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天水送无穷树全诗解析

发布时间: 2025-07-14 18:45:23

浮天水送无穷树全诗解析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译文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注释

⑴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⑵馀,多余;加餐,多吃饭。

⑷今古,古往今来;般,种。

⑸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⑹未是:还不是。

⑺别有:更有。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词开篇即述离情。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风波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此悲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正可说明悲愤的原因和实质。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

拓展阅读

1、李白的 李白的灞陵行别的

【**--故事】

君灞陵亭, 灞流浩浩。

上有花之古, 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 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 紫阙落日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 骊歌愁绝不忍听。

长安东南三十里处,原有一条灞,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亲友,常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上、灞陵、灞等,在唐里经常是和离别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词本身就带有离别的色彩。“君灞陵亭,灞流浩浩。”“灞陵”、“灞”重迭出现,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气氛。写灞势“流浩浩”,固然是实写,但人那种惜别的感情,不也如浩浩的灞吗?这是赋,而又略带比兴。

“上有花之古,下有伤心之春草。”这两句一笔宕开,大大开拓了的意境,不仅展现了灞陵道边的古春草,而且在写景中透露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上下顾盼、瞩目四周的情态。春草萋萋,自不必说会增加离别的惆怅意绪,令人伤心不已;而古枯而花,对于春反映,那种历经沧桑、归于默然的样子,不是比多情的芳草能引起更深沉的人生感慨吗?这样,前面四句,由于点到灞陵、古,在伤离、别的环境描写中,已经潜伏着怀古的情绪了。于是五六句的出现就显得自然。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王粲,建安时代著名人。汉献帝初平三年,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在长安作乱,他避难荆州,作了著名的《七哀》,其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的句。这里说朋友南行之途,乃是当年王粲避乱时走过的古道,不仅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得意,而且隐括了王粲《七哀》中“回首望长安”的意。不用说,友人在离开灞陵、长别**时,也会象王粲那样,依依不舍地翘首回望。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云生。”这是回望所见。漫长的古道,世世代代负载过多少前往长安的人,好象古道自身就飞动着直奔西京。然而今日的西京,巍巍紫阙之上,日欲落而云生,景象黯淡。这当然也带有写实的成份,灞上离长安三十里,回望长安,暮霭笼罩着宫阙的景象是常见的。但在古中,落日和云联系在一起时,往往有指喻“谗邪害公正”的寓意。这里便是用落日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谗毁忠良,透露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原因。

由此看来,行者和行者除了一般的离情别绪之外,还有着对于政局的忧虑。理了这种心情,对的结尾两句的内涵,也就有了较深切的体会。“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指逸《骊驹》,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因此骊歌也就泛指离歌。骊歌之所以愁绝,正因为今夕所感受的,并非单纯的离别,而是由此触发的更深广的愁思。

,真正明点离别的只收尾两句,但读起来却觉得围绕着别,人抒发的感情绵长而深厚。从这首的语言节奏和音调,能感受出人欲别而不忍别的绵绵情思和内心深处相应的感情旋律。以两个较短的五言句开头,但“灞流浩浩”的后面三字,却把声音拖长了,仿佛临歧欲别时感情如流般地不可控制。随着这种“流浩浩”的情感和语势,以下都是七言长句。三句、四句和六句用了三个“之”字,一方面造成语气的贯注,一方面又在句中把语势稍稍煞住,不显得过分流走,则又与之而又欲留之的那种感情相仿佛。的一二句之间,有“灞陵”和“灞”相递连;三四句“上有花之古,下有伤心之春草”,由于排比和用字的重迭,既相递连,又显得回荡。五六句和七八句,更是顶针直递而下,这就造成断而复续、回环往复的音情语气,从而体现了别离时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澜。围绕离别,人笔下还展开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古老的西京,绵绵的古道,紫阙落日的云,怀忧去国、曾在灞陵道上留下足迹的前代人王粲……由于思绪绵绵,向着历史和现实多方面扩展,因而给人以世事浩茫的感受。

李白的,妙在不着纸。象这首论写友情,写朝局,与其说是用文字写出来的,不如说地是在语言之外暗示的。的风格是飘逸的,但飘逸并不等于飘渺空泛,也不等于清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却又都是丰满的。中展现的西京古道、暮霭紫阙、浩浩灞,以及那花古、伤心春草,构成了一幅令人心神激荡而几乎目不暇接的景象,这和清空飘渺便迥然不同。象这样随手写去,自然流逸,但又有浑厚的气象,充实的内容,是别人所难以企及的。

(余恕诚)

2、李煜《流落花春去也上人间》句大意

语出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词见“别时容易见时难”条引。宋·蔡绦《西清话》云:“后主归朝后每念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遂作此词,念思凄惋,未几下世。”这两句词的意思是:(独自一人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凭栏眺望,往日的限江山,已难再见,)正像落花随着流,一去不复返,上人间成永诀,难道还堪凭栏眺望吗?抒发出对于亡国的哀叹。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词,或只引前一句来表示春光逝去;或比喻大势已去,一切已成过去;也表示机会已经错过。

例如

①落花时节也暗示了当年的开元盛世,以及两人往日得意时光都将一去不复返了。用李煜的一句词来诠释,就是:“流落花春去也——上人间。”(摘自陈友冰《极为深沉的人生叹喟——谈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②这时候哪会有茉莉花?丁扬失望地摇摇头。鲜花易凋谢。流落花春去也,上人间。(摘自王方《雨后,到室外去》)

③落英缤纷固然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但是它会给人带来一种“流落花春去也”的惆怅思绪;相反地,看到一行行蓓蕾满枝,间有一枝先发的樱花林,加上片片先开几日的梅花林,却会给人带来一种生气勃勃和前景限的感觉。(摘自冯牧《樱花与梅花——东瀛纪事》)

④眼前种种,身边种种,流落花春去也,越来越引发了我对“哀人生之艰”的心。(摘自韩小蕙《人生之悟(摘自两则)》)

⑤历史有个规律: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是,*对平民有最大限度的谅,平民对*有最大力度的“挑剔”。否则,执政者悲歌“流落花春去也”,老百姓憧憬“桃花源里可耕田”。(摘自应献《倒置的谅》)

3、文祥《酹江月 驿中言别》词赏

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寐。秦准应是孤月。

邓剡和文祥是同乡好友。1278年,文祥抗元兵败,被俘为虏。次年邓剡拘押在一地,又一同被押北上元都。到金陵时,邓剡因病留下,文祥继续北上。临别之际,感触良多。邓剡作词赠祥,为好友壮行。词中融汇亡国之痛和别友之情,如一首慷慨悲凉的歌,气贯长虹,将历史的一瞬,定格在这样一种镜头。

亡国之痛是此词上片的主旋律,“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感叹金陵的空。“世间英物”,指的是文祥。面对长江,不禁令人心思神往:长江险阻,能拒曹兵,为何不能拒元兵。英雄没有的帮助,只能遭人怜惜。“东风”如此不公平,可恨之极。这两句,凌空而来,磅礴的气势之中,蕴含着限悲痛。随即引出许多感叹。“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写金陵城中残垣断壁的惨象。“蜀鸟”,指产于四川的杜鹃鸟,相传为蜀亡国之君杜宇的灵魂托身。在残阳夕照中听到这种鸟的叫声,令人顿觉特别感到凄切。“吴花”,即曾生长在吴国宫中的花,现在在残阳中开放,有过亡国之苦,好象也蒙上了一层惨淡的色彩。

凄惨的景象,使人不忍目睹;蜀鸟的叫声,更叫人耳不忍闻。

“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杜牧曾写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这本是一个大胆的历史的假设,现在居然成了现实。借历史故事,描写江山易主的悲哀。三年前元军不是早把谢、二太后掳去了么?“金人秋泪”典出自魏明帝时,曾派人到长安把汉朝建章宫前的铜人搬至洛阳,传说铜人在被拆卸时流下了眼泪。但宋朝亡国,国亡数被迁移,此恨怎能消。“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宝剑是力量的象征,奇杰是胆略的化身,所向披靡。可如今,却空有精气上冲斗牛的宝剑和文祥这样的奇杰了!对文祥的失败,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词的上片情景交融。金陵风物是历代词人咏叹颇多的。但此词把其作为感情的附着物融入感情之中,别有一番风韵。蜀鸟、吴花、残垣断壁,是一种惨象,但表现了作者复杂的情感。

下片主要写情,表达对文祥的倾慕、期望和惜别之情。“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颂扬文祥与元人作*的胆略与勇气。几年前文祥被元军扣留,乘机逃脱,绕道海上,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南方。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

邓剡前面跳海未死,这次又病而求医,为的是“留醉眼”,等文祥东山再起,再起复宋大业。“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睨柱吞嬴”,赵国丞相蔺相如身立秦庭,持璧睨柱,气吞秦王的那种气魄;“回旗走懿”指的是蜀国丞相诸葛亮*以后还能把司马懿吓退的那种威严。用典故写出对文祥的期望之情。这自然是赞许,也是期望。“伴人寐,秦淮应是孤月。”最后再转到惜别上来,孤月意喻好友的分离、各人将形单影只了。我虽然因病不能随你北上,但将在一个又一个的不眠之夜中为你祈盼。这句话虽然普遍,但朋友之情,家国之悲深蕴其中。

这首词在艺术上的特色除了写情写景较为融洽之外,还用典颇多。借历史人物,抒发自己胸臆。各种历史人物都已出现,较好地完成了形象塑造。这首词用东坡居士词原韵。难度极大,但仍写得气冲斗牛,感人肺腑,盖因真情在其中耳。

点击查看更多浮天水送无穷树全诗解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16035.html

热门阅读

  1. 学雷锋活动总结发言稿范文
  2. 机器转让协议书范本
  3.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改写作文3000字
  4. 下午问候语大全
  5. 正能量早安祝福语2019
  6. 圣诞节的贺卡祝福语
  7. 腊八节祝福短信大全2016
  8. 201年公司给员工的元旦祝福语
  9. 2016感恩节贺卡祝福语
  10. 马年给男朋友的甜蜜爱情祝福短信
  11. 关于某组织部长述职的报告
  12. 2016庆祝香港回归的微信祝福短信
  13. 最新立春祝福语短信
  14. 祝妈妈生日快乐的温馨说说祝福语
  15. 201年4清明节幽默祝福语
← 返回首页