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节律行为教学设计
1.使学生 了解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了解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及主要行为分类,理解生物 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比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进一步理解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生物钟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联想及推理能力。通过练习画概念图,提高学生的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认知技巧。
3.通过观察动物的节律行为,联系人体生物钟,对学生进行生命运动有其内在规律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使学生受到讲科学 、不迷信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有关动物节律行为的系列概念:昼夜节律、季节节律、潮汐节律的概念和生物钟的概念。
植物和动物在自然界的活动都是有节律的,有的以日为周期,有的以月或年为周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从动物的节律行为开始去认识生物节律,有利于学生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观点。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动物行为类型的一个重要组成,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以及生物钟的概念使动物的节律行为概念具体化了,因而这一系列概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对于生活在内陆、没有见过大海的学生来说,潮汐节律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生物钟会有一些理解上的难度,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建议教师结合小学自然课和中学地理 课学过的有关自然界的周期变化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对自然界周期变化的适应,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补充相关的地理知识,扶助学生突破难点。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可以以秋季大雁结队向南飞为例,通过头雁的地位及雁群的组织和通讯方式复习动物的社群行为,并为动物的季节节律埋下伏笔。
2.引入新课:
从大雁南飞适应季节变化属于动物的节律行为引入新课。也可以从自然界的周期变化引入新课。
3.阅读、比较和画概念图:
①浏览课文。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基本内容。
②慢而仔细地阅读课文。细读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把自己感到不易懂的地方划下来,随手记下自己的问题。
③比较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尝试画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图。
④回忆自己曾知道哪些有关生物钟的例子,比较书上所介绍的概念与自己原有的概念有何异同,记下自己的问题。
⑤思考“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⑥阅读《课外读》,了解鸟类的迁徙行为。
4.小组讨论:
①在小组讨论时,先讨论在阅读课文时各组员提出来的问题。教师在**时要特别留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全班讨论时请学生谈谈自己发现的问题和对该问题的假设。
②组内交流概念图的画法。通过交流概念图,交流各自对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的认识,对生物钟的认识,相当于进行自学本节的过程与方法的交流。
③讨论“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5.全班讨论:
①请小组代表汇报本组同学发现了哪些问题,讨论的结果如何。教师可以强调发现问题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书本中、从实际生活中、从社会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②交流概念图,可以将部分学生的概念图画在投影胶片上,或请二三位学生将其概念图画在黑板上,讨论概念图设计的想法,进行自学交流。
6.请学生对本课做小结。教师可以用学生画的被公认较好的概念图做本节的板书,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时完成板书。
下课前再次提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实施观察计划 或完成实验设计,要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或做实验报告。
第五节(节标题略)
举例:夜行性动物(猫头鹰等)和昼行性动物(麻雀、蝴蝶等)。
概念:动物在一昼夜中有节律的活动。
举例:候鸟的迁徙行为(大雁等);鱼类的洄*为(鳕鱼等);动物的冬眠行为(蛙、蛇等)。
概念:动物随季节改变而发生的周期性行为。
举例:招潮蟹、牡蛎、珊瑚等。
概念:海洋生物与潮水涨退的变化相适应的节律行为。
概念:动物随着地球、日、月的周期性变化,逐步形成的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
意义:有利于动物获取食物、避开不良生活条件、获得适宜的生活环境。
三、产生节律行为的原因——生物钟的调节作用
概念: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
举例:“调拨”蟑螂的生物钟。
小资料
1.鸽子的飞行定向
鸽子擅长飞行认路。
晴天,鸽子靠太阳和生物钟定向。如果人为“拨乱”鸽子的生物钟,鸽子就不能正确地依靠大阳导航。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鸽子关在暗室中,每天夜间0时照明,中午关灯,将鸽子的生物钟拨快6小时。过一段时间后,早6:00于鸽舍西方80.45km处放飞。该鸽没有向东飞回鸽舍,其飞行的方向是东北方。这是由于该鸽子的生物钟此时是中午,鸽子误以为太阳在南面,按中午该飞的方向,故向东北方向飞去。
阴天,鸽子靠地球磁场定向。若阴天在鸽子颈上系一块磁铁,它们会迷失方向。
2.生物钟的位置
生物钟不是具体的形态结构,而是以生化过程为基础的生理机制,很难确定其在生物体内的位置。用蚕蛾做脑组织的切除、嫁接实验,证明生物钟位于脑中。将一种蜥蜴的松果体离体培养,在其存活的一周内,松果体按昼夜节律分泌褪黑素。鸟类和兽类的一些实验证明松果体有控制生物节律的作用。有些实验证明,哺乳动物的生物钟存在于丘脑中。破坏丘脑的某些神经中枢,可以破坏动物的一些正常节律,如心率、*分泌节律等。
生物学家推测,生物钟现象可能与细胞膜中的蛋白质或脂类有关。有人认为,也许动、植物体内有多种生物钟机制,它们共同作用使生物具有适应环境周期性变化的能力。
拓展阅读
1、大班故事讲述活动教学设计:动物聚会
1.能按一定的方位顺序较连贯地讲述。
2.感受动物聚会其乐融融的热闹氛围。
挂图,分别用三张纸遮着。
1.池塘里的.动物。
――森林里真热闹,许多动物在聚会,让我们去看看吧!
――打开中间画面的遮盖,说说池塘里有些谁,他们在干什么。
――根据幼儿讲述,教师小结。
――池塘一边的大树上有些谁,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根据幼儿的讲述,教师引导他们对动物的特征、动态、神态进行仔细观察。
3.玩跷跷板的动物。
――猩猩和小猫在河边干什么,他们看上去怎么样?
――乌龟和谁在玩跷跷板,乌龟好像要掉下水去,这是怎么回事?哪两个动物正在看他们玩跷跷板?
――请个别幼儿试着讲述这个场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4.木桌附近的动物。
――谁坐在木桌旁边,他们在干什么?
――小猴看见鳄鱼向他们游过来,想了个什么主意?
――大象妈妈和小象在干什么?小象看上去怎么样?
――教师和幼儿一起对这个场景作一描述。
――教师有感情地讲述图片。
――幼儿看着幼儿活动材料自己讲述,教师注意幼儿的讲述顺序。
――请个别幼儿来讲述。
1.根据图意讲述,教师应该引导幼儿鲜明表达动物的本身特点以及人格化的动态和神态特点,如小猴攀枝时表现出的顽皮,大象妈妈和小象之间流露出的亲情,乌龟玩跷跷板时又憨又惊的神态,小野猪流露出的顽皮而又幸灾乐祸的神色,等等。
2.“讲述参考”仅仅是参考,不能要求每一名幼儿都达到这样的讲述水平。
2、动物 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我喜欢的小动物 教学思路:
关于这类文章,写好的前提就是认真观察,因此,在讲述本单元的时候就应该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观察一只你喜欢的小动物,完成以下问题1、你喜欢什么动物,它的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可以从外形,生活习性,叫声……等方面去说一说)2、和同学交流发生在它身上的故事,你喜欢它的理由,做好记录。只有提前做好准备,才能让你的作文教学课得心应手。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独立完成一篇作文的写作。2、写出小动物的精神品质
3、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表达你对它的喜爱之情。
4、让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文章。
知识点:
1、动物的外貌(具体的写作顺序) 2、动物的精神(最具有代表性的特点) 3、注意观察生活(身边处处有看点)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动物的资料,看一些动物视频。 2、认真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师谈话: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小动物的文章,有高傲的《白鹅》、荣膺上将军衔的《白公鹅》、还有性格古怪的《猫》、勇敢负责的《母鸡》,作者笔下的小动物是如此可爱,如此栩栩如生,如此让人喜欢,你们是不是也跃跃欲试想说说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样子的呢? 2、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3、课件出示习作要求:
(1)写自己喜爱的小动物。题目自拟。可以以“可爱的——”或是“我最喜爱的——”为题。
(2)按一定顺序介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语言要准确、生动。
(3)点明喜爱之情。
(4)写完后多读几遍,认真改一改。 二、以问题形势,规范思路 1、课件出示问题:
a、你喜欢什么小动物,说说它的特点吧。(包括外形特点,生活习性)
b、讲述一件发生在它身上的故事吧。(故事要说明你喜欢它) c、你觉得它身上有你要学习的什么品质呢?(例如:母鸡的勇敢负责、猫的忠厚老实等。) 2、分组完成问题a
(1)、将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分为一组,进行问题a的讨论,可以让同学们对比同一种动物的不同点,教师也参与其中。
(2)、要求学生讲从刚才的发言自主整理,写在练习本上。
(3)、写之前出示课件:松鼠的外貌描写: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动物。它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光滑的好像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注:作者先总写松鼠的外形美丽,然后按头部、身体、尾巴的顺序去写外形的美,你们可以借鉴) 3、全班共同完成问题b
(1)、教师讲述一件自己和动物之间的故事,让学生听。(这是最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办法,学生对老师的故事最感兴趣,听的特别认真,所学到的东西就不言而喻了) (2)、指名学生也讲故事,然后共同整理。
(3)、启发学生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强调写出真情实感。 4、总结形式完成问题c
自己读读你写的故事,你所描述的动物有怎样的品质呢,可以用几句话写一写,点到为止。 三、整理a、b、c
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写下的问题a 的答案作为第一段,问题b的故事作为第二段,c 作为结尾,整理出来。 四.总结你所学到的写作方法(重点)
1、指名学生说
2、教师整理,课件出示:
A、写之前要认真观察。(这就是在讲述课文时我为什么要求同学们去认真观察小动物了)
B、要养成多问自己几个问题的习惯,写之前问问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结尾怎么写。(这就是这节课出示问题原因之一) C、要恰当描写,用丰富的语言写出这种动物的有关动作和神态。比如《翠鸟》一文中翠鸟捕鱼是这样写的: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段传神的文字,充分表现了翠鸟动作的迅速、敏捷。
D、要动静搭配。对动物大小、形状、毛色的描写属于动态描写。如果仅仅写动物的静态,就显得刻板、单调、缺少生趣。如果光写动态,交代不完整,读者了解就不充分。
五、给文章“化个妆”(指导学生根据写作方法完成初改) 加入一些修辞方法完善句子 加入一些动静结合完善段落
加入一些结构形式完善文章(例如:过渡句,首尾呼应等)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写了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现在我们来看看谁的小动物最可爱。学生拿出自己的作文在小组内评选,然后小组推荐有代表性的习作进行评讲。 二、复习习作要求:
按一定顺序介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语言要准确、生动。语句通顺,意思连贯。 三、指名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 四、习作讲评。
1.评改重点:
(1)是否抓住了动物的外形特点,是否按顺序写?
(2)是否把动物的生活情况写具体?
(3)是否突出“喜爱”之情。 2.评议步骤:
(1)挑选习作中描写动物外形较精彩的片段,让小作者大声朗读,大家欣赏后讨论,这段好在哪里?
(2)挑选习作中活动情况写得不具体的片段,集体讨论修改。 (3)根据评改重点同桌互相评改。
3.小结:要把动物某一方面的活动写具体,先要把活动过程一步步说清楚,还要把这些过程中动物活动的样子,包括神态、动作等描写具体,在字里行间渗透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4.根据讲评发现的问题,再自己修改自己的习作。5.誉写。
3、动物 教学设计
1.使学生了解课文中讲的几种动物是怎样过冬的,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2.学会汉字“晨、池、岸、春、粮”。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11课《动物过冬》。(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从课题大家一定知道这篇课文主要是写动物过冬的事,那么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小动物,它们是怎样过冬的呢?你们想知道吗?那就读读课文吧!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6页。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要求学生看汉字小声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看拼音。
2.再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动笔画出后面生字表中的6个生字,多读几遍。
3.指名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中讲了哪几种小动物过冬的事?有几个自然段?
三、逐段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学习第1自然段。(指名读第1自然段)
(1)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共有几句话?
(2)指名说说每句话都写的什么。
(3)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教师问:最后一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读?为什么?(指名试读)
(4)小结第1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 自由读课文:想想这段主要谁和谁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边读边用笔画出答案。(指名回答上述问题)
①小蚂蚁看见了谁?说了什么?(板书:燕子、杜鹃、黄鹂)
②喜鹊是怎么回答的?从喜鹊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板书:到南方去)为什么要到南方去呢?(教师提示:燕子、杜鹃、黄鹂这们是一种候鸟,天冷了,它们到南方过冬,等到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又飞回来了)
③小蚂蚁又说了什么?喜鹊又是怎么回答的?(板书:留在当地)
④教师指导朗读,分角色读。(小蚂蚁的话要读得天真,好奇。喜鹊的话可以读得平静、和气)
(2)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第2自然段,这段主要写小蚂蚁和小喜鹊的对话,我们从中知道了燕子、杜鹃、黄鹂去南方过冬。喜鹊留在北方过冬。下面我们用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来自学第3自然段。
3.学习第3自然段。
(1)看图说说图上有谁?在干什么?(板书:青蛙 冬眠)
(2)指名读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什么是“冬眠”。
(3)指名说说“冬眠”和“睡觉”有什么不同?
(4)分角色朗读第3自然段,注意对话的语气。
(5)小结第3自然段内容。
4.学习第4自然段。(齐读第4自然段)
(1)想想小蚂蚁是怎样过冬的?(板书:蚂蚁准备食物)
(2)小结第4自然段。
四、看板书总结全文
1.课文中讲了哪些动物过冬的事?
2.教师小结。(略)
第2课时
一、导言
同学齐读课文,思考:
1.这篇课文讲了哪些动物过冬的事?
2.你还知道别的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吗?请讲给同学们听。
二、学习生字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晨、池、春、食”要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识记字形。
“食”字最后一笔是点不能写成捺。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晨”上小下大,下部应宽。
“春”撇捺要伸放,中横稍宽,其余紧束。
“粮”左右靠紧,右捺伸展。
“食”上部撇捺宽,下部窄长。
4.完成课文后的第3题。
三、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四、指导学生阅读《课外阅读》中《小花狗找朋友》一文
五、总结
附:板书设计
燕子、杜鹃、黄鹂(到南方去)
动物过冬 喜鹊 (留在当地)
青蛙 (冬眠)
蚂蚁 (准备食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itc.cn/articles/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