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凡》优秀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1 15:02:30

《江凡》优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江凡》一文是“小英雄”

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本文记叙了10岁的江凡面对火灾不仅能冷静地想办法进行自救,还救出了奶奶和邻居。这篇课文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培养学生自救意识的好教材。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会1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

3、提高自救意识,学习江凡慌乱中冷静、机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感受火灾的紧急与恐惧,体会江凡的冷静与机智。

【学情分析】

上周学校刚刚对学生集中进行了防火自救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并进行了防火自救演练,对学习本课进行了很好的资料铺垫。

但是大部分学生并没有遭遇过火灾,可能无法体验江凡当时的处境,因此要借助音像资料、语言渲染、朗读课文充分地引导学生感受火灾的紧急与恐惧。

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

同学们,上周班会课我们观看了录像,还记得是什么内容吗?之后,我们学校还进行了安全自救演练。但是,演练毕竟只是练习,同学们,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一场火灾真的降临在你的头上,你会在么做?(不要求学生回答)

2002年3月1日,四川省南充市就因为一个小商店的忽然着火,引发了一场特大火灾事故,导致19人死亡,24人受伤,损失非常严重。那么,一个年仅10岁的小孩子面临这突如其来的火灾又会怎么做呢?你们想不想了解这个名叫江凡的孩子和这个真实的故事?

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会生字。

1、自读课文,认会生字。

2、检测生字词。

(预设从字形、组词、意思及生字的识记与运用各个角度进行考查、检测与练习。)

3、齐读生字词,巩固识记。

4、同桌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深入学文,读中感悟。

1、初步交流:通过读文,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这是一场怎样的大火?当时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谁能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预设如下:

(1)抓住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火势庞大,情况紧急。指导有感情朗读。

(相机引导,重点抓住“迅速”、“蔓延”,体会这两个词的意思,感受火势的庞大;通过评价、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语速变化、停顿读出当时情况的紧急。)

(2)抓住描写楼道里烟雾腾腾的一段话,启发: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处境怎样?

师:据统计,火灾中,很多人并不是被火烧死的,而是被烟呛死的。可想而知,当时,在烟的笼罩下,人们一定觉得很——

指导学生读出人们的难受。

(3)耳闻不如亲见,同学们想不想亲自走进现场,去感受一下火灾发生时的情景?(观看火灾录像)

火灾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齐读这两段话,带着你对火灾的印象,边读边想象火灾发生时的情景。

3、此时此刻,如果你就在现场,你就住在那被火和烟包围着的小楼上,你最想干什么?

是啊,逃,人们的第一反应都是赶快逃出去,那么,现场的人们和江凡又分别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3-5自然段,边读边用笔画出描写他们动作的词和句子。

4、交流:人们是怎么做的?指名读。

创设情境:是啊,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刚刚进入甜美的梦乡,就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火惊醒了,一时,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他们有的……有的……有的在喊……有的在叫……还有的……还有的……(激发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他们挤来挤去,撞到了杂物,撞上了自行车,却找不到出去的大门。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们当时的表现,是什么?(惊慌......)

(出示该段话)怎样才能读出人们的惊慌?要突出哪几个词?(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的惊慌失措。)

5、那么,年仅10岁的江凡又是怎么做的呢?他也和别人一样惊慌吗?

你从课文什么地方读出了他的镇静?

找出描写江凡动作的词,读一读,想一想,他为什么这样做?从这儿还可以看出江凡的什么品质?

齐读该段课文,注意动词,体会江凡的机智。

6、面对同样的火灾,人们和江凡却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反应,事实上,根据后来的调查,我们了解到,慌乱的人群中,有不少大人也学过火灾自救的知识,但是,最终将30多位邻居救出火海的却是这个年仅10岁的小江凡。那么,为什么江凡能将邻居从火海中救出来呢?

7、此时,你想对人们或者江凡说些什么?

相机点题:江凡遇事冷静,勇敢机智,从火海中救出了30多位邻居,他就是一位真正的小英雄,是我们身边的英雄。

8、面对人们的夸奖和感谢,江凡又是怎么说的呢?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9、学完课文,你觉得我们应该向江凡学习什么?

四、拓展延伸:

上周我们刚刚学习了防火自救的知识,那么,关于防火安全自救,你还知道什么呢?

总结结课。

人们:惊慌

火——逃

江凡:镇静 机智

拓展阅读

1、大班蒙氏数

一、活动目标:

1、在尝试性的操作和判断活动中习二等分的方法,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

2、培养幼儿的比较和判断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二等分的方法,发展思维灵活性。

难点: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三、材料及环境创

材料:苹果、绳子、纸(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吸管、杯中的水、等分练习册、若干图形、笔。

四、思路

尽管幼儿在生活中已接触过许多等分的实例、但要他们亲自实践对物体的等分、尤其是理解等分的方法,还是有’—定难度的。因此,活动前首先为幼儿提供由易到难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充分积累感性经验,然后再组织讨论,使幼儿‘对等分的方法知其所以然。

在操作探索,讨论归纳后,幼儿对等分有了进一步认识后,可以在思维方面提高要求,即练习纸及游戏活动以有利于促使幼儿采用变通思维,培养幼的判断和思维能力。

五、活动流程

讲解演示一探索操作一讨论理解一巩固提高

六、活动过程

(一)讲解演示

1、师出示一个苹果,问幼儿,如果两个小朋友,只有一个苹果,苹果怎么分着吃?

2、组织讨论等幼儿充分发表意见后,师边讲解边演示,让幼儿注意观察,一个苹果如何分成为相等的两份,使幼儿感知二等分的含义。

(二)探索操作

1、提供操作材料,指导等分方法。

材料、绳子、正方形、三角形、吸管、杯子中的水

2、幼儿动手操作,师巡回观察。

(三)讨论理解

1、组织幼儿讨论各材料的等分方法。

2、师总结:一个物体(图形)被分成同样大的两个部分,就是物体(图形)二等分。

3、讨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①请幼儿把等分部分与原来的材料作比较,看它们的有什么不同。

②总结:整体大于部分,部分小于整体,二个部分合起来是原来的一份。

(四)巩固提高

1.每人一套等分练习纸.请功儿把二等分的图找出来,并画上圈。

2、幼儿动手,老师巡回。

3、玩游戏;找朋友

方法:师把各种几何图形等分成二份,一份在参加的游戏幼儿手中,另—份贴在磁性黑板上.游戏前,幼儿在活动室周围边走边念儿歌:勤锻炼,身体好,找个朋友来赛跑。念到最后—字。幼儿分别到黑板上取下一个和自己手中一份同样的图形,并把两份图形拼成一个整体,看谁拼得又对又快:

七;活动延伸:感知将图形三等分,扩大范围感知等分现象。2.欣赏故事《两只狗熊》,感受二等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2、小语文第七册

[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1、引导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生的语感。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具准备]

电脑课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理解了课文,知道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十分兴奋。

二、研读第11自然段。

1、请同们再看题目,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启示)请打开书,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

2、(出示第11自然段)读了此段,你想知道什么?

三、研读第410自然段。

(一)整体感知。

1、生边听录音边默读边想。

2、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二)习第49自然段。

1、请生画出描写作者言行的句子。

2、生汇报,指导朗读。

3、比赛读:你可以把我的心情变化读出来吗?

4、讨论: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去?

5、你同意父亲叫我把大鲈鱼放走吗?(生表态后,进行辩论比赛。)

(三)习第10自然段。

1、请同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10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有没有能说服对方、赢得这次辩论比赛的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画上一个小问号。

2、生汇报自己找到的句子。

3、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4、父亲怎样育我,才使我有所成就?(指导读父亲告诫我的话。)

5、联系父亲的话,用因为所以说说作者取得成就的原因。

6、师小结。

7、听了父亲的话,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联系课前搜集到的有些名人因为从小受到严格育而有所成就的故事,说说自己受到的启发。

四、总结:

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作者,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

你身边的人对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启示?搜集有关材料,和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再写下来。

[板书]

29 钓鱼的'启示

钓到大鱼 兴奋

放鱼回湖 沮丧

受到启示 感激

《钓鱼的启示》评析

,体现课改理念,落实《课标》要求,遵循语文规律。实践中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导入新课,巧妙而富有层次

本课的导入,根据该课文课题概括和篇尾点题的构文特点,抓课题,抓篇尾,首尾呼应,切入重点,导出问题,采用递进式的方法,非常巧妙:首先,符合构文特点,突出作者构思成文的写作思路,体现语文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思想;其次,重点问题的提出,促使生由疑而思,由思而,激活思维,生成问题,当是课堂追求的理想境界;第三,变序的,有利于打破生的思维定势,避免平铺直叙、呆板单一的程序,有效地激发生的习兴趣和探究动机,为下一步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和探索基础。

二、习,主动而方式多样

倡导生自主习,适当开展合作习,重点突出探究习,是本的重要思想。为体现这一思想,中的(二)、(三)环节,以重点问题的提出为导向,以生的自主读书为重点,通过默读、带着问题读、配合音乐读、体会情感读等多种方式,将主动习、积极探索渗透于每一个环节和活动中,从而真正做到读书的自主性、多元化、情感化。在此基础上,辅之以适当的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促进生对课文词句的理解和内容的把握,促进生对个体生活的回忆与体验。

三、立体探究,综合而力求创新

语文讲究整体化、综合化、实践化。以问题*的立体探究的,其最大的亮点,就是将读文、悟情、辩理三者有机结合、综合、统一起来,充分体现立体探究的特点和价值。立体探究的,正体现了语文这一基本规律。就本文而言,文是基础,悟情是体验,辩理是目的。三者是有序的,然而又是统一于本课的实践中,不容偏颇,更不容分割的。在文中思考,在文中悟情,在文中明理。通过品评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质疑辩论,联系个人生活实际等具体操作环节的有效实践,基本达到实际的目的,收到较好的效果。

3、小语文第七册

材分析】

《火烧云》一文是著名女作家萧红写的。是一篇自读课文。课文描写了日落时晚霞的美丽景象,全文以“变”字统领全篇,且节节有“变”,使自然之美、人与物之美在“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篇非常美的写景之作。

《火烧云》一课写了晚饭后火烧云从出现到消失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我根据本单元的单元导读要求重点在于 “注意积累材料”和让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运用讲授法,积极发挥生的主体习地位,通过师的引导、生的不同形式和层次地阅读和交流等,帮助生理解字、词,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的变化,从而激发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边读课文边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地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及形态的变化的;并能边读课文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

具准备】

火烧云相关资料介绍。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游戏导入:

进行汉字加笔画组成新字游戏。师出示汉字“二”,要求加两笔变成新字,从而引出“云”字。

2、再让生说说自己看到看到过一些什么颜色的云?从而引出“火烧云”。

3、课题板书:

4、火烧云

生齐读课题。

4、师补充的火烧云的资料。从中明白什么叫火烧云?火烧云的作用!并积累和理解关与天气的谚语“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

二、明确目标,初读课文

1、自课文导读:

找出本课的习要求。

在指名生回答后生齐读要求。

⑴ 认真读课文:

随着课文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

⑵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生默读课文,自生字,新词:

⑴ 读不准的字音借助拼音读正确。

4、小语文第七册

1、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很多、形态各异的特点,了解卢沟桥成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受到爱国主义育。

2、习作者抓住特点,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

3、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理解课文,了解卢沟桥的狮子的特点和这座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建筑的原因;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具:挂图或投影;生字生词卡片

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它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中外驰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它更因为抗日战争由此开始,成为一处**纪念地。这座桥叫“卢沟桥”。我们今天一起习这篇看图文着重写卢沟桥的狮子的看图文。

板书课题:

1卢沟桥的狮子

二、出示表现卢沟桥全景或远景的挂图或投影,引导生观察,使他们感受到卢沟桥十分壮美,桥上的石狮子多得数不清

三、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这座桥的。听录音朗读。

四、习生字,书写生字词

生字:歇 雕 厘 甚 至 蹲 概 异 侵 衅 驻 具

“甚”、“至”是翘舌音;“雕”是三拼音,读时不要丢掉介音“i”。书写时“厘”上不要加点;“蹲”的右半部不要少横;“概”是木字旁,中间最后一笔是点;“异”上半部是巳”。 “侵”、“衅”是前鼻音,“驻”是翘舌音,“具”的ü上省略两点。书写时,“侵”注意右半部的写法,“衅”左半部最后一笔是提,“具”的里边是三横。

生词:歇后语 雕着 厘米 甚至 大概 形态 各异 淘气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大多在民间流传。

甚至:在课文中有进一层的意思,说小狮子小到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了。

形态各异: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侵华 挑衅 驻守 具有 建筑

五、 初步理解课文。

1、齐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写了卢沟桥的什么?着重写了桥上的狮子的什么特点。

六、作业

读课文,其中第二自然段要多读几遍。

点击查看更多《江凡》优秀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itc.cn/articles/3982.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