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故事:戴润生长征三险志不屈
引导语:没有长征胜利,就没有新中国。我们一起来聆听戴润生老红军讲他长征的故事。
我总是要说这句话:“没有长征胜利,就没有新中国。”
长征一路,我最难忘的,还得数那三次濒临绝境……
第一次,在金沙江畔,三只小船渡险滩。当时我所在的**团为全军前锋。占领的皎平渡口没有桥,仅一能容10多人的小木船,*红军大部队顿时被阻。我得知附近一渡口有两只船,便带着7连战士去找船。爬过几座山,终于看到一个约有20来户人家的小镇子,还有100多人的敌人保安团。7连战士们伪装成白军,大摇大摆地走进镇子里大喊:“快把枪架起来集合,我们长官要给你们训话。”保安团信以为真,果然出来集合了。就这样把保安团俘虏缴枪,找到了船,顺利巧渡金沙江。
第二次,在大雪山上。爬山前,战士们每人喝了一碗姜汤辣椒水,准备御寒。开始爬山时,大家都没什么反应。爬到半山,就有许多人开始感觉喘不过气来。快到山顶时,山上突然刮起一阵狂风,接着下起大雪,还夹杂着鸡蛋大小的冰雹,一些体弱的战士开始撑不住了。一名战士在风雪中突然倒坐在地上,虽然战友们赶紧将他扶起来,可是他撑着走了几步却再也挪不动了,永远留在了雪山上。忍痛告别牺牲的**,*红军大部队以顽强的毅力翻过雪山。当在山脚下终于见到红四方面军战友时,我和战友们都激动不已,纷纷欢呼:“红四方面军的**来了!”那真是热泪盈眶呀!因为这一刻来得太不容易了!
第三次,在过草地中。红军战士们在过草地前,除了粮食,还带上了干柴、脸盆和木棍。可别小看这些东西啊,作用可都大着呢。干柴除了可以生火,还可垫在草地上休息。脸盆既可用来洗脸洗脚,还可用来烧饭烧水。木棍作用最大,走路时支撑身体,过河时探测水深,还可挑行李担东西,宿营时候支帐篷……不少体弱的战士就是靠一根木棍过的草地。红军战士们都风趣地称它为“第三条腿”。虽然已有思想准备,但是一进入草地,我们就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行进了四五天,我所在的连队已有好几个**牺牲了。大家把自己仅剩的一点粮食都拿了出来,表示要活大家一起活着走出草地,要饿死大家一起饿死在草地!粮食没了就吃野菜,走不动了就互相撑一把,终于走出茫茫草地,走向长征胜利……
【知识延伸】
85岁的老红军王玉清几乎每天都要散步5公里,有时还约上几个老友去打门球。
1935年11月初,贺龙率领的红2、6军团解放贵州黔西县城,举家逃难至此的流浪儿王玉清跑去看热闹。
“人们传说,‘红胡子’*不眨眼,专吃小孩子。”14岁的王玉清有点害怕,远远看着在街上行走的红军战士,“当时,地主都把贺龙的部队称为‘红胡子’。”
“看了一会儿,我发现,红军对穷苦百姓很和气,很好,对地主很凶。”长期忍饥挨饿、受人欺负的王玉清随即参加了红军,成为红2军团军团部无线电台的一名战士。
参军第4天,部队离开黔西。从此,转战南北、九死一生的王玉清与家人失去联系。直到解放后的1950年,他才通过在《贵州日报》上登寻人启事找到家人。
几天后,王玉清随部队转移到湖南桑植县的刘家坪,从那里踏上漫漫长征路。
“我很快就学会了电台那一套。”聪明的王玉清利用行军间隙,虚心向老战士请教。“贺老总好喜欢我,常常用手指弹我的脑袋,还常把重要电报交给我发。”
“长征太苦了,又要赶路,又要和敌人作战。”王玉清说,每到行军最艰难的时候,贺老总都会出现在他们直属队的队列中,给大家鼓劲,“很远就能听到他那爽朗的笑声,他常用亲切的口气问我们‘累不累?苦不苦?’”
1936年3月,在贵州盘县,一直守在电台旁边的王玉清突然接到*、*的电令,要求红2、6军团北渡金沙江,西进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接到电令,我好高兴,立刻把它交给贺老总。”虽已过去几十年,王玉清仍记得电令的主要内容——“最好你军在第三渡河点或最后路线北进与我们会合一同北进。”
“老蒋很快察觉到我们要过金沙江,调重兵和飞机围堵我们。”王玉清回忆,尽管红军抢占了石鼓渡口,但江上没有桥,船又少又小。“贺老总很着急,平常行军中他总喜欢开玩笑,这时候他的神情非常严肃,两道浓眉拧成了疙瘩。”
“我们用木排代替木船过了江。”王玉清说,贺老总又变得谈笑风生了,“他右手拿着烟斗,左手指着对岸幽默地对我们说:‘老子胜利了,龙云这小子失败了,看他怎样向主子老蒋交差!’”
“粮食好难搞。”要爬雪山了,王玉清和战友们去筹措粮食,“藏民不了解红军的政策,受当地*势力的鼓动,跑光了。”
“雪山上,*好多人。”王玉清说。
最苦的还是草地。
进入草地没几天,王玉清就断粮了。电台的炊事班长知道后,把自己仅有的两把炒面给了王玉清。
“我对班长说,你把粮食给了我,你怎么渡过难关?”王玉清回忆说,“班长说,走一步算一步吧。他是湖南人,后来我们走散了,我再也没有见到他。”
后来,连野菜都找不到了。王玉清说,“这个时候,部队已经不成建制了,各走各的。不少战友走着走着就倒下去了,身边的战友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帮着将刚刚牺牲的战友掩埋好。”
“我也没有信心走出草地,就坐在一条水沟边休息。”四五天没有吃一点东西的王玉清,浑身无力。“水沟里好像有鱼,但我又没有力气下去捉,即使有力气,也不敢下去,好多战友陷入这样的水沟里,再也没有出来。”
就在王玉清绝望的时候,他突然想起来,军帽上不是别着两根缝衣针吗?为什么不去钓鱼呢?
“我将针烧红后弯成钩,拴上线,在沟里碰碰运气。”王玉清说,“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我居然钓到了两条小鱼,高兴极了,第一感觉就是还能多活几天。”
“后来,这个方法被许多战友借鉴。”直到今天,王玉清还为当年自己在草地中的“发明”感到自豪。
解放后,王玉清曾任福州地方*副参谋长等职。晚年,他作诗一首永远铭记那次远征——“长征路上历艰险,遵义会议转危安;红军将士是好汉,跋山涉水奔陕甘。行程二万五千里,三军欢呼大团圆;中华儿女洒热血,峥嵘岁月打江山。”
老红军讲述过草地的故事
如果说长征是一出恢弘史剧,过草地就是即将胜利前的英勇悲壮一幕。
老红军刘运坤话音悲壮―――当年就快走出草地了,人却到了极限,怎么也挪不动步,摇摇欲坠,幸亏战友高玉明一把扶住,架着左臂,一边鼓励一路同行。可在出草地前夜,高玉明自己却不行了,临终前,拼力抖索着双手捧出他负责掌管的团部军旗,闭眼前最后喃喃一句:“团旗,不能倒!”
在茫茫大草地上,英勇红军,意志如钢……
噙着泪深鞠一躬
浑身的热血,刹那间都沸腾了起来!
红四方面军战士宋云鹤悲愤心痛:“重返草地时,每走不远,就有一具红军战士的遗体―――那都是第一次过草地时牺牲的战士,全保持着当初的样子。”老红军张毅亲见:有的,两三个人倒在一起;有的,呈往前爬行的姿势;有的,手里还攥着泥土和青草。
三过草地,老红军张明汉印象最深的不是危险的沼泽,而是遍地的忠骨。
一次一次,战士们每当看到战友遗骸都会噙泪驻足,深鞠一躬。
那天高秋悲,那四望无涯,那英风烈迹。只有草地上的草自茂盛着,只有草地上的风自吹拂着,一年又一年。
这些事,老红军陈行庚不愿提,就是因为“心里难受。”
七十载,往事仍清晰。*红军万里长征,历经艰辛终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正要展开北上大计,却被*分裂,令红四方面军孤军南下,甚至一度另立*,与北上的*红军正确方略南辕北辙,直至一年后难以为继,才再度北上。万里长征两年,*红军走了一年,这里又耗了一年。战士们三过草地,在茫茫原野上,以生命书写忠诚坚定。而三过草地的转战,也让老红军蒲润三负重伤:第一次被子弹打断手腕,白骨森森,一咬牙捏着继续打,战斗结束再包扎,居然三月自愈;第二次伤在头上,昏死两天两夜后,突然自行醒转;第三次伤在左脚,血流如注,直到现在肉还长不起来。
三过草地,老红军王纪芝所在的队伍有一次走迷了路,走了两天怎么也走不到头,只好折回找当地藏民。可藏民一听惊恐瞪眼:“要过草地?那是魔鬼居住的地方!”
三过草地,战士们是无畏的、英勇的。老红军李哲民记得,南下的红军十多天连克绥靖、丹巴、东化,在雅安金鸡关以机枪击落了一架敌机,飞机坠落后机尾还挂在电线杆上。只是南下难以为继,所以,起初的攻城掠地疾如秋风扫落叶,随后的失守却也接二连三……
“那片草地,我来回走了三趟……”老红军廖文光缓缓地说:“重回草地见一堆堆遗骸,我们用草皮替战友盖上,擦干泪继续前行!”
“其实从长征到过草地,我从没想到会走那么远,历经艰险,我和战友们只一个念头―――将来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一句话,老红军张云说了一分多钟,眼睛盯着前方,没有任何游离……
艰难中坚韧的源泉
过草地,团结就是力量。
说起这,老红军贺文玳不禁动容:“过夜时,战士们总是自觉地将干的草地留给年纪大的**,湿草地则被小青年们抢着睡。”说起这,老红军刘天佑不禁神往:“第二次过草地,走了一夜,就地休息,大家背靠背睡着了。突然大雨滂沱,全团官兵都没有雨具,一起淋得湿透,真是‘风雨浸衣骨更硬,官兵一致共甘苦’!”说起这,老红军谢元珍不禁泪涌:“有次我一脚踩*草地,水已经没过胸口,一位骑马的**伸出大手拉了一把救了一命。死里逃生,可现在都不知那**名字……”
是**,是战友,是兄弟。多少次,一人陷下,不断伸来的援手又不断陷下。老红军钟明说,最难受的,就是在草地里看到东一堆西一堆的遇难战友手手相连,实践着“同生死共患难”的誓言。老红军谢光堂掉了队独自倒下,第二天,折返的战友们终于找到还有一丝气息的他,立即抱上担架,三个人轮流抬了一路,没有一个人想过扔下重伤的他,“只要还有一口气,我们就不会扔下你不管!”
过草地第二天,一条河上游涨水,“我们的*总支处的*明知有危险,仍抢在前面探路,在被水冲走淹没的一刹那,还拼命挣出两句:‘水急,换……’手在水面上拼力摇摆。那是在告诉我们水急、要小心。他以自己的牺牲,换得众人的生路……”老红军真房说着沉默了,大颗泪珠在眼眶中转……
死亡是近在咫尺的。老红军刘星当年在草地上一觉醒来站起,背靠背一夜的营长却依然直直坐着,鼻下已没了气息。但红军战士们志同道合,患难与共,心与心贴得更紧。老红军罗玉琪过草地最难忘一位李副连长:“当时我们掉了队的二三十人都躺在地上,李副连长来了,二十七八岁瘦个儿背着一个红小鬼,一见就发火了:‘起来,这儿怎么能躺下,**们,要咬紧牙关,一定要赶上去。’上山后,李副连长鼓动大家烧起了火,又不知去哪打了一只山羊回来,大家打牙祭,他却悄悄躲在一边吃野菜,被伤员发现后才拿了块羊肝。第二天前进时,一个重伤员昏倒了,喷了好几口冷水才苏醒。这时,李副连长从挎包里掏出一个树叶包,递了过去。解开小包,那个重伤员颤抖了,里面竟是只咬去一小点的那块羊肝……”
过草地时,谢觉哉为减轻负担,扔掉了心爱的毛毯。*路过认出,就背在身上继续赶路,到了宿营地物归原主。谢老深受感动,后来到了延安,又把毛毯送回给董老见证**友情。
老红军张明秀在草地上遇见两位伤员,一把扶起,坚定地说:“我背也要把你们背出草地。”可一个弱女子,谈何容易。她背一个伤员,没走几步就一起倒在污泥里。挣扎爬起,扶着伤员一步一步向前挪动。不久,干粮和水又几乎断绝……
最终,明秀与两位伤员一起走完了长征中最后也是最艰难的路程!
走出草地第一仗
刚出草地第一仗,攻打天险腊子口。
老红军王承登记得:敌人的子弹四面八方,好像山里建着无数碉堡,而通道就一条路那么宽。红军战士们几乎把手里的所有手榴弹都扔出去了。武器质量本来就差,加上受潮,扔出去五个手榴弹,只有两个是爆炸的。翻过腊子口,王承登一脚踩下去,踏到的不是山石,而是手榴弹堆成的“小槛”,都是没有爆炸的哑弹,足足半米厚。
天险腊子口,*红军出草地打过,红四方面军后来出草地也打过。“那一仗打得真叫惨!”老红军毋广仁当时接到的命令是:一定要在两小时内拿下这个山头。下午1点,他们营兵分两路,一路正面攻击,一路迂回到敌人身后,恶战一个半小时终于拿下。但山上的树都在燃烧……
老红军康渡当时在突击队,7个人一组,力夺腊子口。不过,每人只有十几发子弹,首长又严格规定,因弹严重吃紧,100米内才能开枪!当晚,康老他们爬了一夜的山,终于在凌晨交上火,他那组,5位战友壮烈牺牲。
老红军王其仁回忆说,敌军溃败了,士气低迷,过一条河时连埋在桥旁的炸弹都来不及引爆就急急忙忙逃了。而走出草地的红军,坚韧如钢!
老红军赵本清当时所在的营,“进草地时400人,三周后走出草地时,只剩100人左右。”
老红军陶立功泪光闪烁:“走出草地之后,部队到了甘南,找到许多大豆。一个多月没吃过一顿饱饭的战士们狼吞虎咽,结果有的人活活被胀死。”
老红军刘金国终身难忘,最后一夜宿营草地时,眼看要走出草地了,第二天军号一响,他起身一看,背靠背的一大片战士都安安静静坐着,再也没起来……
但从草地走出的英勇红军,为**保存下了“金子中的金子”,培育出了惊天动地的士气与坚韧不屈的斗志,深远影响绵延至今。
刚进草地时,来自江西石城一位姓郑的小宣传队员,精神抖擞,不停地讲故事、唱山歌,柴火拣重的背,工作拣难的做。但在进入草地不久,他突然发起了高烧,病倒了,尽管团政委杨成武把马让给他骑,把干粮匀给他吃,但他的病情还是恶化了。临终前,他用微弱的声音对杨成武说:“*委员,我不行了,感谢你对我的照顾。我知道*的事业一定会胜利!**一定会胜利!……”最后,经过一阵急促的喘息,他说:“希望*的路线胜利,**快胜利。胜利后,如果有可能,请告诉我家里,我是为执行*的路线,为了**的胜利牺牲的!”
这是历史的真实一幕,这是红军的普通一兵,这是长征的伟大闪光!
拓展阅读
1、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意志坚定生还者的故事
古老的阿拉比王国坐落在大漠深处,多年的风沙肆虐,使昔日富饶的城市变得满目疮痍,城里的人越来越少。国王意识到了危机。
一天,国王将四个王子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我打算将国都迁往美丽而富饶的卡伦。”
“卡伦离这里很远很远,要翻过许多崇山峻岭,要穿过草地、沼泽,还要涉过很多大河,但究竟有多远,没有人知道。”国王说。
国王看了看他们继续说:“我决定让你们四个分头前往探路。”
四个王子都惊异于国王的决定,但他们还是服从了命令,带上充足的物品出发了。
大王子乘车走了八天,翻过四座大山,来到一望无际的草地,他一问当地人,才知过了草地,还要过沼泽,还要过大河、雪山。他想到路途如此艰难和遥远,于是停止了前进。
二王子策马穿过一片沼泽后,被一条宽阔的大河挡住了去路,望着奔涌的河水,他也掉转了马头。
三王子漂过了两条大河,却又走进了一望无际的大漠,在茫茫的沙漠中,他茫然不知所措,于是开始搜寻着回来的路。
一个月后,三个王子陆陆续续回到国王身边,将各自沿途所见报告给国王,并都再三特别强调,他们经历了很多艰难,也在路上问过很多人,也都告诉他们去卡伦的路很远很远。
又过了六天,小王子风尘仆仆地回来了,他兴奋地向父亲报告——到卡伦只需*天的路程。
国王满意地笑了:“孩子,你说得很准,其实我早就去过卡伦。”
几个王子不解地望着国王——那为什么还要派我们去探路?
国王一脸郑重地说道:“我只想告诉你们四个字——脚比路长。”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在我们的心中总觉得路途遥远,其实我们根本应该知道——脚比路长。
2、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意志坚定生还者的故事
在上世纪初,有一支由二十四人组成的探险队,到亚马孙河上游的原始森林去探险。由于热带雨林的特殊气候导致许多人身体严重不适应,相继在途中倒下了。
两个月以后,人们才彻底搞清了这支探险队的全部状况:在他们二十四人当中,有二十三人因疾病、迷路或饥饿等原因,在原始森林中不幸遇难;他们当中只有一个人创造了生还的奇迹,这个人就是著名的探险家约翰·鲍卢森。
那次探险中,跋涉在茫茫的原始森林,约翰·鲍卢森患上了严重的哮喘病,他饿着肚子在浩瀚的林海中坚持摸索了整整三天三夜。在此过程中,他昏死过去十几次,但心底强烈的求生欲望使他一次又一次地站了起来,继续与大自然做顽强的垂死抗争。他在孤独中一步一步地坚持,一步一步地摸索,生命的奇迹就这样在坚持与摸索中诞生了!
后来,许多记者争先恐后地采访约翰·鲍卢森,这些人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遇难了,唯独你能幸运地死里逃生?”
约翰·鲍卢森没有长篇大论地阐述什么身体素质、困境下的智慧以及*的垂青之类的,而是说:“我的父亲在我小时候对我讲了一句非常具有哲理的话,让我受用一生。他说:‘世界上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约翰·鲍卢森就是凭着小时候父亲对他说的这句话,战胜了命运。这句深深刻入他脑海的话,使他坚定地相信: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有脚,就会有路。这就是支撑他死里逃生的信念。
在上世纪初,有一支由二十四人组成的探险队,到亚马孙河上游的原始森林去探险。由于热带雨林的特殊气候导致许多人身体严重不适应,相继在途中倒下了。
两个月以后,人们才彻底搞清了这支探险队的全部状况:在他们二十四人当中,有二十三人因疾病、迷路或饥饿等原因,在原始森林中不幸遇难;他们当中只有一个人创造了生还的奇迹,这个人就是著名的探险家约翰·鲍卢森。
那次探险中,跋涉在茫茫的原始森林,约翰·鲍卢森患上了严重的哮喘病,他饿着肚子在浩瀚的林海中坚持摸索了整整三天三夜。在此过程中,他昏死过去十几次,但心底强烈的求生欲望使他一次又一次地站了起来,继续与大自然做顽强的垂死抗争。他在孤独中一步一步地坚持,一步一步地摸索,生命的奇迹就这样在坚持与摸索中诞生了!
后来,许多记者争先恐后地采访约翰·鲍卢森,这些人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遇难了,唯独你能幸运地死里逃生?”
约翰·鲍卢森没有长篇大论地阐述什么身体素质、困境下的智慧以及*的垂青之类的,而是说:“我的父亲在我小时候对我讲了一句非常具有哲理的话,让我受用一生。他说:‘世界上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约翰·鲍卢森就是凭着小时候父亲对他说的这句话,战胜了命运。这句深深刻入他脑海的话,使他坚定地相信: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有脚,就会有路。这就是支撑他死里逃生的信念。
3、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寻找长生不老的王子民间故事
从前,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在七个大洋的彼岸,甚至更远的地方,有一个摇摇欲坠的炉灶,灶壁的缝隙后面有一条老妪的裙子,裙子的第七十七个梧子里住着一只白蚤子,蚤子肚脐上有一座雄伟的京城。京城里居住着一位很老很老的国王和他的独生子,一位前程无量的青年。
国王对自己的爱子寄予厚望,请人教授他各种知识和礼仪。然后送他出国去见世面。
王子周游列国多年,归国后照父亲的意愿安顿下来。然而,这年轻人在长年的漫游中性格完全变了,变得落落寡欢。国王对此茫然不知所措,心里一直在思考着王子这一巨大变化的原因,却没有告诉任何人。未了,他得出一个结论,不错,王子准是想媳妇了,否则他为什么会这样愁眉苦脸呢!
于是,有一天,当国王和王子单独在宫殿四壁挂满无数美貌少女肖像的餐厅用餐时,父亲对儿子说:
“看来你非常忧愁,我的孩子。你成亲吧。瞧这餐厅的墙上,挂着所有皇室高贵公主的画像哩!挑一个你最中意的,我给你去提亲,让你心情愉快。”
“不,亲爱的父王,”王子说,“不是爱情折磨我,也不是婚姻诱惑我。
使我难过的是,所有的人,连国王也不例外,到时候都得死去。我渴望找到一个死神摆布不了人的国度。我决心去找这样的国家,那怕走遍天涯海角。”
老国王设法劝阻儿子。他对儿子说,世上没有这样的国家。他说,他统治这个王国已经五十年,感到幸福,心满意足。现在,为了让王了开心,并把他留在自己身边,国王提出要让位给王子。可是王子没有打消自己的念头,第二天,他佩戴宝剑,出发去寻找他心目中的国度。
他走了许多天,父亲的王国已经远远抛在身后;他在沿着大道走的时候,看见远处有一棵大得惊人的巨树,一只硕大的老鹰正在它的上方盘旋,他走近一看,原来老鹰在用爪子不停地抓树冠上的枝条,并把它们撒向四面八方。
正当王子对这奇异的情景惊叹不已的时候,老鹰突然改变了主意,飞下来落在地面,在王子身旁翻了个斤斗,变成一位国王。
“你为什么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小伙子?”他问,因为王子正出神地盯着他看。
“我为什么目不转晴地看着你?”王子说。“因为我很想知道你为什么在这棵树冠上扯树枝。”
听了这番话,鹰王回答:
“是这样的,我和我的亲友们命中注定,要等这棵树的最后一根树根被撕断以后才会死去。傍晚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今天的活已经做出来了,现在我该回家了。欢迎光临寒舍歇个脚,在寒舍过个夜吧!”
王子接受邀请,他们一起步行来到鹰王的城堡。噫,瞧!鹰王有一位美丽的女儿。她走上前来问候父亲和高贵的客人,并立即吩咐仆人摆桌子,开饭。
他们入座后先寒暄几句,鹰王便问高贵的旅行者,为什么到如此遥远的地方来漫游。王子告诉他说,他不仅到此地为止,还将继续漫游,直至找到死神不能摆布人的国度。
“那么,小伙子,”鹰王说,“这里正是你要找的地方。难道你不明白,直到我把那棵大树的最后一根树根挖出来之前,死神不能摆布我和我的亲友吗?小伙子,到那时还有六百多年哩!你娶我的女儿吧,同我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一起,直到咱们最后时刻的到来。”
“呵,我尊敬的大叔,我真愿意能这样,不过,六百年以后,天哪,咱们都得死啊,因此我还是要去寻找死神永远不能摆布人的地方。”
公主也恳求他留下,因为他们已经彼此相好了,但她也无法挽留住他。
未了,她送他一个小盒子作纪念,盒子里藏有她的肖像,她说:
“既然你不想同我在一起,我的王子,这个信物你就拿着吧!它有奇妙的功力。每当你走累了,只需要打开盒子,瞧瞧我的像,你就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走:上至天空的彩云间,如果那里风太大,就回到地面上来,想走多快就能走多快,那怕像闪龟般迅速也能做到。”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35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