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图画》教学案例和反思

发布时间: 2025-07-28 19:01:07

《秋天的图画》教学案例和反思

【情景说明】

《秋天的图画》是一组以“秋天”为主题的新选编课文,图文并茂,语句短小凝练,寥寥数笔就为读者呈现出了丰收的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文章除了表现秋天丰收之美,更为主要的是在赞美创造这一美景的劳动人民。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1、感受美: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自由读、默读、同桌互读、表演读等。)

⑵找出自己最喜欢或认为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多读几遍。

⑶读句子,师生欣赏、评议、练习朗读。

2、小黑板出示句子,重点指导:

⑴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梨树挂起金色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笑脸,秋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⑵读了这个句子,你认为秋天是怎样的?

3、交流:

金*灯笼,红红的苹果,金色的麦浪,火红的高粱,蓝蓝的天……是呀,这是一个多彩的秋天,谁想再试一试,读出秋天的美。

梨子香了,苹果熟了,秋谷黄了,高粱笑了……这是一个丰收的秋天,请你用朗读来表达这果实累累的景象吧!

挂起灯笼,露出笑脸,翻起波浪,举起火把……这是一个有趣的秋天,连果实都开起了丰收的晚会,请读出秋天的勃勃生机吧!

山野的野菊花,金色的稻田,还有丰收的果园里结满了颜色、形态各异的果实,多美的秋天啊!让我们做一次深呼吸,去美美的地领略一下秋之美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的第三个部分,我就是采用了个性化教学,没有过多的讲解与分析,而是引领学生自读自悟。

我在设计时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分析,让学生在读中思考,主张张扬学生的个性,这主要体现在教师以引导来代替指导,新课程中的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发展自我思考与自我决定的能力,教学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通过朗读着重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从金*、红红的、火红的、蓝蓝的学生能回答这是五彩的秋天、多彩的秋天等。又从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说出秋天是有趣的。这是引导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学生虽有个性化的理解,也悟出了各色各样的秋天,但在朗读方面,总让人感觉意犹味尽,没有所谓的多彩的秋天,丰收的秋天等,可能低年级的学生还是要多一点的感官刺激,视觉的、听觉的、多多地、适时地运用于课堂,我想效果会更好!

拓展阅读

1、《乘法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优秀

1、出示,看,你们获得了哪些数信息?

指名交流。

2、小军买了些什么?让我们看一看,请大家帮他算一算吧。

生独立完成,指名两生板演。

(师转了一圈,全是分步列式。)

5×3=15(元)

15+20=35(元)

请上黑板的同说说怎么想的。

3、这样两条算式还可以写成一条算式。马上有生就喊起来了:“我会写的。”于是就让生自己试着写,果然很多生写对了。

这样的算式先算什么?为什么?

怎么写计算过程呢?师讲解:在第二行写等号,等号应该在第一个数字前,边板书边讲解。

4、又来了一位顾客,出示第2条题目,请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师转一圈,发现有两种情况:50—18×2,18×2—50

把两种情况全部板书后交流,体会出是从50里面用去2个18元,应该是50—18×2,然后写完计算过程,体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从旧知引入新知,步步深入。

题这样的两步应用题,生早就会了,从分步算式体会综合算式怎么列、如何计算。整个习过程以生为主,老师只是在他们自我习的基础上再帮他们一把,从而完成新知的习。

2、运算格式的。指导还要落到实处。

新授时,我只是板演了如何竖着做脱式计算,但没有想到他们的作业本的特殊性。结果做课作时,有一些生第一行算式顶着写到最前面,第二行等号就只能写到竖线外面去了,非常不美观。虽然我发现了并指了出来,但事后补总觉得很遗憾。

3、课堂上要真实习的情况,特别是错误。

课堂上我总会把生的错误拿出来,有时哪怕只是个别情况(问题讲明了,以后就不会犯了),一起交流讨论,让这个同自我发现,让大家做一次小老师,也等于巩固了一次新知识。

2、《乘法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优秀

师出示情境:笔记本5元一本,书包20元一个,水彩笔18元一盒。小军买了3本笔记本1个书包,一共花了多少钱?

师: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

生1:5×3=15(元)15+20=35(元)

师:5×3表示什么?

生:5×3表示3个笔记本的价钱。

师:15+20表示什么?

生:把3个笔记本的价钱1个书包的价钱合起来,就是小军花去的钱。

师: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生2:5×3+20

师:对。生2列的算式我们称为综合算式,生1列的称为分步算式。你会计算这个综合算式吗?

生先自主尝试,后集体交流

生:我先算5×3=15,再把1520加起来。

师:先算的5×3表示什么?

生:表示3个笔记本的价钱。

师:很好,算到3个笔记本的价钱后加上1个书包的价钱,就是小军用去的钱。

师板书范写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讲解格式。

:这里是同们首次接触混合运算。习混合运算,重在理解运算顺序,但这个运算顺序不能由师直接告诉给生,而是要师适当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时,师很自然地联系题意,让生理解计算顺序: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出示问题2: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师:你会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独立解答,后指名回答

生:50-18×2

师:这题你是如何计算的?

生3:我先算50-18=32,再算32×2=64

生4:我先算18×2=36,再算50-36=14

师提问生3:小晴付了50元,不仅买到2盒水彩笔,还找到64元,如果你是营业员你愿意吗?

全班同大笑。

:上一题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正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计算的,而这题乘法在后面,有同就犯下了从左往右算的错误。这时,师没有批评,没有呵斥,简单的一句“如果你是营业员你愿意吗”就让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计算错误,对后面如何正确进行计算的习充满了期待。)

师:谁能告诉他什么地方不对?

生:这道综合算式应该先算18×2=36,表示2盒水彩笔的。价钱,再用50-36,从50元里减去2盒水彩笔的钱,就是小晴找回的钱。

师小结:你说的真好。在这道题目里,我们先算乘法,求到2盒水彩笔的价钱,再算减法,求到找回的钱。

师:仔细观察刚才计算的两道题目,每道题目中有哪些运算?

生:第1题中有乘法加法,

师:计算时我们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第1题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联系这两道题,你有什

么发现吗?

生:在混合运算里,如果算式中有乘法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在生领会两道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基础上,师让生说说两道算式的相同之处,交流得出解决本课混合运算的一般规则:先算乘,再算加减。这样引导生建立数模型,以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中,师始终只是引导者,让生联系题意,独立考,得出结论。)

本课中,师将数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数课亲切、富有生命力。过程中,师始终将生推向认知发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特点是:引导探究,注重体验。

一、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数问题。数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是现实的,生从现实生活中习数,再把到的数应用到现实中去。”本课选择生喜爱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有习价值的材料作为习资源,吸引生的求知欲望。

二、选择适宜的方式,帮助生理解运算顺序。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混合运算,要让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因此,师没有简单地告诉生计算混合运算时要先算乘后算加减,而是让生通过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答得出运算顺序。这样,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体会到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独立考。独立考是生自主探索的一个主要过程,是习活动的基础。本课中,师结合生实际,利用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经历数问题的独立考,让生在全班交流时勇于展示自己的维过程维结果,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加课堂的习活动。

四、获取新知后,建立数模型,解决生活问题。师在授完新课后,通过生的自主探索交流,得出解决混合运算的一般规则,然后让生利用这个规则去解决其他问题,这样能促使生深刻地理解、有效地巩固所知识。

另外,师在课堂中为生创设谐的氛围、宽松的习环境,让生在课堂上自主轻松地习,在这过程中不断培养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3、《乘法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优秀

这节课的重难点是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计算。只有一个吃药片的题“这盒药共12片,每次吃半片,每吃3次,可以吃几?”基于生的生活实际与知识基础,我从实际生活导入,并进行数据改编。由于贴合身边实,因此连困生也能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步计算,最终得出两种计算路。紧接着,我把数据改编成“半片”,其实就是隐藏的数据“片”。生能够快速的说出两种方法并能列出综合算式。后来在完成习题的时候,是分袋装糖果的问题,可是生的方法真是“多种多样”,为什么在上一环节很流畅,在自主完成习题时就会出现问题呢?

我认为是在上一环节,过于快速,没有顾及到全体生,让生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方法,说一说对方的方法,同时得出自己更喜欢的方法,这样应该是更有效的习方式。

习要面向全体生,使生得到不同的数发展,就要充分利用生的习兴趣及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杜绝“烫剩饭”。分数乘除法的应用要紧扣数量关系及找准单位“1”,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师在备课时也要深入挖掘材,发现材文本背后的信息。

4、《乘法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优秀

本节课设计中我以生的发展为本,让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从解决问题中去获得自信成功的喜悦。

充分利用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改为生所熟悉的校园特色团队作为习素材,以此激励生的习情感,激发生的的习兴趣。在新课程背景下,计算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新课前充分利用材中的情景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从而使生正确地选择了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综合算式也就是建立数模型。生在观察、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促进了习方式的生成。

关注生的情。生在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时,自觉地利用了分数(一步计算)的解答方法,通过示意、写等量关系、找到了解题步骤与关键,通过由先分步,再列列出综台算式这一过程,生很曰目然地将“整数的运算顺序”迁移到“分数的运算顺序”,这足以说明生有目己丰富的数现实,并能用之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考,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注重引导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在解决问题后,我 还注意组织生讨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帮助这一策略的价值。

不足之处:中课堂节奏有待优化,课堂节奏有点拖沓,需要老师精心备课,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点击查看更多《秋天的图画》教学案例和反思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45532.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大全
  2. 送女朋友爸爸的父亲节祝福语
  3. 赞扬老师的诗句整理
  4. 施工安全消防协议范文
  5. 六一儿童节学生代表发言稿范本
  6. 小猫梦遇记的童话故事
  7. 2019年综合管理部工作计划范文
  8. 冬天的温馨问候祝福语大全
  9. 情景剧剧本《医生不好做》
  10. 有你思念不会偷懒情感散文
  11. 赞赏梅花的诗歌
  12. 201年端午节送领导的祝福语
  13. 怎么用犹如来造句
  14. 《夏洛的网》读后感1200字范文
  15. 中学毕业教师优秀发言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