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杀猪》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5-07-12 14:43:11

《曾子杀猪》的读后感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国家,闪辉着人们勤劳和智慧所创造出来的灿烂文明。中华美德,也在我们发展与进步中渐渐散发光芒,于是便有了“中国,礼仪之邦”这样的美称。 古往今来,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故事,教给了我们一个又一个尚上的中华美德。最让我深有感触的这个故事——《曾子杀猪》 《曾子杀猪》讲的是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子。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买菜,由于她的孩子哭闹不已,妻子许诺回来后给她的儿子杀猪吃。他妻子回来后见曾子正在杀猪,妻子阻拦;“我只是说着玩的,你别当真”。可曾子却说;“小孩子还不懂事,凡事只会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诲,现在你哄他,就是教他骗人呀!”万般无奈,他的妻子只得答应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像曾子一样要讲信用。

记得有一次,那时候我正在上三年级,放心回来后,每天吃完晚饭后,我都要做一个小时的家庭作业,可那时正在周末,我想上上网,轻松一下,爸爸见状后,立刻阻止了我,说;“作业还没有做完呢;怎么就来玩电脑了呀”?随后又说;“把作业做完,就可以让你玩一会儿,”刚听到这句话。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跑进了书房,奋笔疾书起来。不到半小时,我的作业就做完了。正准备去兑现爸爸许下的诺言。可他却以我做作业时错了两道数学题为借口,取消了我玩电脑的计划,要知道那可是我一个星期的期待,我委屈极了,毕竟被骗的滋味就是不好受。

古时候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我认为诚信就是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没有立足之地,什么事也做不成,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既是为人之道,又是做人之本,也是当代人民塑造健康人格,实现人生价值的道德基石。

拓展阅读

1、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精选

先鼓励大家,“不要因为我比各位年长几岁,就不敢说话了。都随便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路马上站起来主动回答,“率尔”二字就明白看得出他的个性,直爽,有些莽撞。他的回答也挺不谦虚的,“千乘之国”已经挺大的,还要在其他大国之间,还要有战争,有饥荒,让他路治理3年,他都可以搞得定。

所以他说完,孔冷笑了一声“夫哂之”。

这么一冷笑,气氛马上就紧张了。接下来没人敢说话,孔只好点名:“冉求,你的志向呢?”

冉有看到路被收拾了,就小心翼翼地说,“大小六七十里的国家吧”,说完觉得还是可能被老师批评,赶紧补充说,“或者五六十里的吧”。这里的“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个改口,非常有趣。冉有接着说,“给我三年,我可以让百姓吃饱饭”,然赶紧再谦虚一下“至于礼乐教育,还是让君(更厉害的人)来完成吧”。

没表态,接着点名:“公西赤,你呢?”

公西华看冉有这么说都不行,就更谦虚了,说:“我不敢说我能干做什么,只敢说我想学什么吧。。。宗庙上(诸侯)会盟的时候,穿戴好礼服,我就做个地位比较低的小司仪吧。”

接着点名:“点,你呢?”

这时候我们才知道,点在旁边弹瑟伴奏。但点没有一听老师喊,就停下来,而是先放缓弹奏,“鼓瑟希”,然才收好尾音,“铿尔”。可见点此时的从容不迫,既不像路那么莽撞,也比冉有、公西华要淡定。

点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不太一样。”孔说,“没有关系,只不过是说说志向罢了。”

点给了一个特别跑题的回答:“到了晚春,春天的服装已经做好的时候,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人,在沂水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唱着歌,回家去。”

不自禁地说道:“哎呀!我和你一样,我和你一样!”

2、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精选

路、晳、冉有(姓冉名求)、公西华和孔丘在凉亭里休息聊天,孔丘说:“我比你们年龄大,虽然出门在外的时候以师徒相称,但那是为了显得我们团结有核心,而且让国君认为我们尊贵又特别。平时我们还是兄弟,各自有长处,相互帮助。我知道你们都有自己的主张,你们平时还总是说,没人懂你们,如果我懂你们,你们说说你们都有什么本事,又要做些什么呢?”

一听到要说长处,路马上来了精神。他只比孔丘小九岁,如果孔丘算是院长,那他就算教务主任。虽然出门的时候也要称孔丘为师父,但是他是弟里面最不把孔丘当师父的人。这时候他就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处于大国之间,外围有敌国侵犯,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能够让它在三年内兵强马壮,外能御敌,内能懂礼。”

孔丘就笑他:“你充其量也就是能保国守土,离咱们正在做的事业还差十万八千里,在尧舜眼里有内部饥荒和外部敌人的概念吗?这就是出门在外我做师父你做弟的原因。”

路刚想反驳,你问的是能力,又不是说天下大计,这群人里我的特长就是保家卫国,这说错了吗?不过说出来也没必要,因为孔丘点拨的对,大家在说理,这样反驳就是狂,狂就是不识抬举。孔丘其实不讨厌路这样的性格,因为贤人总是尽可能把自己的缺点亮出来,借助别人的.力量去反省,只是要记得一定要改。不仅如此,自己心里更细微的矛盾还是要靠自己去挖掘和改正。孔丘马上又说:“冉有,你说说你的理想吧。”

冉有马上也想表现一下,他能做的就是一个大邦的总理,这是他的理想,不过有了路的教训,他就谦虚地说:“一个方圆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去总理内部经济管理和外贸事务,等到三年,可以让百姓生活富足,至于说礼乐教化,还是等其他的贤人来做吧。”

“公西华,你怎么样呢?”孔丘问。

公西华就是管教化的,他是学院祭祀系的系长,这时候就说:“不能说我就能管教化之类的事,我只是愿意多学习,多长进,并且尝试着做一下这方面的事。宗庙祭祀之类的事情,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我愿意做一下这方面的行政工作,至于历史分析礼数推敲之类的高水准理论工作,还是你们强一些。”

公西华知道自己这套东西必须依托孔丘才行,也懒得和他们争,他倒是挺期待孔丘给他多一些点拨。不过孔丘没有多说,他又问:“晳,你呢?”

晳听着他们说话,手里还拨着琴弦,这时候还不知道怎么回答,不知道是真的说特长,还是说理念。于是手慢慢停下来,顿一下,下定决心,起身离座,说道:“我的理想和三位不同。”

孔丘说:“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只不过各自说说自己的想法罢了,你的理想是什么?”

晳就说:“春暖花开未到夏天的时候,穿着春季的服装,和咱们学院的三十个年长的兄弟以及四十二个年轻的兄弟,在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这就是我的终极理想。”

孔丘就叹气:“我的理想和晳一样呀!唉,可是圣人心系天下身百忙。‘百姓匆碌我匆碌,众人心忧我心忧。何得民乐映清心,连宵酒雨不带愁’呀。”

等到几个人出去的时候,晳跟在孔丘面,想单独请教,他说:“他们三个说的话怎么样呢?有什么更具体的说法吗?”

孔丘说:“只不过是说说各自的志向而已。”

晳问:“那你为什么讥笑路呢?”

孔丘说:“治国应当用礼乐教化,这是以民为本。他只说特长,却没有表露出以民为本的根本理念,即使他有那份心,也不应该如此不谦让的,所以要笑话他。智者化繁为简,大为而小治,仁者以小见大,小为而大治。仁者见人所不见,畏进如愚,行若无据。像他这样办事,最不一定能成功的。”

“那冉有说的就不是建设国家的方法了吗?你为什么不多提点一些呢?”

“小邦就不算一个大国家了吗?他说的是对的。不过小国的治理寻求规制寻求辩解,其似无治。大国之治寻宗寻合,其似无为。圣人顺自然治无为,民可自治。冉有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他说的他能办到,那还真的是治理小国的方法,智者修能,仁者修心,治理大国的时候总理还要有德,他说话的小心已经体现了德。虽说治理方法是小国之治,但总理有这样的职责就够了,没什么好说的,寻宗寻合的应该是国君。如果治理大国,就不是那种方法了,治理大国不仅需要更大的德,而且需要研究一些其他的理论,这些理论一时半会儿是说不完善的,所以我就没说。”

“那公西华的教化理论就不能治国吗?”

“教化已经是最大最困难的工作了,作用巨大,看起来简单,但是要做更好还是会无限难的。如果公西华做的是行政小事,那还有什么大事呢?古往今来,政教合一是传统,教化是起着看不见的作用的。仅仅从行政教化这个角度来说,最好的教化就是治世的时候百姓知道它的好,乱世的时候百姓即使骂它,也是看不见它的本来面目的。公西华即使有创造教化的能力,可是如今的世道,能让他发挥才能吗?”

说着孔丘就叹着气走了。

3、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精选

路、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作为《论语》全书中篇幅最长的一章,文中出场人物五人,《论语》作为一本语录体散文,由孔及其弟回忆所著,该章人物丰富,其各自的回忆相互补充,所述丰富,不仅仅只是回忆孔的言论,而且记叙了师生交谈过程,绘声绘色得描述场景,表现人物神情,俨然一篇生动形象完整的记叙文。在这一章篇中我看到的孔是林语堂笔下“和蔼温驯”“具有深厚的情,锐敏的性,高度的优美”的形象,不同于痛斥弟不义时严肃而令人敬畏的孔。《路、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通过对孔和四位弟一次闲聊的过程展现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耐人寻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

章节开篇,在交代事件发生背景,孔率先发问:“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先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些,就不敢说话,然引出聊天的话题“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其实在这里看孔自身也是一位“不吾知者”,孔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世家》),此时的孔已经60岁左右了(网络旁证),在经历了东奔西走,处处碰壁引领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在这一瞬间,一位洞察世事的教师形象在眼前鲜明了起来。仿佛跨越两千五百年时光,不经生出站高山兮深谷行,风起云涌百年遇的怀。

除却孔,再看在场的弟这些弟跟随孔周游列国,个个有怀才不遇之叹,所以“不吾知也”在这师生五人期间有着极大的碰撞与共鸣。所以孔话音刚落,路就“率尔而对”。在过去高中学习该章时,对四位弟的性格有过该章定论的介绍:路轻率急躁,冉有谦虚,公西华委婉曲致,皙高雅宁静。但是孔经说过“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这里可以看出孔对于由的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孔听了路发言“哂之”不会是对路的否定,恰是对路的性格*了解,知道他的老毛病又犯了,所以才会初现的善意一笑。所以不能因“哂之”二字先入为主形成对路的刻板影响。依我愚见孔“哂之”原因有二:一、原文中孔的解释“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按照礼的要求,当长者向众人发问时,晚辈要先环顾四周,看到没有人发言,自己再回答。《礼记·曲礼》:“侍于君,不顾望而对,非礼也。”路“率尔而对”,所以说不谦让。

二、路的*理想:“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路描绘了一个内忧外患,情况危机四伏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中路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仿佛是划破天空的流星,百年不遇的治国奇才,如此**自夸未免太不谦虚。再者路对施政的成效也定下很高的标准:以三年为期,达到“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对此路显得过于理想主义,现代治国安邦我们还要讲究个“五年计划”“两个百年目标”“中长期规划纲要”呢,而路提出在三年内不仅要把这个内忧外患的千乘之国变成人人勇敢善战,而且个个懂得礼义。在孔看来,让百姓勇敢善战还比较容易,但要让人民懂得礼义,就相当困难。所以孔路不谦虚。

但不能否认的是路这段话阐述施政目标明确,思路清楚,逻辑严密,这让我想到杨氏之中“儿应声答曰”,同样是一抛出问题就立刻给予回答,“率尔而对”说明路平时就对这个问题有过深思熟虑,路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到此,故事发展已经告一小段落,路如此回答了,那其他弟呢?此时孔点名了:“求!尔何如?”冉有的回答就谦逊多了,先是说自己只能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然说三年为期,要达到的目标是可使足民,可以让老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则逊不能,有待贤明君来施行。孔没有表态,继续点名:“赤!尔何如?”公西华更谦虚,首先说不一定能做到,然说不敢像前面两位师兄那样治理一个国家,“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华说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至此两位孔都没有表态,而是继续点名,“点!尔何如?”这里从占了将尽一半的篇幅上就可以看出,皙的回答必有可琢磨之处的。首先皙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天啊!原来皙在鼓瑟!原来整个过程是有音乐伴奏的!就像魔术师暗藏*的遮布被掀开一样,上文制造的很多悬念一下都解开了。首先是佐证这次交谈的性质是闲聊。有人认为这是一堂孔的课堂实录,有人说一次孔的主题班会,如果是这样,皙不可能还在鼓瑟。孔没有要求皙停止弹奏,皙也没有因为老师在场而停下来,说明孔师徒关系融洽,弟在老师面前很放松。其次,解开了冉有、公西华不主动发言,直到孔点名才回答的"疑惑。直到这时,我们才知道,路发言之,按辈分应该点发言。所以冉有在等皙先说,这正是礼的要求。而孔皙还在弹奏,不想打断他,于是让冉有、公西华先发言,最才问皙的看法。孔不仅容许皙在聊天时鼓瑟,而且还不忍心打断他演奏,如果一开头就写皙在鼓瑟,整个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1]作者故意隐匿了皙鼓瑟这一重要情节,就使整个故事叙述充满悬念。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如同相声中响亮的“抖包袱”,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既为皙说出不同于各位同学的志向作了铺垫,也为孔“吾与点也”的慨叹作了渲染。

其次,皙在老师孔点名的表现,“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意思是: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天啊,多么行云流水潇洒自如的动作,这让我想到了金庸笔下的大侠挥刀入鞘,如此淡定从容,不经让少女遐思,多么温润如玉的君形象。(忽略年龄,已经39了,古人这岁数估计当爷爷了)继续说皙这一边弹奏,一边聆听各位的发言,思考孔提出的问题,却胸有成竹。当孔提问时,他从容说道“异乎三者之撰”。孔鼓励说:“这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于是就有了这段所有高中生都会背的话:“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皙为什么要描绘上巳节与年轻人春游的活动呢?孔居然慨地说:“吾与点也。”这是为什么呢?从原文看“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显然易见在当时的谈话主题中,他在表达为政理想。孔谈到他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而皙所描绘的那幅惠风和畅的游春图不正是孔这种理想境界的生动写照吗?所以,皙看似未谈治国之策,将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可使足民”的目标以及孔大力倡导的礼乐文明具化为百姓安居乐业路等人所描绘的只是一个方面,而皙所描绘的却是一个大同世界。这种更雄伟的志向、更高远的境界也表现出皙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的气度。所以,孔赞同皙,既是对皙施政能力的赞赏,也是对自己*理想的憧憬。

在接下去故事是如何发展的呢?“三者出,”多么好学的皙,课再次请教老师,孜孜不倦探寻事物之所以然。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孔之前对冉有、公西华的发言的未尽表态以及孔的教学态度和方法。

路开口就说要治理千乘之国,孔相信他有这个能力,只是不够谦让。冉有说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孔明白这只是他谦虚而已,相信他有能力治理好一个国家。公西华说自己只能当一个小司仪,孔明白能够主持国君的宗庙祭祀、诸侯国的会盟,实际就是治理一个国家。只是每个弟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不一样,所以表述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作为一名老师,需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恰当的判断。在这一点上,孔也十分高明,孔认可每一个弟,并对他们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学生在老师面前畅所欲言,不必揣摩老师的好恶,而老师了解学生的才能,也了解学生的个性。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充分信任。这难道不是我们现在孜孜以求的师生关系吗?

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在《路、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可见一斑。

点击查看更多《曾子杀猪》的读后感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6515.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