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号角》教学设计
1聆听《奥林匹克号角》,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与风格,分辨两个音乐主题,认识每个主题的主奏乐器。
2体验其特有的音乐风格、音乐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聆听音乐,感受乐曲的情绪。
2.通过对比法的教学方法,分辨乐曲的结构。
一、导入新课。
1、.介绍奥林匹克运动的来源,介绍一些奥运会的知识。
2介绍乐曲的作者和乐曲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关注奥运、支持奥运的决心。
二、乐曲欣赏。
教师提问:感受乐曲的情绪,乐曲分几段?(学生回答问题)
2欣赏乐曲第一乐段。
师:感受第一乐段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乐段雄壮有力。
师:嘹亮的号角从音调A开始,情绪感人,仿佛宣告:奥林匹克运动会拉开了大幕。
3欣赏乐曲第二乐段。
师:请听B段,感受乐曲的情绪。
生:B段的节奏舒展、深情婉转。
师:我们隐约听到铜管乐器演奏的音调,两个主题相互呼应,好似在回忆奥林匹克运动走过的曲折历史。
4模唱第二乐段。
教学要求:跟录音哼唱,感受B段的旋律特征。
教学要求:分辨A段B段,听辨当AB再次交替出现时,力度有所增强,配以小军鼓奏出的节奏,乐曲情绪逐渐高涨,仿佛人们对奥林匹克英雄的盼望之情,最后主题经过几次调性的转换,在几个高亢的长音中结束乐曲。
三、体验与感受。
请同学们随乐曲做动作:
1乐曲情绪高亢激昂,向全世界传递着友谊和激情,鼓舞着运动健儿积极进取,奋力拼搏。
(学生双手举过头顶摆手)
2当乐曲节奏舒展、深情婉转。(学生手挽手晃动身体,号召学生不论国籍、种族都能友好相处。)
3.乐曲情绪高涨,力度增强。(学生可以配合行进的步伐,表现我们蓬勃向上的朝气和青少年关注奥运、支持奥运的决心。)
四、课堂小结。
《奥林匹克号角》催人奋进。让我们行动起来,为奥运加油,为运动员喝彩吧!
拓展阅读
1、画杨桃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画杨桃》与《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诗歌】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
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
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
两课时。
风景画、录像、小黑板。
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
(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
(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⑴ 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
横、侧、远、近、高、底。
⑵ 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
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⑶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
(师引*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北宋]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2、奥林匹克运动会口号精神永在口号大全
四年一次的奥林匹克运动会,都秉承着奥林匹克精神随着火炬的传递永不熄灭。而这一项活动,也必随着圣火经久不衰。
或许,这时这不仅仅是一项体育竞技,奥林匹克更是一种精神,存在于每个运动员、每个国家的心间。
1、一九八四——洛杉矶
Play part in History
参与历史
2、一九八八——汉城
Harmony and Progress
和谐、进步
3、一九九二——巴塞罗那
Friends for life
永远的朋友
4、一九九六——亚特兰大
The celebration oft he cen tury
世纪庆典
5、一九九八——长野
From ar ound the world to flower as one
让世界凝聚成一朵花(微点阅读网**)
6、二零零零——悉尼
Share the spirit
7、二零零二——盐湖城
Light the fire with in
点燃心中之火
8、二零零四——雅典
Welcome Home
欢迎回家
9、二零零六——都灵
AnEverBurningFlame
永不熄灭的火焰
10、二零零八——北京
One World,One Dream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编后语:奥运会四年一度开办。这项体育竞技大赛,是全世界人们的关注点,每一场比赛都那样惊心动魄,每一次火炬传递都是那样的庄严圣洁!愿奥林匹克精神长存!
3、《重复的奥妙》教学设计
1、在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事物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
2、通过对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的思考和表达,初步发展概括能力,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表达。
3、在观察、思考、表达的过程中,感受规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感受规律,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规律。
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相同的规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有一个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它就是蒙古族。蒙古族有一个传统的节日——那达慕节。“
(出示主题图)瞧,一年一度的节日又到了,小朋友们正载歌载舞,多高兴呀!
仔细观察图画,画面上有什么内容?
抽生说。引导到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二、表示规律。
(一)语言描述规律
1、师:“再看看,除了这些内容,你还发现了什么?”
2、说一说。
生:我发现彩旗是按照两面红的,一面蓝的',两面红的一面蓝的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瞧这小眼睛多尖呀。不光发现了物品,还发现了物品的规律是……”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除了旗子有规律,还有哪些物品也有规律?”
学生依次说出其他物品的排列规律。
(二)表示规律
1、表示灯笼的排列规律。
(1)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能用你喜欢的方式把这些规律表示出来吗?”“为了交流方便,我们先来表示灯笼的排列规律。”“如果想好了,就在手中的白纸上写一写,画一画。”
(2)独立思考,表示灯笼的排列规律。教师**,发现有代表性的表示方式。(画实物图、文字、图形等)
(3)展示交流。
“分享的时间到了。”依次展示学生代表作品。“谁能解释一下,他用什么方式表示灯笼的规律的?”教师相机板书“实物图”“文字”“图形”
(4)启发思考。
“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觉得这些表示方式怎么样?”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觉得文字和图形的表示方式很快,很简单。
生2:比直接画灯笼要简单多了。
生3:文字的方法能让我们能看得更加清楚。
……
小结:老师也觉得这些方法比较简洁,而且还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出灯笼的排列规律。我们就要追求这种简洁表达方法。
2、表示其他物品的排列规律。
(1)自主表示其他规律。
(2)教师**,并找出每种规律的表示方法。
(3)展示。
3、了解符号和数字的表示方式。
(1)师:“在你们表示的时候,老师也表示了一些物品的规律。想猜猜吗?”
(2)出示两种表示方式:
a、√√××√√××√√××……
b、112112112112……
“猜猜我表示的是什么?”“我采取的是什么方式?”引导学生说是相机板书:“符号”“数字”
三、找出规律重复的特点,并根据规律进行推理。
1、想一想:这些规律的共同点是什么?(它们都是有规律地重复着出现的)(板书:“重复”的)
2、圈一圈(或找一找):你刚才表示的规律中,重复出现的部分是什么?你圈出来的个数与其他同学的一样吗?同学进行交流。
3、说一说:你能把图中的规律分别再继续往下说一说吗?
四、生活中的重复现象。
1、师:“生活中存在很多这样“重复”的现象。”
课件出示:
(1)今天是星期六,7天以后又是星期六,这样重复的。
(2)音乐课上,我们打的节拍,蹦擦擦、蹦擦擦……
(3)我们每年都是按照春夏秋冬这样四季重复的。
(4)我们的属相都是按照鼠、牛、虎、兔……这样12年重复一次的。
2、学生自己举例子。
提问:像这样重复的现象,你还能再举一些列子吗?
学生举例。
五、课堂总结。
“老师希望同学们长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和其中隐藏的奥妙。(板书:奥妙)”
回头再看主题图,和刚上课时感觉一样吗?(刚开始只发现是一幅美丽的图片,学完再看就发现其中隐藏着许多数学奥妙。)
《重复的奥妙》教学设计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微点阅读网范文网搜索更多其他《重复的奥妙》教学设计范文。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7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