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故事:四位亲人冤死在“肃反”枪口下

发布时间: 2025-07-15 18:16:06

长征故事:四位亲人冤死在“肃反”枪口下

80年前,她从四川省宣汉县的一座豪门大宅里走出,9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1岁入团,13岁入*,是全程经历徒步长征年龄最小的红军女战士。这位九死一生的传奇女性,就是肖华上将的夫人、原兰州的*后勤部副政委王新兰。

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记者在北京育群胡同一个幽静的庭院里,探望了82岁高龄的王新兰阿姨。

与前几年相比,老人那丈量过雪山草地的腿脚已不太灵便,有时走路还得借助拐杖,但依然热情、乐观、风趣、豁达。

“肃反”——这个带着火药味的沉重话题,是王新兰心头永远的伤痛。她的二哥、三哥、十姐和六姐夫都冤死在*所谓的“肃反”中。光阴流逝,冲刷掉人世间的浮华,而这些充满血腥的记忆深深地沉淀在老人的心底。

1 小姑娘江边苦寻亲人

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开始长征。

年仅10岁的王新兰当时是红四军*部宣传队宣传员,跟着部队踏上了漫漫长征路。老人回忆说,10万人的部队聚集在嘉陵江边,人挤人、枪碰枪,前面看不到头,后面找不到尾。

随队等候过江时,这个稚气未脱的小红军瞪着一双大眼睛,仔细留意从她身边走过的一支支队伍。因为在这川流不息的队伍里有她的4位亲人:二哥王心敏、三哥王心正、十姐王心国和六姐夫任峻卿。

突然,她看见有位背影酷似她二哥的红军战士正随队朝江边走去,王新兰连忙撵上去,脱口喊了声:“二哥!”很遗憾,不是她二哥。那一刻,王新兰的眼睛溢满了泪水,她呆呆地望着那位红军战士渐渐远去。

月光下,身材矮小的王新兰伫立在寒风中。这时,红四军军长许世友看到了王新兰,他上前拍了一下她的肩膀,关切地问道:“新兰,你一个人站在这里干什么?”王新兰说:“我错把一个红军当成了我二哥。”许世友又问:“你二哥是哪部分的?”王新兰说:“我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夫都在红33军,还有一个姐姐在川陕*。”许世友说:“这里有10万大军,你到哪里找哥哥?赶快回队去。”王新兰低声地回了句:“我想他们。”

许世友沉吟一会儿,摸了摸王新兰的头说:“快回队,等过了江,我帮你去找。”

“谢谢许军长。”王新兰破涕为笑,她向许世友行了个军礼,转身便回宣传队去了。

部队过江后,许世友没有忘记对一个小女兵的承诺。他一有机会就向人打听,可是,没有任何线索。

善良的许世友和王新兰都没料到,就在红四方面军西征前,王新兰的4位亲人先后离开了人世。他们不是牺牲在与敌人搏杀的疆场上,而是冤死在*所谓的“肃反”中。

2 “肃反”到了嗜血程度

以“肃反”为名大开杀戒,清除异己,建立**的家长式统治,是*的看家本领。

由土生土长的川东游击军改编而来的红33军,创始人就是王新兰的亲叔叔王维舟。*认为,这支部队“成分复杂,历史不清”,是“肃反”的重点。

据史料记载,红33军经过四次大规模“肃反”,加上战争伤亡,原来将近2万人的部队,迅速减员到5000人左右,王维舟也被*撤消了军长职务。

王新兰对记者说:“在川陕'肃反'运动中,我家冤*4位亲人,我姐夫任峻卿是最先遇害的,他生前是个红军营长,作战勇敢,对敌*经验丰富,尤其在我老家清溪场一带名气很大。”

一天下午,任峻卿正在组织全营传达学习*题为《坚决肃清反**》的讲话,一帮保卫局的人冲进了会场,他们朝任营长一拥而上,下了他的盒子枪,还铐上了手铐。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举动,任峻卿大声质问:“你们要干什么?我是这个营的营长。”一个保卫局的人冷笑着吼道:“带走!”“凭什么抓人?为什么要抓我们营长?”在场的**、战士立即**动起来。

那人索性掏出枪,朝天鸣枪示警。这时,任峻卿面向自己的部属和战友,举起戴铐的双手示意大家安静,他说:“我去一下就回来。”便从容地离开了现场。

任峻卿被关进一间空荡荡的小土屋,除了墙角边有一堆干草,其余什么都没有。晚上过了开饭时间,也没有人来送饭送水,饥饿中,任峻卿只能敲敲门板,招呼门外的看守人员给他弄点水喝。

不一会儿,屋门打开了,水没有送来,却拥进来一群全副武装的人员,其中有两个是下午到现场抓任峻卿的保卫局**。有一人冷冰冰地对任峻卿宣布:“你是国民*打入红军的奸细,保卫局决定对你执行死刑。”任峻卿毫不畏惧,大声责问:“你们凭什么?”当他还要继续申辩时,嘴已经被人用一团棉絮紧紧塞住,然后被五花大绑、连推带搡地押出土屋,在野外的一块低洼的荒滩上遇害了……

这位曾在战场上与敌人浴血搏斗的红军营长,被诬陷为国民*奸细而冤死。任峻卿死不瞑目。

3 残酷的三湾岩“整顿”

那是一个特别寒冷的冬天。

1934年12月初,正在洲河前线作战的98师接到方面军总部的紧急命令:全师排以上**立即赴军部集中,要进行整顿。

时任排长的王新兰的二哥王心敏当夜和连队的5位**一起,赶到了位于三湾岩的红33军军部。当时驻地附近的老乡家里都挤得满满当当,但气氛极为沉闷。

第二天,军部召开了“整顿”动员大会,可奇怪的是,军长王维舟、政委杨克明都没有参加。会上,方面军总政委首先讲了话,*保卫局局长宣布了“整顿”纪律,会议强调的重点是,要揪出一批混进红33军的地主、富农、AB团、改组派、国民*奸细等反**;还宣称,从军部到班排战士,层层都有不少坏人。

一天上午,王心敏被押往审讯室。刚进门,一个保卫局的人就要王心敏把手伸出来,看了看,对身边的记录员说:“记下,他没有老茧。”接着他又了解了王心敏参军前的一些家庭情况。

忽然,那人阴阳怪气地问道:“你这个地主少爷是怎么混进**的?”听到这刺耳的言语,血气方刚的王心敏被激怒了,他义正词严地反驳,结果遭到一阵毒打。3天后,王心敏和20多名红军**被保卫局的人押到一片竹林后边枪毙了。

那次三湾岩“整顿”先后有50多位**遇害,其中包括98师师长冉南轩、298团团长吴志太和副团长刘君门等。

王新兰说,她的三哥也是在三湾岩被“肃杀”的,死的时候只有13岁,具体细节无人知道。

据说,王新兰两个哥哥的死与军直属队一个姓张的文书有关,他和王心敏、王心正是中学同学,“肃反”时,有人要他揭发混进红33军的反**,他挨不过酷刑,就胡说了几个成份高的,其中就有王新兰的两个哥哥。那几个被他供出来的“反**”无一幸免。之后,张文书自己也被杀了。

4 花季少女在“肃杀”中夭折

在王新兰的记忆中,她的心国姐姐是最美丽、最漂亮的。

老人回忆说:“在我7个哥哥姐姐中,我与十姐心国感情最深,我们俩是家中排行最小的女孩,从小就形影不离,大家都说我是心国的尾巴,是她领着我参加红军的。”

在“肃反”中,王心国的死至今是个谜。

原来,王心国与妹妹王新兰同在红四军。一天,王心国奉命调往川陕*工作,她来不及向妹妹告别,只留了张便条就匆匆赴任。因为王心国文化高,字又写得好,人聪明漂亮,组织上决定让她给**当秘书。凡是接触过她的人,都说她人小水平高,刻蜡版、写标语、整理发言稿、收发电报文件,样样干得井井有条。她的人缘也特别好,在*里,大大小小都叫她“小王秘书”。突然,有一天王心国不明不白“失踪”了,大家都感到很蹊跷,不过谁也不敢打听。

后来,是川陕省苏维埃**熊国炳第一个打听到王心国的下落。他到*开会,发现**秘书换了,就问:“小王秘书呢?”有人告诉他,王心国是AB团,被“肃杀”了。熊国炳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一脸疑惑。一名年仅16岁的花季少女就这样夭折了。

长征胜利后,王新兰到达延安。她从叔叔王维舟那里获悉4位亲人被“肃杀”的噩耗。

王新兰说到这里,悲伤地低下了头,沉默不语。她的眼泪早已流干了,但心还在流血……

几十年来,王新兰从未怀疑过她的4位亲人的血是炽热的、鲜红的。这位老人已在心灵深处,为她冤死的亲人设置了最神圣、最庄严的祭坛。

往事如烟。1985年3月15日,记者在北京西山采访肖华伯伯时,老人曾对我说过,他的父亲和两位叔叔都是在赣南苏区相继被诬陷成AB团遭杀害的。肖华、王新兰,这两个相隔千里的家庭,却有相似的悲剧,两家在“肃反”*有7位亲人牺牲。

告别了王新兰阿姨,记者心情沉重地走在东四大街上,这次采访犹如目睹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悲剧。此刻,记者的眼前闪现出王新兰老人那慈祥的面容,又想起她的临别赠言:“我们的胜利来之不易,是**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你们年轻一代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大好时光。”

王新兰**简历

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省宣汉县。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共青团,1937年转入中国**。土地**战争时期,曾任红四军*部宣传队宣传员、分队长等职。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曾是抗日军政大学学员,任新华通讯社国际新闻台报务员、八路军115师*部新闻电台报务主任、电台台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满人民自卫军司令部机要秘书兼电台台长等职。建国后,曾任总*部机要科副科长、专家工作室主任,交通部外事处处长,总*部主任办公室副主任、军委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兰州的*后勤部副政委等职。

【知识拓展】

我记不起这是我第几次想起长征了,在我的记忆中,它就像古希腊文学中一部长长的史诗,我至今才读懂它一个小小的章节。

在漫长的历史与文化的进程中,我们的民族有着很多辉煌的过去,穿越时空的苍凉与沉重,是历经沧桑后的繁华,的确,我们的民族承受了太多的苦难。

风吹过,雨打过,火烧过,铁蹄践踏过,但宁折不弯的是中国人的脊梁,这就是长征的真实写照。

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百年前,中国**领导的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突破国民*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的伟大**篇章。

坚定不移地信仰、不屈不挠的求索,无所畏惧的前行,向着理想勇敢奋斗,在当今的词典中,没有哪一个词能够像“长征”那样,包含了所有这些令人感动的崇高精神和象征意义!

抚今追昔,共和国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千;继往开来,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呼唤着我们奋然前行。

展望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船正劈波斩浪,昂首向前!

淋浴着新世纪灿烂的阳光,历史的重任将落在我们这一代少年的肩上。过去,长征使中国辉煌;今天我们要将长征精神发扬下去。我相信,未来的中国载入世界编年史的一定是更华美的篇章!

拓展阅读

1、名读书的小篱笆读书的牛顿

世界上有许多着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牛顿少年时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同情的。

牛顿一*二年出生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就去世了。母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去了,母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种田过日子。母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务都交托老仆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独去。怕家里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一个篱笆读书。每当午老仆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篱笆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让牛顿弃商就学。舅舅的帮助,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俄狄浦斯的出生,他的童年,他的逃亡和对于父的杀害卡德摩斯的后拉布达科斯的儿子拉伊俄斯是忒拜的国王。他和城里的贵族墨诺扣斯的女儿伊俄卡斯忒结婚,许多年她没有为他生过一个孩子。

雷锋,一伟大*主义战士,1940年出生,是中国民*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楷模;1940年生于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穷农民家庭。7岁沦为*,穷乡的拉扯,挣扎着活了来。

从一九六一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他出差机会多了,为民服务的机会就多了,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做了一火车”。

一九六零年十月以后,雷锋先后担任了抚顺市建设街小学(即现的雷锋小学)和本溪路小学校外辅导员。雷锋平时工作。学习都很忙,他只能利用午休时间或风雨天不能出车的日子请假到学校去找教师,同学谈心,或进行其他辅导活动。

一天,阿凡提浴池洗澡。他见浴池里没,便高声唱起了木卡姆。他的歌声空荡荡的浴他里回荡,他被自己的歌声所陶醉。他洗完澡,来到街上多的地方说:“喂,我要给你们唱一曲木卡姆,保证让你们听得目瞪呆。

阿凡提沙漠中旅行,遇见三阿拉伯为一个问题而争论不休。他们争论的是:清真寺西端高高的唤礼塔是如何出现的?第一个说:“它门是从天上掉来的!”第二个说,“它们原来是被建井里的,后来被从井里吊上来的。

光(1889~1971年),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造者和新中国地质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他以独到的学术见解创立的地质力学,不仅圆满地解决了各种地质构造型式的形成机制,而且成功地指导了找矿工作。

牛郎只有一头老牛、一张犁,他每天刚亮就地耕田,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日子过得十分辛苦。谁料有一天,奇迹发生了!牛郎干完活回到家,一进家门,就看见屋子里*扫得干干净净,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还摆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

2、一中年的求职

说到求职很多都是关于大学生、研究生等一些年轻的求职,现让我们来看一中年的求职

那年,我所的那家大型国有工厂轰然倒,一时间,我觉得天仿佛塌来了。近中年,文凭不高,夹一群充满青春朝气和揣着过硬文凭的大学生当中,我觉得心虚气短。

那天,再去招聘会碰运气,又遭奚落。回家后我吃不饭,妻子静静地听我讲求职的经历。我回忆起工厂里做工会干那些美好的时光,随后,她心有一动,启发道:“能不能换个求职的思路啊?你才较好,懂心理学,擅做思想工作,与沟通能产生愉悦。为什么不发挥这个特,有的放矢地去找工作呢?”一语惊醒梦中。对呀!原来厂子里的.民情不是由我上传达吗?工友心里有了疙瘩,不是经我说服疏理,他们豁然开朗吗?领导认为我是好帮手,工友也把我当贴心呢!

再去招聘会,我专门留意这种岗。跑了八次,终于那次综合才招聘会上,遇到一家民营大专要招学生管理员。待遇虽不高,但他们不惟文凭,现场展示才,并假设各种难题,要应聘者提出解决之策,并使“学生”心悦诚服。这些要求可都是求职大学生的“软肋”,即便是学心理学的毕业生也只有理论,并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于是,我运用自身经历,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诉求,从学生入学适应能力一直谈到毕业找工作遭遇的困惑,平常如何和他们做朋友,要敢管、善管、乐管等侃侃道来。招聘主管一见如,欣慰地笑了,当场拍板,这个岗非我莫属。现,我开心地做着这份工作,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其思想动态,消除他们心里的“块垒”。学校领导对我的工作称赞不已,大学生们也热地叫我“爱心大叔”。

中年求职,只要不惧年龄关,化劣势为优势,一样也能潇洒走职场。

3、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二则之纪昌学射课堂笔记近义词义词

读后感一:

纪昌是一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听完我的叙述,你就会明白了。

讲的是:有一个叫飞卫,是一射箭能手,还有一个,他叫纪昌,是一普普通通的平凡,有一天,纪昌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飞卫告诉纪昌要想成为一名射箭高手就要记住两个要点:一是要练眼力,二是要把模糊的东西看的很清楚,还要把极小的东西看得很大。之后,纪昌经过刻苦的训练,和师傅严格的教学,终于从一个平凡的成为了一名射箭,神手。

纪昌的成功不光由于他的刻苦修炼、不断的学习,还由于它是先把基础打好,再往更难的地方学。俗话说得好:从基础打底。不管做什么?如果没有基本功,想成就一番业是非常难的,而善于学习的纪昌就充分做到了这一点。虽然学会这个功夫纪昌为此花了很多时间,但对纪昌来说,只要能学会好的本领,花再多的时间也值得。他的这一番成就,是刻苦学习和勤奋努力的结果,这也是我们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因此,《纪昌学射》这个告诉我们,纪昌名师飞卫的指导大功夫练眼力,经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成为射箭能手的。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要想学好真功夫,不仅需要良师的指导,更要自己功夫,你要从基本功入手,有恒心,有毅力,才能成功。(

读后感二:

今天我学习了《纪昌学射》一课。它是一个寓言

它主要讲了纪昌向飞卫学习射箭,而飞卫却没有直接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而是先让他练眼力。于是纪昌开始回家练眼力,妻子织布时,他躺织布机面看着梭子来回穿梭,他就这样不停地练呀练,两年以后,他的功夫练到了家,就算有有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眨。

纪昌练得差不多了,便再次去拜访飞卫。纪昌回家以后就开始回家练习,终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纪昌学射》一课给了我很深得感触。要是我这样学射箭,我可能早就不想不想学了。因为飞卫迟迟不教我射箭,可是纪昌不是这样的。他每一次都按照飞卫的话去做。这时我想到了我学街舞的时候我因为怕吃苦,所以学到一半的时候放弃了。学习射箭需要毅力,学习街舞需要臂力。

这个告诉我了一个道理:不管学什么都需要毅力和吃苦的精神。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点击查看更多长征故事:四位亲人冤死在“肃反”枪口下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28019.html

热门阅读

  1. 年春季运动会领导发言稿范例
  2. 关于幼儿园保教计划推荐
  3. 在学校运动会上的发言稿
  4. 美人鱼主题婚礼秀策划方案范文
  5. 工务段电缆槽安全协议书
  6. 最新五四青年节短信祝福语
  7. 四年级作文及美文摘抄
  8. 201劳动节放假通知范文
  9. 鼋头渚景区导游词
  10. 201年元宵节快乐祝福语
  11. 喜欢读书手抄报
  12. 优美的句子段落摘抄大全
  13. 关于幼儿园万圣节祝福语
  14. 2016年冬至节给员工的祝福语
  15. 有哲理的说说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