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分铅笔》读后感
放假时,我喜欢沉浸在文化中心图书馆的书海里。我觉得每一本书都很有趣,尤其是《一公分铅笔》这本书,更是发人深省。
六岁男孩小丁子,和姐姐住在偏远山区的高原上。姐弟俩每天的工作就是帮忙牧羊、喂鸡、做家事。直到慈济团体发挥大爱,在村子里盖了一所学校,并鼓励所有的小孩去上学,姐弟俩才开始接触学校的教育。
每天晚上,当他们忙完所有的家事后,姐姐开始写作业,小丁子则会念课文给妈妈听。姐姐常常都会用着,只剩一公分长的铅笔练习写字,即使手中的铅笔已经短得不能再短了,她还是舍不得丢掉。因为她知道铅笔是大哥在城里,辛苦打工赚钱买来的,所以她非常珍惜。即使大哥又买了新的铅笔给他们,姐姐还是坚持要把笔芯确实用完,一点一滴都也不浪费。
看完了这本书,我有一点想哭的感觉,觉得自己真是太幸福了。平常我会要求妈妈带我去书局买文具,虽然琳琅满目的文具用品,应有尽有,我还是会挑三捡四、嫌东嫌西的,一点也不懂得惜福。
反观故事中的主角,他们生长在贫困的环境中,连这种最便宜的铅笔,却都得来不易,但是他们不仅不会自怨自艾,更能知足常乐。尤其最令我佩服的是,她那种爱物惜物的观念,不像我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所以我一定要向她学习,做一个知福惜福再造福的人。
拓展阅读
1、散文随笔:人生如虹霓—胡云林《那一抹虹霓》散文集读后感
肖吉萍
当我从文友手里接过《那一抹虹霓》散文集时,感觉新书还散发着特别的油墨芳香。再我翻开首页扫瞄时,看见胡老师给我的书籍首页上,有他的亲身题名时,我顿时感到非常荣幸。在这里向胡老师表示我深深地谢意!
对于象我这样只是写作路上的一个爱好者来说,只有多看,细品,对今后写作才有关心。我有个癖好,特别喜爱看书“序”。无论他人作序,还是自序,感觉都是对书籍给予了高度的提炼与涵盖,阐述了其书的精华和概括,是书籍精髓的点睛之笔。胡老师书的“序”,是由他大学同窗、同寝室的同学陈兰村教授而作。
序里面,他首先向读者展示了一位“上大学时,他始终穿一身河南中牟老家带来的中式土布衣服,足踏布鞋,他勤奋读书,爱好广泛,尤其喜爱鲁迅作品。”这一段朴实的描述,向读者展示了一位年轻学生朴实的形象及总结了老师年轻时代就喜爱文学的引子。
胡老师的书,分八个部分,且每个部分都有经典标题,一共囊括了72篇各种题材的精美散文。有记录亲情,友情与工作期间的所遇和游记等,篇篇精彩,实为佳作。
《那一抹虹霓》书籍,我感觉与《家乡的刺玫花》书籍一样,人物刻画鲜亮,个性却各不相同,但共同点都是非常的勤劳、善良,且栩栩如生。故事情节与场景描绘形象,能突出主题,文字虽朴实,但情感真挚,具有超强的*力。因此许多文章阅读后,总会给人留下一个鲜活的人物,一个难忘的故事、一个心灵的启迪。许多段落的词句总是那样的朴素、温婉、漂亮与经典,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正如“序”的结尾所说,“作品感情的醇真,历史的厚重,故事的感人,哲理的深睿,语言的畅达,诗心的精细,都是用了功夫。”
在较短的时间里,就我而言,说通览认真,不真实,但说选择性的认真与粗略扫瞄相结合,才是真实的。第一辑“那尊雕像”,我阅读的最多,不但在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的形象与情节,让我几天来回味无穷,不断思考与回放。第一篇就是此辑的题目,短短的几行引子,就将我的心集中到了极点。是谁?以“雕像”而塑,啊!答案是“她就是我的母亲”。随之我的心一个震撼,抓紧翻开正文。此篇文章,记录了老师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寄宿写起,不断到小学毕业,都是“在上学的路上时,母亲就站在那段旧城墙的城垛子上,一动不动地望着我,直到我过了丈八沟,她变成一个小黑点。”这段让我读的心里既温暖,又感动,却还难受。那种母爱的牵挂和不舍,只有作了母亲的人,才会有深切的体会。因此在写这段发言时,依旧内心涌动,泪水溢出。紧接着第二篇“无法偿还的债”,依旧是写自己与母亲的故事。此文写于2014.11.19日,也是他母亲去世十六周年的前十天,在老师的笔下,写出了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与内疚,一个无法实现与弥补的内疚,这种内疚来源于,为了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给母亲买皮袄时,无意间却买了件皮坎肩,当时就感到内疚,对母亲说:“我以后一定给你买一个上好的皮袄。”就这个承诺,在生活长河中,因客观情况,不断忘了兑现。所以当他母亲去世后,他写道:“母亲的去世,断绝了我最后兑现诺言的机会,让我坠入无穷无尽的追悔之中。”读到这里,文字叙述的渲染,使我的心也感到很沉重与遗憾,实际此笔道尽了他对母亲的爱与回报,否则不会有那样的追悔。同时也告诫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事可以拖,有些事拖不起呀!”的心声,放在当下,也是弘扬孝道的深切感悟!老师把为母亲而作的文章,放在了第一篇,可见对母亲是多大的孝爱!
后面紧接是结合自己孙辈考上医学院这一引子,写出了当年自己考大学时,违背了父亲的初衷,且追溯了父亲因他们弟兄们,小时候体质较差,家里遭到的惊吓与恐慌及担心。父亲才有了“家里要是有个大夫该多好”的愿望。笔下的文字,依旧是感情充沛,细节感人。还有一篇“学做木匠”,让读者看到了老师“租住了一套四十平米两居室,由于那时妻儿刚刚农转非,屋里空落落,床是从*借来的,衣物、碗筷全放在地上。妻子说,要是有一两个放碗筷、衣服的箱柜就好了。”这样一个场景,就是他家当时的真实写照,所以感觉他们在享受全家团圆的温馨中,却面临着非常的困难时,心里不免感到有点难过。因此在他妻子的一句念叨中,发生了自己拿起父亲的遗物,学做柜子的故事。文章中有一段描述,让我看到“我拿起锯搭在木板上,让妻子拉下手,可怎么也锯不到线上去。。。。。。解出来的撑子,邻居还以为是斧头砍出来的”时,忍不住地笑了,但过后却是一种酸涩之感。老师叙述的木匠活过程,我很熟悉,因为小时候我们院子住着一家木匠,所以老师把自己做的费劲过程与细节和坚韧的信心,全表达的淋漓尽致,那两段我看得很认真,脑子里随着文字在重现场景,当看见“总装那一天……两个柜子有模有样的站立在了屋*。妻子竟快乐地哭了起来,说:“我们也有了自己的柜子。”我的眼泪“扑簌”下来,感觉那个年代人的日子,过的好难好难啊!
老师笔下塑造的人物许多,上有父母,弟兄;下有儿女孙辈及亲友,比如“春节记忆”中的表姐;“堂姐”中的堂姐以及“胞妹”中的妹妹,都是女性小人物的素描,和他写父母一样,没有去用过多的笔墨,来称颂母慈父爱的伟大与高尚;但却朴实的记录了,一个又一个时代下亲人们和小人物的形象,和故事细节的前因后果,特别是用以书籍冠名的那篇“那一抹虹霓”,更是写出了自己的**与经典。其中最感动我,最能震撼我灵魂的,莫过于是他记录母亲的一句话,因故他沾了五角钱廉价的事情,“母亲知道后竟狠狠骂了我一顿,你占了别人的一次廉价,你的良心上就会留下一个小黑点,占的廉价多了,你就会变成黑心!”一个没有文化的中原农村妇女,在教育孩子时,说出了震撼人心灵、且掷地有声的经典名言,我认为是这样,以至于老师一生都将其作为“座右铭”,发出:不管做百姓还是领导,我都摒除了贪占别人和公家廉价的念头,决不让自己的良心变成黑心!这短短的几行字,写出了良好的“家风”,写出了一个家庭,两代人的高尚品德。试想:假如每个能在享有占人和占公家廉价的环境下,都能做到老师这样,那么我们的国家,哪有*可抓呢?因此在那一篇里,我感觉老师母亲的形象愈加高大、善良,可亲可敬!老师字浅意深的缓缓道来,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积,没有歌功颂德的词汇,但却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母爱,从这里发挥到极点,孩子一生平安,才是母亲最大的心愿和福分!《悬崖前的抉择》,写的是自己的两个女儿面临下岗困境,凭借努力刻苦学习,走出困境的故事。读到两姐妹在电大上学时,“一顿只合买一碗面条分着吃,两人瘦的只有六七十斤重”文字时,我潸然泪下。总之,后面许多文章的感人之处,第三辑中的《一根*的长度》塑造的两个爷爷形象,也非常独特鲜亮,老师的写作技巧,和对文字的娴熟驾驭及运用,我不再赘述,留下让大家去读,去品,去感悟!
2、巴菲特的第一桶金读后感
1、一级市场投资者
因为美国*市场施行挂牌制,导致他的投资标的出现在了证券市场上。但他的最开始按照老师格雷厄姆思路所做的,更类似于现在的不良资产处置业务,以破净价格买入公司股权,然后执行破产清算。(这一思路在国内照搬的人很多,但考虑到中国上市公司壳价值以及巨量股本,清算可能性极低,更何况还有资产估值问题)
例如邓普斯特农机公司(巴菲特关停了这家公司,招致当地居民因失业而产生的无限愤怒)。有趣的是,这也应该是巴菲特后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促因。
后期的巴菲特则能通过大量资金赢取董事会席位,并通过自己的声音影响董事会的决定,其本质上也是一级市场投资者行为,而非纯二级市场投资者行为。
2、现金流为王
巴菲特是一个按照现金流为王思路做事的人。他前期做的绝大多数事情都是在构建自己的投资现金流,他不仅是个好厨子,更是一个优秀的农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巴菲特能种田)。搭好了基础盘才能在上面做出更大的事业。
放到现在而言,对于很多企业家而言,或许利润不是最重要的,现金流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前不久我刚和一个朋友聊起这个话题,现金流的价值远比利润重要。绝大多数破产的人失去的不是利润,而是现金流。
3、伟大来源于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
顺着推,巴菲特这样不世出的投资天才一定不会和大众持相同意见。反着推,投资界的皇冠佩戴人也一定不会是在人群中依靠平均收益站上行业甚至世界之巅的。
平均收益可以通过指数基金获取,巴菲特自己也认为绝大多数主动基金给投资者带来的净收益长期无法超过指数基金。但他的伟大其实来源于他在某些正确的时间站在了大盘的对立面,这是他没有太多大回撤的根源。而他的故事也说明其实错过牛市没什么了不起,死在熊市才是真正的痛。
最近大家都在看伯克希尔哈撒韦账上的巨量现金,但如果巴老的身体不出问题,拉长时间看,我觉得巴老又会赢一回。
4、不靠选股和干涉经营封神
既然贵为投资之神,坊间对巴菲特的解读也就各式各样,巴菲特概念股甚至在大洋彼岸同样好使。但看起来巴菲特并不是一个选股高手或者参与经营的生意高手。
巴菲特也看走眼过*,频率并不低。他的收益是组合提供的,他所打造的投资组合才是真正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投资组合,这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学习的。
巴菲特不轻易改变企业的治理结构,企业家是一个优秀企业的组成部分,外行指导内行是巴菲特从来不犯的错误。在*界的投资行为甚至像是一个在追求最高收益率的经济学家(用已有*公司业务降低新收购*公司业务的成本)。
5、天才财务师与伟大的阅读者
巴菲特绝不是最好的会计师,但可能是这个星球上能够把财报和生意结合得最好的人。坐在奥马哈的办公室里翻看企业财报,和企业管理层电话就能清楚自己下一步应该干什么是他的天分。我坚定地认为他找到了几个类似于金钥匙的指标,而似乎大家找了几十年也没有找出来。
巴菲特看得最多的除了财报就是书,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里不止一次地提到了巴菲特恐怖的阅读量,巴菲特也为许多本投资名著作序,以这个喝着可口可乐跳着踢踏舞老头的性格,不看完并认同,是不会轻易写下只言片语的。文字这种受熟练度加成最高的知识载体,帮助他以惊人的速度把认知扩大到了一个非常广的程度。
6、识人有道
翻看完这本书,我惊奇地发现巴菲特甚至没有深度参与过哪怕一个企业真正的运营工作,而是信任了所有企业管理者。哪怕这个管理者年过古稀,并且刚刚从企业所有者变成职业经理人。
这很能说明巴菲特识人有道。当一个投资人在投资道路上,通过信任职业经理人的责任感成为投资之神时,我们该思考的应该不至于“股权激励”这种术,而是“识人之道”。因为对于绝大多数职业经理人级别的人来说,信任和成就感是最大的追求。
7、善良、然后被尊重、最后被信任
巴菲特不仅是投资之神,更是资产管理人中的顶尖高手。而资产管理人最大的荣耀就是被投资者信任。这本书很直观地展现了巴菲特被人信任的路径:善良—被尊重—被信任。
若巴菲特把邓普斯特农机公司的模式一直做下去,会在职业生涯的非常早期积累一笔非常大的财富,以他的投资能力能够成为有名的资本大鳄,但也会错过无数具有责任感的企业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伟大的生意永远是双方愿意携手共进一步的正和博弈,而不是你失我得的零和博弈或者负和博弈。换句话说,最好的生意是共同创造财富,而不是掠夺财富。)
正是他的善良让他走上了顶尖资产管理人之路,从任何角度出发,资产所有者都不会把自己的退休金交给一个靠坑蒙拐骗为合伙企业获取收益的资产管理人。谁能保证自己不会是下一个受骗者呢?
3、小公主小学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美国女作家弗.霍.伯内特写的书,书名叫《小公主》。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名叫萨拉.克鲁的英国女孩,她很富有,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在她七岁那年,她不得不离开父亲去了女童培育院。父亲把她交给了势利的校长。校长并不喜欢萨拉,但她很看重她的那份财产。萨拉因此成了学校的特权阶级,校长处处抬高萨拉的地位,事事夸奖萨拉。然而,因为父亲的一笔生意的失败,导致破产,父亲*,而且分文不剩。萨拉也因此从那个大家喜欢、校长夸奖、穿漂亮衣服、住豪华套间的小公主变成了无依无靠的女仆。后来,学校隔壁来了位印度绅士,在印度绅士的悄悄帮助下,萨拉的处境有一些好转。最后,印度绅士发现她就是他苦寻多时的好友的遗孤。萨拉终于继承了爸爸的遗产,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感动了。变穷后的萨拉克服了这场连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的哀痛,她依靠自己度过最艰难的时候!萨拉是坚强乐观的,她那充满魅力的想象力让我着迷。我想,势利的校长决不会想到萨拉是一个富翁!就算她很贫穷,但她依然是个富翁!她拥有友情、快乐、诚实、善良等精神财富,最重要的是她有一颗知恩图报、充满想象力的心!我们曾经学过的《中彩那天》,讲的不就是精神财富吗?是的,以前,我认为精神财富离我很远,但是,自从读了《小公主》后,我再也不那么认为了!精神财富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有一颗善良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就是富翁!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itc.cn/articles/5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