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1、教师:挂图,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题。解题(结合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
二、感知全文
自读,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
⑴ 过渡:
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
⑵ 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⑶ 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可表演)
2、第二、三、四自然段:
⑴ 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⑵ 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
(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⑶ 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3、第五自然段:
⑴ 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
⑵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六、作业
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
三、熟读自悟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琐的讲解。)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
朋友 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
在南边 马跑得快
越远 车夫是个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 盘缠多
(板书)
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四、总结寓意
讨论: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五、学习生字
重点提示: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
六、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丢─→劝─→又丢─→修─→再也没丢
有错─→就改─→不算晚
拓展阅读
1、小学三年级语文《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藤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
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第二、三、四自然段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藤王阁序》。第五自然段点明《藤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婺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生字卡片;藤王阁景象视频、图片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理清层次,学习生字,教学第一自然段。
一、导入新课
1、长江发源于青海,沿途经过十多个省市后流入东海,其中有个省简称为赣,谁能说出它的全名?聪明的同学们可以猜想江西境内的长江我们可以称它为什么?(赣江)
2、在江西南昌市赣江边,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的藤王阁,(显示图片)唐初始建,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了。曾多次被毁重建,但因为一个少年的文章《藤王阁序》而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就是王勃。(板书课题,显示王勃图片)
二、初读课文
1、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疑问吗?
2、让我们来读课文了解王勃。
3、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
4、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尤其是比较长的句子)、读通课文。
5、检查自读情况:
A、读一读
南昌 藤王阁 都督 宴会 文章 野鸭 披着 灿烂 读 《藤王阁序》 才气 秋景
庆贺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千古传诵
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及时正音。说说每一段的意思。
C、再次默读全文。
6、尝试分段,理清课文层次:
一(1)主要讲了藤王阁整修一新,王勃应邀参加宴会。
二(24)主要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藤王阁序》。
三(5)点明《藤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7、朗读全文。
三、学习第一段
1、指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地点:南昌
原因:藤王阁整修一新,都督邀请王勃参加宴会。
3、你还知道王勃的哪些事情?
4、结合刚才所介绍王勃的事例,想象都督邀请情景。
5、齐读。
四、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学生各自用自己的办法识记生字。
2、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督:监督别人要用眼睛,所以下面是个目。
宴:上中下结构,写得应紧凑些。
序:田野的野右半部分,不能多撇。
3、学生描红。
五、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抄词,组词
督都;宴焰;章张;披批;序野
3、搜集像王勃一样才思敏捷的人物故事。
2、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优秀
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
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通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特征的掌握。
二、教学重点:见教学目的1、2
三、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疏通课文生字词及语句停顿节奏。
一、导入新课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柳宗元《小石潭记》)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今天将再次和柳一起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三、解题
八百零五年,柳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他放浪于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初识,初游。"宴游",宴饮游乐。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视情怀。
3、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优秀
1.了解作者被贬永州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
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柳宗元,他的文风没有其他三人的大气磅礴,却有如泉的细致和悠长,情亦然也。而贬官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趣却又令人无奈的现象。说令人无奈,是因为数不胜数有才华的人杰,就此被一道道无情的圣旨所埋没。又说它有趣,乃是因为一个文人在贬官期间所获得的东西,远远比他“居庙堂之高”所获得的要多得多。柳公十年永州,便有了《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简介作者
由学生介绍,补充。
三、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始得、宴游始得:才得到、才能够、才获得宴游:安逸、闲适地游玩四、整体感知(生齐读课文)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心境是如何变化的?是什么在起作用?
作者的心境变化:由恒惴栗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是西山在起作用记两次所游,有何不同?
宴游过程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枕以卧,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情恒惴栗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五、重点研读(指名生读)
1、西山有何独特之处能令作者“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尺寸千里,攒促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用来比照映衬的手法写出了西山的高俊峭拔。
2、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自由读)(找出与之对应的句子并讨论回答)
明确:作者游山水是想聊以忘忧,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感受。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4、文中两次写酒醉,有何作用?(读读两次醉酒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对比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独特感受。
六、小结:再次理解题目:作者用西山之游否定昔日之游,突出了西山之游的意义: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境界,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同时也表露了作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视情怀。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请同学们比较阅读本版块的《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两篇课文,找出两者之间在作者境遇,文章内容、风格、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4、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优秀
1、学生自行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教师释疑,帮助学生掌握部分文言学习方法,;
2、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因声求气,学生能够解读情景交融之处;
3、理解文本丰富情感,体会作者寄寓山水游记中的人生万象。
【预习要求】
1、了解作者生平及成就,做文字简介(200字);
2、正字音,读文本:
僇人 恒惴栗 施施而行 斫榛莽 焚茅茷 箕踞而遨
衽席 岈然洼然 若垤若穴 攒蹙累积 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
不与培塿为类 颢气 引觞满酌 颓然就醉 与万化冥合
3、解释字词:
僇人 梦亦同趣 始更相枕以卧 异之 踞、席地而坐 莫得其涯
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缘染溪
4、翻译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5、诵读文本,梳理内容:游诸山和游西山两类游玩,过程结果截然不同,请制表,分不同方面呈现两类游玩的不同之处;
6、质疑:关于字词、文意理解方面,可提出疑问。
一、导入
阅读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见识唐宋八大家散文中的“游记”。记叙游踪或描摹物件为主要目的,且文学性强的散文作品都可以归属为游记散文。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可谓唐宋八大家游记的标志。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
何以“牢笼百态”?借助《始得西山宴游记》一窥其一二。
二、初读文本,识文断字。
1、请学生自读文本,注意字音、断句;
2、反馈预习情况:梳理字词、疑问之处;
教师补充: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乎、始)、古今延续(涯崖、缘木求鱼)
重点补充:定语后置句“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引入初中所学内容“金十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马之千里者”等。
3、诵读文本,概括文意:各小组上黑板,展示概括情况,并做介绍。或文字,或图形。
例学生表格:
例学生绘图:
四、再读文本,因声求气。
游西山,带给柳宗元“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全新感受,一扫“恒惴栗”的状态。这样一个截然不同的状态,我们是否能从文字本身的表达能够一窥其妙呢?
仔细阅读文本,找出语气上对比点。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一下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节: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
第二节:“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1)“而”字:第一节中的“而”多表修饰或者是承接,第二节中的“而”多表转折;
(2)吟诵:第一节句式简短,节奏紧凑;第二节句式较长,朗读悠长;(可通过拍手,打出节奏)
(3)结合《文心雕龙》中的这段话,去寻找和发现语言形式和表情达意之间更多的对应和联系,交流讨论:
夫裁文匠笔,篇有小大;离章合句,调有缓急:随变适会,莫见定准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
五、见景知情,知人论情。
从各个方面比较两类游玩的不同,又从文字里感受到作者游西山时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那么这座西山究竟有怎样的神奇,带给了作者哪些冲击?再次深入阅读文本,探究思考两个问题:
(1)请同学梳理文本内容,结合作者生平,探究“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之“得”;
(2)结合文本内容与文本创作理论,探究作者眼中的西山是否真实存在。
l 这种融情于景、寄情于物的手法,在写景诗文中是很常见的手法。
(1)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柳宗元《入黄溪闻猿》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古唐诗合解》:江寒而鱼伏,岂钓之可得?彼老翁独何为稳坐孤舟风雪中乎?世态寒冷,宦情孤冷,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得。子厚以自寓也。
六、解读山水,体味文化
贬谪永州对于颇富*抱负的柳宗元来说,可谓毁灭性的打击。*理想的破灭、僻远之地的贬谪,让柳宗元心情极为沮丧,而忘情山水则让他暂时淡忘了痛苦,也让他找到了情感、精神的归属。与天体融为一体让作家在阔大、空寂中获得精神上的暂时解脱,同时也获得了信念上的坚定。
如《钴鉧潭西小丘记》“小丘”环境为: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与目谋,与耳谋,与神谋,与心谋”,这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重境界。
而苏轼被贬黄州,写下诸多名篇,其中《赤壁赋》言:“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先生又给山水游记带来另一种文化精神。
l 课后探究思考:
1、阅读柳宗元《永州八记》,探究柳宗元山水游记中贯穿始终的文化精神;
2、阅读柳宗元与苏轼山水游记类散文,比较二位面对仕途坎坷,表现不同的文化精神。
1、柳宗元“永州八记”、《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2、郦波、康震解读柳宗元《江雪》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40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