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珍贵的教科书》的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1 10:09:12

三年级语文《珍贵的教科书》的教学设计

立足于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挖掘课文的阅读潜力和人文价值,遵循速读、略读、精读的阅读次序,引导学生理清叙事顺序,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一、导入 新课

1.启发谈话,情景导入 。(略)2.简介背景,营造氛围。(略)

二、速读课文,审清题意

1.读题、解题。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珍贵的教科书主要珍贵在哪里?并勾画出珍贵含义的词句。

三、略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勾画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2.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细读课文,扩展想像,理清故事情节

1.运用读、画、议的方法导学第一段。

(1)导读:你准备把重音放在哪些词语上?为什么?讨论突出这些重点词语的理由。

(2)故事发生在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板书:炮火连天),你们联系看过的电影电视,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

(3)在战争环境中,延安小学的同学们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4)思考:强调没有书是最困难的,和珍贵有什么联系?

小结:延安小学的学生没有教科书,这是他们学习上最大的困难。因此,他们急切地盼望着能得到教科书。(板书:盼)

2.自学第二至六段。

(1)导读:第二至六段写取教科书,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2)边读边思考:张指导员带来了什么消息?大家为何那么高兴?为什么今天必须有一个人和我一块儿把书取回来?

(3)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归纳。(板书:情况紧急、取)

3.研读第七、八、九段。

(1)学生默课文,边读边思考:我们领到书回村时心情怎样?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在回村的路上遇到什么情况?(板书:敌机轰炸)张指导员在危急中是怎样做的?(板书:护)画出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的语句。

(2)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4.研读第十段。

(1)导读:自由读,边读边想。读第一遍,画出描写人物神态和语言的词句;读第二遍,想像张指导员当时的思想;读第三遍,琢磨张指导员说话的语气,想像他没说完的话的意思。

(2)品味重点语句。

a 文中好半天是什么意思?从好半天微微睁开说话断断续续可看出什么?(板书:生命垂危)把孩子们的书看得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表现了张指导员什么精神?

b文中轻轻地微弱的说明了什么?摇了摇头结合上文说说他知道什么?

张指导员两眼望着那捆书(板书:望),在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他想的是什么?前两个省略号表示说话断续,后一个省略号表示话没说完,如果他能说下去的话,会说些什么?张指导员在这种时候的希望是什么?

(3)师生讨论小结。

5.研读第十一段。

(1)学生自由读。(2)学生讨论、归纳。

6.速读全文,深入理解。

(1)思考:教科书的珍贵除了体现在张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外,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2)梳理课文叙事顺序。

(3)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4)讨论、归纳。

拓展阅读

1、人版六上册诗经采薇

知识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能力目标:培养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古诗习方式。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难点】

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 激情导入

我国是一个明古国,有着五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化。诗歌就是我国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诗歌的历史了。

根据内容不同,《诗经》可以分为“风”“雅”“颂”部分。(课件出示:“风”“雅”“颂”)

根据老师的提示(课件出示:宗庙乐歌和舞歌、民间乐歌、宫廷乐歌)一起来猜猜看,“风”“雅”“颂”分别收录了哪些内容?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诗经·采薇》(板课题)的节选内容。

知道“薇”是什么吗?(提示生从偏旁猜)见过“薇”吗?(课件出示图片,释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读

(1)课件出示古诗,自由试读古诗。

(2)指名读。师相机指导“雨”的读音。

(3)齐读。提示节奏。

2、质疑

(1)生自由读古诗,在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请同们自由读诗句,把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2)生质疑。

谁有不懂的地方?

(3)引导生根据资料自解决问题。

有一个好办法,可以解决其中一些问题——看注释。

(4)引导生小组内合作习。

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5)查遗释疑。

师相机指导:“杨柳”之意。介绍典故“百里穿杨”。

3、试解诗意。

(1)组内讨论诗意。

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交流交流诗意。

(2)班交流诗意。

(3)师出示诗意“诗”。

、创情境,加深感悟。

1、“杨柳依依”

(1)课件出示“杨柳依依”。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生想象,进行口表达。)

(2)课件出示:柳树图片。

(3)读出你体会到的美来。

2、“昔我往矣”

(1)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昔我往矣)

(2)猜猜诗中人打算去“往”哪里?(师补充介绍: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3)为什么出征?(课件出示:猃狁之故。师介绍诗歌背景。)

(4)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看到了依依的杨柳。是为什么?

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思乡之情。有诗可证:(课件出示诗句)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李商隐

因此,在即将出征的“我”眼中,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手啊!这是谁依依挽留的双手啊?

(5)生入情入境想象回答。

(6)课件出示: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7)面对着一双双依依挽留的双手,能留下吗?可能“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能留下吗?

(《左传·昭公元》“中有这样一句话:临患不忘国,忠也。”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生体会爱国之情。)

(8)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放在朗读中,读——“昔我往矣”

感受战争的残酷。

课件出示:图片,配乐。

“鼓角争鸣,刀光剑影”之后,满地的鲜血总是一次又一次染红大地,累累的尸体和丢弃的战车、兵器无声地呜咽着。这便是战争。有道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道是:“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这便是战争。

经历了残酷的厮杀,吃着采来的薇菜,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不由地想起——

课件出示: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我能回家吗?为什么?(课件出示:“猃狁之故”)

本是两的兵役却仿佛没有尽头……

日复一日,复一啊。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引读——“今我来思”。

3、“雨雪霏霏”

(1)“雨雪霏霏”四个字又在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2)课件出示图片:要回去了,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

(师引导生体会: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生进行拓展想像,口表达。)

(3)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中最后四句,最能体现“我”此时的心情。

这一切都是因为——课件出示:“猃狁之故”

(4)出示资料:

周厉王在位时期某10月,猃狁大规模侵犯西周境内,大片土地被侵占,直接威胁着京师的安全。

周宣王继位,玁狁对周的侵扰愈演愈烈。

周宣王五月,玁狁沿洛水攻周,其后,玁狁集结于焦穫huò (今陕西原一带),沿泾水直逼周之丰、镐gǎo两京(今西安西)。

十二,玁狁再次攻周。

4、这简单的四句诗中,包含着我的深切的渴望,那就是——

5、引导读背

短短16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心境及沧桑心声。

但是请你找找诗中有没有一个字写到我们所感悟到的情?作者把情都放在了哪里?

这就是情景交融,(板)这就是《诗经》的魅力。

(1)你能试着背一背吗?

(2)指名试背。

(3)全班试背。

四、总结习方法

我们一起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是如何来习诗歌的?

小结: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合作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经·采薇》(节选)

2、尝试以诗中“我”的角色想象扩写故事。

六、板

2、人版六上册诗经采薇

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1、(课件展示《诗经》,)大声呼唤它!

2、师:《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又称“诗百”。分《风》、《雅》、《颂》部分。从汉朝起儒家就将其奉为经典。中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课件演示)

3、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习品味《采薇》中一个经典名句,请同们打开……(课件出示材)

二、读准诗歌,把握基调。

1、同们自由诵读。

2、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你也读读!你他读读)

3、同们再结合注解读读?指名个别读!(问听众,你听出了什么?——说一说诗表面意思。)

4、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段话,相信你读了会更有收获。引入课外习资料。(课件演示)[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远征战士离开边关,孤独地行走在回乡途中。道路崎岖,又饥又渴。此刻,他遥望家乡,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前这样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5、指名个别再读。

(鼓励读的动情者,借势导:这段话中哪个词让你想到要这样读?)

6、同们,读了这许多遍,你有没有发现诗中这两句有什么特点呀?(师板组反义词)

7、检测问:“昔”指何时?“往”去何方?“我”指谁?“今”又指何时?“来”去何方?

8、哪一句是这位远征战士的回忆?(课件出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诵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依依”是什么意思呀?

师:(配乐《自然之声》)同们闭上眼睛,除了杨柳你还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了什么?

2、真美!此时你最想做什么?

3、出示《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ǎ0)?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而这位士兵呢?——征战沙场!他愿意吗?(课件:往否?)

5、为什么?

·故园情难了!

·沙场血腥、残酷!

6、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战沙场吗?出示课件。(周宣王执政的前夕,玁狁(xiǎnyǔn)曾乘周王朝*和遭遇大旱灾,侵扰我国北方边境。)

师:什么叫“侵扰”?

师:此时,往否——?为什么?

7、在“不得不去”面前,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士兵出征前最割舍不下的是什么?(父母、兄弟、子女、妻子、亲朋好友、门前的那棵柳树……)

8、我想,此时此刻也就只有一词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舍”。

9、(课件出示诗句)指导读出味!

10、其实,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说法,哪位同能借用诗句来印证一下?

(课件出示)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四、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就这样,这个士兵带着对家园的思念,带着对亲人的眷恋,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许是一,或许是,亦或许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征夫回来了!(课件出示后句诗,齐读)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同们随便说一说。

师:要是我吃饱喝足了,穿着暖和的皮大衣,这就是一幅美丽的雪景图!

3、课件播放“雨雪菲菲”声效图,同们感受。

师:听着这风声,雪声,你心里怎样?(打冷颤——好冷!)

师:引导生读。

师:(调侃)你现在饿吗?渴吗?

师:你知道吗?这位归来的征夫却——(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生齐读: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4、你体会到了什么?(征夫冷,饿……)这分明就是雪上加霜!

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凄惨、悲凉……)

5、不应该呀!一位凯旋的战士回归故里怎能如此凄惨?如此悲凉?这样一位战士回乡,照理说应该有些什么?

6、可是掌声、鲜花、亲人的迎接……有吗?却只有——雨雪霏霏。(接读)(课件出示:昔日_____没了,只有——雨雪霏霏!)

◆师:昔日幸福的家园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恩爱的亲人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袅袅的饮烟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依依的杨柳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可以让一组同连成一个排比句,读出伤悲)

7、师:凯旋而归的这位征夫呀,没有了丝毫的喜悦;侥幸活下来的征夫呀,没有了半点庆幸!为什么?为什么?征夫怎么也想不明白!他抚今追昔,仰天长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为何雨雪菲菲?

8、可是仰天长叹,谁又能听得见呢?还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他彻底绝望了,他的心犹如飞舞着的雪花一样冰冷!犹如低沉着的山风一样哀吟。

生接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9、哀兮!悲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泪先流!这“雨雪霏霏”不正是这位回乡征人内心凄苦的真实写照吗?

10、就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一样有谁知道他的哀愁呢?我想或许也只有这“雨雪霏霏”知道了!(课件出示:雨雪知我心,霏霏诉我哀!)

五、作业

1、收集至少四句借景抒情的诗句。

2、背诵《十五从军征》。

3、人版六上册诗经采薇

1、熟读成诵,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2、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

重点】疏通课,鉴赏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难点】疏通诗句,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一课时

一、创情境、导入新课

翻开人类几千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我们来习《小雅·采薇》去感受几千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整体感知

一吟品其物

1、下列的字你知其音知其意吗?

莫止 不遑 启居

靡盬 烈烈 归聘

孔疚 彼路 骙骙

象弭 所腓 雨雪

2、请复述这首诗写了怎样一个故事?

要求:1、按时间前后顺序;

2、100字以内。

二吟品其情

1、这首诗中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

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提示:尽可能用中词概括。

吟品其法

1、前章采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

2、诗的最后一章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前面各章大不相同,谈谈它在整首诗里所起的作用。

补充:古人对最后一章的评价:

“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知有耶?”

——方玉润《诗经原始》

“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情,千古常新。”

——方玉润《诗经原始》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清 王夫之

四、由此及彼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报平安。

问题:两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五、课堂小结

《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的深层的内心矛盾和痛苦,细微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残酷的战争毕竟与人类明正常价值趋向相悖,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它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声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说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总之,战士们的情感深处,交织着重重矛盾:对敌人的痛恨与对家乡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六、课外作业

1.必做题:

阅读《读本》第十课《国殇》,体会诗中所歌颂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2.选做题:

(1)将你的困惑写出来,然后查找资料,试着去解决。

(2)把你的收获也写出来,利用课外的资料验证、巩固。

4、小上册

一、材简析

本册材还是延续一材的思路,全共十六个主题单元,其中包括个集中识字单元(《*冬冬识字》),和一个开放单元《的世界》。每个单元大致包括两篇主体课和一个天地,一共27篇主体课,读背古诗7首,自读短12篇。集中识字单元需要习25个部首:第二单元习6个部首,第一篇看图识字,从北京的一些著名的建筑引入。后面分部分,宝盖(宀)头、穴字头、广字头、厂字头还有门字框和户字头这6个部首,都是和建筑有关的部首。第七单元9个部首,和身体各部位有关的一些名称,和人体有关的9个部首,通过这9个部首来识字。第十二单元又安排了10个部首的习,先的是山、土、石这些偏旁的生字,由*、冬冬对话:山上有什么?有岩石有土,引出和山石土有关的一些生字;地上有什么?有金属矿藏、宝石,引出了金、玉这些偏旁的生字;水中有什么?有鱼、有贝,就引出了带鱼字旁、贝字旁和贝字底的生字;最后是和厨房有关的皿字底、刀字旁、立刀旁等等。按照山上、地下、水中、厨房中的这个排序,选择了相关的部首进行识字,目的也是为了生识字有兴趣,并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发生联系。

二、目的和要求:

1.通过阅读课和开展各种习活动,在习能力、习方法和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2.认字475个,习偏旁部首累至70个左右。习利用汉字的规律,重点是利用汉字的表意特点来分析字形,并对认字方法有个较系统的归纳整理,初步会运用不同的认字方法来独立识字

3. 会使用音序查字法,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 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能背诵指定的课和自己喜欢的课片段。

5. 能联系上下和生活实际,了解课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

6. 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的习惯。

7. 认识课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8. 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9. 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到的词。了解日记的格式,习写日记。

能综合运用所认字方法,在阅读时能独立认字。

重难点:

1、 培养生的实践能力。注意生在实践中“感悟”,体会汉字的特点,感受汉字之美。实现认字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2、 形成能力。

3、 要正确处理认字、识字能力、字知识者之间的关系。“认字量”是形成认字能力的基础,字知识是为多认字、快认字和培养识字能力服务的。

4、 利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方法实现部分认字与写字的.合流。习字理的过程,习练习分析字型,既是“认字”,也是“写字”的步骤。

四、班 情 分 析

本班生35名, 大部分生活泼好动,明守纪,好上进,接受能力也较强,集体荣誉感强。在经过了一习生活后,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刚入时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有小部分同(特别是几个男生)纪律散漫,行为习惯不好,习没有自觉性。针对这部分生在今后的中将继续加强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育和安全育,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做起,采取多种方式,激发他们的习兴趣,引导他们守纪律,爱习,求上进,使全体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习习惯,使整个班形成一种好的氛围,促使大家共同进步。

经过一习,生基本上已经达到习的目标,对习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习活动中来。但是面对新课程较大的识字量和阅读量,生识字的返生效较高。因此本期在上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用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方法提高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使他们体验习所获得的成功和乐趣。

同时需要加强家校联系,依靠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培养孩子勤,勇于创新,大胆探索的精神,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五、措施

1、创造性地使用材,促进生的发展

2、还生一片成长的舞台,促进生发展

3、激发习的兴趣,促进生的发展

4、把习的热情延伸到课外,促进生发展

5、开展有效评价,促进生发展

六、课时安排和进度表:

1、秋天 5-6课时

2、自立 6-7课时

3、*冬冬识字(一) 5-6课时

4、祖国 5-6课时

5、好奇 5-6课时

6、诚实 6-7课时

7、画 7-8课时

8、的世界 3-4课时

9、合作 7-8课时

10、*冬冬识字(二) 6-8课时

11、努力 7-8课时

12、考验 6-7课时

13、风和水 6-7课时

14、玩具和游戏 7-8课时

15、岁月 7-8课时

点击查看更多三年级语文《珍贵的教科书》的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itc.cn/articles/3485.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