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故事:一日十年
唐高宗显庆年间,蜀郡青城有一个人,不知他叫什么名字。
这个人曾经在青城山下采药,挖到一棵大薯药,往下挖了几丈深,发现它的根渐渐粗大,像瓮那么粗。这个人不停地往下挖,渐渐挖到五六丈深,土就不停地往下陷。到十丈深的时候,这个人掉到坑里。
他醒来以后,抬头仰视洞口,只看见如同星星那么大的光亮,以为自己死定了。
忽然他发现旁边有~个洞,心想怎么都是死,不如看看,就爬了进去。开始洞身极其狭小,他只能勉强通过。越往里爬,洞越宽敞,能站起来走了。不出几十步,就看见前面依稀有亮光。他寻着那亮光往前走,大概走了一里左右,这个洞穴渐渐变得很高。他在洞中又绕来绕去的走了一里多,就走出一个洞口。
洞前边有一条河,大约几十步宽。岸上有一个村落,几十户人家,家家有花草树木,正是春天二三月的时候,树上开着娇艳的花朵,都是他叫不出名字来的。村里耕地的农夫、织布的妇女、钓鱼的儿童等等,大家的样子都很快乐知足,从他们的穿着来看,不像现在的人。
有一个人发现了傻站在洞口的他,就吃惊地问他是怎么来的。于是挖药人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那人。那人就用一条小船把他渡了过去。挖药人说自己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那人就把胡麻饭、柏子汤以及各种腌菜给他吃。
他在这里住了几天,觉得自己的身体渐渐地变轻,就问那人:“这是什么地方?”并且向那人打听回蜀郡的道路。
那人对他笑笑说:“你是人世间的人,不知道这是仙境。你能到这个地方来,就是表明你应该与*有缘分,可以暂且留在这里。我将领你去拜见东王公和西*。”这时,听见村中又有人喊道:“明天是三月三,可以去拜谒天帝了。”
第二夭,那人带着挖药人一起出门。他们一会儿乘驾着云气,一会儿乘驾着龙鹤。那个人还能在云中徒步走。
不多时,就来到一座城市,这里所有的房子都是用金玉装饰的,宫殿楼阁,金碧辉煌。从四方来的人都汇集到一座宫殿前,按照一定的次序进去拜谒,唯独挖药人被留在了官门外。一头赤红色的大牛趴在门口,它的形状很奇特,正闭着眼睛吐唾沫。
带他来的那个人让他去参拜这头牛,乞求成仙之道,如果牛吐出什么宝物,立即把它**。挖药人按照他说的去做,恭敬恭敬地拜了牛。
不一会儿,这牛吐出一颗赤色珠子,直径超过一寸。他刚要去捧,忽然有一个穿红衣服的童子拾起宝珠就离开了。他再拜了,牛又吐出一颗青色珍珠,结果被一个穿青色衣服的童子取去。他再讨要,又有黄珍珠白珍珠,也都被各个童子夺去。
最后挖药人着急了,于是急忙用手捧住牛嘴,不一会儿接到一颗黑珠子,就赶快吞了下去。一个穿黑衣的童子过来,什么也没有见到就空手回去了。
那人于是领着挖药人去拜见天帝。天帝坐在殿上,样子十分威严。七个侍卫佩剑站在左右。几百名玉女和侍从在庭院里。庭院里到处是奇花异果,散发着人间所没有的香气。天帝就问了一些问题,他都如实地回答。
谈话间他常常四顾左右看着美丽的玉女,天帝就问他:“你很喜欢这些侍奉的玉女吗?”他趴在地上请罪。天帝说:“只要你勤奋地用心修道,自然会有这些。但是你的修行还不到家。你必须努力用功,不然就不能轻易得到。”
天帝让左右端来一盘仙果。仙果是青红色,有拳头那么大,样子像人世间的海棠果,芳香无比。天帝把仙果给他看,说道:“你随便用手捧,捧几个果,就给你几个侍女,”他自己估计最多能捧起十几个,就伸手去捧,只捧起三颗而已。天帝说:“这对你来说已经足够了。”
因为挖药人是刚来的,宫中没有他的位置,暂时就让他随那人回到村子。另外给他一所房子居住,三名侍女跟着他一起回村侍奉他。村里人都很热心地向他传授*之术,帮他服药炼气,洗涤尘俗之念。
后来挖药人又多次拜见天帝,每次天**勉力他全心全意地修行。
他居住那地方的草木,没有荣枯寒暑的变化,一直都是人间三月的繁荣景象。大概过了像人间一样的一年多时间,他自己认为仙道已成,忽然半夜里叹气。
左右问他为什么叹气,他说:“我本是凡间的人,因为偶然的机遇来到这里,来的时候妻子生了一个女孩,刚没几天我就离开了,现在过了这么长时间,也不知道家里怎么样了。我想回去看看。”
玉女说:“你离开人世已经很久了,妻子女儿应该已经死去,哪能再找到!大概因为你尘念未了,到现在还胡思乱想。”
他说:“现在只有一年罢了,妻子应该没什么变化,我只是想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玉女于是告诉了邻居们,邻居们都感叹。又告诉了天帝,天帝让人送他回去。*们在水上作歌奏乐、置办宴席为他送行。
那三名玉女向他告别,每人送给他一锭黄金,说:“恐怕到了人世间,回家什么也找不到,用这些黄金作费用吧!”其中玉女说:“你到了那里,如果什么也没见到,想回来,我有药放在金锭中,你取出来**去,就可以回来啦!”另一个玉女说:“担心你被尘念侵害,不再有仙气,我们就在金锭里预备了药。可是又怕金锭中的药会保存不住,我就在你家老屋东头的一块槌衣石下边,埋了仙药。如果你不能从金锭中取药,只要到石下取药吃下也可以。”
说完,有一群鸿鹄从天际飞过,大伙对他说:“你看到这些鸿鹄了吧?只要跟着它们飞去,就可以回去。”众人把化抬起来,他也腾身往上一跃,便来到鸿鹄群中。鸿鹄也不害怕,和他共同飞在空中。他回头看,还能望见岸上大约有一百来人挥手送他。
飞了一会儿,他来到一座城中。城里人很多。他一打听,这地方是临海县,离蜀郡已经很远了。于是就卖掉那金锭作盘缠。经过一年才来到蜀地。
那时已经是开元末年。他到处打听他的家,却没有一个人知道。
有一个九十多岁的人说:“我祖父往年因为采药,不知哪儿去了,到现在九十年了。”他这才知道是他的孙子,于是说了自己的经历。祖孙俩抱头痛哭。孙子说:“姑姑、叔叔全都已经亡故了。祖父离家时生的那个女儿出嫁以后也*,她的孙子都五十多岁了。”
拓展阅读
1、中国神话故事汇集优秀
在黄帝的着名子孙当中,除颛顼做了北方的天帝并且一度做了*的天帝之外,还有帝喾,也非常着名,他第一个做了下方的人王,奠定了国家的基业。当时的人们都叫他做高辛王。
高辛王当国的时候,有一年,大耳朵的皇后娘娘忽然得了耳痛病,足足痛了三年之久,经多方医治,都没有治愈。后来从耳朵里掏出一条金虫,大约有三寸长。虫一掏出来,耳痛病居然立刻就消失了。
大耳朵皇后觉得奇怪,便把这条虫用瓠篱盛着,又用盘子盖着,并且还亲自拿黑饭来喂它。喂呀喂的,盘子里的虫忽然变做一只龙狗,全身锦绣,五色斑斓,发出金光,从头到尾可以达到一丈二尺长。因为是从盘子和瓠篱里变出来的,因此给它取名为“盘瓠”。
高辛王见了这只非常漂亮的狗,很是喜欢,让它陪伴在左右,几乎寸步不离。
那时忽有房王作乱,高辛王为国家的生死存亡而忧心忡忡,便向群臣说道:“如果有人能斩房王的头来献,我就把公主嫁给他。”群臣看见房王兵强马壮、所向披靡,势如破竹,预测着很难取得胜利,都不敢去冒这生命的危险。
话说这天,宫廷里忽然不见了盘瓠,大家都不知道这只狗到底跑到什么地方去了,一连找了好几天,都毫无踪影。高辛王也感到非常奇怪。
人们哪里知道盘瓠离开宫廷之后,直向房王的军营奔去。房王的军营,驻扎在海水的那岸。盘瓠跑到海边,摇身一变,变作一条张牙舞爪、威风十足的龙,浮过奔腾的大海,跳上海岸,再变回原形。
盘瓠直到房王军中,见了房王,不住地摇头摆尾,哄得房王很高兴。
“高辛氏怕快灭亡了吧。”房王向他左右的臣僚说,“连他的狗都跑来投奔我,看来必定是上天之神要助我消灭高辛氏了。”
于是房王大摆宴席,为这条狗的投奔作乐志庆。那天晚上,得意忘形的房王喝得酩酊大醉,睡在中军帐中。盘瓠趁这时机,猛地咬下房王的头,背在背上,奔出军帐。
一支追兵,各人手里拿着明晃晃的武器,在后面紧追不舍。
盘瓠奔到大海边,忽地纵身一跃,又变作一条甲光闪闪、须髯奋张的龙,腾云驾雾,飞过了波涛澎湃的上空。追兵们但见眼前云隔雾阻,却不见盘瓠的踪影,只得垂头丧气地回去了。
高辛王那天坐朝,忽然看见爱犬衔了敌人的头跑回宫来,不禁喜出望外,便叫人收去人头,多拿些剁得细细的肉酱来喂它。
出人意料的是,盘瓠只把鼻头向盆边嗅了嗅,呜呜地叫了两三声,便走开了。从此它便闷闷不乐地睡在屋角,不吃东西,也不活动,连他的主人高辛王呼唤它,它也不起来,就这样过了好几天。
高辛王看到自己的爱犬这个样子,心里也很难过,想了一想,便向盘瓠说道:“狗啊,你为什么既不肯吃东西,也不起来呢?莫不是想要娶公主为妻,恨我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吗?并不是我不想履行诺言,实在是因为狗和人是不可以结婚的啊!”
令人震惊的是,盘瓠竟突然口吐人言,说道:“王啊,请不要忧虑,你只要将我罩在金钟里面,七天七夜之后,我就可以变成人了。”
高辛王听了这话,甚觉诧异,果然将盘瓠罩在金钟里面,看它如何变化。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都没有什么动静,到第六天,多情的公主担心它会被饿死,于是悄悄打开金钟一看,盘瓠的身体都已变成了人形,只留一个狗头没有来得及变,可惜金钟*开以后,就再也无法变了。
于是盘瓠从金钟里跳出来,披上大衣,公主则戴了一顶狗头帽,他俩就在皇宫里结了婚。
结婚以后,盘瓠带着妻子,到南山去,住在人迹无法到达的深山的崖洞中。公主**华贵的衣裳,穿上庶民百姓的服装,事事都亲力亲为,毫无怨言。盘瓠则每天出去打猎,以此为生。夫妇俩过着和睦幸福的生活。几年以后,妻子生下三男一女,于是带着儿女们回去看外祖父、外祖母。
孩子们都还没有姓氏,就请高辛王赐给他们姓。大儿子生下来是用盘子装的,就赐姓为“盘”;二儿子生下来是用篮子装的,就赐姓为“蓝”;只有三儿子想不出应该赐什么姓好,适逢天上有轰轰的雷声响过,于是便赐姓为“雷”。小女儿长大成人,招了个勇敢的兵士做女婿,跟着丈夫姓了“钟”。蓝、雷、盘、钟四姓,互相婚配,后来子孙繁衍,成为国族,大家都奉盘瓠为他们共同的老祖宗。
2、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大家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节日故事来源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民间相传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大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武则天当权,先立其子李哲、李旦为中宗、睿宗,又先后废去。于永昌二年(公元690年),废唐改周,自立为帝,称周武皇帝。
这事惹恼了玉皇大帝,他传命太白金星告诉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降雨人间,以示惩戒。当年从立夏到寒露,150多天滴雨未下,因致大地干涸,庄稼旱死,许多地方连吃水都非常困难,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种种人间惨象,被掌管天河的玉龙看在眼里十分不忍,他冒着违犯天条的危险,张开巨口,喝足天河之水,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却招来了玉帝恼怒,将玉龙打入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山前还立了一通石碑,上面刻有四句话:“玉龙行雨犯天规,应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大家经过这里,看了碑上的这些字,才知道玉龙为救百姓行雨,却被压在这里受苦。为了救出玉龙重上云天,再掌天河,大家决心找到开花的金豆,但却苦苦寻找不到。
找啊、找啊,直找到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恰好街上有集,一个老奶奶背着一布袋苞米粒赶集,因布袋口没扎结实,走着走着布袋开了,金*苞米粒撒了一地。大家看了,高兴极了,这苞米粒多像金豆呀!如果放在锅里炒,不就爆出金花了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全都知道了。大家商定,第二天,二月初二一齐行动,大家都爆苞米花。
这情景被玉龙看见了,好不欢喜,就大声喊道:“太白老头儿,金豆开花了,还不快放我出去。”太白金星老眼昏花,看了看,果然是金豆开花,便将压在玉龙身上的大山移开,玉龙顺势一跃腾空,再降甘霖。
从此之后,二月二炒苞米(或者炒黄豆)成了习俗,一年一年传了下来。
实质
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二月二剃龙头”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大家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另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而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剃龙头”,体现出大家祈**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3、中国神话故事汇集优秀
在淮河的上游,每到阴历七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放河灯,这是传下来的规矩。
传说,在古时候,淮河边上有一户姓王的人家,夫妻俩老来得了个闺女,给闺女起名叫仙花。这仙花模样俊俏,人见人夸。
仙花在她十五岁这年的七月十五突然没影儿了。老两口到处找,也找不到。左右邻居也都帮他们找,但是哪儿也没有仙花的影子。眼看天黑下来了,王老头儿说:“仙花一定是迷路了。咱弄几盏灯放到河里,一来给孩子壮壮胆,二来她见了灯,兴许就知道我们在找她,会朝放灯的方向一路找回来。”大伙儿都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回家纷纷找来材料,各自扎了几盏能漂在水上的灯。还有人在灯上写上了仙花的名字,为的是仙花看见灯之后就知道大家在找她。之后,大家来到河边,把扎好的河灯放到河里去了。
一夜就这样过去了。第二天天还没亮,仙花真的回来了。一见面,她就搂着娘大哭起来。爹娘不知她受了什么委屈,就问:“孩子,你这一夜去哪里了,把我们急坏了,左右邻居也跟着着急,到处找你,你看没看见河里放的那些灯?”
仙花哭着说:“昨天,我在河边玩,突然有个白胡子老头儿不知从哪里冒出来,拉住我不放,说要带我进龙宫里当娘娘。我害怕极了,死活不去,就跟白胡子老头儿撕扯起来。他还跟我说他每年七月十五都要选百姓家的漂亮闺女到龙宫去,给他当娘娘。我拗不过他,眼看他就把我拉进龙宫了,这时,一盏灯漂了过来。那老头儿一见害怕了,说:‘是谁在河里放灯?这灯会烧毁我的宫殿。灯上有你的名字,我放你回去跟他们说说,往后不许他们在河里放灯。不过,你不能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许在河里放灯,要是说了,你就没命啦!’就这样,白胡子老头儿把我放了。”
听仙花说完这些,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但是仙花说完这些话之后就像睡着了一样,怎么喊她也喊不醒了。
从那以后,沿河两岸的人为了不让自己家的闺女被河神选去做娘娘,年年的七月十五都在河里放灯。
传说在很久以前,就有了春夏秋冬。春是一个美丽的小姑娘,她性格温和活泼。夏是一个性格暴躁的肌肉男,他是春的哥哥。秋是一个优雅的少女,她性格调皮机灵,和春是一对好朋友。冬是一个老爷爷,他是一个牛脾气,经常为了一点小事而打人,他还是秋的爷爷,夏的死对头。
一天,夏和冬又开始打架了。人间被他们弄得乱七八糟。一会儿是地上七十多摄氏度的极点高温。一会儿是零下几十摄氏度的极点低温。搞得春和秋不得不第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一次来调解局面。春和秋想一直让夏哥哥和冬爷爷打架也不能呀!果然,第二天,夏和冬季又吵了起来:“你个老不死的,快*还不安静点儿!”“臭屁娃,给你爷爷磕一百个头吧!”“老不死的!”“臭屁娃!”“老不死的!”“臭屁娃!”……两人吵得不可开交。直到傍晚才停止了争吵。春和秋就决定:春排在冬后面,挡住夏。秋排在夏后面,挡住冬。
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出现了少有的安宁。春天到了,人们就跑来迎接春的温暖。秋天来了,人们就跑来享受秋的凉爽。而夏天和冬天到了呢,人们就躲到离他们很远很远的地方……
沿着左宗棠当年抗击沙俄时路线一路向西,除了路旁种了一些湖南的水曲柳外,路的两边则是茫茫荒原,怪不得茅盾看见几颗白杨树都写出了著名的《白杨礼赞》。在甘肃境内某地离开大路往西南方一拐,大约走上数十里却有一大片人工林,原来这里有一座监狱,多年来监狱的干警们带领劳改犯每年春季都种树,久而久之这座监狱就被人工森林完全淹没了,原本荒芜的地方现在有了这样一大片人工林自然就吸引了人来居住,老袁就是冲着这片林子迁居到此的第一户人家,老袁一家四口人原先只是依托这片林子种一点粮食和蔬菜,聊以度日。
一个天干物燥秋日,这片林子突然着了火,老袁第一个就冲进了火场,这里缺水,救火只能是用树枝扑打,等监狱警察赶来扑救时,老袁已经十多处被火灼伤了,火扑灭以后警察鉴于老袁勇于救火的精神把他送到南方一家著名的*烧伤的医院。医院里有一种国家*配方烧伤膏,外形跟狗皮膏药差不多,但疗效显著,一般性烧伤贴上这种命名为902的膏药三天就结痂,比较严重的烧伤部位一个星期扯下902药膏也可以看见新的上皮组织正在生长。几天以后老袁就能下地走动了,初次到大城市一切都是新鲜的,他信步走来不觉走到一个花鸟虫鱼市场。那些花、虫、鱼他都不怎么留意,因为他所居住的环境连水都很缺乏,唯独对鸟特别感兴趣,画眉、百灵、鹩哥、八哥这些日常见到的鸟现在都被关在鸟笼子里,他也是闲来无事随口问一问,一只画眉竟然价值八九百元,一只鹩哥也卖到伍佰元,他感到十分惊讶!自己辛辛苦苦种一年地,全家收入也不过五百元。卖鸟的看他一副土头土脑的模样就说:“乡下人没见过世面吧?告诉你,看到那边金刚鹦鹉没有?一只杂毛的可以卖三五万,那种纯白的可以卖到八到十万元。”说完还撇了撇嘴,一副极为瞧不起的神情。
老袁回到医院就再也坐不住了,他向院方强烈要求出院,医院又拖了他几天就与监狱送他来的领导商议同意他出院回家。老袁一回家顾不上休息就张罗着捕鸟器具,在林子里支起了天网。老袁的妻子笃信佛教,就对老袁说:“鸟是不能抓的,它们能在天上飞来飞去是经过上天允许的,你靠抓鸟发财那就是犯天条,生命是不能买卖的,死后要下十八层*的。”
老袁说:“人家卖十万块一只的鸟都没有下*,我抓几只鸟就下*,这老天爷也太不公平了吧?”说完一甩手就走了出去,第一天老袁就捕获了十几只落网的鸟,但是有的鸟触网以后拼命挣扎死在天网上了。老袁的老婆一看捕获的鸟,尤其是看到死鸟当场大叫一声:“啊——”然后就直嚷嚷头疼,老袁扶住他老婆找了一颗芬必得倒了一碗热水让她服下去,放到床上睡了。继续忙自己的事业,老袁在市场上问的是出售价,等到他把鸟卖给贩子实际价格并没有市场上的那么高,但是无论如何比种地收入高出很多。
老袁每天捕鸟,他老婆就每天头疼,遇到雨雪天,他捕不到鸟,他的老婆头就不疼,这种巧合丝毫没有引起老袁的重视,他甚至连自己的地也不种了,这地方人烟稀少,天高皇帝远,也没有人管理老袁,于是老袁就更加变本加厉地捕鸟。
终于有一天,他老婆对他说:“神已经给我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你再捕一次鸟,他们就要我的命。”
老袁说:“疯话,你天生的就是一个穷命,才过了几天好日子你就疯了。”
当老袁再一次把捕获的鸟搬回家的时候,他的老婆也真的死在了床上,床边上放着一个农药瓶。老袁惊呆了,他说:“这世界上难道真的有神灵?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哇?还是种地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29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