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生果”》教学设计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第一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是我爱读书,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一直在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窃读记》中的小女孩,在书店里得到了窃读的乐趣;《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小女孩,在对长辈的访谈中获得了读书的启示;《走遍天下书为侣》则提出要善于读书,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今天,我们还要再学习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它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问:你有什么问题?(如:课文中我的长生果是指什么?为什么要把书比喻为我的长生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看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答案。
2.同桌互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相互评价。
3.根据自读提示中的问题和方法,再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勾出来多读几遍,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4.四人小组交流检查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看香烟人小画片;看连环画;看文艺书籍;看中外名著;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作者悟出的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2.仔细阅读作者例举的两篇作文,你是怎样理解作者从中所悟出的道理?在你自己的写作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体验来理解,谈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博览群书,入情入境,作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等。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理解了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了吗?
长生果,即吃了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果子,在这里指营养极其丰富。把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充分表达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而作者就是在书的引领下写作越来越成熟的。
将书喻为长生果,可见作者对书的钟爱。
2.文中真实地回顾了作者少年时代与书的故事,使作者酷爱读书的情景再现在我们眼前。读读课文,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书的喜爱之情的?
(通过重点段落和句子的分析,明白作者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的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的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的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的如醉如痴。作者正是不断地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作者在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3.通读全文,体会读书的乐趣。
五、品读语言,学习作者在运用语言上的特点
1.生动的比喻。让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恰当的词语。(积累运用:流光溢彩、眼羡、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悲欢离合、牵肠挂肚、如饥似渴、不言而喻、黯然神伤、千篇一律、大显身手、心安理得)
六、联系实际,交流体会
说一说你读书中的故事,你在书中的收获。
课后练习:
1.抄写文中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在读书中所得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拓展阅读
1、初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设计和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有感情诵读诗文。
②领悟诗句蕴涵的哲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创作短诗的能力。
2、情感和价值观目标:正确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①熟读、背诵全诗。
②感悟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③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创作短诗的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式,读、品、说、写法。
四、课时安排:1.5课时
五、教辅工具: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投石——导入新课(2分钟)
(二)寻路——配乐朗读(8分钟)
(此环节通过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学生按要求的自由读和齐读以及分角色合作读等方式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亲切和婉、热情坦率的劝说和自我勉励、深沉的内心独白。既调动学生朗读的热情,又能让他们在反复的朗读中进一步熟悉诗歌,为下一品读领悟环节做好准备。)
(三)辨路——品读领悟(15分钟)
1、学生默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或质疑。
学生的质疑可能有:
①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欺骗”所指的是什么?
②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这句诗的含义?
▲教师提示诗歌品读领悟的方法:①善于抓住关键词②结合作者写作的背景(知人论世)③调动现实生活经验;并告诉学生结合所发资料以及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品味诗歌或解决所提的问题。
2、学生品读交流,教师投影解决学生可能有的质疑。
3、请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说说你读诗的感想。
4、朗读全文
(四)延路——拓展延伸(7分钟)
1、齐读德国诗人海涅的《心,我的心,你不要忧郁》和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
2、教师介绍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和风格。
3、学生品读这两首诗中意思相近的句子并交流。
(五)走路——能力迁移(27分钟)
1、仿句练习
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不要 ,不要 !
需要 。
相信吧, 。
2、请拿起手中的笔,试着写几句小诗送给你身边遭遇挫折的亲友,鼓励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或自勉:你可以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开头,也可以自行创作。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并提供一些词句让学生参考。
4、学生展示自己的诗作,师生点评交流。
5、教师出示范例并展示自己的诗作《蛙之歌》、《春•思》。
6、小结诗歌创作的几点小方法。
①多读名家名篇并进行模仿(可以用意思相近的词语进行替换仿写)。
②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物象。
③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比喻、象征等。
④锤炼语言
(六)收网——课堂小结(1分钟)
人生如大海行船,不可能永远风平浪静,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当我们遭遇挫折时,请用下面的几句名言自勉吧!(学生齐读教辅资料五)是的,请勇敢地收起我们的眼泪,积极乐观地去面对,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愿同学们都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此环节让学生通过朗读教辅资料五,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的健康心态,照应诗人的.感情,并增加学生的课堂积累。
自从参加了学校的语文课题组,我在备课时更深入了一个思考层面——如何化教材资源为己用,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并常常在教学中加以实践。2010年3月11日,我在我校上了一堂关于诗歌鉴赏与创作的课题展示课。
据我所知,很少有同行将诗歌教学作为公开课的选题,因为不容易出彩。但我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想在诗歌教学这个专题上作一些新的尝试。
从教学设计上看,传统的诗歌教学不外乎两个主要环节:诵读——鉴赏。我则在此基础上多加了一个环节——创作,让学生学以致用,将写作能力真正落到实处。余映潮说过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体现在“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上。为此,我在设计诵读环节时采用了“配乐花样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学生按要求的自由读和齐读以及分角色合作读等,在悠扬的轻音乐背景下,学生的朗读热情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他们在反复的朗读中进一步熟悉诗歌,为品读环节做好了准备。在品读环节中,我让学生充分品读交流,还借助德国诗人海涅的《心,我的心,你不要忧郁》和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来打开他们的思维广度,为后面的诗歌创作环节打好基础,并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在诗歌创作环节,先是仿写练习,然后是小诗创作,由易入难,教师的细致指导以及提供的一些参考词句,既增加了学生的课堂积累,又降低创作难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教师的范例和诗作则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新角度,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和信心。整一堂课下来,教学节奏紧凑,环环相扣,学生或读或思或品或说或写,活动很充分,课堂积累也不少。
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上看,这堂课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和读、品、说、写的教学方法,把课堂的自主权真正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在充分的课堂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读、品、说、写等能力。他们积极发言,表达了自己对挫折的看法,也写下了一些如“相信吧!晨曦终会划过天际”“坚冰定会暖化”等优美诗句。听课的同行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但这堂课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教学评价语言过于单一,教师与学生的撞击不够。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真正体现,教师精炼优美的语言能引导学生入胜,温婉亲切的对话能让学生信心大增,一语中的丰富多样的评价能让学生称快,并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但我只注意设计精炼优美的引导语和过渡语,却对课堂评价语言不够关注,导致与学生的交流撞击不够。其次,忽略了对差生的诗作的修改升格。基于对课堂进度的考虑,在学生诗作展示环节中,只对学生的优秀诗作进行展示和点评,却忽视了对差生的诗作的修改升格,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差生的创作热情,也浪费了手边的教学资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会一直坚持认真探索、大胆试验的理念,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日臻完善。
2、《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通读课文,正确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读准音,认清形,会写“哇、挂”两个汉字。
2、 学习课文的第一,第四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葫芦的可爱及葫芦枯萎的样子。
3、 初步了解葫芦枯萎的原因。
教学重点:生字词、感情朗读葫芦可爱的样子和枯萎的样子;
教学难点:葫芦枯萎的原因。
一、激趣导入
1、 板书:葫芦(hu lu),指名读,注意轻声
2、 你认识葫芦吗?(出示图片,认识)
3、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这棵葫芦长得如何呢?咱们去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认识生字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朋友。
2、 检查反馈
分组出示:
(1)葫芦藤(teng) 盯(ding) 邻(lin)居 哇(wa)
①自读,指名读,②理解意思
(2)细长的葫芦藤 雪白的小花 可爱的小葫芦
长满了绿叶 ,慢慢地变黄
①自读,展示读;②感情读
3、 过渡:这个人种的葫芦到底长得如何呢?文中的那一段写到了?找出来读一读。
三、学习课文一、四段
(1)1、 指名读第一段,(正确、流利)
2、从哪看出长得很好?(长满了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
(学生说到了就请她上台板画,教师帮助)
3、出示这段文字,长得多么好的一棵葫芦啊!能用你的朗读体现吗?
学生练读,展示读,齐读
4、 过渡:我们大家这么喜欢小葫芦,那种葫芦的人,他喜欢吗?从哪看出?
5、 出示句子: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①理解“每天”,即天天
②天天都去看,而且一天还看好几次呢!
太喜欢这可爱的小葫芦了!(出示插图)
③他每天看着这可爱的小葫芦,你们说,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6、 过渡:可是有一天,他再去看小葫芦时,哎呀!你们看————
(2)1、(出示枯萎的葫芦)怎么了?
2、学生说:叶子上有蚜虫,叶子变黄,葫芦也变黄落地
3、文中的那一段写到了?指名读
4、出示这段文字,看到这发*叶子,落在地上的小葫芦,这种葫芦的人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感情朗读
5、此时此刻,他的心里又会在想些什么呢?(引导观察表情)
过渡:是啊,为什么那可爱的小葫芦会变黄落地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再学习。
四、指导写字
可爱的小葫芦 ——————?——————变黄、落
这篇课文是二上年级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引导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而这篇寓言则是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特点,从观察两幅插图的不同为切入口,然后分别学习一、四两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准备第二课时再探究其缘由,学习二、三两段。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上下来了,我的收获很多。作为一篇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
1、要努力在语境中落实字词的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对于本课的几个生字,我做到了词不离句,但是却一味地由老师自己在运用着这些字词,学生呢,会运用了吗?没有。可以说,在字词教学中,我剥夺了学生的语言运用、积累的权利。
2、要充分利用好课文插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课教学中,我以前后两段为切入口,并以两幅插图为辅助,形成鲜明的对比。应该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兴趣的,可是课堂中,学生对这么美的葫芦藤,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却是难以入情,追其原因,是我对第一段的教学浮在了表面,那么美的描述,我没有引导学生好好的结合画面感受,因此,朗读起来的情感也是那样苍白无力,学生根本就没有体会到葫芦的可爱。以致到后面的葫芦变黄、落地也没那么大的惊奇与不解,因此也就难以体会种葫芦人那惊讶的表情,朗读自然也提不起来了。
3、细节之处要时刻注意。本节课的教学中,有部分细节自己非常疏忽,不该犯的错误还是又出现了,比如说词语的出示,比如说对“邻居”这个词的理解,比如说对课题的引出等,小小的一个环节,却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小小的一个细节,折射着一个老师对一节课的把握与解读,折射着一个老师对每一个环节的驾驭与周密的考虑。
3、激发学生对鲁迅更深认识的教学设计
一、借助文本 初识鲁迅
这四篇课文,学生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摘录课文中描写鲁迅的句子,可以想象到鲁迅先生的面孔、寸发、胡须、长衫、烟嘴等,再通过学习外貌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性格品质等方法,对鲁迅先生从外型上和性格上有了感性认识。另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背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并通过带问题的探究性阅读,通过互文的补照,了解鲁迅的生平,知道当时他生活的环境,学生知道了这些事情,理解文中那含义深刻的句子就简单多了,对鲁迅的了解也多了。这样在头脑中也有了鲁迅先生的画像。
二、走出文本 初识鲁迅
在学习《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时,学生从文本中得到的信息仅仅局限在鲁迅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而鲁迅在《故乡》这篇小说里纪念他的故乡,但其实那故乡没有什么可纪念,结果是过去的梦幻为现实的阳光所冲破,只剩下了悲哀。但此外也有希望,希望后辈有他们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原文结末云:“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很好的格言,也说得很好,没有尼采式的那么深刻,但是深远得多了。所以,如果教学仅仅局限于这里也是断章取义,所以,为了让学生对鲁迅精神有更多的了解,课文结束时,我给他们推荐了《故乡》这篇小说的其他片段,回故乡、离故乡。利用双休日,把自己这段时间搜集的鲁迅的资料,做成一份鲁迅专题的手抄报,这样达到对鲁迅的全面了解。
4、新编教材语文下册《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了解“变色龙”的表面意思和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人物对话来把握人物性格,特别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3、情感目标:认识沙皇*统治的*黑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人物对话来把握人物性格,特别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2、难点: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起人们眼下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可怕的,其实蜥蜴中的一种叫变色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
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小市民家庭,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短篇小说,采取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犀利的笔锋直刺罪恶社会,揭露小市民的庸俗和丑恶,抨击*统治,批判黑暗的现实。
2、背景简介
《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三、朗读课文,理清情节
1、积累词语
2、自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小说讲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故事。
3、根据本文的情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巡逻时发现了一桩案子——“狗咬人’案件。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6—27段):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这是案件的发展和**。
第三部分(第28、29段):案件处理结果:小狗被人带走,受伤者反遭到恐吓。这是故事的结局。
四、分析人物形象
1、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态度有几次变化?
明确:六次变化形成强烈的对比。
第一次:不知狗的主人是谁。
宣判:弄死狗,狗的主人要罚款。
第二次: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
宣判:狗无辜,赫留金讹诈。
第三次:巡警说不是将军家里的狗。
宣判:狗是下贱胚子,赫留金受了害,要教训狗的主人。
第四次:巡警说说不定是将军家的狗。
宣判:狗是娇贵动物,赫留金受斥责。
第五次:将军家的厨师说没有这样的狗。
宣判:“野狗”“弄死”。
第六次:厨师说这是将军哥哥的狗。
宣判:小狗“怪伶俐”,赫留金遭辱骂。
——奥楚蔑洛夫的态度是围绕什么而变化的?
明确:围绕“狗的主人是谁”而变化。
2、奥楚蔑洛夫的“新的军大衣”在小说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小说*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小说开头。新的军大衣是奥楚蔑洛夫身份和地位的标志。
第二次:听说“这好像是将军家的狗”,借口天气热,脱大衣,以“脱大衣”掩盖自己的狼狈。
第三次:听到人群中有人肯定是将军家的狗,奥楚蔑洛夫为自己的言语的冒犯而恐惧不已,吓得浑身发抖。因而又要巡警给他穿上大衣。
第四次:小说结尾。“裹紧大衣”。奥楚蔑洛夫担心丢掉官职,因此他不寒而栗,情不自禁地要“裹紧大衣”。
军大衣这一细节描写,将奥楚蔑洛夫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卑劣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
3、你认为奥楚蔑洛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奥楚蔑洛夫是一个专横的沙皇警察,但同时也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变色龙。他*蛮横、欺凌百姓,对上则趋炎附势、献媚讨好,是一个厚颜*的*。
4、小说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
明确:运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突显人物性格。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色,都是通过他与大家的几次对话来表现的,而他见风使舵、谄上欺下的性格特点,正反映在他的话语里。如巡警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时,他先问“你拿得准吗?”听到肯定的回答之后,他赶紧表态“我也知道。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而当厨师证实这是将军哥哥家的狗时,“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好一条小狗……”其嘴脸变化之快,真令人瞠目。而他*之极的奴性性格也由此而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运用动作、神态,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几次脱大衣、穿大衣的动作,都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为下面态度的转变做铺垫。再如“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了眉头”,“咳”“拧”等动作,都形象地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在百姓面前装腔作势、官气十足的丑态。而当得知这是将军哥哥家的狗时,立刻“整个脸上洋溢着动情的笑容”,真是媚态百出。这些动作和神态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性格。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词和解释
第二课时
一、复述课文,导入新课
二、研读探究,理解小说主题
学生默读课文,合作探究:
1、小说结尾那群人笑的是什么?为什么而笑?
2、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文中主人公的变色又是为了什么?作者通过他的言行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明确:奥楚蔑洛夫之所以几次变色,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这样的一个小官僚,面对一般群众的时候,他往往会摆出一副官架子,如他一出场,穿着新的军大衣,在众人面前“严厉”的表情,一个拿腔作调、作威作福的小官僚形象毕现。而面对权贵,却是一副奴颜婢膝的样子。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当时沙皇统治的俄国,经济落后,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统治,而作为这样一个*上的小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其实更多地是指向当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3、奥楚蔑洛夫形象的社会意义
讨论、分析后明确:
奥楚蔑洛夫是沙皇*警察统治的化身。小说通过对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刻画,形象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虚伪和*,辛辣地批判了它反人民的本质。
三、深读,体会小说的写法
1、揣摩文中语句的表达效果。
2、奥楚蔑洛夫为什么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乃至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体会讽刺小说的这种写法及其作用。
奥楚蔑洛夫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是因为这一形象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作者在描写这类人物的时候,抓住了他们的共性,通过提炼、概括和总结,并用夸张、对比等讽刺小说常用的艺术手法,加以突出,使这类人物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像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守财奴葛朗台,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公,吴敬梓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的范进,都是这样的人物。
3、作为一篇讽刺小说,它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哪里?
夸张。讽刺小说往往离不开夸张,本文也是如此。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的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五次变色。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比。奥楚蔑洛夫面对狗主人的身份的变化,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态度,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使小说的喜剧效果更加突出。
四、布置作业
续写课文内容。要求:想象警官走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300字左右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17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