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山行》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7 16:16:56

杜牧《山行》全诗赏析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深”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拓展阅读

1、审言《登襄阳城》译文及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注释

⑴三秋:指九月,即秋天的第三个月。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⑵楚:在襄阳西南,即马鞍,一名望楚

⑶汉水:长江支流。襄阳城正当汉水之曲,故云“接天回”。

⑷冠盖:里名,据《襄阳耆旧传》载,冠盖里得名于汉宣帝时。因为当时襄阳的卿士、刺史等多至数十人。冠和盖都是官宦的标志。

⑸章华:台名,春秋时期楚灵王所筑。

⑹习池:汉侍中习郁曾在岘南做养鱼池,池中载满荷花,池边长堤种竹和长椒,是襄阳名胜,后人称为习池。

我客游他乡,不期然已到了九月,现在站在这城头上放眼四望,顿觉景象开阔。

横亘,耸出地面,汉水水势浩淼,仿佛与云天相连,转折迂回而去。

冠盖里已名不副实,不再与现在的情形相称了;章华台也只能代称旧日的台榭。

名句 楚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①楚:在襄阳西南,即马鞍,又名望楚。 ②横地出:形容峰岭在平原地带突然耸起的姿态。 ③回:弯曲。

这两句写登楼所见楚拔地矗立,汉水与天相接。仅十字,即将景象旷远、雄伟壮丽的襄阳水概括无余,可谓精到。

《登襄阳城》是唐代审言被流放峰州途经襄阳时所作的一首。此先在首联点明题意,异乡之中,登城远望;颔联和颈联敷陈“回望”之所见,有大自然的开阔雄浑,有历史陈迹的没落破败;尾联承接上文的沧桑之意,表达了作者无所归属的悲哀之情。借景抒情,写景气势磅礴,格调清新鲜明。

首联记述人在秋高气爽的九月登临襄阳城楼的瞬间感受。他纵目四望,心胸豁然开朗,仿佛这壮美的川景物扫尽了游子心头的愁云。

颔联紧接着具体描绘人眼前的川美景,“楚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楚地川横亘,绵延不断。汉水浩荡势如接天,这确是站在城楼上所望到的襄阳水的独特景象。那城郊的万、千、岘等,在城楼上方扫视过去,错落连绵,如同横地而卧。汉水宽广浩淼萦绕廓,曲折流向东南,仿佛连天纡回。“出”字,“回”字,都是再平常不过动词,但与“横地”,“接天”分别组合起来,就产生了奇异的传神写照效果,表现出川的动态美。那高流水,巍巍然、汤汤乎于天地之间,一气直下,不可撼动,不可遏止。胡应麟评这联说:“闳逸浑雄,少陵*婉然。”

川的壮观永恒,使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联想到人生的瞬息即逝,于是颈联转入了怀古抒情:“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这里是虚写,冠盖里原在岘南去宜城的路上,章华台遗址就更远,不管是在潜江或沙市抑或监利,人站在襄阳城楼上都是望不见的,所谓“非新里”“即旧台”,都是人想象中的景色。“非新”对应“即旧”,并不觉得重复,反显出轻巧,句意流转回环,加强了慨叹的沉重。想当年那修筑章华台的楚灵王,云集冠盖里的汉代达官贵人,如今也不过只留下这古迹罢了。荣华富贵岂能久长!人胸中的不平之气,化为了这“身外即浮云”的一声长叹。

尾联以写景作结。襄阳是个风物荟萃的地方,而人却独独点出“习池风景异”,习家池不仅清水秀,亭台楼宇华丽,而且是晋人简醉酒的地方,文章家习凿齿的故居,习凿齿为人耿直,著有《汉晋春秋》。据史*载,“桓温辟为从事,甚器重之,累迁别驾。温觊觎非望,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人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缅怀前贤,而只写出习池的风景奇异,因此瞻仰游玩的人众多。但又没有直说游人众多,而是通过描写“归路”上尘雾弥漫,衬托出车水马龙的盛况。“归路满尘埃”句中的“归”字,用得甚为精当,点明了时间和空间,夕阳西下,游览了一天的人们踏上了归程。这五个字的结句,描绘出一幅清秋黄昏游人倦归图,制造了一个迷惘令人惆怅的意境。不难想象,远役中的人茕茕孑立楼头面对此景,情何以堪。人将怀古之慨隐寓景里,思归之情深蕴境中。

2、王昌龄《从军翻译

青海长云暗雪,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乐府旧题,内容多写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青海长云暗雪,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越过雪,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段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段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段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一段。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段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段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段,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段之间,显然有转折,二段形成鲜明对照。“黄沙”段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段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段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段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段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3、霜林落后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的意思及翻译

秋霜下树林里木叶凋尽,众争相显露各自面容,野菊开放的美好时令,我们畅饮醇酒逸兴正浓。这两联写深秋虽霜林叶落,景象萧疏,但群争出,别具一番胜境;楼前野菊丛生,迎霜竞放,正好可使人杯酒对,略慰愁怀;这开阔疏朗的画面,洋溢着人傲岸的精神,给人一种昂扬乐观的力量。

出自欧阳修《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乖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释】

⑴怀嵩楼: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李德裕由袁州长史徙为滁州刺史,建“怀嵩楼”,并写有《怀嵩楼记》一文。嵩:中岳嵩,五岳之一,在河南登封县北,洛阳东南。轩:窗。

⑵绕郭云烟:一作“绕阁烟云”。郭,内城称城,外城称郭。匝(zā):环绕一周叫一匝。

⑶昔人:指李德裕。嵩:这里兼指嵩与洛阳,因洛阳又称嵩京,李曾分司东都(洛阳)。

⑷霜林:指带霜的林木。

⑸解带:解开衣带。画角:彩绘的号角,用以报时。

⑹斜日: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⑺乘醉:乘着醉意。

⑻群玉峰:群玉,神话传说中的仙。此处借指白雪覆盖的峰.

【参考译文】

环绕城郭的浓浓云烟,迷迷朦朦不知有多少重,唐时的名相曾经在此地怀念嵩洛感慨无穷。秋霜下树林里木叶凋尽,众争相显露各自面容,野菊开放的美好时令,我们畅饮醇酒逸兴正浓。西风中飘来画角清哀的声音,我解开衣带胸怀更加豪雄,斜倚着楼上高栏观夕阳照在苍翠的青松。我将要乘着醉意带领佳客,冬雪皑皑时再踏上如玉的群峰。

【创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这首即作于这个时期,是作者感怀一次在嵩洛时的宴会而作的。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首联写登上高楼,于云烟弥漫之中追怀历史、遥想古人,借古伤今,气氛凝重。中间两联回到现实,写眼前所见所闻,这两联视野开阔,人与物浑融无问。

人把个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寓于精炼的景物描写之中:颔联写霜后“争出”的峭拔峰和凌霜盛开的菊花,表现出作者不畏*风霜的嶙峋风骨;颈联则以“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透射出自己从容面对*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尾联遥想冬日重游,气象恢宏,群银妆素裹冰清玉洁之态,仍是以景物暗喻人品。写得神完气足,潇洒道劲,景物描写形象鲜明而意味深长。

这首中表现出人傲岸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嶙峋的风骨。

作者登上此楼,站立楼头,纵目四望,滁州城外群环绕,云雾从中腾涌而出,将滁州城重重缭绕起来,使整座城池如在仙界一样。

李德裕对嵩洛感情深厚,视之为第二故乡。他是一代英才,功业赫然,却不幸遭遇朋*之祸,先是被贬滁州,最终客死海南。他在滁州时建造了这座楼,而且给它取名为怀嵩楼,就是为了表达对嵩洛的深深怀念。欧阳修年轻时也曾在洛阳*,常与朋友们畅游嵩洛一带名大川。后来他也常常想起这段壮游,对嵩洛怀有极深的感情。造化弄人啊,没想到两百年之后,命运把他与李德裕联系在了一起,二人命运遭际竟然如此相似。他也被人指控与范仲淹等人结为朋*祸乱朝政,也被贬滁州。此时此刻,在这怀嵩楼上,引发了他怀人追往的感慨。

从内容看,首联写滁州城云遮雾绕,虽然不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但重重的云烟却也叫人艰于呼吸。“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人不禁感慨万端。感慨之后,不由想起和自己有着相似经历和命运的李德裕。

颔联写得最妙,秋风瑟瑟,“无边落木萧萧下”,可群却争相露峥嵘,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是谁也扼杀不了的。面对“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野菊花,即使没有陶渊明那样闲情逸致,不妨对菊举杯,来个“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颈联写人面对凛冽的西风,解带披襟而笑纳之;耳闻悲鸣的画角,却无“城上斜阳画角哀”之凄凉。红日西坠,倚着栏杆,“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人突然吟起沈约的《寒松》:“梢耸振寒声,青葱标募色。疏叶望岭齐,乔干临云直。”

尾联和林逋的《孤寺端上人房写望》出于同一机杼,但有更深一层的含义。“秋风秋雨愁*”,这算不了什么,哪怕是“雪压冬云百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的数九寒冬也吓不倒,人还要邀上几个肝胆相照的朋友,再来怀嵩楼,看“积雪浮云端”,看“琼树似新裁”,这才叫做“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见江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从艺术特点看,这首的好处,不止境界高远,风格遒上;即以写景而论,同样是自然流畅而又层次分明的。以“感”宇入题,以“兴”字结穴。“云烟”是俯瞰负郭之景,“霜林”是平视远处之景;“野菊”写楼下景物,“解带西风”写楼上风光。“斜日青松”是“倚栏”所见;踏雪看是登临所想。前六句写所见所感,是实写;后两句设想来朝风物,是虚写。摄景的角度不断变换,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实有虚,描绘了开阔深远的画面,画幅中凝聚着傲岸昂扬的精神。陆游与欧阳修一样,有似火肝肠,如意志。

4、荀鹤《泾溪》

泾溪石险人兢慎,

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

时时闻说有沉沦。

【注释】

⑴泾溪:又称泾川、泾水,在今安徽泾县西南,发源于黄北麓,东北流至泾县城关镇与徽水汇合后,称青弋江,然后到芜湖汇入长江,泾县,即以泾溪而得名。

⑵兢慎:兢兢业业、小心翼翼。见《贞观政要·政体》唐太宗李世民所言:“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

⑶倾覆:**、覆没。

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

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泾溪》是唐代荀鹤所写的一首哲理,它告诉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枕戈待旦。写得曲折,理得透彻。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辨证。

泾溪由于滩多石险,水流湍急,船夫都很小心谨慎,所以一年到头都没听说过有翻船事故,反倒是水流平缓又没有石头的地方,时常听说有船只沉没。

这首小,阐明了河流的险阻或平稳,船夫的谨慎或粗心,同船安危的辩证关系,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一件事情如果人人都知有风险,大家做的时候就会小心谨慎,最终反而能成功;而一件看起来很容易的事,常常会因为人们的轻视与疏忽而搞砸。

从表面看,的事理是碍而不通的。因为舟水上,遇险不倾,平流却覆,似乎不合常理。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不通的现象中,潜藏着大通的本质。因为舟是人驾的,舟的载沉,不取决于路的平险,而决定于人的状况。溪险石危时,人人警惕,,自然安如泰;平流无石处,容易懈怠,往往舟覆人亡。这,正是荀鹤《泾溪》理的高妙之处。

点击查看更多杜牧《山行》全诗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31518.html

热门阅读

  1. 军训的优秀总结
  2. 怒放的生命诗歌
  3. 第一次巡游散文
  4. 201年喜度元宵节祝福语
  5. 感恩节对顾客的祝福语
  6. 勇敢的我随笔
  7. 8男人节祝福语精选
  8. 有关三八妇女节的温馨祝福语
  9. 创建三好银行征文3000字
  10. 《我不拖拉》教学设计
  11. 情人节贺卡祝福语52条
  12. 冬天唯美说说
  13. 工程造价专业自荐书范例
  14. 2019年公司前台工作计划
  15. 微电影《陪伴的蜕变》的剧本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