葫芦,她思念着在北京城南生活的点点滴滴(出示图片配音乐)

点评:就这样,作者把对童年思念和和留恋之情倾注于笔端,写了本《城南旧事》。(出示书图片)

3.品悟最后

(1)齐读——师范读

(2)你想怀着怎样的情感读这段?(指名读2人)

预想:怀念、回味、感伤与幸福交织在

(3)齐读

总结:正像作者说的那样“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同们,了这篇课文,会有更多的同想起自己时候的些趣事,我们也可以象林海音那样记录童年故事,让实际的童年悄然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写件自已童年里发生的事。

3.选读《城南旧事》中的故事。如:《我们看海去》《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

4、文5年下《冬阳?童年?骆驼队》

1.习“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反复读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句从作者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总结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组合作习后三个片断

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组合作习。

②同兴趣的同自愿结合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课件出示:老师给我,要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看骆驼脱毛

课件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大块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课件出示: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句的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5、文5年下《冬阳?童年?骆驼队》

材分析: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是林海音在说《城南旧事》的篇序言,作者以朴实纯真的言,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与爸爸谈论关于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怎样想为骆驼修剪不整齐的毛,怎样好奇得去问妈妈夏天骆驼的行踪等童年中琐碎的事。这些淡淡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魂牵梦萦,对已经远去的童年生活的依依留恋。

习本课的重点,要让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的回忆老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毡帽、优质、装卸、咀嚼、铃铛、沙漠、寂寞、棉袄”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重点、难点: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1.师:多媒体课件

2.生: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走进童年,激情导入:

1、在你们的记忆中,时候做过哪些有趣的事?(生交流)

2、刚才大家谈了很多时候的趣事,作家林海音时候在北京长大,1948年返回中国台湾。北京就成了她的二故乡,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会忘了北京城南的历历往事。成年后,她就把自己在城南的往事写进了本书,这本书就是《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序言——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中国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中国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书,深受读者喜爱。

二、检查预习,课前反馈:

)出示导案二,习检查。

1、读准导案中字的读音。(以组为单位,互读并且互相检查,出现错误及时纠正)

2、听写词,组内互相批改订正。

3、集体交流。(强调重点字词,强调“漠”“寞”“嚼”的写法,包括笔顺、写法、字义等,注意指导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二)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1、组内分段互读,纠正读音。

2、汇报朗读。(每组位代表分段展示朗读情况)

(三)交流课文整体感知情况

1、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师根据生的汇报相机结)

2、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3、全班汇报、交流(师及时板书)

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三、品读感悟,精读示导:

1、(1)课件出示最后

(2)齐读这段话

(3)读课文,想想作者的心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的往事?

2、(1)组交流找出的几件童年往事。

(2)汇总:刚才大家起说了作者的童年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么大家就拿起笔来,把你认为最有趣的件事画画,在旁边用两句话或两个词写写你的感受。

3、品读冬天“我”看骆驼咀嚼部分:

(1)林海音看到的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

(2)假如你就是林海音,此刻你就站在骆驼面前,请你闭上眼睛,老师读这段文字,大家想象骆驼的样子,想象骆驼在咀嚼草料时,牙齿是怎样在动的?

(3)你的牙齿动了吗?刚才你看见了什么?

(4)作者的这种行为让你感觉怎样?

(5)看骆驼咀嚼,为什么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大家觉得骆驼咀嚼有趣吗?

(6)可是,我就觉得骆驼咀嚼挺平常的,没有什么意思,为什么?

(7)各种原因使得已是成年的我对这种事已经不感兴趣了。林海音写这篇文章时已经42岁了,正如课文最后段中写的(课件出示最后段文字),请大家齐读遍。

4、(1)请大家用刚才我们件趣事的方法组合作习另外三件事(每组选件)

(2)出示自提示,自己进行自

提示:①你觉得哪件事情有趣?

②画出你认为有趣的句,读读。

③写写你的感受。

(3)组交流自收获。

5、全班交流:

(1)铃铛的作用件事:

①骆驼脖子下的铃铛到底有什么作用?

②“我”认为这个铃铛的用处是什么?

③谁同意爸爸的说法?你觉得林海音的想法怎样?

④想想中年时期的林海音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会同意自己当年的想法还是爸爸的想法?

⑤中年时期的林海音在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她当时的想法已不再有了。(课件出示最后段)请大家再来读这段话。

(2)剪羊毛的事:

①谁来读读剪羊毛这件事?

②剪羊毛这件事体现出了林海音怎样的特点?

③当写这篇文章时,林海音还会有这种想法吗?

④(课件出示最后段)请大家再来读这段话。

(3)追问骆驼去处件事:

①文中还写了件什么有趣的事?分角色读这件事。

②在这篇文章中,林海音都问了哪些问题?想想,她还可能问些什么?她的问题可真多呀!他为什么老是问呢?

③到了中年,她还会问这些问题吗?(课件出示最后段)请大家再来读这段话。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当作者已是人到中年时,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当她再次想起那满脑子的问题时,她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2、现在回想起童年的往事,作者的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感受?(随交流板书:淡淡的感伤)这种感伤不是痛哭流涕,我们刚才是直笑着谈、笑着读这篇文章的,这种感伤那么淡,就像缕轻烟,流动在字里行间,在这淡淡的感伤背后,我们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什么?(板书:深深的怀念)

3、让我们再来齐读最后段,来感受这份淡淡的感伤和深深的怀念。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大家还记得课文的题目吗?

2、再来读读课题,读出作者的这份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

3、在作者的记忆中,这幅画已成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品读此文,我们就像在静静地品尝杯淡淡的清茶,又像在欣赏朵淡淡的花,我们在感受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那份对美好童年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六、推荐作业:

(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七、板书

淡淡的感伤

深深的怀念

目标检测:

1、我能读准下列词

毡帽、优质、装卸、咀嚼、铃铛、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

2、听写下列词

毡帽、优质、装卸、咀嚼、铃铛、沙漠、寂寞、棉袄

3、(1)《冬阳 童年 骆驼队》这篇课文的作者是( ),围绕骆驼队写了( )( )( )( )四件事,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 )之情。

(2)我们本书还过她写的《 》文,我能写出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言:( )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英语第一册《What’s this》的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39513.html

热门阅读

  1. 201春节短信祝福语
  2. 201年情人节甜蜜祝福语大全
  3. 商品寄存保管合同范本
  4. 长征故事:戴润生长征三险志不屈
  5. 品德与社会小学品德教案
  6. 实习三方协议书范本
  7.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8. 2018最新高一新生军训总结范文
  9. 微信朋友圈个性说说大全
  10. 三方协议书模板
  11. 敲开天堂之门现代诗歌
  12. 元宵节祝福语2019
  13. 许晴名言精选
  14. 寒假打工实习报告
  15. 中班开学第一课教案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