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功的事例励志小故事
有人问苏格拉底:“据说你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请你告诉我,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到底是多少?"
苏格拉底微笑回答:“三尺!”
“胡说!”对方非常不满,“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五尺高,天与地的高度若只有三尺,那人还不把天给戳出许多窟窿?”
苏格拉底回答:“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想长久地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
小狗汤姆到处找工作,忙碌了好多天,却毫无所获。他垂头丧气地向妈妈诉苦说:“我真是个一无是处的废物,没有一家公司肯要我。”
妈妈奇怪地问:“那么,蜜蜂、蜘蛛、百灵鸟和猫呢?”
汤姆说:“蜜蜂当了空姐,蜘蛛在搞网络,百灵鸟是音乐学院毕业的,所以当了歌星,猫是警官学校毕业的,所以当了保安。和他们不一样,我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和文凭。”
妈妈继续问道:“还有马、绵羊、母牛和母鸡呢?”
汤姆说:“马能拉车,绵羊的毛是纺织服装的原材料,母牛可以产奶,母鸡会下蛋。和他们不一样,我是什么能力也没有。”
妈妈想了想,说:“你的确不是一匹拉着战车飞奔的马,也不是一只会下蛋的鸡,可你不是废物,你是一只忠诚的狗。虽然你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本领也不大,可是,一颗诚挚的心就足以弥补你所有的缺陷。记住我的话,儿子,无论经历多少磨难,都要珍惜你那颗金子般的心,让它发出光来。”
汤姆听了妈妈的话,使劲地点点头。
在历尽艰辛之后,汤姆不仅找到了工作,而且当上了行政部经理。鹦鹉不服气,去找老板理论,说:“汤姆既不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不懂外语,凭什么给他那么高的职位呢?”
老板冷静地回答说:“很简单,因为他是一只忠诚的狗。”
两个食人族到某公司上班,老板说:“如果你们在公司*,立马开除!”三个月下来大家相安无事,突然一天老板把这两个人叫到办公室大骂一顿:“TMD,叫你们不要*你们还吃,明天你们不用来上班了!”两食人族收拾东西离开,出门时一个忍不住骂另一个:“告诉过你多少遍,不要吃干活儿的人,三个月来我们每天吃一个部门经理,什么事都没有,昨天你吃了一个清洁工,今天就被他们发现了!”
有一次,一个老强盗带着徒弟去抢劫银行,被警方追捕。两人狂逃,差点儿连裤子都跑掉了。好不容易甩掉了警察,两人上气不接下气,瘫倒在地上。
良久,惊魂稍定,徒弟说:“师父啊师父,要是这个世界上没有警察,该有多么美好啊!”师父骂道:“*!要是没有警察,我们还有饭吃吗?!”徒弟大惑不解。师父“语重心长”地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你想想,如果没有了警察,是不是大家都敢去偷、去抢了?正因为有了这些警察,把那些能人挡住了,我们才有生存空间啊!和他们相比,我们算什么东西?有什么本事啊?我们不就是仅仅凭着一颗贼胆,敢干他们不敢干的事,才混得一口饭吃吗?有了警察,才有我们啊!没有警察,哪里有我们的好日子过啊!”
你看成功人士多么风光,但是,你只看到一面,没有看到另外一面,你“只看到贼吃肉,没有看到贼*”,没有看到他们为成功所流的汗水、泪水,甚至鲜血!即使,你看到了“贼*”,你也只愿意做“只吃肉不*的贼”。天下哪里有这样便宜的好事!上面那个老强盗的经验,我们是可以好好借用一下的。只要有一点点勇气、自信,就足够用来突破生理和心理的障碍。
拓展阅读
1、关于五年级郑成功小故事优秀
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郑成功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郑成功郑成功是名震中外的民族英雄。他生活在距我们三百年前的明末清初时代。他率领台湾人民一起抗击荷兰殖民者,把占领了台湾38年的荷兰人赶出了台湾。
从此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敲开往事如烟的大门,我们仿佛又回到了1661年农历三月的那一天,郑成功留下儿子郑经防守厦门,金门,亲自率领大军二五万千人,战船百艘,从金门岛的料罗湾出发,向台湾进军。24日,大军一进入澎湖面就遇到狂风暴雨,为了早日完成光复大业,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郑成功传令大军连夜破浪前进。大军终于在一个海水涨潮的夜晚于鹿耳的禾寮登陆,郑成功克服种。种困难,抓住战机,当下进攻赤嵌楼。
敌军守将描难实丁战败投降。于是郑成功留部将杨朝栋守赤嵌楼,再次亲自率领乘胜进攻赤嵌楼。郑成功写了一封信给荷兰殖民头目台湾总督揆一,要他投降。信中有这样几句话;“然台湾者,早为中国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今予既来索,择日当归我”。
2、关于五年级郑成功小故事优秀
民族英雄——郑成功 说起台湾,我们就会想起一个英雄人物——郑成功,清朝的郑成功曾经从荷兰殖民者的手中夺回了台湾,说明了中国不是任人欺辱的!证明了中国这个世界大国拥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可是由于当时的中国**无能1624年荷兰侵略者占领了台湾岛。眼看着中国的领土被强行占领,那时的中国*却无能为力,只能让他们在中国的领土上强行住下来。
1661年郑成功率领舰队冒着暴风雨横渡台湾海峡,出其不意的禾寮港成功登陆。荷兰侵略者自持舰大炮,武器精良,趁我军不注意对我军进行猛烈攻击。郑成功马上又调来60艘大型战船(每船有两门大炮)进行反击。经过四小时的激战取得海战的胜利。海战的胜利致使我军的士气大增,郑成功利用这个机会决定马上开始陆地作战。他在台湾城南的沙丘上增修了安坐特大炮台,配备了28门巨型火炮,做好了攻城的准备。1661年11月25日清晨郑成功下令攻城。一阵猛烈的炮火向台湾城射去。经两个小时炮击,台湾城堡垣城破裂,守军纷纷逃窜。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者投降。至此沦陷38年的宝岛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领导的收复台湾的战争,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为中华民族抗击海外侵略者捍卫祖国神圣领土的完整,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关于五年级郑成功小故事优秀
郑成功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史上极为著名的英雄。
郑成功原名是郑森,号大木。明朝福建省泉洲府南安县石井村人。1624年生于日本。1630年7岁的郑森(即郑成功)回国。他虽身处奢侈之地,但却能刻苦勤学,兼习武艺。丝毫没有富家子弟的恶习。15岁时考取了秀才,他还非常敬佩岳飞、文天祥等英雄人物。
郑成功从未忘记过身处水深火热的台湾同胞们。他一直蓄积力量,准备一举夺回宝岛台湾。当时荷兰人霸占着宝岛,鱼肉百姓,民不聊生。
郑成功与侵略者展开了坚决的*,荷兰当局非常害怕,让上司增兵,还对大陆去台湾的船只百般刁难。
经过几年的准备,郑成功决定进攻台湾。听到这一消息,将士们各个摩拳擦,准备一举夺回台湾。
郑成功的部队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台湾城。荷兰守将揆一坚决抵抗。郑成功调炮
24门,狂轰荷兰守城部队,又令步兵攻城,这样,敌守将揆一无可奈何,宣白旗投降。就这样,让荷兰人践踏了38年之久的宝岛台湾终于回归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台湾人民举
城欢庆,感谢大陆来的救星。
台湾人民永远忘不了郑成功,中国人民也忘不了这位人民英雄!
4、关于五年级郑成功小故事优秀
满怀激动的心情来到郑成功纪念馆。一进展馆,一尊郑成功全身雕像昂首挺胸地站立于馆内,威风凛凛,让人心生敬佩。我真为祖国有这么一位英勇的战士而倍感自豪。
随着人群来到第二展厅,展台上陈列着当时人们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如:双耳罐、釉罐、养马槽等。看着这些文物,我脑海中浮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到了第三展厅,墙上挂满了郑成功的荣誉与英勇事迹。听了这些故事,我对郑成功又多了几分了解,对他的崇敬之情也加深了许多。
下午的体验活动最让我难忘的,是奢石文化馆的一场“玉里看智”的游戏,同学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在刻了文字的石碓中找到最多和“玉”有关的成语组合。“开始!”老师一声令下,我们便伸出了激动的小手认真地拣着石头。刚开始,我们组刚要拼好一个,可是却找不着“天”字。听到其他组也在埋怨缺了字,我们这才稍微放下心来,重新振作精神继续游戏。在小组的同心协力下,我们很快组好了“金枝玉叶”这个词。紧接着,我们好像有了魔力一般,又飞快地组好了一个、两个,慢慢地,我们组好了五个成语。当老师公布第一名的成绩是“五个”之后,我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直呼“耶!”。这个游戏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团队协作。更让我意外的是,原来普普通通的石头,当人们赋予它一些文化元素之后,竟然可以变得这么好玩!
5、关于五年级郑成功小故事优秀
我的家乡在福建南安市,一个人杰地灵的海滨城市。说到老家,我总会想到台湾这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在那个并不遥远的海岛,生活着与我们血脉相连,却不能相见的同胞们。一湾浅浅的海峡深深地隔开了我们。荷兰人在1624年侵占了台湾。从那时起,台湾与大陆就分分合合。战乱时期,台湾又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肥肉”。尤其是明末清初的这段时间,战争频频,在危难时刻,也往往是英雄诞生的时刻。现在,我要说的就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中国是拥有5000年历史的古老大国。曾经繁荣昌盛,可是到了明朝末年,帝国主义国家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开始了对中国的卑鄙侵略。台湾就是其中一个被侵略的地区。1624年荷兰侵略者占领了台湾,从此开始了对台湾长达38年的统治。当时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的时期,明朝的军队正忙于与清兵交战,根本无暇顾及台湾的被侵略。
郑成功是福建石井镇人,其父亲曾被赐予皇姓“朱”,因此被称为“国姓爷”。在明朝失势后,因不满清朝*的压迫,他投笔从戎,开始与清朝对抗。
当时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仅仅是为了让荷兰人知道中国人是有血性的,也为了能在失势后退到台湾去建立一个更好的抗清基地。但是无论如何,我这位老乡的壮举确实是给了侵略者一个有力的打击,捍卫了我们祖国的尊严。其实我们作为中国人都应该像他那样:为了我们的祖国,我们应该去为她奋斗,在她遇到危险时,我们应当去保卫她,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去维护她的尊严。 郑成功的故事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他的精神永垂不朽,我们应该有郑成功那样的爱国精神。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我们不用去献出我们的生命,但是我们应拥有这样的爱国精神,捍卫自己国家的荣誉,为祖国争光,让我们可以更加骄傲自豪地向全世界人民宣布:“我是中国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16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