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最新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09 23:00:56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最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2.知道凸透镜所成虚实、倒正、大小像所满足的条件。

3.掌握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导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合作探究

(一)思维启动:

实验:将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张白纸竖直放在凸透镜的两侧,移动蜡烛和白纸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

1.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 猜想假设:(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提示:成像情况,焦距f;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用u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像距,用v表示)

3. 制定计划

(1)你认为需要哪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

(2)你认为除了观察像的 、 、 特点外,还需测量什么?

(提示:凸透镜焦距已知,不必测量,标签上已注明)

(3)参考课本97、98两页,你认为该实验应分几种情况来研究,该怎样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

注意:实验前要调整蜡烛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下物距u和像距v(此步骤做两次)。

(2) 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f

(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

(4)把蜡烛从距凸透镜较远处逐渐移近透镜,同时移动光屏保证屏上的像清晰,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以及像距的大小,看有什么规律。

5. 数据收集

根据计划进行实验探究,并把现象和数据填在表格中。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物距u/c

像 的 性 质

虚 实

大 小

正 倒

6.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像的虚实: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虚像. 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像的大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成实像时, 点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_____缩小的虚像(填“有”或“没有”)

(3)像的正倒:凡是实像都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凡是虚像都是(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 (填“能”或 “不能”)成实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 (填“同侧”或“异侧”) ;成虚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 (填“同侧”或“异侧”)。

(4)当物体逐渐向凸透镜移近时,物体所成的实像逐渐_____,且像离凸透镜的距离逐渐_____(填“变大”或“变小”)。

二、巩固训练:

1.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时,在离透镜15c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那么当物体位于透镜前35c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得到 (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2.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为15厘米,那么所成像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缩小的像 D.正立放大的像

3.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5.3<5

拓展阅读

1、方案参考

1.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会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两段。

4.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京的美,激发生对首都的热爱。

一、导入课题

1.过《看雪》这篇文章后,你想不想知道我们的首都北京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北京,去了解一下这个美丽的城市。

2.出示投影:(天安门)图上是北京的什么地方?

二、初读课文,自生字。

1.课文是怎样描写图上的景物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要求初步读通课文。

2.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请大家注意字的读音。

3.生再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词。

4.生汇报。师出示下面的词语,请大家读一读。

*黄瓦宽阔雄伟纪念碑柏油

绿树阴立交桥川流不息古迹优美

矗立建似的拼图图案大厦

师从旁纠正字的读音,注意矗、似、厦是翘舌音。

5.记准字形:

师根据生汇报出示下面的生字:

央瓦阔雄油阴交川迹优

1)生自由识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

3)对大家认为比较难的字或师认为易错的字进行重点指导。

央:后一笔是捺。

瓦:笔顺是,一共四笔。

碑:右边的笔顺是撇、竖、横折、横、撇、横、竖

6.指导书写:

阔:门要写得宽大一点。

雄:左右一样宽,右边的是四横,不要写三横。

碑:左窄右宽。

三、课堂练习。

1.生自由练习,完课后2题。

2.作业展示。

3.师生评改。

板书:

2、方案参考

大家听说过千手观音邰丽华吗?她小时候生病时,由于药物使用不当,导致她听力丧失。从而导入课。

生分小组讨论,并对此行为作出相关的评价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过渡:同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过许多药品,请你尽量写出这些药品的名称及其它们的作用。

2、认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通过交流,出示药盒,观察药盒上的相关项目,提出:在药盒上有哪些项目? 通过生活动,认识到在有的药盒上有“otc”标志,从而导入到对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内容。

提出相关问题:你是怎样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这样的区分有什么意义?

3、会阅读药品说明书

生分小组讨论:

(1)药品说明书中哪些项目先引起你的关注?为什么?

(2)你没有关注的栏目有没有必要列在上面?

4、生交流对安全用药的认识及存在的问题。

要求:

1、四人一小组,尽量考虑家庭中的每一个员的年龄、身体状况进行

2、药品的选择要合理、经济实惠、减少浪费。

生活动:小组交流。

班内交流,并尽可能引发生的讨论甚至辩论。

课外实践:为你的家庭旅游一个小药箱。

3、方案参考

1、懂得育对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2、明白自己享有受育的权3、知道义务育的特征。

本框包括两部分:一,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二,我们享有受育权利。其中第一部分是重点,第二部分是难点,同时它也是第二框内容的铺垫。

,当堂训练,目标

1、导入:观察两幅图片,题目是《我要上》。图中的大眼睛女孩名叫苏明绢。

下面是她在的自述:“照片上的我,正上小一年级。那时,我家全年的收入仅仅够全家吃三个月,父亲每天起早贪黑,上山砍柴、下河抓鱼,用换来的钱,买点口粮,维持生。1990年9月,我上了。当父亲把100多元费交到老师手里的时候,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不知道这是父亲砍了多少柴、卖了多少鱼才挣来的钱,我更不知道以后父亲是否都能给我拿出钱来交费。

今天,老师就带领同们去探究这位“大眼睛”姐姐的长历程。

1、知道受育是宪法赋予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2、理解育对个人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3、知道义务育的含义,理解其特征。请同们一起大声朗读本节的习目标。

4、诵读课文,感知课文:(时间5分钟)老师温馨提示:们要注意材中的插图,并出示自指导。

请同们根据阅读内容,自主完下列各题,找到答案,可以画在书上,答案分散的,可以集中在一起。

比一比,看谁找的快,看谁找的准。

1、育对个人长和和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举例说明。2、读完59面下插图,把你的答案填在书上。

3、什么是受育权?什么是义务育?义务育有哪些特征?

(生自主答题,不懂的可小声与小组同论,解决为了的也可举手询问老师。时间6分钟后老师检查生的答题情况)。

老师**生自主答题情况,抽查生答题答度和质量,梳理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引导、研究、答疑。

材料一:记者采访放牛娃时的一段对话。

记者:你为什么放牛?放牛娃:挣钱记者:为什么挣钱?放牛娃:找媳妇。

记者:为什么找媳妇放牛娃:生儿子记者:儿子将来干什么?放牛娃:放牛。

听了这样的回答,记者陷入了沉思。

当他还是个放牛娃的时候,他就在牛背上梦想能飞上蓝天。1980年,他父亲不幸病逝,刚上初二的他不得不辍.校的老师冒雨找到了他的母亲:“这孩子绩好,退太可惜,可不要把孩子的前途耽误了。”正在地里干活的放牛娃重返了校园.1984年,他终于实现了那个牛背上的梦想,进入了空军飞行院。

这个放牛娃就是英雄航天员聂海胜。

在《大国崛起--德国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早在拿破仑的军队入侵的时候,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就指出了德意志的出路。他说:“这个国家必须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躯体的损失。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育。我从未听过一个国家办育办穷了,办亡国了。”在普及全民育的同时,普鲁士建立起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

点击查看更多《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最新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itc.cn/articles/482.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