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全诗原文及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7-15 18:16:06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全诗原文及鉴赏

【题解】

常州本春秋时吴季札的封地延陵邑,西汉置毗陵县,西晋永嘉五年(311)改晋陵县。东晋、南朝为晋陵郡治所,隋代先后为常州、毗陵郡治所。因东晋及南朝有侨置的兰陵县、兰陵郡(治所在今常州西北),故常州又称兰陵,或称南兰陵。这是一首唱和诗,写常州一带的早春景色所引发的感慨和归思。前人欣赏此诗,往往爱首尾两联,实际上没有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和别有情趣。中间两联写江南春色,锻字炼句极见功力。陆丞,当为晋陵县丞。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作者在江阴任职,与陆某为邻县僚友,陆某原唱已不可知,也不详其名。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注释】

①“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二句意谓只有在异乡*的人对自然界反映出的季节变化特别感到触目惊心。偏:出乎寻常,特别。物候:节物气候。

②“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二句意谓曙光从海中升起将云气映成绚丽的霞彩,梅花和杨柳一过长江就换成了春妆。

③“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二句意谓温和的气息催促黄莺早鸣,晴日阳光的照耀使水中蘋草转成深绿色。淑气:温和的气息,即春气。黄鸟:黄莺。转:吴曾《能改斋漫录》作“照”。

④古调:赞美陆丞《早春游望》诗的格调有古风。沾巾:泪水沾湿手巾。

【诗大意】

只有为功名而飘流他乡的人,对景物气候的变化才格外敏锐。云霞从海上升起带来曙光,江南梅柳换上了春装。和风吹拂送来黄莺的声声啼啭,晴日照耀着摇曳的蘋叶。忽然听到有人唱起高亢而古雅的曲调,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止不住热泪长淌揩湿了巾帕。

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陈子昂在《送吉州杜司户审言序》中 说他“有重名于天下,而独秀于朝端”、“合绝唱之音,人皆寡和”。 他自己也很以文学自负,曾说“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他的五 言律诗已达成熟境地,有的七言律诗也完全符合后来的声律规格, 成为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唐初 沈、宋以来,律诗始盛行,然未有以平侧失粘为忌;审言诗虽不多, 句律极严,无一失粘者。”他的诗对齐梁以来“绮错婉媚”的传统诗 风有所突破,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些写宦游情怀的诗较有生活实 感,朴素清新,一些写自然景物的诗境界开阔,笔力雄健,已初露唐 诗浑厚风格的端倪。

在《全唐诗》中,杜审言和韦应物名下均有《和晋陵陆丞早春游 望》一诗。但今传《韦苏州集》中不收,只在《杜审言集》二卷中有此 诗。此诗的风格也与杜审言其他一些写宦游、写景物的诗的风格 更为接近。

从诗题看,是晋陵一位姓陆的郡丞先写了一首题为《早春游 望》的诗,作者赓和而作此诗。杜审言在被武后召见之前一直在地 方上任尉、丞、参军之类的小官,与陆丞的社会地位相似。从诗的 内容看,此诗应写于这个时期。

当时,唐王朝正处于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治”的上升时期, 国家统一,*安定,经济富庶,国力强大。在这种历史氛围中,人 们对生活的积极进取态度、对事业的自豪感、对才能的自信心,以 及审视事物的宏阔气魄等,融汇成这个历史时期的一种时代精神。 这种时代精神与知识分子传统的“兼济天下”、建功立业等价值观 念相结合,使得许多知识分子把施展自己的才能有一番作为以巩 固和发展大唐王朝的繁盛局面作为自己的生活理想。杜审言的远 祖杜预是晋代的征南将军,注《春秋左氏传》的一代学术巨匠,儒宦 成为家世传统。杜审言自己更以才情自负,当然不会甘心于碌碌 无为。但在现实中却蹭蹬于尉、丞、参军等小官下位,长期过着宦 游生活,而且不时遭到挫折。陆丞的《早春游望》今已不传,但从杜 审言的这首和诗看,其中是有宦游感慨、思乡心情的。当杜审言在 与陆丞相会的场合,听到与自己社会地位相似的陆丞吟咏这首“古 调”时,当然会触发起自己在宦游生涯中内心的失意感与苦闷感。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诗一开始就写自己在宦游生涯中 对早春景象的独特感受,并暗合陆丞的诗题《早春游望》。面对早 春之“新”,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情感状态;或以喜,或以爱,或以怨, 或以伤;作者则是“惊”。不同的情感状态是不同心理的**。作 者之所以“惊”,是因为他是一个“宦游人”,功业无成,岁月蹉跎。 他最敏感的就是时光流逝。如今,在无所作为中又一个万象更新 的春天倏忽而至,这怎能不使他为之惊心? 所以“惊”的表层是有 感于早春之“新”,而深层则是时光流逝、功业无成、宦游失意的苦 闷心理的表现。“独”、“偏”二字,强调只有“宦游人”才有如此感 受,就更突出地表现了这种心理。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此二句承“物候新”而来,写使作 者惊心的早春景象。作者虽然以一个“宦游人”的心理感受春景, 但这里既没有动人愁情的丝丝细雨,也没有引人离思的春草连绵, 而是写清晨太阳从东海升起,海上的云气被曙光照耀,蔚成彩霞; 从江南到江北,梅红柳绿,处处皆春。这里选取的是旭日、大海、云 霞、长江等一系列阔大壮观的景物,形成开阔明朗的意象,组合成 一幅气象壮美的早春图景。“出”、“渡”二字化静为动,传神地写出 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云霞变幻,春意渐浓,由南及北,布满大江两 岸。这情景,使这幅早春图景更加生机勃勃。“淑气催黄鸟,晴光 转绿苹。”这是接前二句,继续写使作者惊心的早春景象。不过,在 时间上,已由旭日东升及于阳光高照;在空间上,已由远望转为近 观。意谓温暖的春气催促黄莺早鸣;阳光照射水面,使水中浮苹转 为深绿。这里又以温馨明丽的景物为意象组成一幅开朗明媚的早 春图景,同样没有惨绿愁红的情调。句中“催”、“转”二字一方面与 上二句的“出”、“渡”二字照应,强调了时间的流动,暗示出时光流 逝之速;另一方面,也巧妙地表现出春意渐浓的动态过程,让人感 受到春天的无限生命力。以上二联集中写“物候”之“新”,而在”物 候”之“新”中作者发现的是壮丽与明媚,投射出虽在宦游失意中但 仍有开朗*怀和蓬勃向上的心态。他在发现大自然中也发现了 自我。正是这样的“物候”之“新”,使他“惊”于自己在无所作为中 时光流逝;也正是在这样生意盎然的大自然面前,使他感到自己宦 游生涯的萧条索寞。他省悟到自己价值的失落。强烈的进取精神 和宦游生涯的矛盾,在他的心灵中拼搏撞击,使他产生了更深刻的 失意感与苦闷感。

于是,自然引出最后两句的“归思”之叹。“忽闻 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古调”即指陆丞的《早春游望》一诗,以“古 调”相称,是赞美该诗格调近于古人。显然,陆丞的“古调”中也有 宦游感慨和思乡心情,才引起作者的共鸣。“归思”是宦游人常有 的心态。他们为一官半职奔波他乡,失意的苦闷,飘泊的辛酸,往 往使他们思乡念亲,厌倦宦游。反之,如果春风得意,自然少有“归 思”。所以,“归思”愈深,往往表明失意的苦闷愈重,飘泊的辛酸愈 多。“物候”之“新”,本来已“惊”起作者内心的失意感与苦闷感,忽 又听到友人带着宦游感慨和思乡心情的“古调”,就更拨动了他失 意苦闷的心弦,引发出强烈的“归思”,致使热泪“欲沾巾”。这里, 通过“忽闻”二字一转,把“物候”之“新”所引起的内心波澜在听陆 丞的“古调”的感受中显现出来,并深化开去,让人去体味、咀嚼,同 时也把全诗落到和陆丞《早春游望》的诗题上。诗以写感情状态 始,以写感情的状态终,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全诗虽然没有一字正面写到失意的感慨,但在它的生机勃勃 的春景深处却跃动着一个有才能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无所 作为的一颗苦闷的心灵。此诗突破了一般诗歌的意境结构方式, 在情与景的关系上不是融情入景情景直接相谐的同构式,而是情 景相逆以不谐为谐的异构式,形成明显的情景反差,彼此对照鲜 明,从而造成了全诗悲而能壮沉郁而不失开朗的气象,渗透出作者 没有被失意的苦闷所压倒的开阔胸怀和进取精神,这又达到了谐。 此诗已经是一首完整的五言律诗,对仗工稳,韵律谐和,加上它巧 妙的艺术构思所形成的格局气象,就成为唐代五言律诗的奠基作 之一。所以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 第一。”

【作者小传】

杜审言(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咸亨元年(670)登进士第,任隰城尉,转洛阳丞,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与同僚不睦,被诬下狱,其子杜并刺杀仇人,冤获雪,武后召见,甚加叹异,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因谄附张易之,中宗神龙元年(705)流放峰州,次年召还,为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卒于任。两《唐书》有传,今人傅璇琮有《杜审言考》(见《唐代诗人丛考》)。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其诗擅长五律,属对谨严,对近体诗之成熟颇有贡献。今存诗一卷。

拓展阅读

1、李白《夜洛城闻笛》唐白话译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词句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夜洛城闻笛》

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

写乡思,题作“夜洛城闻笛”,明示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夜”点出季节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人的羁旅情怀。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风”,随着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人的思乡心切。

2、赠范晔凯的翻译

南北朝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折花 一作:折梅)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

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

江南别没有更好的礼品相送,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报

注释

《荆州记》:“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兼赠。”唐汝谔《古解》则云:“晔为江南人,凯代北人,当是范寄耳。”这里用《赠范晔》题,乃暂从旧说。范晔:字蔚宗,顺阳山阴(今**省淅川县东)人,南朝宋史学家、散家。

驿使:古代递送官府书的人。

陇头人:即陇山人,在北方的朋友,指范晔。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聊赠”句:赠:一作“寄”。一枝:指梅花,人们常常把梅花作为天的象征。

前两句写到了人与友人远离千里,难以聚首,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逢驿使”的“逢”字说明不期然而遇见了驿使,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于是寄梅问候,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使充满着天机自然之趣。

后两句则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江南不仅不是一无所有,有的正是人的诚挚情怀,而这一切,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见,人的情趣是多么高雅, 想象是多么丰富。 “一枝”,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象征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联想友人睹物思人,一定能明了人的慧心。

艺术特色方面,中“一枝”描写到眼前仿佛出现了光明媚,到江南,梅绽枝头的美好图景。梅花是江南报之花,折梅寄友,礼轻情义重,它带给远方朋友的是江南天的浓浓气息,是迎吐艳的美好祝愿,也是人与远方挚友同享意的最好表达。

这首构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用字虽然简单,细细品之,的生机情意如现眼前。它的艺术美在于朴素、自然而又借物寄喻,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环境,把怀友的感情,通过一种为世公认具有高洁情操的'梅花表达出来,把抽象的感情与形象的梅花结为一体了。

创作背景

这首当是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岭梅怒放,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想起了陇头好友范哗,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赠友人的一幕,于是写下这首

古今吟咏岭梅词不下千章,最的是凯《赠范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直隶南雄州志》载,南雄城南有寄梅驿,即取折梅逢驿使语。该驿曾经宋绍兴知州李岐重修。清道光知州戴锡纶有《寄梅驿》云:“一枝可当人情,投赠南州艳此清。妙是不登供帐例,香风千古被征行。”

凯是三国时人。《三国志.凯传》载:“凯,字敬风,吴郡吴人也。相逊族子也。黄武初为永兴诸暨长,所在有治迹,拜建武都尉。领兵虽统军众,手不释书。……赤乌中除儋耳太守,讨珠崖,斩获有功,迁为建武校尉。”又《三国志.孙权传》载:“赤乌四年秋七月,遣将军聂友、校尉凯以兵三万讨珠崖儋耳。”

这首当是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岭梅怒放,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想起了陇头好友范哗,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赠友人的一幕。他那“虽统军众,手不释书”的儒将风度跃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赠范哗》寥寥2 0字,简朴中道出了真挚的友情,平淡中显出了高雅的意境。“一枝”作为梅花的象征,向人们预示着美好的天即将来临,祝愿人们的美好祈定能实现。

范晔是谁?南北朝刘宋时有个编写《后汉书》的范晔,但他距三国近200年,肯定不是这个范晔,而是三国另一个范晔。有的人则认为范哗是刘宋时的范哗,而凯不是三国吴的凯,而是刘宋时的另一个凯。熟是熟非,有待考证。

凯这首不过二十个字,却包含无限的感情。当凯怀念范晔的时候,为了表达高洁与纯挚的感情,特地折取一枝梅花,托传递书物的信使带给范晔,所谓陇头人,因为范晔时在陕西长安,陇山在陕西陇县,所以用陇头人以代。不言而喻,凯折花遥赠之地是江南,江南的梅花是驰名于世的。隐居西湖的林逋有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正是江南梅花神韵的写照。江南是物之邦,物丰萃,但凯认为别的礼物不足以表达他对范晔的情感,所以说江南没有什么可贵的东西堪以相赠,唯有先而至为报讯的梅花是最适当的,因而遥遥千里,以寄思慕之情,而梅花也象征他们之间的崇高友谊。大概人凯赠开始,“一枝”就成为梅花赠别的代称了。可见影响的深远。唐宋以下历代人都有类似的吟咏,刘克庄写道:“轻烟小雪孤行路,折滕梅花寄一枝”,是袭取了凯的意境;高启写道:“无限愁在一枝”,是套用了以寄托感情。后来连唱曲的词牌也取了《一枝》的曲名。《武林旧事》就曾记有一段故事:“除夕,小儿女终夕嬉戏不寐,谓之守岁,守岁之词虽多,极难其选,独杨守齐《一枝》最为近世所称。”可见一首小也有传世的艺术魅力。它的艺术美在于朴素、自然而又借物寄喻,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环境,把怀友的感情,通过一种为世公认具有高洁情操的梅花表达出来,把抽象的感情与形象的梅花结为一体了。

3、《经·邶风·击鼓》 《经·南有嘉鱼注释翻译

这首是从水、、空三个角度来描绘宾客们初饮、宴中、酣饮时的形态。起初是营造气氛,随着酒筵的渐进,酒兴渐浓,宾客也渐趋热情奔放,人们的视线也随之渐高。在写作手法上,人运用了兴中有比,赋比结合的手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一下吧。

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南有嘉鱼,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

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

翩翩者鵻,烝然来思。君子有酒,嘉宾式燕又思。

⑴烝(zhēng):众多。罩罩:义同掉掉,鱼摇尾貌。

⑵式:语助词。燕:同宴。

⑶汕汕:《说解字》:鱼水貌。

⑷衎(kàn):快乐。

⑸樛(jīu):树木向下弯曲。

⑹瓠(hù):葫芦。纍:缠绕。

⑺绥:安。

⑻鵻(zhuī):鸟名,即鹁鸠,也叫鹁鸪,天将雨或初晴时常在树上咕咕地叫。

⑼思:句尾助词,下同。

⑽又:通侑,劝酒。

南国鱼儿美,群把尾摇。君子有好酒,宴饮佳宾乐陶陶。

南国鱼儿美,群随水流。君子有好酒,宴饮佳宾乐悠悠。

南国树弯弯,葫芦藤蔓紧相缠。君子有好酒,宴饮嘉宾乐平安。

鹁鸠飞翩翩,群飞来这边。君子有好酒,宴饮嘉宾频相劝。

的主旨,毛、齐都认为是宴饮兼有求贤之意,《毛序》云:《南有嘉鱼》,乐与贤也,大平之君子至诚,乐与贤者共之也。也有人觉得还含有讽谏之意。这是一首专叙宾主淳朴真挚之情的宴饮意与《鱼丽》略同,正如方玉润《始》云:彼专言肴酒之美,此兼叙绸缪之意。

四章,章四句。前两章均以鱼起兴,用鱼、水象征宾主之间融洽的关系,宛转地表达出主人的深情厚意,使处于睦、欢愉的气氛中。两章的开首两句用重章叠唱反覆咏叹,加强这一氛围的形成。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南有嘉鱼,烝然汕汕,鱼儿轻轻摆动鳍尾,往来翕忽,怡然自得。读者仿佛看见四面八方的宾客们聚集在厅堂,大排筵宴,席间觥筹交错,笑语盈盈。鱼乐,人亦乐,二者交相感应,一虚一实,宴饮时的欢乐场面与主宾绸缪之情顿现。短短数句,婉曲含蓄,意在言外,回味无穷。

若仅用一种事物来形容宾主无间的感情,读起来不免单调,也不厚重。故人在浓浓的酒香中,笔锋一扬,将读者的视线从水中引向地,为读者描绘了另一场景:枝叶扶疏的树木上缠绕着青青的葫芦藤,藤上缀满了大大小小的葫芦,风过处,宛如无数只铃铎在颤动。这里的树木象征着主人高贵的地位,端庄的气度;藤蔓紧紧缠绕着高大的树木,颇似亲朋挚友久别重逢后亲密无间、难舍难分的情态。对此良辰美景,又有琼浆佳肴,不能不使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第四章作者用了推镜头的手法,缓缓地将一群翩飞的鹁鸠送入读者的眼帘,也把读者从神的境界拉回酒席。佳宾在祥欢乐的气氛中酒兴愈浓,情致愈高,你斟我饮言笑晏晏。着那群鹁鸠,听着咕咕的鸣叫声,也许有的客人已开始商量打猎的事情了。这就隐含着宴饮后的射礼。用笔曲折,别具匠心,情寓景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宾主之间乐美好的感情。

在章法、句式上,不仅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而且在每章最末一句添了两个虚词,延长了句,便于歌者深情缓唱、抒发感情,同时也使看起来不呆板,显得余味不绝。

此外,读者在欣这首时,应与《鱼丽》、《南山有台》二结合起来。这三首是同一组宴饮;先歌《鱼丽》,赞佳肴之丰盛;次歌《南有嘉鱼》,叙宾主绸缪之情;最后歌《南山有台》,极尽祝颂之能事,敬祝宾客万寿无疆,子孙福泽延绵。

4、姚燧《满庭芳》析古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豪①。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注释:①酒圣:酒中的圣贤。此指刘伶之属,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豪:中的英豪。

1.“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两句在曲中起什么作用?结合曲内容简要分析。(4分)

2.联系曲,简析“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三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参***

1.①起转折、过渡作用。②由“酒圣豪”的登临转到“我”的登临;③由"天风海涛"的动态、壮美的画面转到“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相对静态、优美的画面;④作者的情绪由高昂豪放转到平静舒展。(4分,意思相近、语言通顺即可)(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2.①“供吟笑”三句是说,眼前又如此天地、风景可供“吟笑”,那我退休后一定来此居住,绝不等老僧的召唤,但眼下还“功名”未了,还要去奔波国事。②联系此曲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既有志于功名事业,又向往宁静舒适的生活。(4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相近、语言通顺即可)

漫天风起,卷起海浪般的波涛,昔人曾在这里饮酒赋志壮情豪。我到这里悠闲地登临眺,眼前是长空寥廓,日远天高。山接着水,苍茫浩渺,水连着天,遥远朦胧。这些山水胜景只能供我赋吟啸,功名利禄的事情已了,快去归隐,何待老僧来招。

此曲是作者登镇江金山寺眺远景时所作,描绘了自己看到的山水相接、水天相接的壮阔景象,表现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开首三句写景发思古之幽情,“天风海涛”四字将长江的开阔、浩渺写得淋漓尽致。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墨客陶醉于祖国美丽的山水之中,饮酒作乐,优哉不哉,自得其乐。正为这一点,作者也效法古人,到此欣山水风光,“闲”字写出其悠闲自得的神态。“日远天高”是一派开阔景象,后两句用对偶将长江烟波浩渺、两岸山水相接的情景写得很形象,表现了空间的无空无尽,人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最后三句,作者从远眺所见之景中顿悟:“所谓功名利禄,只是过眼云烟,应该‘了’了。”于是他决定,不用尚规劝,主动入山为僧。此曲通过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揭示作此曲的目的,画龙点睛。

点击查看更多《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全诗原文及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28032.html

热门阅读

  1. 美陈设计、制作及安装工程合同模板
  2. 女朋友的生日祝福语
  3. 携手的日子现代美文
  4. 婚礼上的祝福语
  5. 中秋节对员工的祝福语
  6. 每个人都应该有阳光样的人生随笔
  7. 开家长会老师发言稿范文
  8. 《效崔国辅体四首》的全诗赏析
  9. 实验动物供应协议书
  10. 朋友圈晚安祝福一句话短句
  11. 描写雪天的心情的句子
  12. 隐姓埋名为祖国读后感
  13. 冷餐会主持词范文
  14. 201年企业新年拜年祝福语短信
  15. 画风教学设计模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