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学设计模板

发布时间: 2025-07-11 15:02:30

《有的人》教学设计模板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2.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拓展阅读

1、小案例范文

一、目标:

1.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则.

2.初步培养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生进一步体会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好数的信心.

二、重难点: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三.过程 :

(一)情境导入

们,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每位同家里的生活条件都很好,,住进了这样风景优美的住宅小区.(课件)陶老师想采访一下,你家的住房面积多大?你的小房间面积又多大呢?我们看,这是小明同房间的平面图。(课件出示)

1、从图中,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问题?

3、下面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求房间的面积多大?

⑴房间是什么形状的?要求房间的面积,就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

⑵需要找哪些条件?你认为算式怎么样列?打开随堂本列出算式。(出示算式:3.6×2.8=)

(二).引导探究

1.根据算式,请你估一下房间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指名口答,课件出示)你是怎样估的?和他不一样的吗?谁来说说。房间的面积在什么范围内?

2.如果每平方米房子要付5000元,你认为这样估分别要付多少钱?(指名口答)4万5千元和6万元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差多少?给少了开发商不愿意,给多了我们又不愿意。要想双方都不吃亏,怎么办?(准确的算出它的面积)

3.同们看,这道题是两个什么数相乘?(小数乘小数)(书课题)它和前面的乘法什么不一样?(前面的是小数乘整数)回想小数乘整数你是怎样算的?(先转化成整数乘法,再点上小数点)那么,这道小数乘小数的题你想怎样算?指名回答。打开随堂本,指名一演。写好的小组内交流,你是怎么算的?

①指名口答,你是怎样算的?(先摆竖式,把3.6扩大10倍看作36,把2.8扩大10看作28)生说,师依次出示课件。

②谁能再说一说,第一个箭头上的×10表示什么意思?第二个,第三个呢?小组里先说一说。

③通过算,我们得出3.6×2.8的积是多少?指名口答。

④小结:大家刚才说的真好,在算小数乘法时,我们可以先看作整数乘,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了100倍,右边蓝色方框里看作整数乘的过程我们一般放在心里,不写出来。方法你掌握了吗?

(三).自主发现

1.刚才我们算出了小明房间的面积,小明还一个漂亮的小阳台,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米呢?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算出来。打开书完成填空。指名一演。写好的同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做的。

①汇报,你是怎样做的?

②结果是3.220,为什么等号后面写3.22?怎样化简?为什么可以这样化简?指名说,谁能再来说一遍给老师听。

③小结:老师明白了,他是先看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是3.220。再把小数末尾的0舍去。这样比较简便,我说的对吗?

2.师:例1的结果是两位小数,试一试的结果是三位小数,老师困惑了,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位数是怎样确定的呢?想不想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出示讨论题)指名读题。

⑴例题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⑵“试一试”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⑶通过比较,你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什么关系?

①小组讨论,依次回答.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

②通过这三道讨论题,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这类小数乘小数的题应该怎样算?在小组里概括一下方法。先怎么做的,再怎么做的。

③指名说,依次出示结论。注意老师用红色标出的字是最重要的地方。同们把方法默记一遍.

(四)法讨论

引导讨论:理解了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算,同们可以联系小

数乘整数的算方法及复习过的因、积变化规律进行尝试、讨论.

1.出示讨论题:

(1)你能把两个因数转化成整数进行算吗?

(2)转化成整数乘法后,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3)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2.生独立完成.

3.练习:67×0.3 2.14×6.2

4.归纳法则

以上几题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什么关系?

算法则: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五)巩固练习

1.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打开书,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过渡:看来同们已经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了,下面请大家来当一回小老师,批改一下这位同的作业。先看对不对? 错在哪里呢?请你在旁边帮他改正过来。看书上第三题。

重点第二题,7.38是两位小数啊?哪里错了呢?让生说出: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0划去。

3.下面请同们运用所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种西服面料,每米的售价58.5米,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得数,再算)

(六)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习,你什么收获?

2、小案例范文

克和千克的认识。(材第100-104页)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让生形成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难点:克和千克质量概念的建立。

课件,2分的硬币,黄豆,天平,两袋500克的盐,台秤,自己带来的小物品等。

一、问题情境:

师:同们,想知道今天在超市里发现了什么数知识吗?仔细看看。(课件出示:材第100页情景图)

生1:他们都在讨论跟质量关的话题。

生2:从图中知道5个苹果重1千克,一壶豆油重5千克,一包饼干重110克……

师:生活中物体的质量经常用到,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是“斤”和“两”,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共同研究的问题。

意图: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引导生发现物体的质量与生活联系密切】

二、自主探究:

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材第101页例1)

生1:我知道了一盒口香糖重3克,一袋菊花茶重12克,一包美味瓜子重100克。

生2:我发现这些比较轻的物品都是用“克”作单位的。

师:是啊,我们一般用“克”作单位来量比较轻的物品。“克”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g”来表示。

师:那么对于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什么来称量呢?老师告诉大家一种称重的工具叫天平,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现在请同们在小组里用天平称一称你们身边的什么物品重1克?

生在小组里测量较轻物品的质量,寻找重1克的物品,师**了解情况。

组织生交流,说一说小组测量的结果。

(1个2分的硬币重约1克)

师: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轻?(课件出示:材第101页“做一做”)

指定生回答,并适时作出评价。

师:生活中还哪些物品比1克轻?

生1:一块小橡皮比1克轻。

生2:一根头发比1克轻。……

师:其实生活中更多物品的质量超过1克,甚至更重,那么对于比较重的物品,我们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大家一看就知道了。(课件出示:材第102页例2上面的图)

生1:一桶洗衣液重5千克,我觉得应该是用“千克”作单位称量比较重的物品。

生2:一箱苹果重25千克,我也认为是用“千克”作单位量比较重的物品。

师:“千克”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kg”来表示。

师:仔细看看,苹果的箱子上写的是“净含量”,什么是“净含量”呢?

生:“净含量”是指这箱苹果的质量,不包括箱子的质量。

师:对,生活中经常用到“净含量”这个词,它是指桶里、箱子里的物品的实际质量。

想一想,1000克多重?举例说一说。

生:生活中常用的食盐一包重500克,两包食盐的质量就是1000克。

师:那你觉得“千克”和“克”之间什么关系呢?

生:1千克=1000克。

师:谁知道在生活中用“千克”作单位的秤哪几种?

生1:我在超市里、菜摊上见过的电子秤、台秤。

生2:我在体检的时候见过测体重的体重秤。

生3:我在实验室里见过弹簧秤。

师:如果你是个,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秤太多了。仔细看看图中这些指针分别指着几,告诉大家所称物品多重。(课件出示第102页例2下面的图)

生1: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

生2:小朋友的体重是23千克。

师:请在小组里合作交流,称出质量是1千克的物品,用手掂一掂,想想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重1千克的。

生在小组里合作交流,师**了解情况。

组织生交流汇报,完成材第103页“做一做”第2题,填写好表格。【意图:从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生活与材内容之间的距离,可以激发生内在的习动力,提高习兴趣,从而主动地习新知识】

3、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xx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4、判断对错。

一个鸡蛋约重50克。 ( )

小明今年7岁,约重20xx克。( )

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一袋盐500克,两袋这样的盐重1千克。( )

三、总结提升:

师:同们,通过今天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四、作业布置:

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3题和第106页第8题。

3、小案例范文

1、使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生探索数问题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规律美的意识。

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能够表达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一、情景导入,初步感知规律

师:孩子们,今天几只可爱的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中,你们能够猜出它们是谁吗?

孩子们自由猜(小猫、小狗、小猪……)

师评:可能也可能说不定吆你可真敢想希望如你所愿一切皆可能师:它们到底是谁呢?瞧,它们来了!让我们大声喊出它们的名字吧!

生:小狗小猫小狗小猫……

师:猜猜看,接下来会是谁呢?

生:小狗小猫

师:孩子,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规律

出示:规律

师评:你们都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你们真棒!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双会发现的眼睛去“找”规律。孩子们,让我们用心地读一下课题,好吗?——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认识规律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看,同位正在举行联欢会呢,他们的室多漂亮呀!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

点击查看更多《有的人》教学设计模板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itc.cn/articles/3978.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