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小故事100字以上
引导语:名人的故事中总是讲述了一些关于人生、道义、努力、拼搏的道理,有哪些名人小故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小故事篇一:孔子吃饭】
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
于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名人小故事篇二:王羲之练书法】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 "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 "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襄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郡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素之。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 "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名人小故事篇三:徐陵妙答】
陈国(为隋以前周代诸侯国)散骑常侍(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的官)徐陵出访隋国。隋文帝正在洛阳,赶忙选派朝官中机敏善辩者去接待。当时初夏已热。徐陵是陈地来的南方使者,隋官中有—人以此戏说徐陵道:“今天天气真热哪,大概是徐常侍带来的吧?”
徐陵笑答:“太妙了,想不到我到洛阳,使你们懂得了寒暑。”从官无对。
徐陵这年已75岁,又一官问他:“徐常侍高龄多少?”想以此发挥作些文章。
徐巧妙答道:“小于如来5岁,大于孔子2年。”众人都笑,隋文帝为朝官中无人能对深感耻辱。
【名人小故事篇四:阿基米德的故事】
公元前215年,罗马将领马塞拉斯率领大军,乘坐战舰来到了历史名城叙拉古城下,马塞拉斯以为小小的叙拉古城会不攻自破,听到罗马大军的显赫名声,城里的人还不开城投降?然而,问答罗马军队的是一阵阵密集可怕的镖箭和石头。
罗马人的小盾牌抵挡不住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石头,他们*得丧魂落魄,争相逃命。突然,从城墙上伸出了无数巨大的起重机式的机械巨手,它们分别抓住罗马人的战船,把船吊在半空中摇来晃去,最后甩在海边的岩石上,或是把船重重地摔在海里。船毁人亡。马塞拉斯侥幸没有受伤,但惊恐万分,完全失去了刚来时的骄傲和狂妄,变得不知所借。最后只好下令撤退,把船开到安全地带。罗马军队死伤无数,被叙拉古人打得晕头转向。
可是,敌人在哪里呢?他们连影子也找不到。马塞拉斯最后感慨万千地对身边的士兵说:“怎么样?在这位几何学‘百手巨人’面前,我们只得放弃作战。他拿我们的战船当游戏扔着玩。在一刹那间,他向我们投射了这么多镖、箭和石块,他难道不比神话里的百手巨人还厉害吗?”马塞拉斯说的“百手巨人”是谁呢?原来,当时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在叙拉古城里住着一位人间奇才阿基米德。年过古稀的阿基米德是一位闻名于世的大科学家。
在保卫叙拉古城时,他动用了杠杆、滑轮、曲柄、螺杆和齿轮。他不仅用人力开动那些投射镖箭和石弹的机器,而且还利用风力和水力,利用有关平衡和重心的知识、曲线的知识和远距离使用作用力的知识等。难怪马塞拉斯不费劲地就找到了自己惨败的原因。当天晚上,马塞拉斯连夜逼近城墙。他以为阿斯米德的机器无法发挥作用了。
不料,阿斯米德早准备好了投石机之类的短距离器械,再次逼退了罗马军队的进攻。罗马人被惊吓得谈虎色变,一看到城墙上出现木梁或绳子,就抱头鼠窜,惊叫着跑开:“阿基米德来了。”阿基米德出生在叙拉古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位天文学家。在父亲的影响下,阿斯米德从小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喜欢辩论。长大后飘洋过海到埃及的山历山大里亚求学。他向当时著名的科学家欧几里德的学生柯农学习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知识,最后通古博今,掌握了丰富的希腊文化遗产。
回到叙拉古后,他坚持和亚历山大里亚的学者们保持联系,交流科学研究成果。他继承了欧几里德证明定理时的严谨性,但他的才智和成就却远远高于欧几里德。他把数学研究和力学、机械学紧紧地联在一起,用数学研究力学和其它实际问题。保护叙拉古战役中的机械巨手和投石机等就是最生动的一个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知识就是力量”的真理。在亚历山大里亚求学期间,他经常到尼罗河畔散步,在久旱不雨的季节,他看到农人吃力地一桶一桶地把水从尼罗河提上来浇地,他便创造了一种螺旋提水器,通过螺杆的旋转把水从河里取上来,省了农人很大力气。它不仅沿用到今天,而且也是当代用于水中和空中的一切螺旋推进器的原始雏形。
【名人小故事篇五:徐悲鸿三请齐白石】
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藤扶梦访徐熙。
这是齐白石为赠与徐悲鸿的《月下寻归图》的题诗,由衷感激徐悲鸿“草庐三顾”的识拔之恩。
久慕其名
一九二九年秋,近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出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他深信只有优秀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为此用心物色遴选教授,意向聘请的第一人,便是齐白石。
齐白石少年习画,经半个世纪刻苦精勤不懈努力,终于跻身画坛大家之列,于一九二零年定居北京,专业卖画刻印。徐悲鸿一向十分赞赏他的人品画技,称他是真正的艺术大师。
两顾草庐不果
九月初的一天,徐悲鸿来到西单跨车胡同齐白石的寓所。问候过后,道明来意:“先生是扬名遐迩的画坛大师,想请您来艺术学院任教。”齐白石婉言辞谢:“承蒙徐院长看重,只是老朽年逾花甲,耳欠聪,目欠明,恕难应命,但只心领了。”
“高等院校的教授中,古稀之年还不少呢,齐先生老马识途,点拨指导,谁能及得上?正是大有用武之时。”徐悲鸿挽请说。
齐白石还是不答应:“教授责任重大,还是另请高明的为好,以免误人子弟。”
两天以后,徐悲鸿再次登门拜访,又是盛情邀请,齐白石又以年老为由推辞。冒雨三顾金石开
求贤若渴的徐悲鸿不愿就此放弃。百忙中三顾齐宅,而且是顶风冒雨而来,再次表敬爱之心,诚恳迫切相邀。齐白石感动之余,解释了“恕难应命”的真实原因:“年老体衰而外,是因为老朽木工出身,并未进过学堂,登台教授缺少经验,恐引教师非议,又恐顽皮学生捣蛋,连课都上不成。”
“齐先生的顾虑不无道理,但似可不必。”徐悲鸿情真意切道:“教授的资格,在于真才实学,不计出身如何。有些留过洋的不也是徒有虚名?齐先生融合传统写意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巧,艺术风格独特。不但能教学生,也可教我徐悲鸿。”
“不敢,不敢,徐院长太谦逊了。”齐白石摇手不迭。
“事实正是这样,并非过谦。”徐悲鸿继而保证道:“齐先生上课时,不必做长篇的理论,只要作画示范稍加要领提示即可。开学之初,我陪着您上课,为您护驾。以防真有个别学生不守纪律。”
齐白石发自内心的感动,终于点头了:“那就试一试吧。”
开学那天,徐悲鸿亲自乘着马车把齐白石接到学校,向全校师生恭敬有加介绍了齐白石的高超造诣。又言出行随,为齐白石“护驾”。考虑到齐百石的确年事已高,徐悲鸿还给予多方照顾:入冬以后天气寒冷,给他在讲台边生个火炉;到了夏天,又给他装个电扇;刮风下雨,又派车接送往来。可谓无微不至。
音乐家鲁宾斯坦经常到好友画家毕加索的画室看他画画。一次,鲁宾斯坦在好几个月内看到毕加索不断地在画同样的东西。背景是阳台的铁栏杆,近景是一张桌子、一瓶葡萄酒、一把吉他。
当毕加索画了将近五十幅同样的作品后,鲁宾斯坦不耐烦地问:“每天都描绘同样的静物,难道你不厌倦吗?"
毕加索反问道:“你不觉得自己在说废话?难道你不知道,每一分钟都是不同的我,每一个钟头都有新的光线,每天虽然看同一瓶酒,但我可以从中看到不同的个性,看到不同的酒瓶,不一样的桌子,不同的世界里的不同的生命!在我的眼睛里,这一切都是不同的。”从此以后,鲁宾斯坦在重复弹一首歌时,皆可弹出不同的韵味。
落体问题,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比如说,十公斤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要比一公斤重的物体快十倍。
一千七百多年来,在书本里,在学校的讲台上,一直把这个违背自然规律的学说当作*来讲述,没有任何人敢去怀疑它。这是因为,亚里士多德提出过 “地球中心说”,它符合奴隶主阶级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其它学说也就得到了保护。
年轻的伽利略没有被这个庞然大物吓倒。他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疑问。他想,同样是一磅重的东西,自然以同样速度下落。但是,如果把两个一磅重的东西捆在一起,或者把一百个一磅重的东西捆在一起,那么根据亚里土多德的学说,它们下落的速度就会比一磅重的东西大一倍或者九十九倍,这可能吗?他决心亲自动手试一试。
伽利略选择了比萨斜塔作试验场。有一天,他带了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一个重一百磅的实心铁球,一个重一磅的空心铁球,登上了五十多米高的斜塔。塔下,站满了前来观看的人。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讥笑他:“这个青年一定是疯了,让他胡闹去罢!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还会错吗!”
只见伽利略出现在塔顶,两手各拿一个铁球,大声喊道:“下面的人看清楚啦,铁球落下去了。”他把两手同时张开。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几乎同时落到了地面上。那些讽刺讥笑他的人目瞪口呆。
拓展阅读
1、我的扶贫故事征文及个人扶贫心得1000字以上
扶贫小事:“消失”的770块
补助离奇“失踪”
“不可能,我已经四个月没有领到补助了!”老周说话的时候,嘴唇剧烈哆嗦着,脸憋得通红。自尊让他说出这句话格外艰难,但强忍着泪水不掉下来已经是这位老人最后的坚持了。
今年4月7日,我第一次作为联系村**下村走访低保户,第一次接触在苦难中煎熬但不屈的他们,没想到第一次就遇上了一件奇事。低保户老周家每月领取的低保补助金竟然连续四个月没有到账,而询问村里其他低保户,却都说收到了。
“那你还有农信社的其他银行卡吗?”我尽量让自己语气温和,毕竟每月770块低保补助几乎是老周家唯一的稳定收入。儿子罹患小儿**症多年、老夫妻俩高血压心脏病缠身,这个家可见的贫穷和能够预期的长期贫穷状态都让我的心紧紧揪了起来。我怕自己一句话没说好,或者语气不当,就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我暂时能做的,也仅仅是想办法帮助他找回这“消失”的770块而已。
了解具体情况
“就这一张卡,就一张!”老周说着又想起了什么似的,扭头就进了里屋,一阵翻箱倒柜的“哐当”声后,他瘦弱的身板又从黑暗处挤了出来。“还有这个。”老周扒拉着手里的塑料袋,找出一张“存折”,“以前钱是打在存折里的,这次四个月都没打过来了。”
“老周,你先别激动,听我说。”我试图打断他。
“你能帮我要回钱吗?”老周看着我,声音逐渐微弱。他握住我的手,他的手在颤抖,于是我的手也颤抖起来。
“能!”看着老周满怀期待的目光,我认真地一字一句回答他:“你放心,钱不会丢,我一定想办法帮你找到。”我暗下决心,不管怎么样,也要尽快把事情弄清楚。虽然无法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们,但只是旁观,同理心已让我无比痛苦了。
此时我深切地体会到,扶贫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白纸黑字印在宣传海报上;也不是一张张表格,填着张三李四残疾失业。扶贫是一份心连心的事业,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干群距离,是为民做事的担当与责任,亦是我心头沉重的牵挂。这个家庭,多等一天,都是煎熬啊!
我用力握紧老周的手,希望让他感受到我的决心。他看了看我们握着的手,又抬头看着我,点了点头:“我相信*,拜托你了!”
事情一波三折
走到门口,我一刻也没有等,马上打电话给民政局,工作人员给我的反馈却是补助每月都已按时拨出。看来低保补助一直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我心中却更加疑惑:“既然这样,钱去哪儿了呢?”
带着这个困惑,我又找了街道民政服务岗的老毛。老毛听我说完,也有些奇怪:“钱一定在他自己的账户上,我们每月统计的补助总金额没出错。周__是吗?他的钱应该在尾号9528的卡里。”
“那行,麻烦您了,我问问他。”挂了电话,我看向老周,“老周,看看有没有尾号9528的卡。”
他方才一直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打电话,此时转忧为喜,咧着嘴,一脸皱纹显得更深了。他连忙看起了卡号,可事情又遇到了麻烦,无论是存折还是银行卡都对不上。老周摇摇头,嘴角的弧度慢慢消失,“没有9528,没有……”他嘴里不停地喃喃道。
真相豁然而出
看着老周情绪大起大落,我心中也不是滋味。但是不可能啊,既然存在“9528”的卡号,不可能没有这张卡!“银行卡、农信社、低保、社保、社保卡……”一个个念头如彗星般在脑海里划过,某一刻,突然大放光明,“社保卡!对了!是社保卡。”我心头一颤,激动得差点喊出来,“老周,你快看看社保卡。”我努力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不让声音颤抖,“一定是的,社保卡也是农信社的卡。”
之所以能想到社保卡,是因为我前几天也刚办。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深深感受到国家*保障体系强大的我,终于克服拖延症,抽空把社保卡办了起来。
老周手忙脚乱地在塑料袋里翻,突然手里一顿。我看着他,他也抬头看我,他慢慢笑起来。“是9528。”老周说。我也终于松了口气。
“老周,别忘了哪天有空去银行查一下账户啊!”临走前我叮嘱老周。
“好好好!”老周使劲点头,“谢谢!谢谢你!”我摇了摇手,既作别也告诉他不用客气。
三天后,我再打电话给老周,电话另一头的他显然心情好了很多,“拿到了,是770块,每个月都有!”其实事后我得知,统一通过社保卡拨款是去年就*了的,老周可能阴差阳错不了解情况,所幸最后结局是好的,也许这就是我们基层工作的意义吧。
小总结大收获
打完这个电话,我才终于放下心来。我的一位领导常常叮嘱我们:“做事要有闭环意识。”初闻体会不深,但真的深入基层去做事,才能体会到领导的良苦用心。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虽然我们只是普通的基层**,但我们与群众的关系却是唇齿相依的。百姓事无小事,这次只是我扶贫工作的开始,这件事也只是一件小事,但对于老周来说,就是关乎一家人生活乃至生存的天大事。“770块”是一笔小钱,但却是老周一家的救命钱,更是我人生中重要的财富。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想,基层的道路就是这样一条修炼之路,使我们的心温柔且坚强、细腻而宽广。
2、四年级小学生的400字以上童话故事作文
小红狐琪琪的爸爸从国外为琪琪买了水彩笔,琪琪把它视如珍宝。
在一节图画课上,琪琪小心翼翼地拿出画笔准备画画,这时小熊贝贝走了过来,亲热地对琪琪说:“琪琪,你的画笔可真漂亮呀!”琪琪骄傲地说:“那当然了,这画笔可是国外进口的。”贝贝讨好地说:“那么把它借我用一下好吗?我一定会好好保护它的。”“不可以。”琪琪果断地拒绝了,贝贝心想: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一盒破笔吗?只有你才会当个宝贝一样!
贝贝走了不久。小兔子悦悦一蹦一跳地来了,她用轻柔的声音说:“琪琪,借我用下水彩笔好吗?”琪琪坚定地说:“不好!不好!我只有一盒,借给你了我怎么办呀!”悦悦失望地走了。
顽皮的小猴淘淘又跳了过来,说:“小红狐,快把水彩笔给我用下。”琪琪反驳道:“为什么要给你,你一点都不懂礼貌,再说你那么顽皮,会把我的‘宝贝’写坏的!”淘淘失望地走了。经过这件事,大家一致认为琪琪太小气了!
第二天,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要忘带了尺子。琪琪信心满满地打开了笔盒,万万没想到,竟然没带尺子!
琪琪没办法,只好向别人借。她先想到了淘淘,她高傲地说:“借我一下尺子,快一点马上要上课了。”淘淘不乐意,说:“就你这种态度,我才不借你呢!”
琪琪没有办法,只好向贝贝求助,“贝贝,借我一下尺子好吗?”“我只有一把呀!你去向悦悦借吧,别来找我。”
她又走向悦悦,“悦悦,借我一下尺子好吗?”悦悦说:“我只有一把,不过没关系。”悦悦二话不说,把尺子折成两半。一半给自己,一半给琪琪。琪琪非常感激,说:“对不起,是我太小气了。”“没关系”两个好朋友抱在了一起。
做人不可以太自私,只有你乐意帮助别人,那当你需要帮助时,别人才会帮助你。
3、四年级小学生的400字以上童话故事作文
每当想起那件事,乌鸦就气得冒烟了,因为狐狸把乌鸦嘴里叼着的肉骗走了。到现在为止,乌鸦仍深记仇恨:我一定会报仇的,狡猾的狐狸!走着瞧……
有一天,天气格外晴朗,万里碧空飘着朵朵白云,暖烘烘的阳光洒满大地。乌鸦飞进森林里找吃的,正巧,狐狸也在森林里找吃的。乌鸦想:这是个报仇的好机会!乌鸦一边想一边寻找机会。找呀找呀,它突然发现有一个里面黑悠悠的山洞,就飞了进去“查探”情况,突然,一阵震耳欲聋的吼叫声,把乌鸦吓得退了出来,,原来有一只凶猛而又饿的狮子在里面休息。乌鸦突然想到一个好办法——在狐狸走的那条路,印下它自己的脚印,一直走到山洞口。
狐狸看见那些脚印,以为是只可口的大公鸡的脚印,就跟着脚印走,走到山洞口,看见里面漆黑漆黑的,心里很害怕,转身就走。狐狸才走了两三步,肚子就“打鼓”了。狐狸实在太饿了,就壮着胆子向里面走去,狐狸走到山洞的尽头,左摸摸,右摸摸,想看看那只大公鸡在哪儿。摸呀摸呀,狐狸摸到了一条像绳子似的带毛的东西,顿时开心极了,连忙拉着它向洞口走去,“哟!怎么拉不动呢?”狐狸想。
狐狸再次用力拉,糟糕了!惊动了刚进入梦乡的狮子,狮子“扑通”一声抓住了狐狸,此时,狐狸才知道上当了。狮子开心极了,想不到在这个“鬼地方”里都能抓到动物吃,真是太棒了!“唰”的一声,把狐狸吞进了肚子里。最开心的却是乌鸦,它一边“唱歌”,一边继续找吃的……
4、四年级小学生的400字以上童话故事作文
文具店陈列着一些美丽的文具,里面居住着三个特别好的朋友——铅笔、橡皮、转笔刀。它们整天盼望着未来的小主人把它们买下后发挥他们的本领。一天,小主人小浩发现了它们,就把它们买回了家。
不知不觉,几个月过去了,在一个星期六的早上,三个好朋友又相聚了,不知怎么一回事,大家都差点认不到了。于是,都相互诉起苦来。
铅笔哥哥开了头,伤心地说:“你们看我这副模样,头上那顶小帽子不仅成了黑团团还破烂不堪。小浩不高兴的时候,把我当出气筒,扯烂了我的帽子伤了我的头皮,头也被弄疼了。我去找医生,连医生都同情地说:‘你这个伤太重了,没法治!’” “我更糟糕呢!我衣服上原本有一个兔子都被他用钢笔涂涂画画,这还是小事,有时,他用小刀把我弄得伤痕累累。”橡皮痛哭着说。
转笔刀妹妹说:“小浩成天把我到处乱丢,而且削铅笔时还使劲转我,肚子里的垃圾不给我清除,里面有很多细*,弄得我锈痕斑斑。”
小浩在床上听见它们的诉说。感到羞愧。把它们整理干净,摆放整齐。从此再也不虐待它们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33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