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设计
教材说明及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由“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与运动的关系”两个部分组成,在《力与运动》一章起到总结、归纳全章所学知识的作用。文章内容虽然短小,但是知识点集中,要求能梳理清楚知识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于力和运动的关系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但是没有形成系统地总结,形成整体印象,本节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全面的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1)知道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
(2)通过观察和分析,激发探究力的作用效果的兴趣,从而进一步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初步认识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学会分析平衡力和非平衡力对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建立力和运动的基本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并观察实验中的现象,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地分析、猜想、推理与总结。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2) 通过知识梳理,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明确知识梳理的方法,以期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生活现象与实验活动与观察思考,感悟到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激发学习与探究物理规律的欲望与动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难点】知道物体受非平衡力时运动状态如何改变。
【器材】海绵、气球、弹簧、橡皮筋、乒乓球、
【课型】新授课、实验探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气球和弹簧,并请两位同学站上讲台,捏气球,拉弹簧,请学生观察说明,在力的作用下气球和弹簧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问题:力作用在物体上,除过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还会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
二、探究讨论,新课推进
1、力的作用效果:
①图片观察:观察课本图9-8,分析现象,尝试说明物体发生的变化。
引导回答:图a中,力使火箭由静止变为运动;
图b中,力使列车由快到慢、由运动变为静止;
图c中,力改变了足球的运动方向.
教师:三幅图中,有相同的情况,就是物体的运动快慢或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我们把物体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方向称为物体的运动状态,则上述三幅图中,体现出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由此大家想想,力对物体还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
学生总结:力还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师:这样,我们就认识了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有两个,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一、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二、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师引导: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印证我们的总结。(引起学生思考,学生可以举出生活实例,也可以引经据典,活跃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②练习:下列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
A. 斜面上加速下滑的小车 (改变)
B. 水平面 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不改变)
C. 静止在桌面上的课本 (不改变)
D. 绕地球匀速旋转的卫星 (改变)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吹树摇,风停树静,骑自行车,不用力踏车就不动,这些现象说明“有力才有运动”,这也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状态。
教师:由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哪些内容?
学生:如果一个物体不受力,该物体运动状态将不发生改变。
教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不受力的物体?
学生:没有。
教师:为什么受力的物体还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桌子上的课本,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点击图片展示
学生尝试分析:课本受到了重力和支持力,汽车水平方向上受到了牵引力和阻力,它们是平衡的。
教师:为什么当物体所受的两个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改变呢?
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答案本朗读。(平衡的两个力从相反方向力图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它们的作用相互抵消了。)
教师: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平衡呢?
问题:水平路面上,当小车受到的牵引力大于阻力时小车将如何运动呢?(加速运动)
为什么会加速呢?(受到的力不平衡)
当小车受到的阻力大于牵引力时物体又将如何运动呢?(减速运动)
为什么会减速呢?(受到的力不平衡)
教师出示一只乒乓球,将其上抛,让学生说出乒乓球的运动过程,并分析其受力情况。
师生互动:
乒乓球的运动状态如何改变的?(由于惯性乒乓球先减速向上,后加速向下,同时运动方向改变。)
为什么运动状态改变了呢?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呢?(忽略空气阻力)(只受重力作用,力不平衡。)
共同总结: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平衡时,物体速度大小可能发生改变,运动方向也可能发生改变或同时都发生改变。也就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阶段总结:
1、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物体运动状态不改变。
2、物体受非平衡力时,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三、小结(学习收获):
1、力的作用效果:
a、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b、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四、课堂练习:
课本70页1、2、3
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
拓展阅读
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优秀教学设计与学习方法指导最新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优秀 教学设计与学习方法指导,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通过《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学习,要使学生树立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意识。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知识要求目标
1.了解洋流的主要形式及其成因。
2.理解洋流的分布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能力训练目标
1.综合概括:通过分析教师所给资源,掌握世界洋流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讲解、表达:在各自小组完成本组任务条件下,把本组所学内容传授给其他小组,并能回答同学间的质疑。
(三)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目标
使学生树立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风海流的形成、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3.解决办法:(1)联系旧知;(2)按要求画示意图;(3)读图讨论,总结概括;(4)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带着任务学习课本、材料,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课时安排:l课时
四、教学过程:
洋流
一、洋流的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的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二、洋流的类型
暖流:从水温高的地方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地方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
三、洋流的成因:盛行风
四、 洋流分布规律
五、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培养兴趣,轻松学习
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作"忍受",成为负担。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就学得轻松愉快,动力无穷。
2.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这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3.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它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所以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4.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
2、《平抛运动》优秀教学设计优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际例子,学生能得出平抛运动的概念,理解其条件和运动性质: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其加速度为g。
2、通过规律的应用,学生掌握平抛运动的分解方法,并能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学生能够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学生归纳出平抛运动的特点。
2、通过分解平抛运动,学生能够体验物理学中“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平抛运动的实例分析和学生实验,学生体验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物理的动力。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和探究,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研究的喜悦。
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体验合作的成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平抛运动的概念和规律,以及规律的应用。
难点
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推理归纳 、讲解法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粉笔头从桌面边缘水平飞出,观察粉笔头在空中做什么运动,这种运动具有什么特点,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平抛运动定义: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举例:用力打一下桌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小球所做的运动就是平抛运动,并且我们看见它做的是曲线运动。
分析:平抛运动为什么是曲线运动?(因为物体受到与速度方向成角度的重力作用)
环节二:新课探究
从受力情况看:
a、 竖直的重力与速度方向有夹角,作曲线运动。
b、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是匀速运动,速度为V0。
c、 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没有初速度,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是**落体运动。
总结: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初速度为0,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体做**落体运动。加速度等于g 。
演示实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A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B球被松开,做**落体运动。
现象: 越用力打击金属片,A球的水平速度也越大;无论A球的初速度多大,它总是与B球同时落地。
环节三:巩固练习
抛一物体,当抛出1秒后它的速度与水平方向成45度角,求物体的初速度。( g取10 m/s2 )
环节四:小结作业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平抛运动,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落体运动;让同学们课下思考平抛运动物体的水平位移与竖直位移之间的关系?
3、中班活动设计教案
根据中班幼儿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本次活动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以故事"小兔做客"为主线,围绕小兔去好朋友小熊家做客而展开,在"小兔去做客"的路上,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各种公共设施的作用(电话亭、废物箱等),拓展和提升幼儿的已有经验;在"小兔回家迷路了"的情节中,引导幼儿学习解读路线图,鼓励幼儿尝试用逆向思维思考,帮助小兔找到回家的路线。这既是对幼儿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挑战,也是对学习方法的挑战。
1.观察并记住小兔做客的路线,尝试逆向排序,帮助小兔找到回家的路。
2.大胆表达,进一步了解各种公共设施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经验准备:幼儿对周围常见的公共设施有初步的了解。
2.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小兔回家的路线图、各种公共设施的小图)。
活动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出话题秋天到了,小熊家的苹果丰收了,小熊想和好朋友小兔一起分享,于是就打电话给小兔:"喂喂喂,小兔你好,我家的苹果丰收啦,我想请你来做客。"小兔高兴极了:"谢谢小熊,可是我不认识你家,怎么去呢?"小熊说:"从你家出发,经过废物箱、超市、电话亭,很快就能到我家了。"小兔牢牢地记住小熊的话,很快到了小熊的家,两个好朋友玩得真高兴。(出示PPT)小兔为什么这么高兴?小兔去小熊家的路上会经过哪些地方?(幼儿说不出的话,可出示第三张PPT提醒他)二、讲述故事,理解情节,拓展经验1.了解电话亭的作用。
(1)时间过得真快,太阳下山了,小兔要回家了。可是它忘记了小熊的话,有点迷路了。小兔走呀走,先经过了哪里,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活中你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电话亭?
(2)小兔给小熊打电话会说什么?
小兔在电话亭里打电话给小熊:"小熊小熊,我迷路了,我在电话亭里,接下来再怎么走呢?"小熊说:"笔直往前走。"什么是笔直往前走?小熊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2.了解超市、废物箱的作用。
(1)小兔听了小熊的话,来到了哪里呢?
(2)你们认识上面的字吗?"世纪联华"是什么地方?超市里有什么?你到超市去买过什么东西?走了那么久,你猜猜看小兔可能会进去买什么?
(3)小兔喝完了水,空瓶子该怎么办呢(点击画面,出现"废物箱")?
3.了解人行横道、红绿灯的作用。
(1)小兔现在经过了什么地方,为什么要停下来?
(2)马路上为什么要有红绿灯?
(3)小兔什么时候才能过马路?
(重点引导幼儿讨论黄灯的作用。)4.了解车站路牌的作用。
小兔来到了哪里,应该坐哪一辆*呢?(疑问:PPT上好像没有车站?)三、人人操作,集体验证1.继续讲述故事,回忆情节。
(1)小兔要回家了。小兔为什么不高兴?
(2)小兔去小熊家的路上经过了哪些地方?
2.师生共同解读画面(操作材料)。
(1)图片上有什么?箭头表示什么意思?
(2)操作要求:小兔从小熊家出发,沿着箭头的方向前进,她先经过哪里,再经过哪里,最后回到自己的家。请你按照箭头指示的方向有顺序地为小兔做一张路线图。
3.幼儿自主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操作时,多媒体上可以出示小兔去做客的路线图,帮助幼儿记忆路线--逆向思维。
4.分享交流,集体验证。
交流:小兔按照箭头的提示回到了自己的家,说说她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小兔安全地回到了自己的家,谢谢你们的帮忙。原来,只要记住出发时的路线,动动脑筋,反过来想一想,就能找到回家的路线。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8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