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成语20个
惊弓之鸟 鹬蚌相争 井底之蛙 杞人忧天 草木皆兵
狐假虎威 掩耳盗铃 邯郸学步 守株待兔 南辕北辙
买椟还珠 毛遂自荐 门庭若市 刻舟求剑 对牛弹琴
门可罗雀 寸草春辉 天衣无缝 不名一钱 未雨绸缪
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拓展阅读
1、《经籍、寓言故事·吹法螺》原文与赏析
昔有一国,不闻贝声。时有一人,善能吹贝,往到彼国,入一村中,执贝三吹,然后置地。时村人男女,闻声惊动,皆就往问:“此是何声——哀和清彻,乃如是耶?”彼人指贝曰:“此物声也。”时彼村人,以手触贝曰:“汝可作声!”贝都不鸣。其主即取贝,三吹置地。时村人言:“向者美声,非是贝力;有手、有口、有气,吹之然后乃鸣。”
《吹法螺》选自《长阿含经》。《长阿含经》是后秦(386—417)佛陀耶舍、竺佛念译,二十二卷。共收三十部经,因每部经文篇幅较长,故名《长阿含经》。“阿含”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音译,也作“阿鋡”、“阿含暮”、“阿笈摩”等,意译是“法规”。《阿含经》是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长阿含经·序》谓《阿含经》乃“万善渊府,总持之林苑”。内容基本上是以一种言行录的体裁,记述佛陀所说及其直传弟子们修道和传教活动;阐述当时“外道——即婆罗门教”的学说以及佛陀对他们的批驳。其中所述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无常、无我、五蕴、四禅、善恶*、轮回等。小乘佛教均宗“阿含”。
佛教是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时由古印度迦毗罗文国(现今尼泊尔王国的南部)的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前565—前485)所创立。佛教徒后来尊称悉达多·乔答摩为释迦牟尼。释迦是族姓,牟尼直译是“圣人”,意译是“能人”,按音来译就叫做“佛”、“佛陀”。“佛陀”本义为“觉”:一自觉,即所谓自悟本性;二觉他,即所谓说法度人;三觉行圆满——具备这三点的,称为“佛陀”。“释迦牟尼”意思是先知先觉的圣人。这位“圣人”活动的时代与中国儒家的“圣人”孔子(前551—前479)同时,孔子活了70多岁,释迦牟尼活了80多岁,比孔子约大10岁。两地的圣人,活动在同一个时代,也是一种巧合吧。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时反对神,反对崇拜神。不过后来随着佛教的壮大,佛本身成了佛教徒崇拜的偶像,进了寺庙要**,见了佛像要礼拜,佛本身也成了神。
佛教出现后,一是向南传播,一是向北传播。北传佛教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四部。南传佛教巴利文经藏有《长部经典》、《中部经典》、《相应部经典》、《增支部经典》和《小部经典》五部。北传四部与南传五部的前四部内容大体相应,但经文排列次序相差甚大,收经的数目也不尽相同。到公元前三世纪,印度阿育王立佛教为国教,在阿育王的扶持下,佛教开始广为传播。其后不久,西域诸国就有不少皈依佛教门。西汉末年哀帝时,西域佛教国大月氏派使臣伊存到汉朝来通音问,他曾向博士弟子景卢 “口授浮屠经” (浮屠,或译浮图、休屠、浮头、勃驮、勃陀、部陀、母陀、没陀、佛陀,都是“佛” 的音译)。东汉永平十年 (68) 派使臣蔡愔到大月氏,邀请天竺“沙门”(佛教盛行后专指佛教僧侣)摄摩腾和竺法兰二人,以白马驮载佛经及释迦像,到达东汉都城洛阳。东汉*为此专门修建了一座白马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到了魏晋,尤其是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需要利用精神武器,来瓦解和涣散人民的反抗意志,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南北各地,广修佛寺,佛教信徒人数大增。南朝梁武帝时,仅建康一地就有寺院五百多所,僧尼十多万人。北朝的北魏末年,全境所建寺庙三万多所,僧尼大众有二百万之多。因之,佛教典籍也被大量翻译过来。随着佛教经典的翻译,也输入了大量的古印度的寓言。鲁迅先生在他的 《集外集·痴华鬘题记》中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也。”
寓言,是把一种较深的道理寄托在简单的故事里,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意味,让人们从中领悟。佛经寓言的创作意图是在宣扬佛理,总要提醒人们注意它的本意所在。有些佛经寓言,在后面有这样的偈语:“戏笑如叶裹,实义在其中,智者取正义,戏笑便应弃。”就是说,寓言故事不过是 “戏笑”,“正义”(即佛理)包蕴在里边,要透过故事去领悟正义,故事本身是无关紧要的。《吹法螺》是佛经里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发生在 “不闻贝声” 的一个国度里。贝,这里是指能吹得响的梭尾螺,佛教徒常吹它,把它作为举行仪式时的法器,通称作海罗或法螺,也称梵贝。螺贝常被用来作喻,形容佛的大法能惊醒众人。这个善吹法螺的人,到村里吹了三下法螺,村中男女,就“ 闻声惊动”,都跑去问他:“此是何声—— 哀和清彻,乃如是耶?”那人指着贝说: “此物声也。”村民们听了回答误以为“哀和清彻”的美声,是这贝发出的,就用手摸摸贝,说: “汝可作声!” 法螺却一声不响。村民们由 “闻声”而 “惊动”,再由问而让法螺发声,法螺一声不响,显示了村民对法螺的无知,由无知而陷入迷惑不解。法螺主人在村民迷惑不解之际,可以向村民讲解法螺发声的道理,但他没讲,而是立即拿起法螺,吹了三下,然后放在了地上。村民们原先只是听到了法螺声,法螺主人又说是“此物声也”,误认为法螺本身就能发出 “哀和清彻” 的美声。这次看了,法螺主人吹法螺之后,明白了法螺发声的道理。村民们说:“刚才听到的优美的声音,并不是法螺的力量; 必须有手、嘴和气,去吹它,它才能发出声音。”这个故事讲述了村民由对贝声的无知,到知之的过程; 说明事物是可以认识的,真理是可以悟出来的; 赞扬了善于引导村民领悟真理的吹法螺的人。与《吹法螺》这则故事相似的,是 《大正句王经》里的一则故事。其故事云:“往昔有一聚落,其中人民,不识螺相,亦复未曾闻其螺声。忽有一人,从外而来,到彼聚落,而便止住。是人常持一螺,以为功业。每日执螺,诣于圣像,鸣螺供养。一切人民,忽闻螺声,咸悉惊怪。共往螺处,问彼螺言: ‘尔从何来,可依实答;若不言实,我当破汝。’ 螺既无情,岂能言答。”两则故事中的吹法螺者,都是宣扬佛教教义的: 前者在村民迷惑之时,拿起贝吹了三下,让村民们看着贝能发声的道理,引导村民去领悟。村民们在他引导之下,悟出了贝能发声的道理,由无知到知之,从迷惑之中解脱了出来。故事宣扬了佛的 “自觉”与“他觉” 的真谛。后者对村民的疑问没有解答,但是讲故事的人却以 “螺既无情,岂能言答”来讽喻村民,让听故事的人自己去悟螺能发声的道理,自己去从迷惑中解脱出来。
佛经里的寓言故事是宣扬佛理的。但有的寓言用来阐述佛理则有些牵强附会。鲁迅先生曾指出: “尊者造论,虽以正法为心,譬故事于树叶,而言必及法,反多拘牵……出离界域,内外洞然,智者所见,盖不惟佛说正义而已矣。”我们应该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清除附在佛经寓言之上的种种唯心主义的说教,还它以本来面目。《长阿含经》的《吹法螺》这则寓言故事里的村民,所以解脱了对贝发声的迷惑,明白了贝能发声的道理,是由于他们目睹了法螺主人吹法螺;而《大正句王经》里那则故事里的村民,所以没有解脱对贝发声的迷惑,是由他们还没有看过持螺人吹螺。两则故事清楚地说明,大凡事物闻而不睹,就会迷惘不解;目睹亲历之后,道理自明。当然,这里的目睹,应理解为仔细观察;观察之后又进行了分析研究,然后才得出结论。对寓言的寓意,还可以从多方面去领悟它,从中得到教益。
2、保存下来的尾巴中国寓言寓言故事童话窝
一只狡猾的老狐狸,是偷鸡捉兔的老手,它能在一里以外嗅到猎物的踪迹。一次,它不慎落到陷井中被捉。侥幸的是,它得以逃脱,作为代价则是丢了自己的尾巴。
这狐狸丢了尾巴觉得很没面子,便想让其它狐狸都没有尾巴(多损!)。一天狐狸聚众开会,它发言说:“我们要这没用的负担干嘛?尾巴只能打扫泥泞的小路,此外别无它用,不如割掉它。请相信我,下个决心吧。”
“你的意见是不错,”一只狐狸答腔,“只不过想请你转身过去,让我们回答你的建议。”话音刚落,狐狸中一片嘘声,这可怜的丢尾狐狸没有了听众,想除掉所有狐狸尾巴的诡计只能是南柯一梦。直到现在,我们仍可看到狐狸保存下来的尾巴。
一只狡猾的老狐狸,是偷鸡捉兔的老手,它能在一里以外嗅到猎物的踪迹。一次,它不慎落到陷井中被捉。侥幸的是,它得以逃脱,作为代价则是丢了自己的尾巴。
这狐狸丢了尾巴觉得很没面子,便想让其它狐狸都没有尾巴(多损!)。一天狐狸聚众开会,它发言说:“我们要这没用的负担干嘛?尾巴只能打扫泥泞的小路,此外别无它用,不如割掉它。请相信我,下个决心吧。”
“你的意见是不错,”一只狐狸答腔,“只不过想请你转身过去,让我们回答你的建议。”话音刚落,狐狸中一片嘘声,这可怜的丢尾狐狸没有了听众,想除掉所有狐狸尾巴的诡计只能是南柯一梦。直到现在,我们仍可看到狐狸保存下来的尾巴。
3、10个名人名言的故事名人名言故事大全
释义: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人叫孔圉,勤奋好学,而且很谦虚。他*以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就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所以,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称他为‚孔文子‛,似乎是有点评价过高了。他想来想去,觉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请教。
子贡说:‚那个孔文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凭什么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明好学,勇于向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会感到丢脸,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子贡听孔子这样一说,猛然省悟,顿时感到心悦诚服。
4、《经籍、寓言故事·不识宝斧》原文与赏析
昔有穷寒孤独老公,无以自业,偶市得一斧,是众宝之英,而不识之,持行斫杖,卖之以供微命。用斧欲尽。见外国治生大贾客,名曰萨薄,见斧识之,便问老公: “卖此斧不?”老公言: “我仰此斧,斫杖生活,不卖也。”萨薄复言:“与公绢百匹,何以不卖?”公谓调己,亦不应和。萨薄复言: “何以不见应和?”与公二百匹。”公便怅然不乐。萨薄复言:“嫌少当益,公何以不乐?与公五百匹。”公便大啼哭,言:“我不恨绢少。我愚痴:此斧长尺半,斫地已尽;余有五寸,犹得五百匹,是以为恨耳!”萨薄复言: “勿复遗恨,与公千匹。”即便破券持去。——此斧众宝之英耳,地博不问多少,以斧着上,薪火烧之,尽成贵宝。
此篇选自 《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此经原书一卷,失译人名,译出时间在东晋或东晋以前。从内容看,可能是编译的。
“天尊”即指佛。佛家认为天有五种,佛为第一义天,是天中之最尊者,故云天尊。
阿育王,是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的国王。他的祖父是印度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旃陀罗笈多。他曾统一中、西、北印度,使摩揭陀国成为强大的帝国。阿育王继承王位以后,发扬光大了先人的志业,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全印度的统一。他征服南印度羯陵伽国的时候,看到了战争的惨状,大动悔悟之心,从此放弃了用武力征服的办法,从而皈依了佛教。他在佛教史上是极重要的人物。他对佛教的最大的贡献是: 由于他特别扶植佛教,大力传播佛教,使印度佛教一跃而成为世界性的*之一。据佛典记载: 在他即位后的第十七年,在华氏城命目犍连子帝须召集主持第三次结集。结集后,派遣传教师去四方传布佛教。他和儿子摩晒陀、女儿僧伽密陀,(两人都出了家为比丘、比丘尼)也先后被派往师子国(斯里兰卡)。当时东至缅甸,南到斯里兰卡,西到叙利亚、埃及、希腊等地,都有佛教的传播。因此,阿育王是佛经里经常出现的人物。《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收集了许多譬喻寓言故事,因为第一个故事就是关于阿育王的,所以书名如此。
《不识宝斧》 是一个含有浓厚的讽刺意味的寓言故事,一位穷困孤独的老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买到了一把宝斧,是 “众宝之英”,但他却不知道,只用它来砍树做手杖,维持生活。当斧子用久,也快磨损殆尽时,碰到一位识宝的大商人——萨薄。萨薄一次次地提高绢匹数目,要和老人换斧。这位愚蠢的老人仍然没有意识到宝斧的真正价值,却为斧子失去了本来的长度、少换了匹绢而难过、伤心。等到他得到了一千匹绢后,就心满意足地交出了他的宝贝。而识宝的萨薄也正是用此所剩不长的斧子换得了无尽的财富。
这个故事对愚昧而又贪婪的“老公”作了绝妙的讽刺。他不识宝斧,只知用他来砍树,大材小用,可谓愚昧。而最后要把斧子换给别人时,不是为自己将失去“众宝之英”而难过,却为那斧不能以原来的长度换得更多的钱而大哭。真是又蠢又贪,令人啼笑皆非。
实际上,真正的“众宝之英”是无价的。聪明的萨薄很懂得这个道理,他用有价的一千匹绢换来了无数的财富。而且,只要真正是宝,无论其长短,也不管其大小,都会自有其“神奇”的力量。
类似这样一些小的寓言故事,佛经里有不少。因为它们来自民间,*意味也不很浓厚,又蕴含了较深刻的哲理,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再加它所用的语言、文字都很优美、生动,所塑造人物形象也很逼真,栩栩如生,所以有很强的艺术*力,我们是很可以把佛经故事中的这一部分内容来当作最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来欣赏、汲取的。鲁迅先生说过:“尝闻天竺(印度)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亦随处可见。”(《集外集·痴华鬘题记》)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这个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嘲笑讽刺,但这嘲讽却是带着善意、怜悯的态度进行的。那位“穷寒孤独的老公”在作者的笔下的形象还是可爱的,尽管他愚昧,也尽管他有贪心。作者一步一步地把他的心理展现给读者。首先,“老公”坚决不卖斧,因为要靠此斧来维持最低的生活。而当听说此斧可换一百匹绢时,他不太相信,以为是萨薄在和自己开玩笑,采取“不应和”的态度。可是听到萨薄加码到二百匹绢来换其斧时,他的表情成了“怅然不乐”,这四个字表明了他心里的一种复杂的活动。最后听到此斧可换“五百匹绢”时,禁不住“大啼哭”,说出了真心话,以表其悔恨。这一系列的表情、动作,是他看来复杂实又简单的心理活动的真实表露,于是在读者面前出现了一个“傻得可爱”的人物。
5、《画蛇添足》出处与译文翻译成语故事《画蛇添足》意思解读
古代楚国有个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们喝。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可是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经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现在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极了。
——《战国策·齐策二》
【故事启示】 给蛇添脚的人多此一举,节外生枝,反而坏事,失掉了本应该是他的那壶酒。这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它,完成它,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不要节外生枝地卖弄小聪明,弄巧成拙而招致失败。再有,画蛇,就要画得像一条蛇,添上脚,就会变成“四不象”。做事情只有实事求是,才会走向真正的成功。
【成语释义】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活用例句】 故事已经很完整了,再加个尾声就有点~了。
【近义】 多此一举
【反义】 锦上添花、画龙点睛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38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