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09 23:00:56

课时教学设计

【课 型】组文阅读课

1.阅读思乡故事,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积累思乡怀乡的语句。

2.通过对比阅读,领悟不同文章在情感表达上借助的事物是不一样的。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

1.积累词句,丰富阅读体验。

2.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习作水平。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第二单元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四篇文章,它们是:《古诗词三首》《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通过学习这几篇文章,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游子那一份难以割舍的思乡之情。几位作者的思乡方式,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使我们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引发思乡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可以是借景,可以是借事,也可以是景事相融来抒发感情。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走进主题学习丛书之二《情归故乡》中的佳作名篇。

2.板书文章题目:《故乡的烤红薯》《榆钱饭》《故乡的元宵》,学生齐读。

二、初步感知,互动交流

1.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自己初步阅读了这三篇文章,现在我们先来分享阅读的收获。这四篇思乡为主题的文章里,你最喜欢哪一篇,说说你读后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小结:通过阅读和分享,我们对读书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三、再读群文,精彩分享

在阅读这三篇文章时,有哪些精彩的情节或者读书方法,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我们再来深入地读一读,聊一聊。

1.聊《故乡的烤红薯》

(1)谢冰莹又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寓情于事)

(2)那么文章都写了哪些事?试着用事情串联的方法来概括一下文章大意。

(文章通过作者夜思故乡薯,烤红薯比赛,孩子尤爱红薯这三件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童年生活的思念之情。)

(3)在谢冰莹的笔下,故乡的烤红薯包含着家的味道,寄托着对家乡的思念。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种食物也常常萦绕心头?这种食物背后又有一段怎样的故事呢?请你来讲一讲吧。

(提示:①姥姥包的水饺比其他人包的好吃,因为这水饺饱含着家的味道。②妈妈为我做的糖醋鱼包含着浓浓爱意。③那一兜嫩玉米是我亲自参加劳动得来的,所以觉得格外好吃……)

2.聊《榆钱饭》

(1)什么是“榆钱饭”?本文在表情达意上运用的是什么方法?(借物抒情)

(2)请用上串联法来概括一下文章大意。

(3)“对一般人来言,因为榆钱饭稀有,所以珍贵;对我而言,榆钱饭珍贵却有更深的含义。”榆钱饭对“我”而言,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含义?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说一说。

(童年时代,榆钱儿是穷苦人的救命粮;“文化大**中”中,久别的榆钱儿又来救命了;1982年以后,“我”想吃榆钱饭而终没实现。)

3.聊《故乡的元宵》

(1)本文围绕着“元宵”主要写了哪些活动?试着概括一下。

(2)在这几项活动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看走马灯”部分是详写;“送麒麟,看围屏,放灯笼”是比较详写的;“吹糖人,捏面人,抖空竹”则一笔带过。这样写详略得当,浓淡适宜。)

(3)作者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的民间节日活动,让我们从中体会到文章中流溢出来的浓郁的生活情趣。回忆你的家乡过年习俗,你有哪些最深刻的记忆,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四、主题拓展

除了我们今天阅读交流的三篇文章,我们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还以“水是故香甜”“心灵的故乡”“最美是故乡”“永远的乡愁” “经典诵读”五个主题选编了三十几篇经典美文,它们带我们走进游子内心,品一杯思乡之茶,品味醇香,情感浓烈。

拓展阅读

1、小三年级上语文《4 古诗三首》优质公开

4

材分析】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得一首七言绝句。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1.知识与技能:认识“径、斜、赠”等10个生字。会写“寒、霜、盖”等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

2.过程与方法: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习古诗的兴趣。

重、难点:

增加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习古诗的兴趣。

第一习《山行》

一、古诗激趣。

1.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诗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生用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

生发现交流,再结合生质疑,解读古诗句

。)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可从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等不同的视角,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深秋山林景色的赞美与喜爱。)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山行》。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停车喜爱,枫林晚景

远近相融,热爱自然

第二习《赠刘景文》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同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我们以前过不少文,你还记得吗?(生背诵相关片断)

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习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思考讨论: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荷、菊、橙、橘)

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生说不清,可引导背诵已文《荷花》片断,件出示“荷叶”图,理解“擎雨盖。)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

(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

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

生说不出,可出示图片,展现秋天果实累累的画面……)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

1.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3.阅读现代文《秋天的窗口》。

4.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没有春花的明艳,没有夏日的葱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

有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丽的。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好的。

六、外延伸。

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

赠刘景文

荷尽

菊残

美在秋天(乐观向上)

橙黄

橘绿

第三习《夜书所见》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生交流前所查阅的资料。

2.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古诗:借助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师可相机引导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文,练习背诵。

五、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听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梧叶

寒声

夜书所见

秋风

思乡之情

儿童

促织

回忆童年

篱落

2、三年级上语文《4 古诗三首》优质公开

4

材分析】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得一首七言绝句。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第1习《山行》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1.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一、创情境,激发兴趣

师出示挂图(或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四、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师应引导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诵、默写《山行》。

深秋美景

山行

远景:寒山

石径斜

人家

近景:枫林

霜叶

第2习《赠刘景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难点: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生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赠

相互交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3)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首诗的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2.反馈:(根据生的回答相机

(1)荷尽

出示两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些?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生回答,适出示图片)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生说诗意,悟诗情,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平常你都是如何背诗的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赠

2.生认读。

3.让生观察,说说书写要注意什么。师补充总结。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枫桥夜泊》(唐·张继)

《秋词》

(唐·刘禹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之美

赠刘景文

第3习《夜书所见》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重、难点: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一、谈话导入,激诗趣

1.同们,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两大瑰宝。之前,我们也已经习、积累了不少唐诗宋词,今天就请同们来展示一下吧。

2.生展示《山行》《赠刘景文》《所见》等诗词。

3.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习一首古诗——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请同们伸出右手的食指,跟老师一起写诗的题目。

4.板书诗题——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

1.一首诗的题目就是这首诗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看到诗的灵魂,请同们自读题,想一想你能从诗的题目中知道些什么?

2.组织生交流。

间——夜晚

书:写

所见:所看到的

重点强调——诗中的“书”,在这里当动词“写”来讲。

3.适介绍作者叶绍翁。

叶绍翁:南宋诗人,最有名的诗是《游园不值》,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件出示古诗,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朗读情况,适正音。

3.读给同桌听一听,看看有没有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四、品一品,知诗味

1.同们读了古诗,谁能说一说诗中写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深秋)

2.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再读古诗,把这些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3.小组间交流。

4.集体交流。指名说一说。

(梧叶、寒声、秋风、促织)

生交流师引导会使用古诗的注释,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并适引导生谈对这些词语的认识。

5.师引导:是的,诗人叶绍翁就是抓住了秋天的梧叶、寒声、秋风来写秋天的,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阴冷、萧瑟的深秋节。

(板书:景——冷)

6.件出示文插图,并出示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生补充填空:

一阵阵()吹动(),发出()的声音,让人感到()。

7.此情此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形象?

(孤苦、忧愁……他最想念的就是家)

师点出,这就叫——思乡之情。

(板书:思念家乡)

8.于是,此情此景,独自一人在外的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生读,读出此作者的悲秋、思乡之情。

这就叫——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

9.可是,叶绍翁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能把秋愁写得淋漓尽致,更在于,他能让自己从秋愁中跳出来,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

你们瞧,作者走出了屋子,放眼望去,他看到了什么?

——“一灯明”

这是什么呀?(这是小孩在打着灯笼捉蛐蛐呢!)

于是,作者笔锋一转,写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生读,体会此作者的惊喜。

10.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因为他小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他此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童趣萦绕心头,让作者感觉如此温暖、如此亲切。这是一种暖暖的思乡之情。

板书:事——暖

五、品一品,悟诗韵

无论是深秋景色带给作者的冷,还是童年童趣带给作者的暖,都寄托的是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1.小组合作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2.你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把它也纳入你的积累库。

3.你可以和着熟悉的调子,唱一唱这首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景——冷

夜书所见

思念家乡

事——暖

《山行》: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也是个难点,因为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的重点。再则,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生如何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第二首诗的打下基础。中,引导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生是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间,让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可让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习的乐趣。

2.在读通文的基础上,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可适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习古诗的小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程标准》强调:“阅读是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师在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生受到*。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这首古诗,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的重点。

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词,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环节给了生空间,也突出了古诗本身所特有的“留白”的魅力。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一个叫向嘉艺的女孩儿真不错,她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平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生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顺应诗句的朦胧,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夜书所见》: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游客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所以,我这首诗,更加注重了让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生采用多种方式读,如:师范读,小组、男女赛读,以游戏形式激发朗读、诵读等等,让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在生充分诵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使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中,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因此,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引导其展开想象,让生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在第一、二行诗,我让生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我请班上的外地孩子谈谈: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这里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这生那根思乡的弦被触动了,通过自身的感受,从中理解了“动客情”,体会了诗人的真实情感。

从这首诗的中,我感受到孩子们的语言积累还需加强,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在以后的中,我会更加重视这方面的培养。

3、科《观测天气》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制定科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观测划。

2、能选择材料,并按图示或文字说明自制简单的风向仪、雨量筒。

3、和制作简易的观测天气变化的仪器。

4、能说出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5、能说出各种风向的含义。

6、能说出各种天气变化主要是由水、风和热三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7、能定观测、测量并记录两周的天气状况,绘制气温曲线图,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趋势。

8、能描述气象站预报天气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会用温度、简易风向仪、雨量器进行观测,搜集有关数据。

2、能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科分析,绘制天气变化的曲线图,得出天气变化趋势的预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进行合理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观测、记录两周内天气变化情况。

2、愿意想出更多办法,选择材料,制作简易的天气观测仪器。

3、能体会到利用简单仪器有助于定量的观测研究。

4、能体会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

选择材料和制作自己的简易观测仪,并进行观测。

依据自己的温度观测记录结果,绘制气温曲线图,并预测未来气温变化的趋势。

观察记录表、硬纸片、胶水、胶带、陶制花盆、方形纸、尺子、橡皮泥、剪刀、一根竹签、两根吸管、大饮料瓶、风向仪、风力、温度、雨量器。

(一)导入新

师:同们看天气预报了吗?关于天气预报你有哪些想要知道的问题吗? 生汇报,师进行整理。

师:我们最关心的就是这些天气信息是怎样预报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当一个小小气象员吧!(板书题)

(二)习新

1、活动1:制定观测划。

(1)师:要做一名合格的小小气象员都需要做哪些工作? 生汇报。

(2)师:在观测天气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划吧! (3)生制定划,师进行指导。 (4)生汇报划,生进行评议。

2、活动2:制作简易观测仪。

(1)师:要观测天气就需要先制作一些简易的观测仪器,生活中观测天气就是观测温度、湿度、风向、风力、气压、阴晴等,我们来制作观测风向的仪器——风向仪。制作方法看书上9页的图。

(2)生制作,师适当进行指导和提示。 (3)展示作品,交流感受。

(4)师:你们的作品是不是合格,我们到室外检验一下就行了。 (5)师指导生认识风向和8个方向。

3、活动3:建立小小气象站。

(1)师:我们制作了风向仪,就要用它来工作,我们要建立一个小小的气象站,我们来分一下组。

(2)生分组后进行分工。

(3)讨论:观测仪放在校园里不同的地方,测量的数据一样吗?放在什么地方测量的数据最准确?

(4)生坚持记录两周,两周后进行总结。

4、科《观测天气》

《百叶箱观测》

1、认识百叶箱及四种温度的构造原理。

2、会四种温度的正确读数方法。

3、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件、小百叶箱、四种温度 过程

一、引入

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家知道我们气象站的气温测量是在哪里完成的吗?今天我们一起来习百叶箱温度的测量。

二、认识百叶箱

1、观察百叶箱

(1)仔细观测图上的百叶箱,你有什么发现?

(2)百叶箱为什么要安装在距离地面1.5米高的地方?

(这个高度不容易受地表温度影响。这个高度也是人类一般活动的范围,可以真实地反映空气的温度。)

(3)为什么百叶箱的四壁要用两层倾斜的薄木板条组成?

(使得百叶箱内具有很好的通风性能,同又使箱内仪器不受太阳直接照射和雨雪的影响,从而保障了空气温度的湿度观测数据的代表性。 )

2、认识温度

(1)谁还记得百叶箱中四兄弟的名字?

干球温度、湿球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 (2)知道它们各自的作用吗? (3)认识温度

三、百叶箱观测

想要测量温度,我们就得先认清楚这四支温度

1、干湿球温度

(1)观察比较干湿球温度的异同。

相同点:干湿球温度表由两支型号完全一致的温度表组成,最小刻度单位0.2℃, 不同点:湿球温度感应部分包有湿球纱布浸入水杯,与干球温度表配合算湿度等气象要素。

(2)知道它们的作用吗?

干球温度用来测定气温,湿球温度与干球温度配合算湿度等气象要素值。 (3)读数

你能读出这些温度的读数吗?

2、最高温度

最高温度可测定每天最高温度,它的最小刻度单位为0.5 ℃,感应部分向东稍向下倾斜。

观测后应按规定方法及调整最高温度表。用手握住表身,感应部分向下,臂向外伸出约30º,用大臂将表前后甩动,甩动方向与刻度磁板面平行,直到其示度接近当的干球温度。

3、最低温度

最低温度表可测定每天最低温度,最低温度表的最小刻度单位为0.5 ℃,观测眼睛应平直地对准游标右边位置读数;

最低温度表的调整:最低温度表调整,抬高温度表的感应部分,表身倾斜,使游标回到酒精柱的顶端。

点击查看更多课时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itc.cn/articles/470.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